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州羊栖菜(Hizikia fusiformis)野生与选育种群ISSR遗传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南春容 张鹏 +2 位作者 林少珍 吴超轶 张立宁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4-239,共6页
采用ISSR技术对温州2个羊栖菜野生种群和3个选育养殖品系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变异分析并构建了聚类分析图。结果显示:6条ISSR引物共获得76个位点,56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74.67%;Nei's基因多样性为0.1823,Shannon'... 采用ISSR技术对温州2个羊栖菜野生种群和3个选育养殖品系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变异分析并构建了聚类分析图。结果显示:6条ISSR引物共获得76个位点,56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74.67%;Nei's基因多样性为0.1823,Shannon's指数为0.2712,均高于个体水平;种群内和种群间Nei's基因多样性计算遗传分化水平(Gst)为0.5529;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为Nm=0.3341;Shannon's信息指数显示野生种群的遗传变异性及遗传多样性普遍高于经过选育的养殖种群;同时说明经过选育,每个养殖品系的性状趋于稳定;聚类分析图显示3个选育养殖品系与2个野生种群分开,表明经过选育工作,野生羊栖菜种群与养殖羊栖菜种群呈现出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栖菜(Hizikia fusiformis) ISSR标记 遗传结构 遗传分化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淡水养殖日本鳗鲡肌肉和鱼皮营养分析比较 被引量:36
2
作者 胡园 周朝生 +6 位作者 胡利华 潘齐存 蒋倩倩 吴越 王瑶华 郑伊诺 戴勇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30-739,共10页
为了比较海、淡水养殖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肌肉和鱼皮营养成分差异,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对海水与淡水养殖日本鳗鲡肌肉和鱼皮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脂肪酸含量和矿物质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海、淡水养殖日本鳗鲡... 为了比较海、淡水养殖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肌肉和鱼皮营养成分差异,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对海水与淡水养殖日本鳗鲡肌肉和鱼皮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脂肪酸含量和矿物质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海、淡水养殖日本鳗鲡鱼皮的水分、粗蛋白和灰分含量均显著性低于肌肉(P<0.05),但鱼皮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肌肉(P<0.05)。淡水养殖日本鳗鲡肌肉的粗蛋白含量显著性高于海水养殖日本鳗鲡(P<0.05)。海、淡水养殖日本鳗鲡肌肉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50.22%和54.10%,鱼皮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42.56%和45.80%。海、淡水养殖日本鳗鲡鱼皮呈鲜味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显著性高于肌肉(P<0.05)。海、淡水养殖日本鳗鲡肌肉和鱼皮均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65.96%—67.51%),并以单不饱和脂肪酸C18:1n9含量为主(38.64%—44.79%)。海水养殖日本鳗鲡肌肉矿物质元素(Fe、Ca、Cu、Na)和鱼皮矿物质元素(Fe、Mn、Na)的平均含量均显著高于淡水养殖日本鳗鲡(P<0.05),但Zn含量显著低于淡水养殖日本鳗鲡(P<0.05)。研究表明,不同养殖环境的日本鳗鲡肌肉和鱼皮营养成分丰富,淡水养殖日本鳗鲡肌肉和鱼皮的氨基酸含量和脂肪酸组成方面稍优于海水养殖日本鳗鲡,而海水养殖环境日本鳗鲡肌肉和鱼皮的矿物质元素含量得到较高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鳗鲡 海水养殖 淡水养殖 肌肉 鱼皮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兜铃酸诱导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和胶原累积及垂盆草提取物的作用 被引量:5
3
作者 陆红 胡丽萍 +5 位作者 洪丹 洪炜龙 林成成 王斯璐 陈必成 白永恒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172-2178,共7页
目的:研究垂盆草(SSB)提取物对马兜铃酸(AA)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和胶原累积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分为:(1)溶剂对照组:未加入SSB和AA;(2)AA损伤组:只加AA,浓度为1~10... 目的:研究垂盆草(SSB)提取物对马兜铃酸(AA)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和胶原累积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分为:(1)溶剂对照组:未加入SSB和AA;(2)AA损伤组:只加AA,浓度为1~100 mg/L;(3)SSB提取物干预组:在加入10 mg/L AA基础上,同时加入SSB提取物(10~2 000 mg/L)。细胞培养24 h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肌成纤维细胞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上皮细胞标志物E-cadherin和基质成分III型胶原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α-SMA、E-cadherin、骨形成蛋白7(BMP-7)和I型胶原mRNA的表达。结果:AA可诱导NRK-52E细胞呈现纤维化样改变;1 mg/L和10 mg/L AA不仅可增加基质成分I型和III型胶原的表达量,同时也可促进α-SMA表达,抑制E-cadherin的表达。用SSB提取物干预后,AA所致的纤维化改变明显减轻;SSB提取物下调了α-SMA、I型和III型胶原的表达,并且促进E-cadherin和BMP-7的表达。此外,SSB提取物也抑制TGF-β1的分泌,并呈浓度依赖性。结论:应用SSB提取物干预可明显降低AA所致的肾纤维化效应,可能的机制为SSB提取物降低TGF-β1的表达,抑制小管上皮细胞的表型转化,进而抑制胶原的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盆草 马兜铃酸 转化生长因子β1 上皮-间充质转化 胶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活性原始铜藻对水中Cr(Ⅵ)的生物吸附 被引量:7
4
作者 杨承虎 南春容 蔡景波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9-164,169,共7页
以非活性原始铜藻(Sargassum horneri)(以下简称铜藻)为生物吸附剂处理含Cr(Ⅵ)废水,考察了溶液pH、铜藻投加量、Cr(Ⅵ)初始浓度、反应时间及温度对Cr(Ⅵ)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在1~9时,pH越低时铜藻对Cr(Ⅵ)的吸附效果越好;降... 以非活性原始铜藻(Sargassum horneri)(以下简称铜藻)为生物吸附剂处理含Cr(Ⅵ)废水,考察了溶液pH、铜藻投加量、Cr(Ⅵ)初始浓度、反应时间及温度对Cr(Ⅵ)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在1~9时,pH越低时铜藻对Cr(Ⅵ)的吸附效果越好;降低铜藻投加量或增加Cr(Ⅵ)初始浓度均能提高铜藻对Cr(Ⅵ)的吸附容量,但会降低溶液中Cr(Ⅵ)的去除率。铜藻对Cr(Ⅵ)的吸附过程更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且颗粒内扩散并不是该吸附过程的唯一速率控制步骤。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均能较好地描述铜藻对Cr(Ⅵ)的吸附,20、30、40、50℃下铜藻对Cr(Ⅵ)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19.14、18.79、20.96、23.62mg/g。热力学分析显示,铜藻对Cr(Ⅵ)的吸附为吸热反应,可自发进行,升温可促进铜藻对Cr(Ⅵ)的吸附。此外,铜藻对Cr(Ⅵ)的吸附过程中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并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藻 生物吸附 CR(VI) 动力学分析 热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沿海不同地理群体铜藻Sargassum horneri的AFLP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张鹏 蔡一凡 +4 位作者 王铁杆 钟晨辉 谢起浪 陈少波 王宁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586-1592,共7页
铜藻(Sargassum horneri)是浙江沿海重要的褐藻之一,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对铜藻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可以为其资源保护、人工繁育以及海洋生态修复等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从64对选择性扩增引物中筛选出20对扩增... 铜藻(Sargassum horneri)是浙江沿海重要的褐藻之一,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对铜藻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可以为其资源保护、人工繁育以及海洋生态修复等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从64对选择性扩增引物中筛选出20对扩增效果好、带型清晰、条带分布均匀的引物,并用这20对引物对浙江4个铜藻群体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80个铜藻个体中共检测到有效结合位点407个,其中多态性结合位点270个;铜藻4个群体整体水平上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PL)为66.34%,4个群体各自的多态位点百分率在30.49%~46.54%之间,均值为36.09%。4个铜藻群体的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37 5,Shannon信息指数(I)为0.374 1,4个铜藻群体的总遗传变异(Ht)和群体内遗传变异(Hs)分别为0.314 2和0.256 9,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182 3,即群体间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18.23%,即群体内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81.77%,表明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较低。4个铜藻群体间的基因流动系数(Nm)为1.121 4,表明浙江沿海铜藻群体间有一定的基因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藻 AFLP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CO_2和UVR对叉节藻和刚毛藻生长及光化学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李平 苏海虹 关万春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36-641,共6页
为研究高CO2及UVR对大型海藻耦合效应的影响,实验选择红藻门可进行钙化的叉节藻(Amphiroa sp.)与绿藻门不具钙化能力的刚毛藻(Cladophora sp.)进行对比,探讨了高CO2与UVR对这两种藻生长及光化学效率的影响,并分析高CO2和UVR的耦合效应... 为研究高CO2及UVR对大型海藻耦合效应的影响,实验选择红藻门可进行钙化的叉节藻(Amphiroa sp.)与绿藻门不具钙化能力的刚毛藻(Cladophora sp.)进行对比,探讨了高CO2与UVR对这两种藻生长及光化学效率的影响,并分析高CO2和UVR的耦合效应。结果表明,CO2浓度由360μmol/mol当前空气中CO2浓度)提高到1000μmol/mol培养73d后,叉节藻的生长下降了40.01%,而刚毛藻却增加了40.08%,UVR对叉节藻的光华学效率造成的抑制率增加了77.76%,对刚毛藻的抑制率增加了17.02%,这说明高CO2引起的海水酸化加剧了UVR对藻体的负面效应,且对具有钙化能力的叉节藻影响更显著。而叉节藻和刚毛藻之间的差异体现了藻体对海水酸化和UVR响应的种间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叉节藻 刚毛藻 光化学效率 CO2 UV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及光强对南麂列岛铜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包楠欧 史定刚 +6 位作者 关万春 孙敏 张鹏 彭欣 王铁杆 陈少波 仇建标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49-655,共7页
铜藻Sargassum horneri(Turner)C.Agardh是浙江沿海常见的大型海藻之一,对海洋生态系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由于环境恶化,南麂列岛海域的大量铜藻藻场退化消失。因此探讨其退化机制,是维持沿海生态平衡和恢复藻场的重要理论基础。本研... 铜藻Sargassum horneri(Turner)C.Agardh是浙江沿海常见的大型海藻之一,对海洋生态系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由于环境恶化,南麂列岛海域的大量铜藻藻场退化消失。因此探讨其退化机制,是维持沿海生态平衡和恢复藻场的重要理论基础。本研究对比研究了不同光强(低光,LL:40~50μmol·m-2·s-1;高光,HL:100~110μmol·m-2·s-1)、不同CO2浓度(低CO2浓度,LC:0.76μg·L^-1;高CO2浓度,HC:1.96μg·L^-1),对铜藻生长状况的影响,以期了解铜藻对环境胁迫的适应。结果表明:1)高光条件下,铜藻的相对生长速率(RGR)为1.80%·d^-1,是低光条件下(RGR=0.85%·d^-1)的2.1倍;2)高CO2浓度能促进铜藻的生长,HC的RGR(2.89%·d^-1)是LC(2.49%·d^-1)的1.16倍;3)HL和HC培养的藻体,其株高和叶片数分别优于LL和LC的,但LL和LC的Chla含量高于前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光强 生长 铜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南近海虾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陈伟峰 彭欣 +4 位作者 叶深 谢起浪 陈少波 汪振华 陈骁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7-45,共9页
作者根据2015年11月(秋季)、2016年2月(冬季)、2016年5月(春季)和2016年8月(夏季)对浙南近海进行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用生物量作为虾类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对该海域虾类的组成、数量分布以及季节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域共鉴定出... 作者根据2015年11月(秋季)、2016年2月(冬季)、2016年5月(春季)和2016年8月(夏季)对浙南近海进行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用生物量作为虾类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对该海域虾类的组成、数量分布以及季节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域共鉴定出虾类30种,隶属于10科21属,以对虾科(Penaeidae)虾类最多,其次为管鞭虾科(Solenoceridae),长臂虾科(Palaemonida)位居第3位。按季节来看,秋季共鉴定虾类27种,各站位平均生物量为6.97 kg/km2,优势种为凹陷管鞭虾(Solenocera koelbeli)、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和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等3种;冬季鉴定出虾类25种,平均生物量为1.65 kg/km2,优势种为凹陷管鞭虾、扁足异对虾(Atypopenaeus stenodactylus)、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鲜明鼓虾(Alpheus digitalis)、中国毛虾、中华管鞭虾和周氏新对虾(Metapenaeus joyneri)等7种;春季20种,平均生物量为2.22 kg/km2,优势种为戴氏赤虾(Metapenaeopsis dalei)、东海红虾(Metapenaeopsis dalei)和中华管鞭虾等3种;夏季16种,平均生物量为10.36 kg/km2,优势种有鹰爪虾(Trachysalambria curvirostris)和中华管鞭虾等2种。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秋季均低于冬季。秋冬季受到浙闽沿岸流影响,温度、盐度相对较低,夏季受到台湾暖流外侧影响,温度、盐度相对较高,且各季节间由于瓯江、椒江、飞云江、鳌江等陆源性冲淡水的影响,盐度、温度变化相对较大,使得该区域的物种不得不适应一个跨度较大的温盐范围,广温广盐性种类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南 近海 虾类 群落结构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菱角种植对三垟湿地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作用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戴伟东 郑媛媛 +2 位作者 岑旭东 梁贺 南春容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0-54,59,共6页
在三垟湿地河道内选取富营养化程度不同的两个区域,进行为期6个月(2016年5—10月)的围隔(a和b)种植菱角修复富营养化水体试验研究,每月对围隔内外的水质指标、浮游生物等进行监测。结果发现:(1)菱角的种植对水体透明度、营养盐和叶绿素... 在三垟湿地河道内选取富营养化程度不同的两个区域,进行为期6个月(2016年5—10月)的围隔(a和b)种植菱角修复富营养化水体试验研究,每月对围隔内外的水质指标、浮游生物等进行监测。结果发现:(1)菱角的种植对水体透明度、营养盐和叶绿素a浓度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作用。(2)围隔内外水体透明度在7月差异最显著,围隔a、b内透明度比围隔外分别增加20、63cm,分别提高0.4、2.3倍。(3)TN在5月差异最显著,围隔a、b内TN较围隔外分别下降39.7%(质量分数,下同)、20.6%。(4)围隔a内外的TP在6月差异最显著,围隔b则在5月差异最显著,分别较围隔外下降58.6%、42.6%。(5)氨氮在6月差异最显著,围隔a、b内分别较围隔外下降72.1%、61.3%。(6)围隔a内外的叶绿素a在7月差异最显著,围隔b则在5月差异最显著,分别较围隔外下降61.4%、77.5%。(7)围隔内高锰酸盐指数均低于围隔外。(8)围隔内外的浮游生物优势种不同,围隔内浮游动物密度显著降低,但围隔内外浮游生物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垟湿地 菱角 富营养化 浮游生物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甲藻对阳光紫外辐射响应机制的种间差异 被引量:2
10
作者 金文育 关万春 +2 位作者 李平 岑竞仪 吕颂辉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19-425,共7页
从发现南极臭氧空洞以来,光生物学的研究领域便出现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即研究阳光紫外辐射(Ultraviolet radiation,UVR)对藻类的影响[1]。众多研究表明,阳光UVR对藻类具有明显的负面效应,如UVR抑制光合固碳和生长,并导致DNA和蛋白的... 从发现南极臭氧空洞以来,光生物学的研究领域便出现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即研究阳光紫外辐射(Ultraviolet radiation,UVR)对藻类的影响[1]。众多研究表明,阳光UVR对藻类具有明显的负面效应,如UVR抑制光合固碳和生长,并导致DNA和蛋白的损伤[2—4]。但也有少数研究发现,在一定条件下,阳光UVR具有正面效应,如紫外线A(UV-A)有利于DNA损伤后的修复[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原甲藻 海洋原甲藻 米氏凯伦藻 阳光紫外辐射 光化学效率 紫外吸收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南典型通海流域鳌江干流及河口近海鱼类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叶健亨 陈骁 +3 位作者 陈浩 陈少波 周志明 艾为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31期109-114,121,共7页
2014—2016年对鳌江流域干流和河口近海鱼类多样性进行调查,共采集到鱼类108种(含亚种),隶属于16目42科97属,其中干流55种(含亚种),河口及近海63种(含亚种),干流和河口均出现的有9种;结合文献资料,鳌江共记载有鱼类119种(含亚种),隶属... 2014—2016年对鳌江流域干流和河口近海鱼类多样性进行调查,共采集到鱼类108种(含亚种),隶属于16目42科97属,其中干流55种(含亚种),河口及近海63种(含亚种),干流和河口均出现的有9种;结合文献资料,鳌江共记载有鱼类119种(含亚种),隶属于16目43科100属。鳌江干流鱼类群落多度大于1%的种类有11种,前5位依次是宽鳍鱲、子陵吻鰕虎鱼、中华花鳅、麦穗鱼、鲫鱼,多度小于0.1%的有25种;河口近海鱼类群落多度大于1%的种类有14种,前5位依次是拉氏狼牙鰕虎鱼、棘头梅童鱼、中华栉孔鰕虎鱼、龙头鱼、中国花鲈,多度小于0.1%的有33种。以种类数及其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鳌江干流鱼类种类多样性一般,河口近海较高。鳌江流域鱼类生态类型多样,鱼类群落定居性与洄游性分布比例差异不大,其营养结构以肉食性与杂食性种类为主。过度捕捞、河口水体污染、航道整治、无序挖沙等因素是影响鳌江鱼类群落变动、威胁鱼类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鳌江 典型通海流域 鱼类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门核电站周边海域叶绿素a及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 被引量:1
12
作者 史定刚 关万春 +3 位作者 艾为明 彭欣 仇建标 陈少波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03-1308,共6页
2012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秋季)在三门核电站周边海域(121°30'~122°0'E、29°0'~29°20'N)26个站点进行浮游植物、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调查。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叶绿素a和初级... 2012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秋季)在三门核电站周边海域(121°30'~122°0'E、29°0'~29°20'N)26个站点进行浮游植物、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调查。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均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三门湾核电站附近海域共有浮游植物4门51属114种,季节变化为夏季(79种)〉春季(62种)〉冬季(42种)〉秋季(36种),种类数空间上从湾内向湾外有增加的趋势。叶绿素a平均含量为3.74μg·L^-1,季节表现为春季(6.53μg·L^-1)〉夏季(4.87μg·L^-1)〉秋季(2.04μg·L^-1)〉冬季(1.52μg·L^-1),空间上有从湾内向湾外逐渐降低的趋势。初级生产力均值为1.17μg C·(μg Chla)^-1·h^-1,季节变化为夏季[2.49μg C·(μg Chla)^-1·h^-1]〉秋季[0.77μg C·(μg Chla)^-1·h^-1]〉春季[0.23μg C·(μg Chla)^-1·h^-1],空间上与叶绿素a的趋势相同,从湾内向湾外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门湾 叶绿素A 初级生产力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弓形虫核苷三磷酸水解酶-Ⅱ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镭 李成朋 +6 位作者 陈弟 赵徐寒晖 蒋凯 林佳鑫 刘阳阳 胡昕 谭峰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19-521,526,共4页
目的构建弓形虫核苷三磷酸水解酶-Ⅱ(NTPase-Ⅱ)基因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NTPase-Ⅱ并在COS-7细胞中进行瞬时表达。方法以pBAD-HisB-NTPase-Ⅱ质粒为模板,PCR扩增NTPase-Ⅱ目的基因,将其克隆到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中,双酶切及... 目的构建弓形虫核苷三磷酸水解酶-Ⅱ(NTPase-Ⅱ)基因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NTPase-Ⅱ并在COS-7细胞中进行瞬时表达。方法以pBAD-HisB-NTPase-Ⅱ质粒为模板,PCR扩增NTPase-Ⅱ目的基因,将其克隆到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中,双酶切及测序鉴定重组质粒。阳离子脂质体法转染COS-7细胞并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结果经鉴定,弓形虫pcDNA3.1(+)-NTPase-Ⅱ核酸疫苗质粒构建成功。以脂质体法转染COS-7细胞后,转染细胞可成功地表达弓形虫NTPase-Ⅱ蛋白。结论证实了弓形虫NTPase-Ⅱ蛋白能在真核细胞中表达,为该基因的核酸疫苗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地弓形虫 核苷三磷酸水解酶 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CO_2条件下温度和光照对铜藻吸收N、P的短期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杨安强 史定刚 +3 位作者 陈少波 张鹏 王铁杆 关万春 《浙江农业科学》 2017年第2期303-307,共5页
探讨在2种CO_2浓度(0.76和1.96μg·L^(-1))条件下,温度和光照对铜藻(Sargassum horneri)吸收N、P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液中通入空气(LC,Low CO_2)的情况下,铜藻对N、P的吸收速率与时间的关系符合指数衰减方程y=a+b×e-x/... 探讨在2种CO_2浓度(0.76和1.96μg·L^(-1))条件下,温度和光照对铜藻(Sargassum horneri)吸收N、P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液中通入空气(LC,Low CO_2)的情况下,铜藻对N、P的吸收速率与时间的关系符合指数衰减方程y=a+b×e-x/c。吸收速率在培养6 h后趋于稳定,且该趋势未受到温度、光强的影响。通入高浓度CO_2(HC,High CO_2)后,铜藻对N、P的吸收速率也符合LC的规律,但HC处理1 h,可显著提高铜藻对营养盐的吸收速率,随后HC的促进作用逐渐消失。HC条件下,20℃培养的铜藻对营养盐的吸收速率最高,10℃培养的铜藻对营养盐N、P的吸收分别被抑制46.03%和73.93%,30℃培养的铜藻仅对P的吸收造成抑制,抑制率为31.46%。光照强度为70μmol·m^(-2)·s^(-1)培养的铜藻营养盐的吸收速率最高;升至280μmol·m^(-2)·s^(-1)后,吸收速率分别下降65.51%(N)和28.04%(P)。因此,高浓度的CO_2短期处理铜藻,可显著提高铜藻对营养盐的吸收速率,该促进作用在试验开始的1 h内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光强 铜藻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栖菜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5
作者 谢何杰 叶慧娴 +3 位作者 沈婷 罗晓双 杨盈 南海函 《浙江农业科学》 2014年第4期487-491,共5页
综述羊栖菜所含有氨基酸、矿物质、多糖、甾醇化合物和萜类化合物等化学成分以及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调节免疫功能等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为羊栖菜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并展望了羊栖菜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羊栖菜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冷冻对大黄鱼、鲳鱼肌原纤维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邹聪聪 卢蓓 +1 位作者 张石天 南春容 《水产科技情报》 2017年第5期276-279,281,共5页
以新鲜大黄鱼、鲳鱼为对照,研究了-18℃普通冷冻、-25℃和-35℃快速冷冻及不同冻藏处理时间对这两种海鱼肌原纤维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普通冷冻还是快速冷冻,随着冻藏时间的延长,两种海鱼的肌原纤维结构均呈现不同程度恶化,... 以新鲜大黄鱼、鲳鱼为对照,研究了-18℃普通冷冻、-25℃和-35℃快速冷冻及不同冻藏处理时间对这两种海鱼肌原纤维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普通冷冻还是快速冷冻,随着冻藏时间的延长,两种海鱼的肌原纤维结构均呈现不同程度恶化,快速冷冻的处理效果明显优于普通冷冻。-18℃普通冷冻并冻藏30 d时,大黄鱼肌原纤维断裂扭曲,纤维相互分离,间隙增大,90 d时M带严重损坏;-25℃快速冷冻并于-30℃冻藏90 d时,大黄鱼肌节结构尚完整,但180 d时M带受损严重;-35℃快速冷冻并于-30℃冻藏180 d时,大黄鱼肌原纤维M带仅局部被破坏,明暗带分布尚清晰。两种鱼相比较,在相同冷冻和冻藏处理条件下,鲳鱼的肌原纤维结构损坏较大黄鱼严重,-35℃快速冷冻并于-30℃冻藏90 d时,鲳鱼肌原纤维M带结构已被破坏;150 d时,所有冷冻处理的鲳鱼肌原纤维的肌节条带均已模糊不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冷冻 肌原纤维 超微结构 大黄鱼 鲳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海藻碳汇能力的种间差异 被引量:4
17
作者 欧官用 王鑫杰 +2 位作者 杨安强 柯爱英 关万春 《浙江农业科学》 2017年第8期1436-1439,1443,共5页
对浙南沿岸常见的11种大型海藻(2种绿藻,2种红藻和7种褐藻)进行研究,探讨其碳汇能力对光的响应差异,并初步了解该11种大型海藻在渔业碳汇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这11种大型海藻的固碳能力对光响应的关系均符合方程y=P_m×tanh(α×... 对浙南沿岸常见的11种大型海藻(2种绿藻,2种红藻和7种褐藻)进行研究,探讨其碳汇能力对光的响应差异,并初步了解该11种大型海藻在渔业碳汇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这11种大型海藻的固碳能力对光响应的关系均符合方程y=P_m×tanh(α×x÷P_m)+R_d,且光合固碳速率存在种间差异,表现为海带>萱藻>鼠尾藻>珊瑚藻>铜藻>浒苔>瓦氏马尾藻>蜈蚣藻>石莼>铁钉菜>羊栖菜。其中,海带的固碳能力最强,固碳量可达0.89×10^(-3)t·t^(-1)·h^(-1),相当于可减排的最大CO_2量达3.28×10^(-3)t·t^(-1)·h^(-1)。羊栖菜的固碳能力最低,固碳量为0.28×10^(-3)t·t^(-1)·h^(-1),可减排的最大CO_2量为1.04×10^(-3)t·t^(-1)·h^(-1),固碳能力仅为海带减排CO_2能力的31.5%。通过对比发现,大型经济海藻海带对渔业碳汇的贡献最为明显,碳汇能力所能创造的经济价值为0.49~1.97美元·t^(-1)·h^(-1)。虽然其他海藻的固碳能力均低于海带,但由于其生物量大,分布较广,对于渔业碳汇的贡献也极其重要。因此,合理养殖大型海藻、保护大型海藻场及维护大型海藻的生物多样性,对提高渔业碳汇能力、增加CO_2减排量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海藻 渔业碳汇 CO2 光合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栖菜多糖提取条件优化 被引量:4
18
作者 冉宇晴 陆海滨 +3 位作者 姚湛江 高丽 南春容 金月玲 《浙江农业科学》 2021年第9期1857-1859,1866,共4页
研究羊栖菜多糖热水浸提的工艺,从料液比、Na 2CO 3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浸提次数5个方面对多糖得率进行单因素试验,用硫酸-苯酚法测定多糖的含量,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出最佳提取条件。结果表明,影响羊栖菜多糖... 研究羊栖菜多糖热水浸提的工艺,从料液比、Na 2CO 3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浸提次数5个方面对多糖得率进行单因素试验,用硫酸-苯酚法测定多糖的含量,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出最佳提取条件。结果表明,影响羊栖菜多糖得率的因素由大到小依次排列为Na 2CO 3浓度>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温度;羊栖菜多糖浸提最佳条件为料液比1∶30、Na 2CO 3浓度1.0%、提取温度95℃、提取时间3 h、浸提次数2次,此条件下多糖得率达2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栖菜多糖 热水浸提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弓形虫沉默信号调节子2(TgSir2)的克隆表达与多克隆抗体制备
19
作者 张芳菲 曹佳欣 +5 位作者 王晨红 毛懿杰 华倩倩 刘淑贤 谭峰 胡昕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0-125,137,共7页
目的制备特异识别弓形虫沉默信号调节子2(TgSir2)多克隆抗体。方法以酵母Sir2氨基酸序列为模板,寻找弓形虫基因组中同源序列,并进行信号肽预测。以弓形虫RH株cDNA为模板,构建pET28b-TgSir2重组质粒,转化入大肠埃希菌(E.coli)BL21,经异丙... 目的制备特异识别弓形虫沉默信号调节子2(TgSir2)多克隆抗体。方法以酵母Sir2氨基酸序列为模板,寻找弓形虫基因组中同源序列,并进行信号肽预测。以弓形虫RH株cDNA为模板,构建pET28b-TgSir2重组质粒,转化入大肠埃希菌(E.coli)BL21,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后,用镍柱亲和层析法纯化诱导表达产物,并以小鼠抗His标签单克隆抗体作为一抗,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进行鉴定。以纯化的TgSir2蛋白作为抗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特异性抗TgSir2多克隆抗体。最后,以此多克隆抗体作为一抗,Western blotting检测与虫体蛋白的反应情况。结果同源比对找到弓形虫基因组中TgSir2,信号肽分析提示1-15位氨基酸为其信号肽序列。PCR、双酶切及测序结果证实原核表达质粒构建成功。SDS-PAGE结果表明,IPTG可诱导TgSir2融合蛋白的大量表达。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既能特异性识别原核表达的TgSir2蛋白,也能识别弓形虫体内的内源性TgSir2蛋白。结论制备的抗重组TgSir2蛋白多克隆抗体能特异性识别弓形虫RH株的TgSir2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地弓形虫 沉默信号调节子2 蛋白翻译后修饰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多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