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A/hI-TAC双功能融合蛋白的制备及其生物学功能鉴定 被引量:2
1
作者 许晓玲 柳英 +2 位作者 陈青阁 黄通亮 高基民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715-1720,共6页
目的制备链亲和素连接的人干扰素诱导T细胞α趋化因子融合蛋白(SA/h I-TAC),并对其生物学功能进行鉴定。方法构建p ET24a-SA-h I-TAC/p ET21a-h I-TAC-SA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中诱导表达两种融合蛋白,用镍金属螯合层析纯化、透析复... 目的制备链亲和素连接的人干扰素诱导T细胞α趋化因子融合蛋白(SA/h I-TAC),并对其生物学功能进行鉴定。方法构建p ET24a-SA-h I-TAC/p ET21a-h I-TAC-SA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中诱导表达两种融合蛋白,用镍金属螯合层析纯化、透析复性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鉴定,融合蛋白中I-TAC部分的生物学活性由淋巴细胞趋化实验检测;融合蛋白中SA的生物学活性由流式细胞仪测定。结果两种融合蛋白可在大肠杆菌BL21中被诱导表达,分别占细菌表达总蛋白量的12%和25%,经镍柱纯化后融合蛋白纯度达85%、90%,经丙烯葡聚糖凝胶S-100过滤层析后,纯度均可达到98%,融合蛋白在生物素化的MB49细胞(小鼠膀胱癌细胞)表面的修饰效率分别为91.3%、98.8%,并对淋巴细胞的趋化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且h I-TAC-SA的趋化作用明显强于SA-h I-TAC。结论 SA/h I-TAC双功能融合蛋白可能应用于肿瘤局部治疗以及肿瘤疫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干扰素诱导T细胞α趋化因子 链亲和素 融合蛋白 表面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IL-7融合蛋白的制备及其膀胱内灌注对小鼠表浅性膀胱癌的治疗效应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振 贺利民 +3 位作者 马磊 李金龙 许晓玲 高基民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29-534,共6页
目的:制备链亲和素标记的白介素7(streptavidin-tagged interleukin-7,SA-IL-7)融合蛋白,评价其对小鼠表浅性膀胱癌治疗的效果。方法:构建pET24a-SA-IL-7重组质粒,制备SA-IL-7融合蛋白。流式细胞术检测SA-IL-7融合蛋白与生物素化膀胱癌... 目的:制备链亲和素标记的白介素7(streptavidin-tagged interleukin-7,SA-IL-7)融合蛋白,评价其对小鼠表浅性膀胱癌治疗的效果。方法:构建pET24a-SA-IL-7重组质粒,制备SA-IL-7融合蛋白。流式细胞术检测SA-IL-7融合蛋白与生物素化膀胱癌细胞MB49的结合,胸腺细胞增殖法检测SA-IL-7融合蛋白促进胸腺细胞增殖的生物学活性。应用小鼠表浅性膀胱癌模型评价膀胱内灌注SA-IL-7的治疗效果,观察小鼠生存期,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小鼠肿瘤浸润CD8+T细胞。结果:成功制备的SA-IL-7融合蛋白可锚定于生物素化的MB49细胞表面,结合率达(96.6±1.3)%;同时能够促进胸腺细胞的增殖。SA-IL-7融合蛋白能够锚定于小鼠生物素化的膀胱黏膜表面7 d以上,而未生物素化的膀胱黏膜在始终未检测到IL-7的存在。在小鼠表浅型膀胱癌模型中,MB49细胞接种后的第80天,IL-7灌注治疗组90%小鼠死亡,而SA-IL-7组60%小鼠存活且未出现肿瘤(P<0.05);且SA-IL-7灌注治疗组小鼠肿瘤组织中浸润CD8+T细胞明显增多(P<0.01)。SA-IL-7治愈的15只表浅型膀胱癌模型小鼠中,11只能够抵抗膀胱内MB49细胞的第二次接种,而对照组15只小鼠仅1只幸存(P<0.01)。结论:SA-IL-7融合蛋白膀胱内灌注能够产生抗肿瘤免疫应答和明显的治疗效果,有可能成为免疫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7 链亲和素 生物素 融合蛋白 表浅性膀胱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