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初中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发展及其与自尊的关系:同学关系的调节效应 被引量:17
1
作者 张国华 戴必兵 雷雳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345-1354,共10页
通过纵向追踪设计、运用多层线性模型(HLM)考察初中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发展及其与自尊的关系,并探讨同学关系在自尊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之间的作用。采用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和自尊量表对北京的初中一年级三个班学生进行为期一... 通过纵向追踪设计、运用多层线性模型(HLM)考察初中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发展及其与自尊的关系,并探讨同学关系在自尊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之间的作用。采用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和自尊量表对北京的初中一年级三个班学生进行为期一年半的6次追踪调查,并用班级环境问卷中的同学关系分量表考察他们的同学关系。结果发现:(1)在一年半时间内,初中生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水平呈显著上升趋势。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初始水平和发展趋势都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初始水平越高,上升的趋势越平缓;(2)自尊能够显著地负向预测病理性互联网使用;(3)同学关系在自尊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关系中起负向调节作用。研究表明,进入初中后学生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倾向有增长趋势,自尊能够有效预防初中生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但好的同学关系反而可能削弱自尊对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保护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生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 自尊 同学关系 多层线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校环境中的积极行为支持--一种可借鉴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被引量:19
2
作者 刘艳 蒋索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0-30,共11页
积极行为支持源起于应用行为分析,最初是在美国特殊教育领域作为对抗厌恶疗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行为干预取向,以多元化的理论视角、强调生态效度、注重预防、主张系统性的改变和重视社会效度为核心特征。学校环境中的积极行为支持是积极... 积极行为支持源起于应用行为分析,最初是在美国特殊教育领域作为对抗厌恶疗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行为干预取向,以多元化的理论视角、强调生态效度、注重预防、主张系统性的改变和重视社会效度为核心特征。学校环境中的积极行为支持是积极行为支持这一干预取向在学校环境中的应用。其基本目标,是通过系统化干预,创设良好学校氛围,促进全体学生学业和社会性的发展。本文概述了学校环境中积极行为支持的四个基本要素(可量化的干预目标,结构化的数据收集系统,全校范围内的三级干预体系以及为干预工作提供保障的系统性支持),梳理了在学校环境中开展积极行为支持应遵循的步骤,特别是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作为积极行为支持主体的三级干预体系的开展模式。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可从积极行为支持中获得以下借鉴: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指导体系,动员全体教师共同参与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对于数据的收集与应用,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系统化的支持,引入某些特色化的干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极行为支持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三级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医科院校学困生转化个案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应亮 张国华 梅思佳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7年第7期918-920,924,共4页
为增强高校思政工作者对学困生帮扶转化工作的效果,分析了当前医学学困生思想政治现状与特点,提出将萨提亚家庭治疗理念引入医学学困生帮扶转化,从系统观、家庭观、人性观的角度出发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并通过具体的医学学困生的帮... 为增强高校思政工作者对学困生帮扶转化工作的效果,分析了当前医学学困生思想政治现状与特点,提出将萨提亚家庭治疗理念引入医学学困生帮扶转化,从系统观、家庭观、人性观的角度出发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并通过具体的医学学困生的帮扶案例,详细解析萨提亚家庭治疗的家谱图技术、家庭重塑技术、空椅子技术和冰山隐喻工具在学困生转化中的应用。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系统观、家庭观、人性观在医学学困生的帮扶转化中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医科院校 学困生 帮扶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格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国华 雷雳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AS 2015年第3期102-109,共8页
本研究通过对405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了人格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以及网络游戏卷入和体验的中介及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宜人性、谨慎性、情绪性、网络游戏卷入和体验与网络游戏成瘾显著相关。(2)宜人性和谨慎性能够直接... 本研究通过对405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了人格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以及网络游戏卷入和体验的中介及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宜人性、谨慎性、情绪性、网络游戏卷入和体验与网络游戏成瘾显著相关。(2)宜人性和谨慎性能够直接预测网络游戏成瘾,同时通过网络游戏卷入间接预测网络游戏成瘾;网络游戏体验对网络游戏卷入和网络游戏成瘾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人格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网络游戏卷入和体验是其中重要的中介和调节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 网络游戏成瘾 网络游戏卷入 网络游戏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的生命意义感与幸福感 被引量:51
5
作者 沈清清 蒋索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34-640,共7页
目的:探讨当代青少年生命意义感与幸福感的特征及关系,为进一步开展青少年生命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温州、湖州两地区初一至初二、高一至高二、大一至大四青少年1141名。采用生命态度剖面图量表(LAPS)、心理幸福感量表(PWBS)、学生... 目的:探讨当代青少年生命意义感与幸福感的特征及关系,为进一步开展青少年生命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温州、湖州两地区初一至初二、高一至高二、大一至大四青少年1141名。采用生命态度剖面图量表(LAPS)、心理幸福感量表(PWBS)、学生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SLSS)和积极-消极情感量表(PANA)进行调查。将PWBS得分最高和最低的各27%抽出作为高分组和低分组,其余为中间组。结果:高中生LAPS、PWBS、SLSS及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得分均低于初中生和大学生[如,LAPS得分,(3.5±4.2)vs.(3.8±4.7),(3.7±4.0);均P<0.001];性别与年级在生命意义感的意义意志和生命控制两个维度及积极情感上有交互作用(F=3.67、7.20、4.92;均P<0.05)。高生命意义感水平青少年的PWBS、SLSS和PANA的积极情感得分均高于低生命意义感青少年[(4.5±7.6)vs.(3.5±7.0)、(3.3±4.0)vs.(2.7±4.1)、(3.6±2.5)vs.(2.8±3.8);均P<0.01]。LAPS的存在充盈、意义意志、生命控制、死亡接纳及生命目的因子得分与PWBS总分呈正相关(0.11~0.39,均P<0.001),LAPS的存在充盈、生命目的、苦难接纳因子得分与SLSS总分呈正相关(0.38、0.12、0.11,均P<0.001),LAPS的存在充盈、意义意志、生命控制因子得分与积极情感总分呈正相关(0.25、0.31、0.18,均P<0.001)。结论:青少年中高中生的幸福感水平较低,生命意义感对个体的幸福感可能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生命意义感 心理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 横断面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游戏体验的概念、测量及相关因素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国华 雷雳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11-419,共9页
获得愉悦的游戏体验是网络游戏玩家最重要的游戏目的与动机之一。所谓网络游戏体验,是指网络游戏玩家和网络游戏诸要素在一定游戏情境下交互作用产生的认知和情绪反应。本文在网络游戏体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网络游戏体验的结... 获得愉悦的游戏体验是网络游戏玩家最重要的游戏目的与动机之一。所谓网络游戏体验,是指网络游戏玩家和网络游戏诸要素在一定游戏情境下交互作用产生的认知和情绪反应。本文在网络游戏体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网络游戏体验的结构、类型及测量方法,概述了网络游戏体验的前因和后果变量。文章最后指出,完善网络游戏体验的测量方式、改进网络游戏体验的研究方法、澄清网络游戏体验与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拓展网络游戏体验的应用研究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体验 网络游戏成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行为自主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4
7
作者 刘艳 蒋索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9-49,共11页
行为自主指个体在生活中可以不依赖他人,独立作出各种决策并加以执行的能力,是个人自主的重要体现。青少年行为自主的研究源于精神分析理论,当代学者沿袭对青少年自主内涵的界定,并结合社会认知理论发展出基于家庭决策方式的测评工具。... 行为自主指个体在生活中可以不依赖他人,独立作出各种决策并加以执行的能力,是个人自主的重要体现。青少年行为自主的研究源于精神分析理论,当代学者沿袭对青少年自主内涵的界定,并结合社会认知理论发展出基于家庭决策方式的测评工具。行为自主的发展轨迹、影响因素以及与心理社会功能的关系是目前研究的三个焦点。具体而言,青少年行为自主水平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但各领域并不完全同步;性别、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出生顺序、文化背景是相关的影响因素;行为自主与心理社会功能的具体关系尚不明晰,可能受自主获得时间、决策方式的动机类型、事务领域、文化环境的调节。未来应开发更有效的行为自主测量方法,揭示其发展机制,拓展考察其他相关因素,并深入反思行为自主与心理社会功能的复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自主 青少年 心理社会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