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L-10、TGF-β1在小鼠深静脉血栓中的时序性变化 被引量:2
1
作者 吴娟娟 黄俊杰 +5 位作者 张煜 卓嘉英 陈刚 杨舒涵 赵蕴琦 范琰琰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9-185,共7页
目的检测小鼠深静脉血栓发展过程中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血栓形成时间推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实验组小鼠建立下腔静脉结扎模型,分别... 目的检测小鼠深静脉血栓发展过程中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血栓形成时间推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实验组小鼠建立下腔静脉结扎模型,分别于术后1 d、3 d、5 d、7 d、10 d、14 d、21 d过量麻醉处死小鼠,在结扎点的下方提取形成血栓的下腔静脉段。对照组小鼠不进行结扎,提取与实验组相同部位的正常下腔静脉段作为对照样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蛋白质印迹法和real-time qPCR检测IL-10和TGF-β1在血栓形成期间的表达变化。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IL-10主要表达于血栓中的单核细胞,TGF-β1主要表达于血栓中的单核细胞和成纤维样细胞。蛋白质印迹法以及real-time qPCR检测结果显示,各实验组IL-10和TGF-β1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IL-10的mRNA及蛋白水平分别于术后7 d和10 d达到峰值,术后7 d的mRNA表达量是对照组的(4.72±0.15)倍,术后10 d的蛋白表达量是对照组的(7.15±0.28)倍。TGF-β1的mRNA及蛋白水平分别于术后10 d和14 d达到峰值,术后10 d的mRNA表达量是对照组的(2.58±0.14)倍,术后14 d的蛋白表达量是对照组的(4.34±0.19)倍。结论深静脉血栓演变期间IL-10和TGF-β1呈现时序性表达变化,IL-10和TGF-β1的表达水平可以为血栓形成时间推断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深静脉血栓形成 白细胞介素-10 转化生长因子-Β1 时序性表达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损伤愈合期间中性粒细胞及肌成纤维细胞数量与损伤时间的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黄俊杰 姚艺 +6 位作者 夏崇建 赵雅頔 余思 高原 叶光华 喻林升 范琰琰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2期149-153,共5页
目的观察糖尿病损伤愈合期间中性粒细胞及肌成纤维细胞数量的时序性变化,初步探讨其对糖尿病损伤形成时间推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糖尿病组DB小鼠及其相同周龄的正常对照组小鼠,建立损伤愈合模型,提取伤后不同时间点的损伤样本,应用免... 目的观察糖尿病损伤愈合期间中性粒细胞及肌成纤维细胞数量的时序性变化,初步探讨其对糖尿病损伤形成时间推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糖尿病组DB小鼠及其相同周龄的正常对照组小鼠,建立损伤愈合模型,提取伤后不同时间点的损伤样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创口愈合期间中性粒细胞及肌成纤维细胞的数量。结果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创口浸润的中性粒细胞数量分别于伤后12 h和5 d达到峰值。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创口的中性粒细胞数量在伤后6 h~1 d显著减少,伤后5~14 d显著增多。伤后5~10 d,糖尿病组创口每个高倍视野的中性粒细胞平均数量大于30,而对照组创口的中性粒细胞平均数量小于20。肌成纤维细胞出现于伤后3~14 d的对照组创口及伤后5~14 d的糖尿病组创口。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创口的肌成纤维细胞数量在伤后3~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正常小鼠的损伤愈合相比,糖尿病小鼠的损伤愈合期间中性粒细胞及肌成纤维细胞数量呈现不同的时序性变化。本研究数据可为严重糖尿病患者的损伤形成时间推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糖尿病 伤口愈合 中性粒细胞 肌成纤维细胞 损伤时间推断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ChE在小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的时序性表达及分布 被引量:5
3
作者 赵建新 金馨 +3 位作者 黄俊杰 姚艺 喻林升 范琰琰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2期143-148,共6页
目的检测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在小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的时序性表达及分布特征,探讨其在创口愈合中的作用及其作为创口形成时间推断参考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45只C57BL/KsJ小鼠被随机分为1个对照组和8个切创组。切... 目的检测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在小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的时序性表达及分布特征,探讨其在创口愈合中的作用及其作为创口形成时间推断参考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45只C57BL/KsJ小鼠被随机分为1个对照组和8个切创组。切创组建立皮肤切创模型,分别于伤后6h、12h、1d、3d、5d、7d、10d、14d提取皮肤创口样本;对照组提取未切创的皮肤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双重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皮肤样本中AChE的表达与分布。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伤后6~12h,AChE主要表达于浸润的多形核白细胞;伤后1~3d,大量浸润的单个核细胞呈现AChE阳性染色;伤后5~14d,AChE阳性细胞以成纤维样细胞为主。AChE的阳性细胞率于伤后6h开始增多,伤后1d达到峰值。双重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AChE阳性的单个核细胞和成纤维样细胞主要为巨噬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Western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各切创组AChE表达的相对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于伤后1d达到峰值,此后下降,于伤后7d达到第2个峰值。结论皮肤创口愈合期间AChE时序性表达于多形核白细胞、巨噬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提示其可能参与创口愈合的炎症反应和纤维性修复的调节。联合使用多种方法检测AChE的表达,可以为创口形成时间的推断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乙酰胆碱酯酶 伤口愈合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免疫荧光技术 印迹法 蛋白质 损伤时间推断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33在小鼠皮肤创伤后损伤时间推断中的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姚艺 黄俊杰 +6 位作者 金馨 赵建新 夏崇建 童彦 高原 喻林升 范琰琰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2期192-198,共7页
目的通过观察白细胞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在皮肤创伤后的时序性变化规律,探讨IL-33在法医学实践中用于损伤时间推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直径为5mm的圆形锉刀在小鼠背部建造皮肤损伤模型,于伤后1h、3h、6h、12h、1d、3d、5d、7... 目的通过观察白细胞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在皮肤创伤后的时序性变化规律,探讨IL-33在法医学实践中用于损伤时间推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直径为5mm的圆形锉刀在小鼠背部建造皮肤损伤模型,于伤后1h、3h、6h、12h、1d、3d、5d、7d、10d取损伤处组织,对照组在与创伤组小鼠相同部位取同等大小的皮肤样本。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法观察皮肤创伤后愈合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通过Western印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双重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皮肤创伤样本IL-33的表达变化。结果Western印迹法结果显示,伤后3h,IL-33蛋白表达稍有下降,6h后IL-33蛋白表达逐渐增加,于伤后3d达峰值,随后逐渐减少。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在对照组皮肤的表皮、毛囊、皮脂腺及真皮中固有细胞有少量IL-33阳性表达,伤后3h,IL-33阳性细胞率开始增加,伤后3d达到峰值,随后逐渐减少。双重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伤后1~3d,IL-33阳性表达细胞主要为巨噬细胞,伤后5~7d,IL-33阳性表达细胞主要为肌成纤维细胞。HE染色结果显示该皮肤损伤模型创口愈合过程符合炎症的病理学发展规律。结论IL-33有望成为法医学推断皮肤损伤时间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白细胞介素-33 伤口愈合 皮肤 损伤时间推断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FoxO1表达与损伤时间关系 被引量:2
5
作者 陈扬 季心怡 +1 位作者 范琰琰 喻林升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1期7-12,共6页
目的检测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FoxO1的表达及其时间规律性变化。方法建立小鼠皮肤切创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切创后不同时间段皮肤中FoxO1的表达。结果 HE染色显示皮肤创口正常愈合。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对照组F... 目的检测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FoxO1的表达及其时间规律性变化。方法建立小鼠皮肤切创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切创后不同时间段皮肤中FoxO1的表达。结果 HE染色显示皮肤创口正常愈合。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对照组FoxO1弱表达于表皮、毛囊、皮脂腺、血管内皮及真皮中少数的成纤维细胞;伤后6~12h创口周边区表皮及皮肤附件FoxO1表达增强,可见浸润的中性粒细胞和少量单核细胞表达FoxO1;伤后1~3d FoxO1以单核细胞阳性表达为主;伤后5~10d FoxO1以新生血管内皮及成纤维细胞表达为主;伤后14d仍有少量成纤维细胞表达FoxO1。Western印迹法检测显示,创伤各组创口皮肤的FoxO1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伤后12h和伤后7d为FoxO1的两个表达峰值。结论 FoxO1在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呈现一定的时序性变化,有望成为推断创口形成时间的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创伤和损伤 皮肤 创口愈合 叉头框蛋白O1 损伤时间推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膜联蛋白A1的表达 被引量:1
6
作者 金馨 赵建新 +3 位作者 姚艺 黄俊杰 范琰琰 喻林升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期5-10,共6页
目的通过检测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膜联蛋白A1(annexin A1,ANXA1)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皮肤损伤修复过程中的表达变化规律及作用。方法制作小鼠皮肤损伤模型,分别取对照组和损伤后6h、12h、1d、3d、5d、7d、10d、14d的损伤处皮肤组织,应用... 目的通过检测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膜联蛋白A1(annexin A1,ANXA1)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皮肤损伤修复过程中的表达变化规律及作用。方法制作小鼠皮肤损伤模型,分别取对照组和损伤后6h、12h、1d、3d、5d、7d、10d、14d的损伤处皮肤组织,应用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创口形态学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ANXA1的表达。结果 HE染色显示皮肤创口正常愈合。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对照组ANXA1表达于表皮、毛囊、皮脂腺、血管内皮;实验组伤后6~12h在创口周边区表皮及皮肤附件中ANXA1表达增强,在中性粒细胞和少量单核细胞中呈高表达;伤后1~3d ANXA1阳性表达以单核细胞为主;伤后5~10d,ANXA1阳性表达以新生血管内皮及成纤维细胞为主;伤后14d仍有少量成纤维细胞表达ANXA1。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伤后6h与对照组相比,ANXA1表达明显升高,在1d时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结论 ANXA1可能参与了皮肤损伤修复的调控,在愈合过程中呈一定的时序性变化,有望成为推断创口形成时间的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创伤和损伤 皮肤 膜联蛋白A1 损伤时间推断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