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齿状突骨折的经皮微创治疗策略 被引量:12
1
作者 吴爱悯 池永龙 +5 位作者 徐华梓 王向阳 林焱 倪文飞 黄其杉 毛方敏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6-40,共5页
目的:探讨齿状突骨折经皮微创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同顾性分析2003年7月~2010年5月因齿状突骨折在我院行微创手术治疗随访1年以上患者113例,按患者骨折的不同特点和接受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5组,组1为可复位、非ⅡC型骨折及部分骨... 目的:探讨齿状突骨折经皮微创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同顾性分析2003年7月~2010年5月因齿状突骨折在我院行微创手术治疗随访1年以上患者113例,按患者骨折的不同特点和接受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5组,组1为可复位、非ⅡC型骨折及部分骨折面整齐的陈旧性齿状突骨折患者采用经皮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共65例;组2为移位重、陈旧性、ⅡC型骨折或伴有寰椎前弓、后弓骨折者患者采用经皮前路颈1/2关节突螺钉内固定术,共29例;组3为联合寰椎前后弓多发骨折患者采用经皮前路齿状突螺钉联合颈1/2侧方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共6例;组4为移位重、ⅡC型骨折者患者,均无椎动脉高拱畸形采用经皮后路颈1/2侧方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共4例:组5为陈旧性骨折伴寰枢椎难复性脱位患者采用经皮显微内窥镜下松解复位植骨内固定术,共9例。记录和分析不同组别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疗效和并发症。结果:113例患者术后得到12~67个月的随访,未发现弯钉及断钉现象。组1患者中末次随访7例仍见骨折线,其余患者均骨性愈合;组2中1例术后2个月发现螺钉切割,予以取出螺钉+后路开放手术.6例无植骨患者末次随访影像最示颈椎稳定,其余患者均得到骨性愈合:组3患者均骨性愈合;组4患者1例术后发现轻度前移,予以二期开放后路C1/2植骨钛缆内固定,另1例术后CT示螺钉可疑损伤椎动脉;组5患者均骨性愈合,5例症状基本缓解,3例中度缓解,1例轻度缓解。结论:不同类型齿状突骨折可以选择不同方式的经皮微创上颈椎技术治疗.只要正确选择手术方式,掌握手术适应证,可以取得安全、有效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状突骨折 经皮 微创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前路枕颈融合术斜坡置钉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季伟 赵浩增 +4 位作者 王向阳 徐华梓 池永龙 林焱 黄其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92-796,共5页
目的:探讨经前路枕颈融合术斜坡置钉的影像学参数。方法:2006年5月~2011年4月在我院行颅颈区多层螺旋CT扫描的患者中,排除:(1)〈20岁;(2)术后CT扫描;(3)枕颈部解剖异常,如先天性颅寰枕融合、颅底凹陷等;(4)肿瘤、外伤... 目的:探讨经前路枕颈融合术斜坡置钉的影像学参数。方法:2006年5月~2011年4月在我院行颅颈区多层螺旋CT扫描的患者中,排除:(1)〈20岁;(2)术后CT扫描;(3)枕颈部解剖异常,如先天性颅寰枕融合、颅底凹陷等;(4)肿瘤、外伤或感染患者。共有30例患者人选,男19例,女11例,年龄20—64岁,平均38.8岁。将30例患者的颅颈区CT扫描原始数据输入MXV工作站,进行多平面二维重建(MPR),重建好的图像保存于PACS系统并进行分析测量:在矢状位上确定颅底斜坡最佳进钉点A2再作水平线即为A线,斜坡最高点水平线即为C线.两线中点等距水平线即为B线,三线上分别有3个相距为3.5mm(即Zephir钢板螺钉孔直径)的进钉点,A线3个点作为最佳进钉点,B线3个点为候选进钉点,C线3个点为极限进钉点;在其矢状位图像上测量每个进钉点分别以水平角度(HA)、垂直角度(VA)以及极限向上倾斜角度(LA)进钉的安全角度和螺钉长度范围.并测量颅颈区内固定钢板或钛笼所需的折弯角度。结果:斜坡置钉相对安全的进钉范围呈一个不规则的梯形区域,在分别以A、B和C线的点为进钉点、以最佳进钉角度(VA)进钉时,平均钉道长度为(7.57±1.38)mm、(10.13±2.46)mm和(15.60±3.12)mm,三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通过重建矢状位图像测量斜坡螺钉结果显示,29例患者在B线达到了VA,13例在C1和C2达到VA,12例在C3达到VA,其中1例在C1达到VA而在C2和C3处未达到,1例在C1和C2处达到但C3处未达到VA。矢状位图像测量中最佳进钉点、候补进钉点及极限进钉点的最大安全进钉角度分别为130.19°±8.00°、125.230±13.24。和85.72°±24.33°,三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内固定钢板或者钛笼所需的折弯角度为121.36°-140.18°(130.19°±8.000)。结论:经前路枕颈融合术在颅颈区斜坡置钉内固定是一种可行的选择.并且存在一个安全进钉角度和螺钉长度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颈融合 CT扫描 螺钉固定 前路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前路枢椎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的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吴爱悯 王向阳 +7 位作者 倪文飞 徐华梓 林焱 黄其杉 毛方敏 徐晖 王胜 池永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0-105,共6页
目的 :分析经皮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枢椎齿状突骨折的并发症及相关防治措施。方法 :2006年6月~2013年12月共收治新鲜枢椎齿状突骨折患者122例,其中男79例,女43例,年龄28~73岁(45.6±14.8岁)。根据Anderson-D′Alonzo分型,Ⅱ... 目的 :分析经皮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枢椎齿状突骨折的并发症及相关防治措施。方法 :2006年6月~2013年12月共收治新鲜枢椎齿状突骨折患者122例,其中男79例,女43例,年龄28~73岁(45.6±14.8岁)。根据Anderson-D′Alonzo分型,Ⅱ型88例,浅Ⅲ型34例。均采用经皮颈椎前路枢椎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螺钉松动及断裂,医源性血管、神经及食管损伤和切口感染等情况。术后及随访时行颈椎正侧位、开口位X线片及CT检查评估螺钉位置和骨折愈合情况,并记录并发症处理措施。结果:皮肤切口长约0.8~1cm,手术时间40.7±12.2min,术中出血量<20ml。术中未发生咽后壁、食管、血管和重要神经等邻近组织损伤。共21例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其中3例在置入螺钉过程中产生枢椎前方骨折,1例术中再置入1枚螺钉行双螺钉固定,另2例术后予Halo-Vest架固定治疗后齿状突骨折骨性愈合;1例术后骨折端分离过大,再次行内窥镜下骨折端植骨术而愈合;1例骨折端轻度移位,术后予以支具固定后骨性愈合;9例螺钉钉尾留置过长,但未出现临床症状;1例术后2d出现喉上神经麻痹,经营养神经治疗后恢复正常;1例切口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2例分别在术后2个月、3个月出现螺钉脱出,均予翻修,1例行前路寰枢关节融合内固定术,另1例行后路寰枢关节融合内固定术;3例纤维连接,齿状突骨折处无移位,内固定无松动,无需佩戴颈围和二次手术。结论:经皮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是一种方便、安全、微创的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多数经处理后预后良好,整体翻修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状突骨折 内固定 经皮 微创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