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体会 被引量:4
1
作者 詹健 张孝琴 陈晓青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6年第3期54-55,共2页
目的比较普通手术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听神经瘤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探索现代显微外科治疗听神经瘤术的护理特点和对策。方法本组46例普通手术和86例显微外科手术,观察的并发症包括:面神经功能、脑干损伤、脑脊髓液漏、颅内感染、颅内... 目的比较普通手术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听神经瘤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探索现代显微外科治疗听神经瘤术的护理特点和对策。方法本组46例普通手术和86例显微外科手术,观察的并发症包括:面神经功能、脑干损伤、脑脊髓液漏、颅内感染、颅内出血、共济失调。同时对35例近期手术患者术后出院时进行心理调查,包括术前紧张、对疾病了解、对治疗信心、对预后了解、对治疗方法了解和对病房环境要求。结果普通手术组并发症包括:颅神经损伤46例、脑干损伤8例(17.4%)、颅内出血7例(15.2%)、脑脊髓液漏6例(13.0%)、颅内感染3例(6.5%)、共济失调2例(4.4%);死亡5例,病死率10.9%。显微外科手术组并发症包括:颅神经损伤52例(60.5%)、颅内出血3例(3.5%);死亡1例,病死率1.2%。心理调查:术前紧张31例(88.6%),对疾病了解11例(31.4%)、对治疗有信心27例(77.2%)、对预后了解2例(5.7%)、对治疗方法了解2例(5.7%)和对病房环境要求高26例(74.3%)。结论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治疗听神经瘤的并发症明显减少,而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心理、对治疗环境的要求、对术后可能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的担心仍非常突出。因此,显微外科技术下听神经瘤术后护理的重点是颅神经功能护理和心理护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瘤 显微外科治疗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或巨大型脑动静脉畸形的显微外科治疗25例 被引量:6
2
作者 吴近森 诸葛启钏 +3 位作者 鲁祥和 钟鸣 郑伟明 瞿宣兴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6期248-251,共4页
目的 总结25例大型或巨大型脑动静脉畸形(AVM)患者的显微外科治疗经验,探讨降低手术死亡率和致残率的有效方法。 方法 25例AVM患者,男17例,女8例,平均年龄26.8岁,均经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确诊。病变大小为5-6 cm者12例,>6 cm者13例... 目的 总结25例大型或巨大型脑动静脉畸形(AVM)患者的显微外科治疗经验,探讨降低手术死亡率和致残率的有效方法。 方法 25例AVM患者,男17例,女8例,平均年龄26.8岁,均经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确诊。病变大小为5-6 cm者12例,>6 cm者13例;按照国内史玉泉分级法:3级15例,3-4级10例;位于幕下2例。全部患者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病灶完全摘除,其中8例行病灶血管内栓塞加手术切除。 结果 完全切除畸形血管团,24例痊愈,1例重残(1年后恢复),无手术死亡,1例术中出现正常脑灌注压突破;17例术后复查DSA,均未见残留畸形血管团。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畸形血管团,仍然是治疗脑AVM的有效手段,血管内栓塞加手术切除是治疗巨大型AVM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显微外科 颅内栓塞 AVM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6
3
作者 赵兵 钟鸣 +4 位作者 谭显西 郑匡 李江 赵建庭 程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8期406-410,共5页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网下腔出血(aSA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高分级aSAH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Ⅳ~Ⅴ级)的临床资料。发病≤72 h手术者为早期手术(19例),>72 h手术者为延...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网下腔出血(aSA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高分级aSAH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Ⅳ~Ⅴ级)的临床资料。发病≤72 h手术者为早期手术(19例),>72 h手术者为延期手术(18例);对20例存在脑内血肿,严重脑室积血、积水的患者行动脉瘤夹闭并减压术,其余17例患者行单纯动脉瘤夹闭术。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RS)量表评价患者的预后。结果 37例患者均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5个月。37例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4.1%(20/37),总体预后良好率为59.5%(22/37),病死率为27.0%(10/37)。Hunt-HessⅣ级者的预后良好率为67.9%(19/28),病死率为21.4%(6/28);Ⅴ级者的预后良好比例为3/9,病死患者比例为4/9。早期手术的19例中,17例行动脉瘤夹闭并减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3.7%(14/19),预后良好率为42.1%(8/19);延期手术18例中,单纯动脉瘤夹闭15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3.3%(6/18),预后良好率为77.8%(14/18)。延期手术组与早期手术组比较,并发症少,预后相对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合并严重脑内血肿,脑室积血、积水的高分级aSAH患者,延期手术可以相对减少术后并发症,预后相对较好。在临床上应结合病情,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外科手术方式,可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显微外科手术 高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3在电针刺激治疗脊髓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5
4
作者 刘芬 张军明 +5 位作者 张禅 王旭阳 廖敏 任艳华 屠文展 雷亚宁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000-1001,1008,共3页
目的探讨内源性的神经营养因子-3(NT-3)在成年猫脊髓去传入损伤后电针刺激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成年猫25只,雌雄不拘,随机分为左侧L1-L5、L7-S2背根去传入手术组(手术组,保留L6为备用背根)、手术+电针刺组(电针组)、手术+电针刺+NT-3抗体... 目的探讨内源性的神经营养因子-3(NT-3)在成年猫脊髓去传入损伤后电针刺激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成年猫25只,雌雄不拘,随机分为左侧L1-L5、L7-S2背根去传入手术组(手术组,保留L6为备用背根)、手术+电针刺组(电针组)、手术+电针刺+NT-3抗体封闭组(抗体封闭组),2个月后对相应脊髓节段和备用背根节进行霍乱毒素B亚单位结合辣根过氧化物酶复合物(CB-HRP)形态学示踪及免疫组化、酶组化观察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各组背根节感觉神经元中枢投射轴突终末集中分布在脊髓后角Ⅲ、Ⅳ、Ⅴ板层内侧,且电针组感觉神经元突起标记点密度(171.5±12.1/100μm2)明显高于手术组(101.2±6.5/100μm2)及抗体封闭组(142.3±12.3/100μm2,P<0.05)。结论电针刺可能通过上调NT-3的表达促进损伤脊髓和感觉神经元的形态和功能修复而参与脊髓可塑性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营养因子3 电针 神经元可塑性 神经元 传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伤早期大鼠回肠肌间神经丛内氮能神经和Cajal间质细胞的变化 被引量:4
5
作者 钱旭 林晨 诸葛启钏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068-1070,共3页
目的了解烧伤早期大鼠肠功能障碍时肌间神经丛的形态学改变,并探讨肠功能异常的机制。方法20只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n=10)和烧伤组(n=10),建立30%TBSA深Ⅱ度烧伤大鼠模型,测定肠传输速率。用酶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回肠肌间神经丛内氮能神经... 目的了解烧伤早期大鼠肠功能障碍时肌间神经丛的形态学改变,并探讨肠功能异常的机制。方法20只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n=10)和烧伤组(n=10),建立30%TBSA深Ⅱ度烧伤大鼠模型,测定肠传输速率。用酶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回肠肌间神经丛内氮能神经的组织学改变,并对两组大鼠回肠肌间神经丛内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神经节和Cajal间质细胞(ICC)的密度进行测定。结果烧伤组大鼠肠传输速率明显延迟,回肠肌间神经丛内NOS阳性神经元和ICC数量均明显减少(P<0·01),同时伴有神经纤维部分断裂,未能形成完整的神经纤维网。结论烧伤大鼠回肠肌间神经丛氮能神经和ICC的改变可能是烧伤引起肠功能障碍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氮能神经 肌间神经丛 CAJAL间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顽固性癫痫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3
6
作者 潘进钱 张晓微 周盛轩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148-150,共3页
目的:探讨术中在皮质和深部脑电图监测下顽固性癫痫的致痫灶定位及术式选择。方法:38例患者根据术前致痫灶的定位和术中皮质及深部电极的监测,分别采用不同的术式:(1)单纯致痫灶切除2例;(2)多软膜下横切术(multiplesubpialtransection,M... 目的:探讨术中在皮质和深部脑电图监测下顽固性癫痫的致痫灶定位及术式选择。方法:38例患者根据术前致痫灶的定位和术中皮质及深部电极的监测,分别采用不同的术式:(1)单纯致痫灶切除2例;(2)多软膜下横切术(multiplesubpialtransection,MST)8例;(3)致痫灶切除+MST18例;(4)前颞叶、杏仁核-海马切除5例,神经导航下选择性杏仁核-海马切除1例;(5)胼胝体切开+MST+皮质热灼4例。结果:38例患者经3~30个月的随访,满意12例(31.6%),显著改善10例(26.3%),良好6例(15.8%),效差4例(10.5%),无改善6例(15.8%)。总有效率73.7%,治愈率达31.6%。无一例致残或死亡。结论:术中在皮质和深部脑电图监测下,对致痫灶准确的定位和采用不同的术式切除是治疗顽固性癫痫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除 顽固性癫痫 致痫灶 术中 皮质 MST 脑电图监测 定位 结论 准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人胚胎神经干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2
7
作者 敬华军 张宇 王晓斌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94-696,共3页
目的:构建携带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hVEGF165)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转染人胚胎神经干细胞(hNSCs)并检测hVEGF165基因在hNSCs内的表达。方法:用RT-PCR法扩增出hVEGF165 cDNA,插入pCDH-CMV-copGFP慢病毒载体中,构建pCDH-hVEGF165慢病... 目的:构建携带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hVEGF165)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转染人胚胎神经干细胞(hNSCs)并检测hVEGF165基因在hNSCs内的表达。方法:用RT-PCR法扩增出hVEGF165 cDNA,插入pCDH-CMV-copGFP慢病毒载体中,构建pCDH-hVEGF165慢病毒表达载体,双酶切和测序鉴定,包装并转染hNSCs。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细胞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流式细胞术(FCM)测定转染率,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hVEGF165的表达。结果:酶切及测序结果显示成功构建pCDH-hVEGF165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转染7d后观察宿主细胞内有大量GFP表达,FCM测定转染率为63%,Western blot检测证实hVEGF165蛋白在hNSCs中过表达。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了携带hVEGF165的慢病毒表达载体,并在hNSCs中过表达hVEGF165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慢病毒载体 神经干细胞 转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老化与神经再生和卒中 被引量:2
8
作者 张红霞 邵蓓 +8 位作者 王柳清 林真珍 肖丽 蒋慧刚 程一帆 苏巧尔 郑伟明 诸葛启钏 金坤林 《中国卒中杂志》 2013年第2期147-152,共6页
大脑老化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主要诱因。而卒中不仅是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常见疾病,而且也是70岁以上老年人致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大脑老化与卒中发病息息相关。已经证实,老年卒中患者其缺血性脑组织损伤更加严重、脑梗死面积更大、缺... 大脑老化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主要诱因。而卒中不仅是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常见疾病,而且也是70岁以上老年人致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大脑老化与卒中发病息息相关。已经证实,老年卒中患者其缺血性脑组织损伤更加严重、脑梗死面积更大、缺血后的神经功能障碍也更加显著。尽管研究已证实老龄大脑的神经再生减少,但卒中可以诱导神经再生并能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这就为神经再生治疗卒中开辟了良好的途径。本文重点就大脑老化及老化后神经再生、缺血性卒中作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再生 老化 神经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神经干细胞在脑出血大鼠脑内移植后迁移和神经功能改变 被引量:4
9
作者 王华 陆芩 诸葛启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3146-3148,共3页
目的:观察GFP-NSCs移植脑出血大鼠脑内后移植细胞的迁移和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GFP-NSCs。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单纯脑出血组、培养液移植组和GFP-NSCs移植组,每组又分为移植后7、14、21和28 d 4个时间点。注射... 目的:观察GFP-NSCs移植脑出血大鼠脑内后移植细胞的迁移和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GFP-NSCs。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单纯脑出血组、培养液移植组和GFP-NSCs移植组,每组又分为移植后7、14、21和28 d 4个时间点。注射Ⅳ型胶原酶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3 d后注射GFP-NSCs入同侧尾状核,观察移植细胞的迁移及不同时间点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移植后7 d,血肿周围可见大量GFP标记的移植细胞,第28天可在同侧侧脑室观察到GFP标记的移植细胞。移植后第14、21、28天行NSS评分,GFP-NSCs移植组均较其他两组功能恢复好(P<0.05)。结论:移植的GFP-NSCs能在脑出血大鼠脑内存活并迁移,对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神经干细胞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 被引量:19
10
作者 谭显西 钟鸣 +2 位作者 李则群 林晨 鲁祥和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204-206,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00例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患者,早期采用经股或经颈动脉穿刺行全脑选择性血管造影术,应用电解可脱微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 100%动脉瘤腔闭塞的45个,95%闭塞的39... 目的探讨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00例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患者,早期采用经股或经颈动脉穿刺行全脑选择性血管造影术,应用电解可脱微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 100%动脉瘤腔闭塞的45个,95%闭塞的39个,90%闭塞的18个.G1asgow预后评分:I级86例,Ⅱ级5例,Ⅲ~Ⅳ级4例,V级5例.1例椎动脉瘤栓塞后8 h,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死亡.1例栓塞术后36 h再出血,再次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随访0.5~2年无再出血.结论早期动脉瘤囊内栓塞,是治疗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较理想的方法,栓塞后早期再出血可能与瘤颈破裂性动脉瘤及夹层囊性动脉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 早期 血管内栓塞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室管膜瘤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8
11
作者 鲁祥和 诸葛启钏 +2 位作者 吴哲褒 郑伟明 瞿宣兴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6期337-339,共3页
目的 :探讨脊髓髓内室管膜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分析 16例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患者的MRI表现特点 ,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评价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状态。结果 :肿瘤位于颈髓 (包括颈延髓 ) 7例 ,颈胸髓 5例 ,胸髓 1例 ,圆锥 3例 ... 目的 :探讨脊髓髓内室管膜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分析 16例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患者的MRI表现特点 ,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评价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状态。结果 :肿瘤位于颈髓 (包括颈延髓 ) 7例 ,颈胸髓 5例 ,胸髓 1例 ,圆锥 3例 ;肿瘤长度 2 5~ 18cm ,肿瘤一端或两端有囊肿者 14例 ,11例合并脊髓空洞。手术全切除15例 ,次全切除 1例 ,无手术死亡 ,随访 6~ 3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 2例术前McCormick分级Ⅳ级者术后神经功能无恢复。结论 :MRI是诊断脊髓室管膜瘤的可靠方法 ,早期显微外科全切除是治疗髓内室管膜瘤有效的措施 ,术前神经功能状态与预后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室管膜瘤 显微外科手术 NMR 成像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血管成像对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所致的脑内血肿手术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7
12
作者 谭显西 钟鸣 +3 位作者 赵兵 郑匡 陈伟建 杨运俊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10期523-526,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检查在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所致的脑内血肿显微外科于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破裂性颅内动脉瘤导致的脑内血肿,术前头部CTA检查后行急诊手术治疗的15例患者的影像学和临床资料,根据CTA...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检查在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所致的脑内血肿显微外科于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破裂性颅内动脉瘤导致的脑内血肿,术前头部CTA检查后行急诊手术治疗的15例患者的影像学和临床资料,根据CTA不同成像技术显示的检查结果确定手术方案,选择手术入路,行急诊血肿清除术并行动脉瘤夹闭术,对CTA在手术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结果 15例患者在术中均被证实为动脉瘤,与头部CTA术前诊断位置基本一致,动脉瘤的大小、生长方向与术前判断的方向基本一致,所有的动脉瘤均予夹闭,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患者的预后,所有患者均门诊和(或)电话随访6~7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24个月。GOS 2分为2例;GOS 3分为2例;GOS 4分为6例;GOS 5分为5例。结论头部CTA检查能简便、快速地明确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引起的自发性脑内血肿,可提供直观的三维形态及解剖定位,有利于急诊手术清除血肿及夹闭动脉瘤,对急诊开颅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CT血管造影术 显微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残留的评价及应用 被引量:9
13
作者 石会 赵兵 +4 位作者 钟鸣 张毅 郑匡 李则群 谭显西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24-1027,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对破裂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残留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术后均采用3D-DSA和普通造影对破裂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复查的患者88例,动脉瘤数92个,行3D-DSA后分别应用最大密...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对破裂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残留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术后均采用3D-DSA和普通造影对破裂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复查的患者88例,动脉瘤数92个,行3D-DSA后分别应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成像(VR)、梯度成像(GR)重建图像,评价术后残留,瘤夹显影,载瘤动脉与瘤夹关系,载瘤动脉有无狭窄。结果 :动脉瘤夹闭总数92个,术后残留23个(25.0%),根据Sindou分级,Ⅰ级15个,Ⅱ级3个,Ⅲ级4个,Ⅳ级1个。其中Ⅲ级残留患者再次手术3例,Ⅳ级残留再次手术1例,Ⅲ级残留未手术,再出血1例。VR、GR、MIP重建图像均可明确显示瘤夹及个数,载瘤动脉与瘤夹关系,VR、GR可清楚显示动脉瘤残留。VR、GR、MIP在载瘤动脉瘤狭窄上存在较大局限,需结合普通DSA做出准确判断。结论:3D-DSA可准确评估破裂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残留,特别是VR、GR重建技术更易于显示动脉瘤残留,有助于指导术后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夹闭 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74例体会 被引量:14
14
作者 涂明 郑伟明 +1 位作者 苏志鹏 叶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2929-2931,共3页
目的:评价小骨窗开颅皮层小切口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74例采用小骨窗开颅皮层小切口清除血肿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结果:小骨窗开颅皮层小切口清除血肿较常规开颅清除血肿手术简便,手术历时30min~1h。手术后再出血5例,全部7... 目的:评价小骨窗开颅皮层小切口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74例采用小骨窗开颅皮层小切口清除血肿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结果:小骨窗开颅皮层小切口清除血肿较常规开颅清除血肿手术简便,手术历时30min~1h。手术后再出血5例,全部74例手术后死亡4例,占5.4%。出院后获得随访51例,随访时间3个月,51例存活者的ADL分别为:ADLⅠ级9例(17.6%)、Ⅱ级24例(47.1%)、Ⅲ级16例(31.7%)、Ⅳ级2例(3.9%)。结论:显微镜下小骨窗开颅皮层小切口清除血肿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较理想的方法,手术损伤小,可迅速达到血肿并清除血肿,开颅时间明显缩短,而且操作简便,有利于各级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高血压 小骨窗开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纹夜蛾嗅觉受体基因Ⅱ的表达谱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茜 吴仲南 +1 位作者 杜永均 诸葛启钏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81-886,共6页
气味调控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的觅食、交配和产卵等行为,而嗅觉受体(olfactory receptor,OR)作为气味的直接受体,是嗅觉神经信号产生的起点,是嗅觉信息的编码及信号的传递通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 气味调控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的觅食、交配和产卵等行为,而嗅觉受体(olfactory receptor,OR)作为气味的直接受体,是嗅觉神经信号产生的起点,是嗅觉信息的编码及信号的传递通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对斜纹夜蛾嗅觉受体基因Ⅱ(Spodoptera litura olfactory receptor geneⅡ,SlitOR2)(GenBank登录号:DQ845292)的组织特异性和不同发育阶段表达情况进行分析鉴定。半定量RT-PCR研究结果表明,SlitOR2主要在成虫期的触角中表达,其他部位和发育期未检测到表达。Western blot鉴定结果表明SlitOR2主要在成虫触角表达,与半定量RT-PCR结果基本一致。但在成虫足、头和中期蛹中也看到有微量蛋白表达。可能是与目的蛋白大小类似的其他非特异性蛋白条带,也可能是该蛋白在成虫足部、头部和中期蛹中有微量表达,因为足部的跗节和头部的口喙也分布有少量的嗅觉感器。目的条带单一清晰,表明制备的多肽抗体特异性较好,可以用于后续相关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纹夜蛾 嗅觉受体 半定量RT-PCR Western BLOT 基因表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纹夜蛾普通气味结合蛋白GOBP1基因的表达定位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吴仲南 杜永均 诸葛启钏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10-616,共7页
气味调控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鳞翅目,夜蛾科)的交配和产卵行为,而嗅觉气味结合蛋白(OBP)是昆虫与外界环境进行化学信息交流中的一种重要蛋白。本研究基于已报道的斜纹夜蛾普通气味结合蛋白GOBP1基因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EF15... 气味调控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鳞翅目,夜蛾科)的交配和产卵行为,而嗅觉气味结合蛋白(OBP)是昆虫与外界环境进行化学信息交流中的一种重要蛋白。本研究基于已报道的斜纹夜蛾普通气味结合蛋白GOBP1基因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EF159978)设计引物,通过RT-PCR法分析了GOBP1 mRNA的组织特异性表达情况,并对GOBP1基因条带进行了克隆、测序和Blast比对。此外,再通过RNA原位杂交的方法进一步分析了GOBP1 mRNA在触角中的表达定位。结果表明:GOBP1只在斜纹夜蛾的触角组织中表达,而且GOBP1转录本较多分布于靠近嗅觉感受器即触角边缘部位。这些结果进一步说明GOBP1是斜纹夜蛾嗅觉过程中的重要蛋白,同时为深入研究GOBP1与其他蛋白的相互空间定位关系、GOBP1的功能等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纹夜蛾 普通气味结合蛋白 基因表达定位 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静脉畸形出血的自然史与发生机制 被引量:7
17
作者 赵兵 石会 钟鸣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0期546-549,共4页
颅内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是导致青少年自发性脑出血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青少年致残、致死的最主要脑血管病之一[1]。出血性AVM的预后最差,病死率最高,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植物生存、肢体活动障碍、语言障碍等... 颅内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是导致青少年自发性脑出血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青少年致残、致死的最主要脑血管病之一[1]。出血性AVM的预后最差,病死率最高,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植物生存、肢体活动障碍、语言障碍等严重的后遗症。但是,目前AVM的发生和出血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圳。目前研究认为,AVM的出血与多种因素相关,可能与其自然发展史、血管构筑和血管生成相关‘。。’。为此我们从AVM出血的自然史及其出血的生物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脑出血 机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戊酸钠相关的高血氨脑病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晓斌 张宇 +2 位作者 敬华军 苏志鹏 郑伟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3-126,共4页
丙戊酸钠(sodium valproate,VPA)是治疗癫痫的一线药物[1-3]。近年来,也有报道应用于双向障碍、精神分裂症、自闭症、社交恐惧症、神经性疼痛或偏头痛等治疗[4、5]。
关键词 丙戊酸钠 高血氨脑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附3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则群 钟鸣 +3 位作者 谭显西 郑伟明 鲁祥和 林晨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3期233-235,共3页
目的 探讨椎动脉(VA)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选择。方法 3例VA夹层动脉瘤均行介入手术治疗,2例行支架植入和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1例行载瘤动脉、动脉瘤球囊闭塞。结合文献分析3例VA夹层动脉瘤的诊疗过程。结果 2例表现为... 目的 探讨椎动脉(VA)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选择。方法 3例VA夹层动脉瘤均行介入手术治疗,2例行支架植入和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1例行载瘤动脉、动脉瘤球囊闭塞。结合文献分析3例VA夹层动脉瘤的诊疗过程。结果 2例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表现为眩晕。脑血管造影为2例串珠样、1例形成梭形动脉瘤。2例恢复良好,1例术后死亡。结论 血管内治疗是VA夹层动脉瘤理想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夹层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诊断 治疗 临床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骨窗开颅内镜辅助治疗自发性脑出血12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鲁祥和 诸葛启钏 +2 位作者 郑伟明 徐小群 钟鸣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79-80,共2页
目的 探讨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方法 采用小骨窗开颅内镜辅助手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患者12例。 结果 血肿完全清除7例,大部清除4例。术后再出血1例,2例为血管畸形。随访3-6个月,GOS分级良好3例;中残4例;重残5例;无一例死亡。 ... 目的 探讨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方法 采用小骨窗开颅内镜辅助手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患者12例。 结果 血肿完全清除7例,大部清除4例。术后再出血1例,2例为血管畸形。随访3-6个月,GOS分级良好3例;中残4例;重残5例;无一例死亡。 结论 内镜手术清除自发性脑出血手术创伤小,能在直视下操作。对小血管畸形导致自发性脑出血也可应用内镜微创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骨窗开颅 内镜 自发性脑出血 微创外科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