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消化道为首发症状的白塞病临床诊治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陈小微 吴建胜 吴小丽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1期1173-1174,共2页
目的:回顾分析以胃肠道症状为首发表现的白塞病9例,探讨以消化道为首发症状的白塞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本院1997-2004年收治以胃肠道症状为首发表现的白塞病患者9例,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以及治疗预后进行回顾分... 目的:回顾分析以胃肠道症状为首发表现的白塞病9例,探讨以消化道为首发症状的白塞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本院1997-2004年收治以胃肠道症状为首发表现的白塞病患者9例,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以及治疗预后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白塞病的消化道首发症状各异,以血便、腹痛、腹胀、反酸等为主要表现,男性患者的临床表现较女性严重,7例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辅助抗凝药物治疗后,腹痛全部缓解。5例血便者通过内科及时治疗达到满意疗效,未进行手术治疗,病情好转明显,血便消失。结论:白塞病的消化道首发症状各异,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认真进行查体,寻找有特征性的体征,依靠内镜等检查对诊断该病有一定帮助,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辅助抗凝药物治疗可以收到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 首发症状 白塞病 治疗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气愈溃汤对溃疡性结肠炎IL-33、IL-10及肠道菌群紊乱的纠正作用 被引量:28
2
作者 姚惠 郑培奋 +2 位作者 李希诗 吴建胜 吴国友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3年第6期1449-1451,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血IL-33、IL-10水平及肠道菌群分布变化探讨益气愈溃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活动期患者的作用机制。方法:64例U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3)和对照组(n=31)。入组后,两组患者均予常规对症支持处理并口... 目的:通过观察血IL-33、IL-10水平及肠道菌群分布变化探讨益气愈溃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活动期患者的作用机制。方法:64例U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3)和对照组(n=31)。入组后,两组患者均予常规对症支持处理并口服美沙拉嗪1.0 g/次,每天3次,连续2个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益气愈溃汤1剂/d,3周为1疗程,服用2个疗程。两疗程中间间隔1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IL-33、IL-10浓度及肠道菌群分布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痊愈率(60.6%)显著优于对照组(35.5%),(χ2=4.039,P=0.044);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P<0.05;t=2.81,P<0.01)。治疗后,两组IL-33均较前降低,治疗组显著低与对照组(t=2.41,P<0.05);两组IL-10含量均较前增加,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2.83,P<0.01)。同时,血IL-33水平与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的数量均呈负相关(r=-0.605,P<0.05;r=-0.721,P<0.01);IL-10水平与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的数量呈正相关(r=0.594,P<0.05;r=0.681,P<0.01);而IL-33与IL-10水平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725,P<0.01)。结论:益气愈溃汤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紊乱状态,纠正促炎因子IL-33及抑炎因子IL-10的平衡紊乱,提高UC活动期患者的临床痊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益气愈溃汤 IL-33 IL-10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及严重程度床边指数评分对急性胰腺炎病情变化的预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33
3
作者 王露 黄兰 +3 位作者 邵颖颖 吴建胜 洪万东 黄智铭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2期3693-3695,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严重程度床边指数评分(BISAP)在预测急性胰腺炎(AP)严重程度、器官衰竭发生及治疗方法选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运用APACHEⅡ、BISAP对911例AP患者进行回顾性评分,比较轻症组与... 目的探讨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严重程度床边指数评分(BISAP)在预测急性胰腺炎(AP)严重程度、器官衰竭发生及治疗方法选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运用APACHEⅡ、BISAP对911例AP患者进行回顾性评分,比较轻症组与重症组、器官衰竭组与非器官衰竭组、手术组与非手术组的评分差异,比较高分组与低分组之间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发生率、器官衰竭发生率以及手术率的差异。结果重症组与轻症组、器官衰竭组与非器官衰竭组的APACHEⅡ及BISA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组与非手术组APACHE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BIS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APACHEⅡ,高分组(≥10分)和低分组(<10分)患者SAP、器官衰竭发生率及手术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于BISAP,高分组(≥3分)与低分组(<3分)的SAP及器官衰竭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手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ACHEⅡ和BISAP对于判断AP严重程度及器官衰竭均具有重要参考意义。BISAP简便易行,能够早期对AP患者进行死亡风险评估,将有望广泛应用于临床。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APACHEⅡ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而BISAP的应用价值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并发症的防治 被引量:31
4
作者 李雅洁 杜勤 +2 位作者 黄智铭 陈民新 吴建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777-779,共3页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2月至2006年12月共计306例次住院患者ERCP临床资料,根据病情需要分为诊断性ERCP组和治疗性ERCP组,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和治疗的情况。结果:73...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2月至2006年12月共计306例次住院患者ERCP临床资料,根据病情需要分为诊断性ERCP组和治疗性ERCP组,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和治疗的情况。结果:73例发生并发症,其中诊断性ERCP组18例,治疗性ERCP组55例,发生胆管炎37例,急性胰腺炎20例,消化道出血10例,结石和网篮嵌顿2例,肠穿孔2例,支架移位1例,上述发生并发症的患者,绝大多数经过保守治疗后好转,仅5例需要中转外科手术,1例死亡。结论:在诊断性ERCP和治疗性ERCP中,急性胆管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诊断性ERCP并发症发生率比治疗性ERCP低。绝大多数并发症经内科保守治疗都能痊愈,仅少部分需要外科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胆管造影术 内窥镜逆行 手术中并发症 胆管疾病 胰腺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吴利敏 吴金明 +2 位作者 刘扬 金颖 江宏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2期3803-3805,共3页
目的:探讨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患者药物控制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9年2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EVB患者内科药物治疗170例,按72h~6周内有无再次出血分为早期再出血组与未出血组,回顾性比较临床和相关... 目的:探讨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患者药物控制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9年2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EVB患者内科药物治疗170例,按72h~6周内有无再次出血分为早期再出血组与未出血组,回顾性比较临床和相关检查资料,寻找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年龄、止血后收缩压、总胆红素、合并感染及腹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合并感染、收缩压>120mmHg、年龄>60岁为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3.398、4.162、3.853,95%CI分别为2.360~76.066、1.027~18.722、0.951~15.614;合并腹水是保护因素,OR值为0.825,95%CI为0.153~4.413。结论:合并感染、收缩压>120mmHg、年龄>60岁是EVB药物控制后早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并腹水是保护因素,应予积极的预防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危险因素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早期再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间临床特征比较 被引量:10
6
作者 江宏峰 吴金明 +3 位作者 金颖 吴利敏 刘扬 孙慧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8-90,共3页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硬化(alcoholic liver cirrhosis,ALC)失代偿期患者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hepatitis Bcirrhosis,HBC)失代偿期患者间临床相关因素的异同点,协助两者间的鉴别及诊治。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温州医学院附属第...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硬化(alcoholic liver cirrhosis,ALC)失代偿期患者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hepatitis Bcirrhosis,HBC)失代偿期患者间临床相关因素的异同点,协助两者间的鉴别及诊治。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资料完整的ALC失代偿期患者72例(ALC组)和HBC失代偿期患者359例(HBC组)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间的年龄分布、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发症、合并症及预后等因素。结果:年龄小于30岁及女性HBC患者明显多于ALC患者(P<0.05)。ALC组乏力、食欲减退、黄疸、右上腹痛、肝掌、蜘蛛痣、肝肿大患者明显多于HBC组(P<0.05),HBC组腹胀患者明显多于ALC组。ALC组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γ-谷氨酰转肽酶、血小板及平均红细胞容积均明显高于HBC组,HBC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明显高于ALC组。ALC组肝性脑病、胆囊炎或胆石症、急性胰腺炎及肝源性糖尿病患者均明显比HBC组多(P<0.05)。ALC组好转率明显高于HBC组(χ2=5.517,P<0.05)。结论:ALC失代偿期患者主要分布于中年男性,而HBC失代偿期患者分布较平均。ALC失代偿期患者肝硬化相关的临床表现(如乏力、纳差等)、实验室检查(如γ-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等)及合并症(如肝源性糖尿病等)较HBC失代偿期患者突出。ALC失代偿期患者的整体预后虽较HBC失代偿期患者好,但两组患者后期预后及病死率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酒精性 肝炎 乙型 肝硬化 失代偿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干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对人胰腺癌细胞增殖、凋亡的调控机制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高道键 徐岷 +4 位作者 张玉琦 李雅洁 满晓华 吴红玉 金晶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80-383,共4页
目的观察沉默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DAC1)基因对人胰腺癌PaTu8988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胰腺癌PaTu8988细胞株分为空白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阴性对照siRNA组(予以30nmol/L阴性siRNA)、siRNA1组(予以15nmol/LHDAC1siRNA)... 目的观察沉默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DAC1)基因对人胰腺癌PaTu8988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胰腺癌PaTu8988细胞株分为空白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阴性对照siRNA组(予以30nmol/L阴性siRNA)、siRNA1组(予以15nmol/LHDAC1siRNA)和siRNA2组(予以30nmol/LHDAC1siRNA)。siRNA转染48h后,用相对实时定量RT-PCR法和West-ernblotting检测HDAC1基因表达情况;相对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细胞增殖凋亡相关基因p21、Bcl-2、Bax的表达;WST-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变化。结果转染HDAC1siRNA48h后人胰腺癌PaTu8988细胞中HDAC1mRNA表达量在siRNA1组和siRNA2组分别为46.1%±6.1%和32.3%±1.4%,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100.0%±3.4%)和阴性对照siRNA组(87.4%±28.3%,P<0.05)。Westernblotting显示HDAC1蛋白表达量亦明显下降,以siRNA2组表达量最低(P<0.05)。WST-8法检测显示4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100%±17.1%、87.1%±5.0%、68.7%±4.7%、61.6%±2.0%,siRNA1组和siRNA2组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上述4组胰腺癌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20%±0.95%,4.59%±1.26%,10.09%±1.36%,11.19%±6.07%,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siRNA组相比,siRNA1组和siRNA2组凋亡率显著增高(P<0.05)。siRNA1组和siRNA2组p21、Bax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Bcl-2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HDAClsiRNA能特异、有效地抑制人胰腺癌PaTu8988细胞HDACl的表达,同时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上调p21、Bax表达,下调Bcl-2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HDAC1 胰腺肿瘤 RNA干扰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肝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论述 被引量:53
8
作者 朱方超 黄智铭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3452-3454,共3页
脂肪肝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肝内脂肪堆积过多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理现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脂肪肝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全世界范围内有望成为慢性肝病的首要原因。我国的酒精性脂肪肝流行并不严重,所占... 脂肪肝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肝内脂肪堆积过多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理现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脂肪肝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全世界范围内有望成为慢性肝病的首要原因。我国的酒精性脂肪肝流行并不严重,所占脂肪肝的比重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 流行病学 危险因素 病理现象 脂肪堆积 饮食结构 生活方式 慢性肝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性肠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石玲燕 张培趁 +1 位作者 林春景 吴建胜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188-1190,共3页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BD)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7年7月—2010年5月温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IBD患者150例为病例组,采用1:1配对法,选择同期在该院就诊、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无消化系统疾病患者150例为对照组。调查两组饮食习...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BD)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7年7月—2010年5月温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IBD患者150例为病例组,采用1:1配对法,选择同期在该院就诊、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无消化系统疾病患者150例为对照组。调查两组饮食习惯、文化程度、职业、家庭卫生情况、吸烟、母乳喂养、IBD家族史、肠道感染病史、阑尾切除术、麻疹、非甾体类药物使用等26个因素。统计方法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肠道感染史增加IBD的危险性〔OR=5.704,95%CI为(1.710,10.953)〕;牛奶摄入及职业紧张度也可增加IBD的危险性〔OR=3.624,95%CI为(1.474,8.907);OR=3.972,95%CI为(1.593,12.898)〕;喜食海鲜可降低IBD发生的危险性〔OR=0.78,95%CI为(0.121,2.309)〕。结论肠道感染史、牛奶摄入及职业紧张度为IB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喜食海鲜为IBD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危险因素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意义 被引量:8
10
作者 吴小丽 黄智铭 +4 位作者 吴建胜 陈向荣 吴金明 黄庆科 余震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9-72,共4页
目的:观察大黄联合EEN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疗效。方法:将73例SAP病人随机分为TPN组、EEN组和大黄联合EEN(REN)组。观察三组病人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死亡人数、肠道功能恢复时间、APACHEⅡ评分,检测血浆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 目的:观察大黄联合EEN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疗效。方法:将73例SAP病人随机分为TPN组、EEN组和大黄联合EEN(REN)组。观察三组病人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死亡人数、肠道功能恢复时间、APACHEⅡ评分,检测血浆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PA等,并进行比较。结果:REN组无一例死亡,EEN组死亡1例,TPN组2例;REN组病人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和费用均低于其他两组(与TPN组比,P<0.01;与EEN组比,P<0.05)。治疗1周后,REN组APACHEⅡ评分和CRP明显下降(P<0.01);PCT阳性例数由21例下降为2例(P<0.01);TPN组PA显著上升(P<0.01)。结论:大黄联合EEN治疗SAP,能促进病人消化道功能恢复,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降低炎性反应,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早期肠内营养 全肠外营养 大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大肠恶性淋巴瘤临床特点与误诊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马升高 孟凡升 +3 位作者 胡祥鹏 吴建胜 吴明 韩清锡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1887-1889,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大肠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误诊原因,总结避免误诊的措施。方法对我院2000—2008年收集的21例原发性大肠淋巴瘤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原发性大肠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以腹部肿块、腹痛、体质量下降... 目的探讨原发性大肠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误诊原因,总结避免误诊的措施。方法对我院2000—2008年收集的21例原发性大肠淋巴瘤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原发性大肠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以腹部肿块、腹痛、体质量下降以及血便、腹胀为主要特点,17例患者术前均未确诊,术前误诊时间7d~30个月。临床易误诊为癌与炎症性肠病。发病部位:肿瘤位于回盲部13例,升结肠4例,横结肠1例,降结肠1例,直肠1例,全结肠均累及1例。病理类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结论原发性大肠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内镜活检和手术标本的病理学检查是目前确诊原发性大肠恶性淋巴瘤的主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肿瘤 淋巴瘤 非霍奇金 误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及内镜特点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陶利萍 吴小丽 黄智铭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3922-3924,共3页
目的:分析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的临床及内镜特点,探讨其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EG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内镜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情况。结果:EG多以腹痛(83.3%)、腹泻(50.0%)、腹... 目的:分析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的临床及内镜特点,探讨其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EG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内镜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情况。结果:EG多以腹痛(83.3%)、腹泻(50.0%)、腹胀(50.0%)为主要症状,也可有消化道梗阻、腹水等表现。外周血嗜酸细胞比例达37%~68.4%;骨髓中嗜酸细胞增多达26.8%~60%;腹水见大量嗜酸细胞;内镜表现多为黏膜充血、水肿及糜烂;病理见大量嗜酸细胞浸润。激素治疗可迅速缓解症状,并可使外周血嗜酸细胞迅速下降(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3,P<0.05)。结论:EG的症状和内镜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外周血、骨髓及腹水嗜酸细胞,尤其是内镜下多点活检是诊断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炎 嗜酸粒细胞增多 临床特点 内镜 误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吴小丽 陶利萍 +2 位作者 黄庆科 陈小微 余震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1年第1期61-66,共6页
目的:观察大黄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疗效。方法:将64例SAP患者随机分为3组:全肠外营养(TPN)组20例,早期肠内营养(EEN)组23例和大黄联合早期肠内营养(REN)组21例。观察3组患者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死亡人数、肠道... 目的:观察大黄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疗效。方法:将64例SAP患者随机分为3组:全肠外营养(TPN)组20例,早期肠内营养(EEN)组23例和大黄联合早期肠内营养(REN)组21例。观察3组患者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死亡人数、肠道功能恢复时间、A-PACHEⅡ评分、并发症,检测血浆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前白蛋白、CD3%、CD4%、CD8%、CD4/CD8、IgG、IgA及IgM并进行比较。结果:REN组无1例死亡,EEN组死亡1例,TPN组2例;REN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2.6±0.7)d,平均住院天数(24±4)d,费用(5.5±0.7)万元,均低于其他两组(TPN组,P<0.01;EEN组,P<0.05)。治疗2周后REN组APACHE-II评分由11.8±2.4下降为3.1±1.0,CRP由(151.1±45.6)mg/L下降至(16.6±2.1)mg/L,PCT阳性例数由19例下降为2例(P<0.01),与其他两组比较,均下降更低(TPN组,P<0.01;EEN组,P<0.05)。REN组血前白蛋白由(121±9)升高为(315±21)mg/L(P<0.01),比TPN组上升更显著(P<0.01);REN组IgG、IgA、IgM、CD4%、CD3%、CD4/CD8均比其他两组上升更明显(TPN组,P<0.01;EEN组,P<0.05),而CD8%下降更显著(TPN组,P<0.01;EEN组,P<0.05)。结论:REN治疗SAP是有效的,促进消化道功能恢复,改善SAP患者营养和免疫状况,降低炎症反应,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优于TPN及E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早期肠内营养 大黄 全肠外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并结核性腹膜炎与肝硬化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间临床特征比较 被引量:5
14
作者 方红龙 吴金明 +3 位作者 黄智铭 吴建胜 张雪琴 张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3694-3696,共3页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结核性腹膜炎(tuberculous peritonitis,TBP)与肝硬化并自发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患者间临床特征差异。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10年6月间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资料完整的肝硬化患者...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结核性腹膜炎(tuberculous peritonitis,TBP)与肝硬化并自发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患者间临床特征差异。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10年6月间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资料完整的肝硬化患者共102例。其中肝硬化并TBP患者28例,肝硬化并SBP患者74例。回顾性比较两组患者间年龄、性别、肝硬化病因、Child-Pugh分级、既往结核病史、实验室检查等。结果:TBP主要发生于病毒性肝硬化患者(57.1%),Child-Pugh分级主要分布在B级(75.0%),既往常有结核病史(71.4%),而SBP患者主要发生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52.7%);Child-Pugh分级主要分布在C级(77.0%);与肝硬化并SBP患者比较:肝硬化并TBP患者肝功能损害较轻,腹水白细胞计数较低,并且以淋巴细胞为主,腹水腺苷脱氨酶水平较高。余指标无差异。结论:肝硬化并TBP患者与肝硬化并SBP患者在年龄、性别分布上无差异,而导致肝硬化的病因、Child-Pugh分级、既往有无结核病史、肝功能、腹水白细胞计数及各种白细胞比例、腺苷脱氨酶可作为鉴别两者的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自发性腹膜炎 结核性腹膜炎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褪黑素干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肺损伤及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表达 被引量:4
15
作者 董乐妹 吴建胜 +3 位作者 贾国葆 方佩佩 孙学成 倪银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9年第3期261-264,共4页
目的:研究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cute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ANP)大鼠肺组织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TNF-α的变化及褪黑素(MT)的干预效果。方法:36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组(ANP组)和MT干预组(MT组),每... 目的:研究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cute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ANP)大鼠肺组织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TNF-α的变化及褪黑素(MT)的干预效果。方法:36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组(ANP组)和MT干预组(MT组),每组12只。应用胰胆管内注射牛磺胆酸钠的方法诱导ANP模型,MT组于诱导模型前30min皮下注射MT。术后4h和24h分批处死大鼠(每个时间点n=6),用RT-PCR检测肺组织MIF、TNF-α mRNA的表达情况,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脏MIF蛋白表达情况,并行胰腺及肺脏的病理检查。结果:ANP组4、24h肺组织MIF、TNF-α mRNA表达较SO组明显升高(P<0.05),肺脏及胰腺病理损伤较严重;MT组较ANP组肺组织MIF、TNF-α mRNA表达下降(P<0.05),病理损伤减轻;MIF主要表达于肺脏支气管上皮细胞胞浆。结论:MIF可能参与急性胰腺炎肺损伤的发生,MT可减弱其肺内表达及胰腺炎相关肺损伤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肺损伤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褪黑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组织激肽释放酶对周围神经系统损伤后的修复效应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珺 王均炉 +2 位作者 胡祥鹏 厉彩霞 彭玲莉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9年第12期1351-1355,共5页
目的:评价人组织激肽释放酶(HTK)促进周围神经系统损伤后的修复作用。方法:取30只体重180~200g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HTK组(17.5×10-3PNAU/kg)、对照组,每组各10只。术前第0天和术后第1、第3、第5、第7、第9、第11... 目的:评价人组织激肽释放酶(HTK)促进周围神经系统损伤后的修复作用。方法:取30只体重180~200g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HTK组(17.5×10-3PNAU/kg)、对照组,每组各10只。术前第0天和术后第1、第3、第5、第7、第9、第11、第13天测定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以及静止坐骨神经指数(SSI),术后第14天测定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NCV)。结果:SFI、SSI值在假手术组手术前后未见明显改变。HTK组和对照组中,术后第1天SFI、SSI均为-100左右。以后发现HTK组的SFI、SSI恢复的情况要优于对照组,从第5天开始两组SFI、SSI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14天HTK组的NCV值要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TK具有促进周围神经系统损伤后的修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组织激肽释放酶 周围神经损伤 坐骨神经功能指数 静止坐骨神经指数 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美拉唑、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 被引量:11
17
作者 胡剑浩 吴建胜 陈龙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9期1621-1623,共3页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三联1周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90例Hp阳性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奥美拉唑(20mg,2次/d)、左氧氟沙星(200mg,2次/d)、阿莫西林(1000m...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三联1周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90例Hp阳性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奥美拉唑(20mg,2次/d)、左氧氟沙星(200mg,2次/d)、阿莫西林(1000mg,2次/d),治疗7d。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20mg,2次/d)、克拉霉素(250mg,2次/d)、阿莫西林(1000mg,2次/d),治疗7d;溃疡患者继用奥美拉唑20mg,1次/d,3周。疗程结束4周后复查Hp,观察症状缓解率、Hp根除率、溃疡治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症状缓解率、Hp根除率、溃疡治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2.6%、90.2%、90.2%、4.8%和88.1%、85.7%、92.9%、4.8%。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奥美拉唑、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三联1周疗法是根除Hp的理想方案,可被作为根除Hp一线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杆菌 幽门 药物疗法 联合 奥美拉唑 左氧氟沙星 阿莫西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古抑菌素A对细胞PANC-1株凋亡和肿瘤转移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云秀 胡孙宽 +6 位作者 叶星照 白永恒 王斯璐 刘彪 王本泉 陈必成 陈宗静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24-629,共6页
目的探讨曲古抑菌素A(TSA)诱导胰腺癌细胞PANC-1细胞凋亡机制。方法 TSA 0.1~0.6μmol.L-1培养PANC-1细胞0~48 h,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并计算IC50。TSA 0.4μmol.L-1PANC-1培养0~48 h,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细胞核形态变化。TSA 0.4μ... 目的探讨曲古抑菌素A(TSA)诱导胰腺癌细胞PANC-1细胞凋亡机制。方法 TSA 0.1~0.6μmol.L-1培养PANC-1细胞0~48 h,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并计算IC50。TSA 0.4μmol.L-1PANC-1培养0~48 h,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细胞核形态变化。TSA 0.4μmol.L-1PANC-1培养0~12 h,检测胱天蛋白酶3活性。TSA 0.4μmol.L-1与PANC-1培养24 h,实时定量PCR检测c-myc,p53,Bcl-2,Bax,存活素,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剂(TIMP-1)和Notch-1基因的表达。TSA 0.4和0.6μmol.L-1与PANC-1培养24 h,细胞免疫化学方法检测Notch-1蛋白的胞内活性形式NICD表达。结果TSA可以明显抑制PANC-1细胞增殖,12,24和48 h的IC50值分别为0.42,0.32和0.19μmol.L-1,具有量效(r=0.640,P=0.01)和时效(r=0.768,P=0.002)关系。Hoechst 33258染色结果表明,TSA 0.4μmol.L-1增加PANC-1细胞核的蓝色荧光并出现凋亡特征。TSA 0.4μmol.L-1作用4,8和12 h后,胱天蛋白酶3的活性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1.62±0.12,2.68±0.17和(3.92±0.23)倍。PCR结果显示,TSA 0.4μmol.L-1作用24 h后,p53,c-myc和存活素mRNA表达下降,分别为对照组的(18.3±5.1)%,(24.2±0.9)%和(15.8±1.0)%,Bcl-2和Notch-1 mRNA未见明显变化,而Bax,MMP1和TIMP-1 mRNA升高(P<0.05),Bcl-2/Bax比值降低到正常对照组的(13.0±2.8)%。Notch-1活性分子NICD明显升高(P<0.05)。结论TSA可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胰腺癌PANC-1细胞凋亡,而且使Notch-1激活,促进转移相关基因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古抑菌素A 胰腺癌 细胞凋亡 NOTCH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栖菜多糖对软脂酸诱导的HL-7702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吴利敏 吴金明 +4 位作者 黄智铭 吴建胜 金思思 申苏建 刘扬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1年第3期634-637,共4页
目的:探讨羊栖菜多糖(SFPS)对软脂酸诱导的肝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SFPS不同浓度(25、50、100μg/mL)预处理24h后,0.5mmol/L软脂酸(PA)作用48h诱导正常人肝细胞株(HL-7702)凋亡。MTT比色法检测SFPS对细胞增殖的影响;Ann... 目的:探讨羊栖菜多糖(SFPS)对软脂酸诱导的肝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SFPS不同浓度(25、50、100μg/mL)预处理24h后,0.5mmol/L软脂酸(PA)作用48h诱导正常人肝细胞株(HL-7702)凋亡。MTT比色法检测SFPS对细胞增殖的影响;Annexin V-FITC标记法检测细胞的凋亡;RT-PCR法检测凋亡调控基因Bcl-2、Bax的表达并计算其比值(Bcl-2/Bax)。结果:0.5mmol/L PA处理48h的HL-7702细胞存活率下降为正常对照组的64.9%,细胞凋亡率为35.1%,Bax表达上升,Bcl-2表达及Bcl-2/Bax比值明显下降(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SFPS不同浓度(25、50、100 ug/ml)预处理后细胞存活率逐渐升高,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Bax表达逐渐下降,Bcl-2表达及Bcl-2/Bax比值逐渐上升(均P<0.05)。结论:SFPS对PA诱导的肝细胞凋亡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Bcl-2、Bax基因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栖菜多糖 软脂酸 细胞凋亡 BCL-2/BA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和内镜在胃癌诊断及pT分期中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吴建胜 陈哲京 +2 位作者 程骏 郭献日 陈民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9期969-970,共2页
目的 :探讨内镜及MRI在胃癌诊断及术前分期中的价值 ,并就二者的相关性进行对照研究。方法 :3 1例胃癌患者术前行内镜及MRI检查。MRI扫描采用单次屏气快速扫描序列。结果 :4例早期胃癌 (EGC)均为内镜所诊断 ,MRI检查呈阴性 ;2 7例进展... 目的 :探讨内镜及MRI在胃癌诊断及术前分期中的价值 ,并就二者的相关性进行对照研究。方法 :3 1例胃癌患者术前行内镜及MRI检查。MRI扫描采用单次屏气快速扫描序列。结果 :4例早期胃癌 (EGC)均为内镜所诊断 ,MRI检查呈阴性 ;2 7例进展期胃癌 (AGC)内镜检出敏感度为 92 6% (2 5 / 2 7) ,活检病理结果阳性占88 9% (2 4/ 2 7) ,而MRI则全部检出 ,检出敏感度 10 0 % (2 7/ 2 7) ;2 7例进展期胃癌行MRI检查并于术前判断肿瘤的pT分期 ,结果 2 5例与手术病理诊断相比基本一致。结论 :内镜在EGC的诊断方面优于MRI ,而在AGC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方面与MRI相当 ,判断术前分期是MRI的独到优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诊断 术前分期 磁共振成像检查 内镜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