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妇科炎症患者宫颈分泌物发酵支原体和穿透支原体的检测
1
作者 曹淑彦 周丽萍 +2 位作者 姚群峰 王宇学 王忠永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71-673,共3页
目的探讨3种难培养支原体(发酵支原体,Mf;穿透支原体,Mpe;梨支原体,Mpi)的临床检测方法,同时了解其在温州地区妇科炎症患者中的感染情况。方法采集妇科炎症患者和正常女性(各280例)的宫颈管分泌物,接种于SP-4培养液培养。阳性培养物应... 目的探讨3种难培养支原体(发酵支原体,Mf;穿透支原体,Mpe;梨支原体,Mpi)的临床检测方法,同时了解其在温州地区妇科炎症患者中的感染情况。方法采集妇科炎症患者和正常女性(各280例)的宫颈管分泌物,接种于SP-4培养液培养。阳性培养物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和DNA测序等方法加以鉴定。结果280例患者的宫颈分泌物中分离到8株Mf(2.86%)、7株Mpe(2.50%),而280例正常女性未分离到相应菌株。nPCR检测结果与之相符,阳性菌株经测序确认。结论培养液分离培养法结合nPCR技术,准确、较快速,是进行艾滋病(AIDS)相关支原体分离鉴定较可靠实用的方法。温州地区妇科炎症患者存在Mf、Mpe感染,在临床诊治中应予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酶链反应 发酵支原体 穿透支原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肺癌患者化疗过程中抗凝血酶和纤溶功能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明山 杨丽红 +5 位作者 潘景业 王霄霞 陆红 吕美艳 陈少贤 谢于鹏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226-228,共3页
背景与目的晚期肺癌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晚期肺癌患者化疗过程中机体抗凝酶活性和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33例失去手术机会的晚期肺癌患者化疗前后的抗凝血酶活性(AT∶A)、纤维蛋白原含量(F... 背景与目的晚期肺癌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晚期肺癌患者化疗过程中机体抗凝酶活性和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33例失去手术机会的晚期肺癌患者化疗前后的抗凝血酶活性(AT∶A)、纤维蛋白原含量(FIB)、D-二聚体含量(D-D)、纤溶酶原活性(PLG∶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性(t-PA∶Ag)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抗原性(PAI-1∶Ag),并与30例健康成人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晚期肺癌患者化疗前AT∶A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D-D、PLG∶A、PAI-1∶Ag、FIB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PA∶A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患者在化疗过程中AT∶A、D-D和t-PA∶Ag含量逐渐降低,均明显低于化疗前(P<0.01);而PLG∶A、PAI-1∶Ag、FIB含量逐渐增高,均明显高于化疗前(P<0.01)。结论化疗可进一步加深晚期肺癌患者的血栓前状态,动态观察晚期肺癌患者化疗过程中抗凝血酶和纤溶功能指标的变化,对预防出血和肺梗死及估计预后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化疗 抗凝血酶 纤维蛋白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叶提取物对糖尿病大鼠脂代谢及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芳 陈筱菲 +3 位作者 陈国荣 李旭升 雷康福 毛孙忠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2036-2039,共4页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EGb)对2型糖尿病大鼠脂代谢及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SD大鼠分4组:正常对照组、高脂组、糖尿病组、EGb治疗组,治疗结束取血测血糖、血脂、血胰岛素并分别灌取4组大鼠腹腔及肺泡巨噬细胞,测定巨噬细胞内超氧化...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EGb)对2型糖尿病大鼠脂代谢及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SD大鼠分4组:正常对照组、高脂组、糖尿病组、EGb治疗组,治疗结束取血测血糖、血脂、血胰岛素并分别灌取4组大鼠腹腔及肺泡巨噬细胞,测定巨噬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及丙二醛(MDA)的水平,并用RT-PCR方法测定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内CD36、PPARγ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胰岛素、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经EGb治疗后,血糖、血胰岛素、TC、TG、LDL-C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腹腔及肺泡巨噬细胞内SOD活性下降、NO及MDA含量增高,经EGb治疗后,SOD活性升高、NO2-/NO3-及MDA含量下降;糖尿病大鼠肺泡巨噬细胞CD36基因表达升高,PPARγ基因表达升高,经EGb治疗后,CD36基因表达继续升高但无显著差异、PPARγ基因表达继续升高。结论:EGb对糖尿病大鼠巨噬细胞脂质过氧化有较好的拮抗作用,并能降低一氧化氮含量,从而改善糖尿病时巨噬细胞功能;EGb可提高2型糖尿病大鼠肺泡巨噬细胞CD36、PPARγ基因的表达水平,这可能是其降血脂和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二裂银杏 巨噬细胞 基因表达 基因 PPARγ 抗原 CD3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醒脑静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家兔花生四烯酸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黄唯佳 陈寿权 +6 位作者 王万铁 李惠萍 程俊彦 赵初环 李章平 王明山 王卫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5年第10期1171-1174,共4页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XNJI)对脑缺血再灌注家兔花生四烯酸代谢的影响,并探讨其脑保护机制。方法:将健康家兔20只以“四管闭塞法”及再开放颈动脉建立家兔急性全脑缺血及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造模后分为生理盐水组(n=10)和醒脑静组(...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XNJI)对脑缺血再灌注家兔花生四烯酸代谢的影响,并探讨其脑保护机制。方法:将健康家兔20只以“四管闭塞法”及再开放颈动脉建立家兔急性全脑缺血及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造模后分为生理盐水组(n=10)和醒脑静组(n=10),于缺血前和再灌注前,生理盐水组家兔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ml·kg^(-1),醒脑静组静脉注射醒脑静注射液1ml·kg^(-1)。观察血浆、脑组织中血栓素B_2(TXB_2)、6-酮-前列腺素F_(1α)(6-Keto-PGF_(1α))含量与比值的变化,并观察脑超微结构变化。结果:醒脑静组与生理盐水组同时相相比血浆和脑组织TXB_2含量、TXB_2/6-Keto-PCF_(1α)比值明显降低(P<0.05),醒脑静组脑组织超微结构病理改变不明显。结论:XNJI通过抑制TXB_2合成、促进6-Keto-PGF_(1α)生成而下调两者比值,这可能是其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又一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脑静注射液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花生四烯酸代谢 血栓素B2 6-酮-前列腺素F1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ICU危重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9
5
作者 张艳杰 潘景业 +3 位作者 林锡芳 王明山 余震 俞继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132-1135,共4页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ICU危重患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或者DIC前状态的治疗作用及有效剂量、用药方法,探讨乌司他丁改善凝血功能的治疗机制。方法:将符合2001年国际血栓止血学会DIC诊断标准的30例ICU患者分为常规组、乌司他丁60万U组...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ICU危重患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或者DIC前状态的治疗作用及有效剂量、用药方法,探讨乌司他丁改善凝血功能的治疗机制。方法:将符合2001年国际血栓止血学会DIC诊断标准的30例ICU患者分为常规组、乌司他丁60万U组、乌司他丁40万U组,不符合该标准的10例作为对照组。常规组给予血浆、血小板、抗凝及病因治疗,乌司他丁组另外给予乌司他丁60万U和40万U,对照组未予处置。分别于治疗后1、3、5、7d采集静脉血,观察各组血浆组织因子(TF)、凝血酶原片段F1+2(F1+2)、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因子抑制剂(TFPI)、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和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DIC评分变化。结果:常规组血浆vWF、TM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乌司他丁60万U组,常规组与乌司他丁40万U组比较,血浆vWF、TM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第1天,常规组、乌司他丁60万U组和乌司他丁40万U组血浆F1+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至治疗第5天,乌司他丁60万U组F1+2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和乌司他丁40万U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第1天,常规组、乌司他丁组血浆TF、AT-Ⅲ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FPI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至治疗第5天,乌司他丁60万U组和乌司他丁40万U组TF、AT-Ⅲ水平明显高于常规组。两乌司他丁组TF、ATⅢ、TFPI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常规组、乌司他丁组APTT明显长于对照组。乌司他丁组的PT、APTT短于常规组,乌司他丁60万U组的PT、APTT短于乌司他丁40万U组。与常规组比较,乌司他丁组DIC评分明显降低。结论:乌司他丁具有保护凝血、抗凝、纤溶因子的作用,可以从多个角度阻断DIC的发展。大剂量乌司他丁对凝血系统保护作用的优势在于它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凝固障碍 乌司他丁 凝血因子 纤维溶解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大鼠脑内11β-HSD1和GR的表达与认知功能的关系及棉酚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10
6
作者 吴亮 吴晓烨 +5 位作者 王环 牛三强 王蓉蓉 陈筱菲 方周溪 陈国荣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336-1341,共6页
目的:研究棉酚对2型糖尿病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均分成3组:正常组、2型糖尿病组、棉酚治疗组。后2组给予高脂饮食加小剂量(30mg/kg)链脲佐菌素(STZ)诱导2型糖尿病模型,棉酚治疗组(第1-4周按15... 目的:研究棉酚对2型糖尿病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均分成3组:正常组、2型糖尿病组、棉酚治疗组。后2组给予高脂饮食加小剂量(30mg/kg)链脲佐菌素(STZ)诱导2型糖尿病模型,棉酚治疗组(第1-4周按15mg·kg-1.d-1剂量棉酚灌胃,第5-12周按每周15mg·kg-1剂量棉酚灌胃)。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大鼠行为学;生化检测血糖及ELISA法检测血皮质酮、放免法检测血胰岛素水平;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大脑皮层及海马组织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11β-HSD1)、糖皮质激素受体(GR)蛋白表达水平;电镜、光镜下观察大脑皮层及海马组织的形态学改变。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糖尿病组大脑皮层及海马神经元可见较明显的核固缩、高尔基体扩张、线粒体水肿,血糖、血皮质酮、血胰岛素水平显著升高(P<0.01),GR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11β-HSD1蛋白表达呈升高趋势,行为测试潜伏期显著延长(P<0.01),搜索策略明显变差(P<0.01);经棉酚干预后,大脑皮层及海马组织病理改变较轻,血糖、血皮质酮、血胰岛素水平显著降低(P<0.01),GR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11β-HSD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行为测试潜伏期显著缩短(P<0.01),搜索策略显著好转(P<0.01)。结论:棉酚能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的认知功能,可能与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脑内11β-HSD1蛋白、升高GR蛋白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棉酚 海马 受体 糖皮质激素 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肝组织胰岛素受体、瘦素受体mRNA的表达 被引量:9
7
作者 陈三妹 王蓉蓉 +4 位作者 牛三强 吴亮 肖艳 陈丽玲 陈国荣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370-1375,共6页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的病理变化,探讨肝组织胰岛素受体(insulin R)、瘦素受体(leptin R)mRNA表达在糖尿病性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2组:正常组与2型糖尿病组。2型糖尿病组在以高脂饮食4周...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的病理变化,探讨肝组织胰岛素受体(insulin R)、瘦素受体(leptin R)mRNA表达在糖尿病性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2组:正常组与2型糖尿病组。2型糖尿病组在以高脂饮食4周后,加小剂量(30mg/kg)链脲佐菌素(STZ)诱导2型糖尿病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模型,继续给予高脂饮食12周。分别采用HE染色、苏丹Ⅲ染色、Masson染色光镜下观察肝脏组织的病理改变;透射电镜观察肝脏超微结构改变;生化法检测血糖、血甘油三酯(TG)、血总胆固醇(TC)、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放免法检测血清胰岛素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瘦素水平;RT-PCR法检测肝组织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insulin R、leptin R mRNA表达水平。结果:糖尿病大鼠肝细胞明显脂肪变性、碎片状坏死伴炎细胞浸润及肝纤维化病变,电镜下主要表现为肝细胞核固缩,胞浆内含大量脂滴,狄氏间隙胶原纤维增生;血糖、血胰岛素、TG、ALT、AST水平明显升高(P<0.01),TC水平升高(P<0.05),血清瘦素水平明显下降(P<0.01);肝组织insulin R、leptin R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PEPCK、G6Pase mRNA表达无显著变化。结论:2型糖尿病时的胰岛素抵抗是NAFLD发生的根源,由于胰岛素抵抗而致的低血清瘦素水平、肝组织insulin R、leptin R表达上调参与了NAFLD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脂肪肝 非酒精性 瘦素 受体 瘦素 受体 胰岛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核小体抗体测定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意义 被引量:10
8
作者 陶洪群 李小龙 +1 位作者 温怀凯 郑兴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338-339,共2页
目的:评价抗核小体抗体(A nu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50例SLE患者、20例其他结缔组织病患者及25例健康人血清中抗双链D N A(dsD N A)抗体,用德国IM TE C公司抗核抗体谱线性印迹法检测A nuA、抗Sm D1... 目的:评价抗核小体抗体(A nu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50例SLE患者、20例其他结缔组织病患者及25例健康人血清中抗双链D N A(dsD N A)抗体,用德国IM TE C公司抗核抗体谱线性印迹法检测A nuA、抗Sm D1、抗组蛋白抗体。结果:A nuA、抗组蛋白、抗Sm D1、抗dsD N A抗体在SLE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2.0%、32.0%、82.0%、44.0%,特异性分别为90.0%、85.0%、85.0%、100%,诊断效率分别为77.1%、48.6%、82.9%、60.0%。C3、C4在SLE中A nuA阳性组和A nuA阴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免疫球蛋白在SLE中A nuA阳性组和A nuA阴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A nuA与SLE的活动性相关;A nuA在SLE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效率高,尤其适用于诊断抗组蛋白、抗dsD N A抗体阴性的S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抗核抗体 自身抗体 系统性红斑狼疮 抗核小体抗体 抗双链DNA(dsDNA)抗体 抗体测定 抗DSDNA抗体 抗组蛋白抗体 SLE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性贫血中未成熟网织红细胞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0
9
作者 金艳慧 王明山 +1 位作者 郑加永 袁谦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7期1951-1953,共3页
目的:探讨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指数(IRF)在肾性贫血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Beckman-CoulterGen.S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135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不同病期(包括肾功能不全代偿期41例、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45例、肾功能衰竭期49例)和50例... 目的:探讨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指数(IRF)在肾性贫血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Beckman-CoulterGen.S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135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不同病期(包括肾功能不全代偿期41例、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45例、肾功能衰竭期49例)和50例正常对照组的IRF、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红细胞(RBC)计数和血红蛋白(Hb)含量,同时检测其血清肌酐(Cr)和尿素氮(BUN)含量,并与5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IRF在肾功能不全代偿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组和肾功能衰竭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P<0.05和P<0.01)。Ret%在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组和肾功能衰竭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P<0.05和P<0.01)。RBC、Hb水平均随着Cr和BUN水平的升高而显著减低,互相间有较好的相关性(分别为r=-0.604和-0.627;r=-0.600和-0.628,P<0.01),而IRF、Ret%与Cr、BUN的变化无明显相关性。结论:IRF及其相关参数的检测,有助于了解肾病患者的骨髓增生程度和红系的生长情况。IRF在肾病早期时降低,肾病末期由于EPO等治疗后IRF升高,提示EPO等治疗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病 贫血 网状细胞 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指数 肾性贫血 慢性肾功能不全 血红蛋白(Hb) 肾功能衰竭期 正常对照组 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叶提取物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郑海红 苏志涛 +8 位作者 肖艳 王环 王蓉蓉 牛三强 吴亮 万丽 陈丽玲 陈筱菲 陈国荣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34-938,共5页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EGB)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糖皮质激素受体(GR)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均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糖尿病对照组、EGB干预组。后两组采用高脂饮食4周,按30mg/kg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EGB)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糖皮质激素受体(GR)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均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糖尿病对照组、EGB干预组。后两组采用高脂饮食4周,按30mg/kg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EGB干预组给予50mg.kg-1.d-1EGB连续灌胃12周。治疗结束取血生化检测血糖、血脂水平,放免法检测血胰岛素水平,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肝脏组织的形态学改变,以RT-PCR法检测肝组织GRmRNA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GR蛋白表达水平。结果:EGB可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血胰岛素水平,减轻肝细胞脂肪变性、坏死、炎细胞浸润,使肝组织GRmRNA的表达与蛋白表达明显减低。结论:EGB具有抑制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GR基因mRNA表达与蛋白表达的作用,这可能是其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水平,改善肝内脂肪沉积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银杏叶提取物 受体 糖皮质激素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洛酮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浆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胡国新 卢中秋 +5 位作者 王明山 陈醒言 周红宇 黄唯佳 程俊彦 林丹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01-703,共3页
目的 探讨纳洛酮在心肌缺血-再灌损伤时对血浆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 复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血浆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的动态变化及纳洛酮的影响。制作心肌缺血模型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抽取不同时间点的... 目的 探讨纳洛酮在心肌缺血-再灌损伤时对血浆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 复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血浆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的动态变化及纳洛酮的影响。制作心肌缺血模型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抽取不同时间点的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ET-1的含量,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的含量。结果 心肌缺血后ET-1水平呈上升趋势,4 h达高峰;而NO水平明显下降。缺血再灌注后0.5~1h ET-1含量高于缺血前(P<0.O5);纳洛酮保护组ET-1含量均低于缺血前(P<O.05);纳洛酮治疗组ET-1在缺血后0.5 h高于缺血前,其余各时间点与缺血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而NO水平在缺血再灌注后均下降;保护组NO含量均高于缺血前(P<0.05);治疗组NO含量在缺血后0.5 h低于缺血前,其余各时间点与缺血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纳洛酮可有效降低心肌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血浆ET-1和提高NO水平;从而减轻ET-1对血管和心肌组织的损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洛酮 再灌注损伤 内皮素—1 一氧化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叶提取物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陈三妹 李红 +3 位作者 王芳 陈筱菲 李旭升 陈国荣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654-1656,共3页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GBE)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组、糖尿病组(高脂饮食+STZ造模)及糖尿病GBE治疗组(GBE 8 mg.kg-1.d-1),8周后处死大鼠,检测体重、肾重、尿量、24 h尿蛋白...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GBE)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组、糖尿病组(高脂饮食+STZ造模)及糖尿病GBE治疗组(GBE 8 mg.kg-1.d-1),8周后处死大鼠,检测体重、肾重、尿量、24 h尿蛋白和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水平;电镜观察肾脏超微结构;RT-PCR法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Ⅳ型胶原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糖尿病组大鼠肾皮质TIMP-1、Ⅳ型胶原mRNA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MMP-9 mRNA表达低于正常对照组,肾重指数、尿量、24 h尿蛋白、NAG均高于对照组。电镜下见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厚薄不均匀,足细胞突起肿胀,变短,并可见足突融合,球囊壁层细胞内线粒体扩张,肾小球内胶原纤维增多。而糖尿病GBE治疗组肾小球基底膜及足细胞病变明显较轻,肾皮质MMP-9表达高于糖尿病组,Ⅳ型胶原mRNA表达低于糖尿病组,尿量、24 h尿蛋白、NAG均低于糖尿病组。TIMP-1 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GBE可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其作用机制与降低TIMP-1、Ⅳ型胶原mRNA表达,升高MMP-9 mRNA表达,阻止ECM的堆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二裂银杏 胶原Ⅳ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丹参液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合并凝血功能紊乱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9
13
作者 潘景业 张艳杰 +1 位作者 王明山 金可可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456-459,共4页
为了观察大鼠失血性休克过程中凝血因子的变化及肝素、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凝血因子变化的影响,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凝血功能紊乱的治疗作用,制作了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休克组、复方丹参液组及肝素组,每... 为了观察大鼠失血性休克过程中凝血因子的变化及肝素、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凝血因子变化的影响,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凝血功能紊乱的治疗作用,制作了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休克组、复方丹参液组及肝素组,每组10只。检测各组休克后2、4、6小时血浆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血栓调节蛋白(TM)、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变化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比较肝素组与复方丹参液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研究结果表明:大鼠休克组血浆SFMC、DD水平明显高,于而ATⅢ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01),其他3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休克组、肝素组血浆TM水平明显增加(P<0.001),复方丹参组与假手术组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休克组大鼠于休克2小时血浆tPA、DD水平明显升高,于休克4小时PAI达到高峰(P<0.001),而tPA水平有所下降。于休克6小时,血浆PAI水平下降,tPA继续降低,但PAI、DD尚维持于较高水平。肝素组血浆DD水平降低、tPA高于休克组、PAI无显著性不同。丹参组大鼠血浆tPA、PAI、DD均低于休克组,但均在正常范围内。休克组大鼠APTT进行性延长,至休克6小时达到高峰,平均59.7±11.86秒。肝素组APTT平均61.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血性休克 凝血紊乱 复方丹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身免疫病患者血液中穿通支原体分离培养及其血清IL-6与TNF-α的检测 被引量:3
14
作者 温秀姝 王澄 +2 位作者 周丽萍 王赛芳 刘欢乐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079-1081,共3页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病AID患者血液中穿通支原体(Mpe)的分离检出以及Mpe感染患者血清中IL-6与TNF-α的浓度水平。方法:采用分离培养共计从44例AID患者血液标本,16例ASO或RF阳性体检人员及28例正常对照相应标本中进行支原体分离检测,对培...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病AID患者血液中穿通支原体(Mpe)的分离检出以及Mpe感染患者血清中IL-6与TNF-α的浓度水平。方法:采用分离培养共计从44例AID患者血液标本,16例ASO或RF阳性体检人员及28例正常对照相应标本中进行支原体分离检测,对培养阳性菌株采用穿通及发酵支原体套式PCR予以证实,并用RIA对相应血清进行IL-6及TNF-α浓度检测。结果:于17例(38.6%)AID患者血液中分离到Mpe,2例(12.5%)ASO或RF阳性体检人员中分离到Mpe,而正常对照组中则无1例阳性,组间支原体检出率有统计学意义(P<0.01)。支原体阳性AID组血液IL-6浓度(3.30±1.49)μg/L与支原体阴性AID组(2.43±0.95)μg/L及正常对照组(1.14±0.32)μg/L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支原体阳性AID组血液TNF-α浓度(293.3±179.9)ng/L与支原体阴性AID组(173.9±73.9)ng/L及正常对照组(108.8±33.8)ng/L组之间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pe感染与AID的发生密切相关,Mpe感染患者血清中IL-6与TNF-α较非感染对照人群明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通支原体 自身免疫病 血液 IL-6 TNF-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血性休克大鼠凝血因子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艳杰 潘景业 王明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10-113,共4页
本研究观察SD大鼠失血性休克过程中凝血因子的变化 ,探讨凝血连锁反应在休克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制作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后 ,4 0只大鼠随机分为休克前组、休克 1、2、4、6、8、12和 2 4小时组。分别检测各组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本研究观察SD大鼠失血性休克过程中凝血因子的变化 ,探讨凝血连锁反应在休克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制作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后 ,4 0只大鼠随机分为休克前组、休克 1、2、4、6、8、12和 2 4小时组。分别检测各组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 ,凝血因子Ⅷ (FⅧ ) ,组织因子 (TF) ,D 二聚体 (D D) ,纤维蛋白原 (FIB)的血浆浓度及观察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APTT)变化。结果表明 :与休克前比较 ,各休克组PT、APTT逐渐延长 ,于休克后 4 - 6小时显著延长 (P <0 .0 0 1) ,APTT平均 5 9.7秒 ,PT平均 30 .2秒。休克后 ,血浆D 二聚体显著增加 (P <0 .0 0 1) ,于休克 8小时达到峰值。血浆vWF、FⅧa、TF、FIB于休克早期增加 ,随着休克的发展 ,纤维蛋白原于休克 2小时开始明显下降 (P <0 .0 0 1) ,休克 12小时降至最低值。TF、vWF、FⅧa分别于休克 6小时、8小时开始明显下降 (P <0 .0 0 1或P <0 .0 5 )。凝血因子消耗比率 :FⅧ为 (86 .1± 1.8% ) ,纤维蛋白原为 (89.6± 0 .6 % ) ,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为 (5 5± 1.4 % ) ,组织因子为 (6 2± 2 .5 % ) ,其中 ,FⅧ、纤维蛋白原消耗比例较大。失血性休克时以外源性凝血途径激活为主 ,内源性凝血途径作用较小。纤维蛋白原和D 二聚体、PT、APTT可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失血性休克 凝血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瘦素及抑制素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薇薇 周武 +2 位作者 丁鸿燕 陈丽玲 叶碧绿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8期2011-2012,共2页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血清中瘦素、胰岛素抑制素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了45例PCOS患者血清中瘦素、胰岛素、抑制素和血脂水平,与20例月经周期正常妇女进行了比较。结果:PCOS患者血清中瘦素、胰岛素和甘油三酯水...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血清中瘦素、胰岛素抑制素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了45例PCOS患者血清中瘦素、胰岛素、抑制素和血脂水平,与20例月经周期正常妇女进行了比较。结果:PCOS患者血清中瘦素、胰岛素和甘油三酯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抑制素、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B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瘦素和胰岛素可作为PCOS诊断的参考指标之一;PCOS患者日后患动脉硬化症的危险性较大;抑制素虽然差异无显著性,但可能与PCOS患者性激素分泌失调的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卵巢综合征 血清瘦素 抑制素 动脉硬化症 性激素分泌失调 甘油三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抗胰岛素抗体和抗胰岛细胞抗体的表达 被引量:2
17
作者 胡滨 王剑虹 +3 位作者 黄庆科 陈向荣 章海凌325000 陈丽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9期2163-2164,共2页
目的:检测乙肝后肝硬化和肝源性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抗胰岛素抗体(IAA)和抗胰岛细胞抗体(ICA)的阳性率,并初步探讨这些抗体在肝源性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乙肝后肝硬化、肝源性糖尿病、成人缓慢进展自身免疫型糖... 目的:检测乙肝后肝硬化和肝源性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抗胰岛素抗体(IAA)和抗胰岛细胞抗体(ICA)的阳性率,并初步探讨这些抗体在肝源性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乙肝后肝硬化、肝源性糖尿病、成人缓慢进展自身免疫型糖尿病(LADA)患者以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血清中IAA和ICA的阳性率。根据Child-pugh分级将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分为A、B和C3个小组,同样检测外周血血清中IAA和ICA的阳性率以了解肝功能分级与抗体产生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乙肝后肝硬化、肝源性糖尿病和LADA患者的外周血血清中IAA和ICA阳性率升高(P<0.001)。IAA的阳性率在乙肝后肝硬化ChildA、B和C3个小组患者中无差别;而乙肝后肝硬化ChildC组患者的ICA阳性率明显升高。肝源性糖尿病组的IAA阳性率高于乙肝后肝硬化组,与LAD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3组间的ICA阳性率差别无显著性。结论:在肝硬化患者体内可产生IAA和ICA自身免疫性抗体,而且ICA的阳性率随着肝功能减退而升高。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与LADA有类似之处,可能与患者体内产生大量与自身胰岛素相结合的自身抗体IAA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胰岛素抗体 抗胰岛细胞抗体 成人缓慢进展自身免疫型糖尿病 肝源性糖尿病 肝硬化患者 外周血血清 抗胰岛素抗体 CHILD-PUGH分级 乙肝后肝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洛因依赖者骨代谢的变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谢海啸 张文辉 +2 位作者 叶波 章海凌 陶志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3期3770-3771,共2页
目的:观察海洛因依赖者戒毒前、后的骨代谢变化情况。方法:采用RIA和ELISA法测定53例吸毒患者戒毒前、后及61名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瘦素、骨钙素、Ⅰ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ICTP)的浓度,并比较前后骨代谢指标的变化。结果:海洛因依赖者戒毒前... 目的:观察海洛因依赖者戒毒前、后的骨代谢变化情况。方法:采用RIA和ELISA法测定53例吸毒患者戒毒前、后及61名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瘦素、骨钙素、Ⅰ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ICTP)的浓度,并比较前后骨代谢指标的变化。结果:海洛因依赖者戒毒前血清瘦素水平显著高于戒毒后,并且两者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戒毒前、后血清BGP水平差异无显著性,但两者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组间ICTP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海洛因依赖者存在骨代谢的改变,其骨形成及骨转换率有一定的影响,戒毒后仍不能完全恢复,而对骨吸收影响不大。提示在进行戒毒治疗的同时,要注意监测骨代谢的变化,并了解其变化规律,以利综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洛因依赖 骨疾病 代谢性 戒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色素C在急性肝衰竭大鼠中的蛋白表达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2
19
作者 黄卡特 吴秀玲 +4 位作者 黄海霞 郑明华 肖艳 王小玉 卢新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7期2826-2828,共3页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C(cytochromec,Cyt-c)在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大鼠中的变化及其对肝再生的作用。方法:SD大鼠分两组,正常组6只,模型组30只。D-氨基半乳糖(D-Ga1)诱发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造模后分别在12、24、48、72、120h...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C(cytochromec,Cyt-c)在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大鼠中的变化及其对肝再生的作用。方法:SD大鼠分两组,正常组6只,模型组30只。D-氨基半乳糖(D-Ga1)诱发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造模后分别在12、24、48、72、120h5个时间点取大鼠血及肝脏标本,动态观察肝功能的变化,并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肝组织中Cyt-c蛋白表达的变化,采用TUNEL法检测原位肝细胞凋亡,计算凋亡指数(AI)。结果:造模后24h的大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等指标显著升高,以48~72h为著,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造模后12h的Cyt-c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48h达最高峰,72h则明显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模型组肝细胞凋亡指数逐渐升高,48h达高峰,48~72h开始下降。Cyt-c表达与AI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Cyt-c在急性肝衰竭大鼠中的表达与肝细胞受损程度密切相关,可能具有促进肝细胞凋亡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急性 细胞色素C类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唑西林和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现行耐药折点判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甲氧西林耐药性的评价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庆中 王赛芳 +1 位作者 周铁丽 李超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25-428,共4页
目的评价苯唑西林和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现行耐药折点在判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甲氧西林耐药性中的准确性。方法苯唑西林(1μg)和头孢西丁(30μg)纸片扩散法测定149株临床分离的CNS对甲氧西林的耐药性,量取两种纸片的抑菌环直径。... 目的评价苯唑西林和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现行耐药折点在判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甲氧西林耐药性中的准确性。方法苯唑西林(1μg)和头孢西丁(30μg)纸片扩散法测定149株临床分离的CNS对甲氧西林的耐药性,量取两种纸片的抑菌环直径。对苯唑西林组分别以≤14mm、≤15mm、≤16mm、≤17mm(CLSI/NCCLS2004标准)为耐药折点,对头孢西丁组分别以≤21mm、≤22mm、≤23mm、≤24mm(CLSI/NCCLS2004年标准)为耐药折点,与mecA基因检测结果比较,评价两种纸片扩散法在各折点对耐甲氧西林CNS判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与mecA基因检测结果比较,苯唑西林纸片扩散法在不同的耐药折点判断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的敏感性分别为52.3%、75.0%、90.9%、100%,特异性都为100%,判断耐甲氧西林非表皮葡萄球菌CNS的敏感性分别为66.7%、79.0%、90.1%、97.5%,特异性分别为100%、100%、100%、94.4%;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在不同耐药折点判断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的敏感性分别为45.5%、70.1%、90.9%、100%,特异性都为100%,判断耐甲氧西林非表皮葡萄球菌CNS的敏感性分别为83.6%、91.8%、97.3%、100%,特异性都为100%。结论苯唑西林和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检测耐甲氧西林CNS的现行耐药折点标准在判断表皮葡萄球菌和非表皮葡萄球菌CNS的甲氧西林耐药性中都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适用于CNS对甲氧西林耐药性的判断。对于非表皮葡萄球菌CNS,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较苯唑西林纸片扩散法结果更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唑西林 头孢西丁 纸片扩散法 甲氧西林耐药性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