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院与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耐药性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9
1
作者 陈迎晓 黄瑜 +2 位作者 王晓东 李庆兴 王邦松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3-94,104,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医院和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5月—2011年4月所有MRSA感染的病例。结果共发现MRSA感染183例,其中医院感染MRSA(HA-MR... 目的对比分析医院和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5月—2011年4月所有MRSA感染的病例。结果共发现MRSA感染183例,其中医院感染MRSA(HA-MRSA)152例(占83.1%),社区获得性MRSA(CA-MRSA)31例(占16.9%)。HA-MRSA中60岁以上者103例(占67.8%),而CA-MRSA中60岁以上者6例(占19.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05,P<0.001)。HA-MRSA主要来自神经内科(17.8%,27/152)、ICU(15.8%,24/152)等;CA-MRSA主要来自皮肤科(19.4%,6/31)、急诊科(19.4%,6/31)等。HA-MRSA对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利福平、四环素的耐药率均高于CA-MR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A-MRSA患者年龄较大,大多患有严重基础疾病,以脑血管意外最常见,主要来源于神经内、外科和ICU,标本以痰液和血液为主;而CA-MRSA多见于既往体健的青壮年,主要来源于皮肤科、急诊科和呼吸科,主要表现为皮肤感染和重症肺炎。实验室一旦检出MRSA,可根据临床特点初步判断是HA-MRSA还是CA-MRSA,临床医师可进一步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医院感染 社区获得性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置换对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龚玲 陈迎晓 +1 位作者 景钊 江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53-455,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治疗对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清细胞因子人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血浆置换治疗46例肝功能衰竭患者,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生化指标的变化及血清MCP-1和EGF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有效22...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治疗对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清细胞因子人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血浆置换治疗46例肝功能衰竭患者,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生化指标的变化及血清MCP-1和EGF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有效22例(47.8%),无效24例;治疗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凝血酶原时间(PT)及血氨(NH3)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患者血清MCP-1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血清EGF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有效者血清MCP-1水平较无效者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EGF水平在两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置换治疗能够显著降低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清促炎细胞因子MCP-1水平,且不减少肝脏保护性因子EGF水平,从而延缓患者病情进展,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血浆置换 趋化因子CCL2 表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芩苷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脏核转录因子-κB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陆小蒟 陈永平 +1 位作者 阳韬 申春燕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1年第10期1087-1092,共6页
目的观察急性肝衰竭大鼠肝脏NF-κB的表达水平及黄芩苷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106只随机分为正常组、肝衰竭组和黄芩苷组。肝衰竭组和黄芩苷组采用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制备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黄芩苷组于造模后每隔12 h以120 m... 目的观察急性肝衰竭大鼠肝脏NF-κB的表达水平及黄芩苷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106只随机分为正常组、肝衰竭组和黄芩苷组。肝衰竭组和黄芩苷组采用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制备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黄芩苷组于造模后每隔12 h以120 mg/kg剂量腹腔注射。造模后24 h、72 h、120 h和168 h处死大鼠。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ALT、AST和TBil水平;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变化;RT-PCR法检测肝组织NF-κB、TNFα、Caspase-3 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NF-κB蛋白表达。结果黄芩苷组大鼠168 h存活率明显高于肝衰竭组。黄芩苷组大鼠各时间点血清ALT、AST、TBil水平较肝衰竭组明显降低(F=173.584,158.329,74.902;P<0.01)。黄芩苷组NF-κB、TNFα、Caspase-3 mRNA表达趋势与肝衰竭组相同,72 h达高峰,但表达量较肝衰竭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3.801,42.174,27.222,P<0.001,P<0.001,P=0.001)。黄芩苷组NF-κB蛋白的表达也于72 h达到最大值,但其表达量较肝衰竭组减少,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903,P=0.017)。结论黄芩苷对D-氨基半乳糖诱发的大鼠急性肝衰竭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黄芩苷下调NF-κB、TNFα和Caspase-3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急性 黄芩苷 NF-ΚB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疮管理系统在临床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4
作者 薛黎明 陈轶慧 马旭阳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年第18期69-69,共1页
压疮是对卧床患者威胁较大的临床常见并发症之一。压疮的预防和护理是基础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压疮的发生率作为考核护理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直接反映了患者在医院里所接受的整体护理的质量。因此,压疮护理及管理应引起护理工作... 压疮是对卧床患者威胁较大的临床常见并发症之一。压疮的预防和护理是基础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压疮的发生率作为考核护理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直接反映了患者在医院里所接受的整体护理的质量。因此,压疮护理及管理应引起护理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我科从2005年开始,通过建立压疮管理系统,对压疮的管理进行持续质量改进,使压疮的护理管理形成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疮管理系统 危险因素 评估 压疮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连环蛋白在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中的动态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叶超 陈永平 +4 位作者 戴志娟 李文渊 林镯 程瑗 金晓芝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261-264,共4页
目的研究wnt信号通路的核心因子β连环蛋白(β-catenin)在肝纤维化大鼠模型中的动态表达及意义。方法腹腔注射二甲基亚硝胺(DMN)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分别在造模后4 d、1、2、4、6、8周等不同时间点测血清ALT、AST、TBil、Alb的变化,... 目的研究wnt信号通路的核心因子β连环蛋白(β-catenin)在肝纤维化大鼠模型中的动态表达及意义。方法腹腔注射二甲基亚硝胺(DMN)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分别在造模后4 d、1、2、4、6、8周等不同时间点测血清ALT、AST、TBil、Alb的变化,采用HE及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学变化,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不同时间点肝脏β-catenin mRNA的表达。结果正常肝组织中有少量β-catenin表达,随着肝纤维化的发展,β-catenin的表达量逐渐增加,至第4周达到高峰,第8周略有下降,但仍高于正常。β-catenin的表达量与肝脏纤维化分期(S0~S4)呈正相关(rs=0.926,P<0.001)。结论β-catenin可能参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并与纤维化的发展过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连环素 肝硬化 实验性 信号传导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伴发热157例原因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陈迎晓 龚玲 +3 位作者 郑明华 李庆兴 王邦松 李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5期2403-2404,共2页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发热原因。方法:对2005年8月至2006年6月收住我院的256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7例肝硬化患者伴有发热,占61.3%。发热最常见的三种原因分别是感染、手术、上消化道出血。结论:肝硬化患者发热...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发热原因。方法:对2005年8月至2006年6月收住我院的256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7例肝硬化患者伴有发热,占61.3%。发热最常见的三种原因分别是感染、手术、上消化道出血。结论:肝硬化患者发热原因多,以感染最为常见,应尽早找出发热原因并予以相应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发热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肝脏Bad、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张磊 谷甸娜 +4 位作者 郑毅 卢洁 张晓华 郑明华 陈永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80-882,共3页
目的:研究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肝脏Bad、Bax蛋白的表达及乌司他丁(UTI)对其的影响,探讨UTI防治急性肝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干预组,模型组和干预组再分为6、12、24、36和48h5个亚组,每组6只... 目的:研究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肝脏Bad、Bax蛋白的表达及乌司他丁(UTI)对其的影响,探讨UTI防治急性肝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干预组,模型组和干预组再分为6、12、24、36和48h5个亚组,每组6只。腹腔内注射D-氨基半乳糖(D-Gal)/内毒素(LPS)诱导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干预组在造模结束后立即腹腔注射UTI。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肝组织损伤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不同时间点肝组织中Bad、Bax蛋白的表达。同时测定各时间点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肝组织丙二醛(MDA)变化。结果:UTI干预后12h开始各时间点光镜下所见病理改变均较模型组轻,血清ALT、AST及肝脏MDA含量均低于模型组(P<0.01),且肝脏Bad、Bax蛋白的表达量少于模型组(P<0.05)。结论:UTI能够降低急性肝衰竭大鼠肝脏MDA含量及下调Bad、Bax蛋白的表达,减少肝细胞凋亡而对肝脏起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急性 乌司他丁 凋亡 BAD Ba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联蛋白Ⅰ在大鼠肝纤维化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春莹 刘俊 +3 位作者 林镯 陆小蒟 阳韬 陈永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628-631,共4页
目的检测膜联蛋白Ⅰ(AnnexinⅠ)、转化生长因子(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大鼠肝纤维化组织中的表达,阐明AnnexinⅠ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6只,肝纤维化模型组24只,采用二甲基亚硝胺(D... 目的检测膜联蛋白Ⅰ(AnnexinⅠ)、转化生长因子(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大鼠肝纤维化组织中的表达,阐明AnnexinⅠ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6只,肝纤维化模型组24只,采用二甲基亚硝胺(DMN)腹腔注射制备肝纤维化模型。肝纤维化模型组2、4、6、8周各6只大鼠门静脉采血检测血清ALT、AST,采用HE及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学变化,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肝组织AnnexinⅠ、TGFβ1、α–SMA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AnnexinⅠ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纤维化模型组血清ALT、AST水平随损伤时间延长逐渐升高,4周达高峰,6周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肝组织有AnnexinⅠ、TGFβ1、αSMA低表达,2周即升高,4、6周较明显,8周下降,肝纤维化模型组与对照组在2、4、6、8周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nexinⅠ对肝脏可能有保护作用,为临床肝纤维化的防治提供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联蛋白A1 转化生长因子Β1 肌动蛋白类 肝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因不明的长期发热285例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李骥 陈学高 卢明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1998年第12期896-897,共2页
关键词 发热 病因 诊断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5例革兰阴性菌败血症临床特点与病原菌耐药分析
10
作者 陈迎晓 李庆兴 +1 位作者 王邦松 郑明华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23-424,441,共3页
目的探讨革兰阴性菌败血症临床特点和致病菌耐药性的变化,指导临床诊断和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999年3月至2004年6月诊断为革兰阴性菌败血症的所有病例。结果革兰阴性菌败血症主要分布于感染科、血液科和ICU;前三种菌分别为... 目的探讨革兰阴性菌败血症临床特点和致病菌耐药性的变化,指导临床诊断和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999年3月至2004年6月诊断为革兰阴性菌败血症的所有病例。结果革兰阴性菌败血症主要分布于感染科、血液科和ICU;前三种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革兰阴性菌出现多重耐药且耐药水平增高。结论感染科、血液科和ICU是革兰阴性菌败血症的高发科室;革兰阴性菌出现多重耐药且耐药水平增高,应重视革兰阴性菌败血症的防治,开展常规产酶菌的检测,指导抗生素合理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兰阴性菌 败血症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过程中血清IL-18的变化及其意义
11
作者 龚玲 景钊 +2 位作者 江宇 苏刚 张友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54-56,共3页
目的:研究血清IL-18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我院门诊收治的31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为CHC组,其中男22例,女9例,年龄18~65岁,15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31例患者给予PEG-IF... 目的:研究血清IL-18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我院门诊收治的31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为CHC组,其中男22例,女9例,年龄18~65岁,15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31例患者给予PEG-IFN,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疗程24周,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分别在0、12、24及48周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HCVRNA以判断疗效,并分别在0、4、12及24周检测血清IL-18水平。结果:IL-18与肝脏受损情况密切相关(P<0.05)。持续应答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时IL-18水平明显高于部分应答组及无应答组,且治疗4周时较治疗前有上升趋势,12及24周时较治疗前下降(P<0.05),而部分应答组与无应答组IL-18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IL-18可能参与了宿主对丙型肝炎病毒的免疫应答,IL-18治疗前高水平、治疗4周时水平上升与PEG-IFN治疗CHC的疗效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丙型 慢性 白细胞介素18 聚乙烯二醇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