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谢小志 蔡正林 +2 位作者 张海燕 高宝辉 方周溪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79-380,共2页
关键词 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 儿童 病理学 先天性上尿路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侧凸上、下终椎和顶椎椎骨旋转的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池永龙 李仲荣 +1 位作者 徐华梓 毛方敏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5期193-195,共3页
对25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采用侧卧位CT扫描正位定像法,测量上终推、顶推和下终椎椎骨旋转角度与Cobb’s角的关系、棘突轴心线与两侧椎弓根轴心线所夹角的关系、椎骨旋转与棘突移位分级的关系。结果显示,上终推椎体旋转角度与Cobb’s... 对25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采用侧卧位CT扫描正位定像法,测量上终推、顶推和下终椎椎骨旋转角度与Cobb’s角的关系、棘突轴心线与两侧椎弓根轴心线所夹角的关系、椎骨旋转与棘突移位分级的关系。结果显示,上终推椎体旋转角度与Cobb’s角无相关性(P>0.2);顶推和下终推与Cobb’s角均有相关性(P<0.01);上终椎、顶推和下终难的凹侧和凸侧椎弓根轴心线与棘突轴心线所夹角度有显著差异,凹侧明显增大,凸侧明显减少;椎体旋转与棘突移位分级之间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椎体旋转 病因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颈部淋巴管瘤手术并发症防治对策(附3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张浩川 李仲荣 陈肖鸣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378-380,共3页
目的探讨小儿颈部淋巴管瘤手术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本院1982~2003年收治132例小儿颈部淋巴管瘤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中出现术后并发症的31例病例资料。结果手术治疗小儿颈部淋巴管瘤118例,31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面神经麻痹9例... 目的探讨小儿颈部淋巴管瘤手术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本院1982~2003年收治132例小儿颈部淋巴管瘤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中出现术后并发症的31例病例资料。结果手术治疗小儿颈部淋巴管瘤118例,31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面神经麻痹9例,皮下积液7例,创口乳糜漏1例,流涎2例,呼吸困难2例,创口感染6例,远期并发症4例表现为头痛。结论充分术前准备、正确选择手术方式、优化改进操作、重视术后观察及妥善安置引流等有助于并发症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瘤/外科学 头颈部肿瘤/外科学 手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贲门肌层解剖及在Heller术中的临床意义探讨 被引量:7
4
作者 李仲荣 余亚雄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29-131,共3页
对58例死婴的贲门部进行大体和显微解剖研究,发现即使在婴儿,远端食管与胃交界处亦存在胃套索纤维,并随婴儿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厚。远端食管的肌纤维结构明显不同于食管体中部。远端食管肌层(食管下端括约肌)增厚区的长度随年龄增... 对58例死婴的贲门部进行大体和显微解剖研究,发现即使在婴儿,远端食管与胃交界处亦存在胃套索纤维,并随婴儿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厚。远端食管的肌纤维结构明显不同于食管体中部。远端食管肌层(食管下端括约肌)增厚区的长度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伸长,从生后7天内新生儿的13.9±2.3mm增至12月龄左右婴儿的22.8±3.8mm。文中从解剖学角度探讨了Heller术后胃食管返流的产生原因和预防措施。提出在治疗贲门失弛级症时,只要恰如其分地切开食管下端括约肌,可减少术后胃食管返流的发生,没必要附加抗返流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LLER术 术后 胃食管返流 病理解剖 贲门肌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闭合性肝外伤71例临床观察与护理 被引量:2
5
作者 李育梅 邹建峰 卓慧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7期1235-1237,共3页
目的:探讨小儿闭合性肝外伤的临床与护理特点。方法:2002年5月至2007年5月我科收治闭合性肝外伤患儿71例,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选择治疗和护理方法,患儿入院后经快速有效的急救措施的落实和严密监护及结合各项辅助检查,大部分患儿可以以非... 目的:探讨小儿闭合性肝外伤的临床与护理特点。方法:2002年5月至2007年5月我科收治闭合性肝外伤患儿71例,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选择治疗和护理方法,患儿入院后经快速有效的急救措施的落实和严密监护及结合各项辅助检查,大部分患儿可以以非手术保守治疗方法得以治愈,而少数损伤出血严重的患儿则需要行急诊手术治疗,护理上积极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和术后病情观察及护理。结果:71例患儿中,非手术治疗65例,治愈62例,治愈率95.1%;手术治疗6例,治愈4例;出院后随访,患儿均恢复良好。结论:目前大部分闭合性肝外伤的患儿可施行非手术治疗,但有随时病情变化的可能,快速有效落实急救措施、严密进行全面监护、密切观察病情均十分重要,良好的医护配合可使治疗获得满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性肝外伤 儿童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肾癌的临床表现与诊治特点 被引量:2
6
作者 蔡正林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22-223,共2页
为探讨小儿肾癌的临床表现与诊治特点 ,对1988年9月~2002年2月收治的8例12岁以下肾癌患儿进行分析 ,其中采用根治性肾切除7例 ,行单纯性肾切除1例 ,术后仅2例接受不规则化疗 ,其余未作化疗。结果显示 ,8例患儿于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 ;随... 为探讨小儿肾癌的临床表现与诊治特点 ,对1988年9月~2002年2月收治的8例12岁以下肾癌患儿进行分析 ,其中采用根治性肾切除7例 ,行单纯性肾切除1例 ,术后仅2例接受不规则化疗 ,其余未作化疗。结果显示 ,8例患儿于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 ;随访7例 ,最长14年 ,最短8个月 ,目前无复发 ,生长发育正常 ,失访1例。提示小儿肾癌是儿童少见的肾恶性肿瘤 ,术前与肾母细胞瘤鉴别有一定困难 ,根治性肾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肾癌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腹裂围手术期的观察与护理 被引量:1
7
作者 李育梅 郑文娴 翁凤娇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1年第8期482-483,共2页
关键词 先天性腹裂 围手术期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总管囊肿合并胰腺病变及其术后变化
8
作者 李仲荣 施霖 +1 位作者 陈肖鸣 刘平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95-97,共3页
目的观察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合并胰腺病变的发生情况,探讨其术后变化规律。 方法对1988年10月至2001年4月间手术治疗的83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前后尿淀粉酶、B超检查胰腺病变及术中所见情况。 结果 术... 目的观察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合并胰腺病变的发生情况,探讨其术后变化规律。 方法对1988年10月至2001年4月间手术治疗的83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前后尿淀粉酶、B超检查胰腺病变及术中所见情况。 结果 术前尿淀粉酶升高31例(共检查56例,占55%),B超发现胰腺病变13例,占44例胰腺B超的29%,术中胰腺改变7例。术后住院期间尿淀粉酶恢复正常20例,占65%,13例术前B超检查异常和7例术中可见胰腺病变共15例,术后3月B超复查均有不同程度好转,6例仍可见明显胰腺病理变化。结论 胆总管囊肿合并胰腺病变发生率高,早期行胆总管囊肿切除术有利于胰腺病变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总管囊肿 并发症 胆总管囊肿 外科学 胰腺疾病 外科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急性肠套叠肠坏死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吴臻斐 陈聪德 +3 位作者 林进汉 刘平 李仲荣 陈肖鸣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43-44,共2页
目的 分析肠套叠伴肠坏死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收治的219例肠套叠手术患儿临床资料,其中肠坏死42例(肠坏死组),非肠坏死177例(非肠坏死组).对两组病程、年龄、白细胞计数等计... 目的 分析肠套叠伴肠坏死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收治的219例肠套叠手术患儿临床资料,其中肠坏死42例(肠坏死组),非肠坏死177例(非肠坏死组).对两组病程、年龄、白细胞计数等计量资料进行t 检验;对两组性别、肠套叠类型、B超提示肿块位置、套叠头部有无病变、有无肠间积液等进行x2检验;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影响肠套叠肠坏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儿在病程、年龄、肠套叠类型、B超提示肿块位置、有无肠间积液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肠套叠类型、病程以及B超提示肿块位置与肠坏死相关.结论 在小儿急性肠套叠的发病因素中,病程长短与B超提示肿块位置是影响肠坏死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套叠 损伤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地那非对大鼠单侧睾丸扭转后对侧睾丸的影响及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臻斐 林孝坤 +3 位作者 秦乐 林进汉 李仲荣 陈肖鸣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01-104,共4页
目的 探讨大鼠单侧睾丸扭转后对侧睾丸的损伤以及西地那非(万艾可)的保护机理.方法 将7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安慰剂组、西地那非组.3组分别在假手术/左侧睾丸扭转复位术后4 h、24 h、2周时,各组各处死8只大鼠.分别观... 目的 探讨大鼠单侧睾丸扭转后对侧睾丸的损伤以及西地那非(万艾可)的保护机理.方法 将7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安慰剂组、西地那非组.3组分别在假手术/左侧睾丸扭转复位术后4 h、24 h、2周时,各组各处死8只大鼠.分别观察右侧睾丸组织病理学变化、测定右侧睾丸组织中MDA、NO/NOS含量.结果 术后4 h,各组间组织病理学变化、MDA、NOS含量无明显差异,睾丸组织未见损伤,但NO在两地那非组较假手术组、安慰剂组明显增加(P〈0.05).术后24 h,假手术组右侧睾丸组织损伤最小,西地那非组较严重,安慰剂组最为严重;与假手术组比,其余两组MDA、NO/NOS含量明显升高(P〈0.05);西地那非组NO/NOS含量与安慰剂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术后2周时,睾丸组织损伤有不同程度恢复,但仍以安慰剂组最为严重;与假手术组比,其余两组MDA、NO/NOS含量仍然升高(P〈0.05);西地那非组NO/NOS含量与安慰剂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结论 大鼠单侧睾丸扭转复位后,对侧睾丸组织术后4 h时.睾丸组织未见损伤.12 h后睾丸组织明显损伤,并且持续至2周后.早期应用适量西地那非(万艾可)可促局部NO增加,扩血管作用加强,拮抗交感神经缩血管作用,进而保护对侧睾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索扭转 再灌注损伤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