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尸体标本用于骨科生物力学研究的伦理问题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向阳 池永龙 沈年汉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1年第5期54-55,共2页
本文从对人尸体标本用于骨科生物力学研究的现状出发 ,阐明了作者对人尸体标本用于骨科生物力学研究的有关问题的伦理观点及对策。
关键词 人类 标本 生物力学研究 伦理学 骨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椎弓根钉内固定器的生物力学测试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26
2
作者 池永龙 林焱 +3 位作者 毛方敏 徐华梓 黄其杉 王向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52-155,共4页
目的 :通过生物力学测试和临床应用 ,对四种椎弓根内固定器进行评价。方法 :取 2 4具新鲜猪的胸腰椎脊柱标本 ,制作成严重前中柱损伤模型 ,比较四种椎弓根内固定器械在轴向压缩、弯曲和扭转实验中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及椎弓根螺钉的握持能... 目的 :通过生物力学测试和临床应用 ,对四种椎弓根内固定器进行评价。方法 :取 2 4具新鲜猪的胸腰椎脊柱标本 ,制作成严重前中柱损伤模型 ,比较四种椎弓根内固定器械在轴向压缩、弯曲和扭转实验中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及椎弓根螺钉的握持能力。依据术前、术后X线片及CT片 ,分别测量 17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伤椎的前缘高度、后缘高度、后凸角度、椎管内径。结果 :池氏椎弓根螺钉抗拔出力及其安放后的标本抗侧屈及抗扭转能力较Dick钉、AF钉、RF钉强 (P <0 0 5 )。池氏钉后凸矫正率为 92 0 %± 2 0 5 % ,前缘矫正率为 81 3%± 10 7% ,后缘矫正率为 6 9 7%± 8 3% ,椎管内径改善率为 89 4%± 15 1%。经统计学处理较Dick钉、AF钉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新型椎弓根钉内固定器 (池氏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椎弓根螺钉 生物力学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导体激光颈椎间盘汽化减压术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6
3
作者 池永龙 黄其杉 +2 位作者 王向阳 林焱 毛方敏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6期427-429,I005,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能量经皮半导体激光颈椎间盘减压后汽化腔、组织学、温度及生物力学变化。方法:采用7具新鲜人颈椎标本,使用4组不同能量对椎间盘进行汽化,测量汽化后组织学变化、汽化腔的面积及椎间盘周围部位温度变化。采用12具新鲜羊颈... 目的:探讨不同能量经皮半导体激光颈椎间盘减压后汽化腔、组织学、温度及生物力学变化。方法:采用7具新鲜人颈椎标本,使用4组不同能量对椎间盘进行汽化,测量汽化后组织学变化、汽化腔的面积及椎间盘周围部位温度变化。采用12具新鲜羊颈椎标本,激光汽化减压后置于CTM1404试验机上进行压缩、拉伸刚度测定。结果:椎间盘汽化后体积随能量的增加而加大,汽化腔局限于髓核内,周边纤维环及软骨终板未见明显破坏,椎间盘周围结构的温度变化不大(<2°C),压缩、拉伸刚度减少。结论:经皮半导体激光颈椎间盘减压术具有一定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导体激光 颈椎间盘汽化减压术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的解剖学基础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5
4
作者 杨雷 李家顺 +1 位作者 贾连顺 池永龙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8-59,62,共3页
目的 :为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提供解剖学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经皮植入椎弓根螺钉较常规开放植入椎弓根螺钉临床应用的优点。方法 :选用 10具经防腐固定 ,在解剖显微镜下对胸腰段脊柱后部结构进行逐层解剖 ,重点观测脊神经后支及其分支... 目的 :为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提供解剖学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经皮植入椎弓根螺钉较常规开放植入椎弓根螺钉临床应用的优点。方法 :选用 10具经防腐固定 ,在解剖显微镜下对胸腰段脊柱后部结构进行逐层解剖 ,重点观测脊神经后支及其分支、脊柱节段动静脉的后支的来源、走行以及分布规律。结果 :脊神经后支的内侧支经骨纤维管下行沿途支配横突棘肌 ,支配下方小关节突、筋膜和韧带。外侧支向外下行走 ,沿途支配背部深层肌肉。节段动脉的后支在椎间孔的上外方绕向后下方 ,走行于脊神经的下方和下位脊椎上关节突的外方 ,分为内外两支穿行于腰部深层肌肉。节段静脉后支与同名动脉伴行 ,并与对侧、相邻节段同名静脉在棘突和横突部位构成静脉丛。结论 :避免损伤脊神经后支和节段动静脉的后支并运用可视化操作系统的经皮椎弓根螺钉植入技术 ,是微创脊柱外科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 椎弓根螺钉 微创脊柱外科 脊神经后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治疗 被引量:15
5
作者 毛方敏 池永龙 +1 位作者 徐华梓 林焱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4期210-211,共2页
急性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治疗毛方敏1池永龙1徐华梓1林焱1急性颈脊髓损伤常发生在颈椎骨折脱位之后,但不伴有颈椎骨折脱位的颈脊髓损伤在临床上也非少见。我院1991年1月至1997年7月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的颈脊髓损伤... 急性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治疗毛方敏1池永龙1徐华梓1林焱1急性颈脊髓损伤常发生在颈椎骨折脱位之后,但不伴有颈椎骨折脱位的颈脊髓损伤在临床上也非少见。我院1991年1月至1997年7月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的颈脊髓损伤19例,占同期颈椎损伤患者的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脊髓损伤 急性 治疗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flex动态稳定装置在L5/S1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6
作者 周洋 徐华梓 +3 位作者 池永龙 吴立军 杨建生 陈一衡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27-632,共6页
目的:探讨Coflex动态稳定装置在L5/S1退变性疾病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首先在腰椎CT像上测量100例(男女各50例)骶骨发育正常成人S1棘突的解剖参数和Coflex假体的大小,并进行比较。然后于2007年11月~2010年2月对46例腰椎退... 目的:探讨Coflex动态稳定装置在L5/S1退变性疾病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首先在腰椎CT像上测量100例(男女各50例)骶骨发育正常成人S1棘突的解剖参数和Coflex假体的大小,并进行比较。然后于2007年11月~2010年2月对46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在椎管减压后棘突间置入Coflex动态稳定装置,按置入节段不同,分为L4/5组和L5/S1组。L4/5组患者25例,年龄33~73岁,平均50.6岁,随访17~39个月,平均25个月;L5/S1组21例,年龄34~65岁,平均48.8岁,随访16~38个月,平均24个月。观察术前和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VAS疼痛评分,手术节段椎体间背侧高度、腹侧高度和椎间孔高度,手术节段和上相邻节段活动度(ROM)及上相邻节段椎间盘MRI信号Pfirmann分级。结果:男性S1棘突的长、宽、高分别为20.48±5.82mm、14.94±3.56mm、18.78±5.08mm,女性分别为18.81±3.45mm、11.58±2.95mm、17.39±3.72mm;与Coflex假体比较,70例S1棘突能支撑假体,30例S1棘突过短但通过将Coflex假体倒置置入可得到解决。两组患者均成功置入Coflex假体,L5/S1组12例因S1棘突过短而将Coflex假体倒置置入。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ODI及VAS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各时间点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手术节段椎体间腹侧高度、背侧高度及椎间孔高度均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手术节段ROM均较术前减少(P<0.05),上位相邻节段ROM较术前无明显改变(P>0.05),以上各指标末次随访时的变化程度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L4/5组5例、L5/S1组1例上相邻节段椎间盘MRI信号分级加重1级。结论:在椎管减压后置入Coflex动态稳定装置治疗L5/S1退变性疾病可行且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变性疾病 非融合术 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 Coflex装置 L5/S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跳跃式多节段截骨治疗休门氏病后凸畸形(附8例报告) 被引量:8
7
作者 池永龙 徐华梓 +3 位作者 林焱 黄其杉 毛方敏 王向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期99-101,共3页
目的 :评价跳跃式截骨术治疗休门氏病所至驼背畸形的矫形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 8例采用跳跃式多节段椎弓椎体联合“V”形截骨的休门氏病患者 ,6例棘齿压缩棒固定 ,2例改良Dick多钉固定。结果 :术后矫正度数最小 30° ,最大 70°... 目的 :评价跳跃式截骨术治疗休门氏病所至驼背畸形的矫形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 8例采用跳跃式多节段椎弓椎体联合“V”形截骨的休门氏病患者 ,6例棘齿压缩棒固定 ,2例改良Dick多钉固定。结果 :术后矫正度数最小 30° ,最大 70° ,平均 4 5° ;平均矫正率 85 7% ;无神经损伤及其他并发症。随访 1~ 4年 ,平均 2 3年 ,全部病例经治疗后脊柱外形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 ,局部无压痛 ,恢复原来工作。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门氏病 截骨术 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盘内电热疗法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被引量:22
8
作者 倪文飞 池永龙 徐华梓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09-111,共3页
关键词 椎间盘内电热疗法 治疗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要不要继续开展下去? 被引量:21
9
作者 郑召民 海涌 池永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44-447,共4页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治疗。据统计,在美国2006年完成的PVP手术量比2001年时整整翻了一番,足见这项技术的普及、发展之快。世界著名的临床医学杂志《柳叶刀》2...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治疗。据统计,在美国2006年完成的PVP手术量比2001年时整整翻了一番,足见这项技术的普及、发展之快。世界著名的临床医学杂志《柳叶刀》2009年3月就发表了一项球囊扩张PKP治疗椎体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名为“FREE”,即fracture reduction evaluation),结论与以往文献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椎体后凸成形术 随机对照研究 骨质疏松性 PVP手术 2009年 《柳叶刀》 骨折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牵张性脊髓损伤脊髓SCEP监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毛方敏 宋跃明 池永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2期83-86,共4页
目的:探讨脊髓皮层诱发电位对牵张性脊髓损伤的监护作用。方法:选用40只健康大白兔,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体感皮层诱发电位(SCEP)波幅下降30%组(B组)、SCEP波幅下降50%5min组(C组)和10min组(... 目的:探讨脊髓皮层诱发电位对牵张性脊髓损伤的监护作用。方法:选用40只健康大白兔,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体感皮层诱发电位(SCEP)波幅下降30%组(B组)、SCEP波幅下降50%5min组(C组)和10min组(D组)。通过对脊髓SCEP监测、动物脊髓功能评定、组织形态学观察以及脊髓微血管铸型扫描电镜观察来研究牵张性脊髓损伤。结果:随着牵开负荷增大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脊髓微血管发生充盈缺损、痉挛直至破裂出血;C组及D组脊髓功能下降,与A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SCEP波幅变化能较客观地反映脊髓功能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牵张性损伤 皮层诱发电位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侧凸上、下终椎和顶椎椎骨旋转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池永龙 李仲荣 +1 位作者 徐华梓 毛方敏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5期193-195,共3页
对25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采用侧卧位CT扫描正位定像法,测量上终推、顶推和下终椎椎骨旋转角度与Cobb’s角的关系、棘突轴心线与两侧椎弓根轴心线所夹角的关系、椎骨旋转与棘突移位分级的关系。结果显示,上终推椎体旋转角度与Cobb’s... 对25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采用侧卧位CT扫描正位定像法,测量上终推、顶推和下终椎椎骨旋转角度与Cobb’s角的关系、棘突轴心线与两侧椎弓根轴心线所夹角的关系、椎骨旋转与棘突移位分级的关系。结果显示,上终推椎体旋转角度与Cobb’s角无相关性(P>0.2);顶推和下终推与Cobb’s角均有相关性(P<0.01);上终椎、顶推和下终难的凹侧和凸侧椎弓根轴心线与棘突轴心线所夹角度有显著差异,凹侧明显增大,凸侧明显减少;椎体旋转与棘突移位分级之间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椎体旋转 病因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上颈椎螺钉内固定手术的并发症及其防范措施 被引量:4
12
作者 倪文飞 池永龙 +4 位作者 徐华梓 林焱 黄其杉 毛方敏 王向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2008年第5期352-355,共4页
近十年来我国脊柱微创外科有了快速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目前广泛开展微创技术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微创外科的两重性,即在了解微创外科优点的同时,也要知道微创外科的局限性及其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潜在风险。这样我们... 近十年来我国脊柱微创外科有了快速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目前广泛开展微创技术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微创外科的两重性,即在了解微创外科优点的同时,也要知道微创外科的局限性及其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潜在风险。这样我们在工作中才能正确掌握其适应证,充分发挥微创外科的优势,设法克服或避免其存在的不足。为此,本期特邀请了几位脊柱微创外科专家就"脊柱微创手术并发症"问题作一讨论,供同道们参考,并诚挚欢迎同道们参与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 固定 螺钉 并发症 经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齿状突骨折经皮螺钉内固定手术前后CT重建的意义 被引量:3
13
作者 倪文飞 池永龙 +4 位作者 徐华梓 林焱 林峰 黄其杉 毛方敏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探讨齿状突骨折经皮螺钉内固定手术前后应用CT重建的意义。方法:16例齿状突骨折患者,术前进行上颈椎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观察齿状突骨折的部位、骨折线走向及移位情况,并测量齿状突解剖学数据。均行经皮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术... 目的:探讨齿状突骨折经皮螺钉内固定手术前后应用CT重建的意义。方法:16例齿状突骨折患者,术前进行上颈椎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观察齿状突骨折的部位、骨折线走向及移位情况,并测量齿状突解剖学数据。均行经皮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术后不同时期同样进行CT重建,以观察齿状突骨折复位、螺钉内固定及骨折愈合等。结果:16例齿状突骨折患者中,AndersonⅡ型10例,其中EyselA型3例,B型2例,C型5例;AndersonⅢ型6例。齿状突基底冠状径8.7±1.1mm,矢状径10.9±1.1mm,齿状突骨折远段长度12.3±1.1mm,齿状突后倾角23.3°±1.2°;术后CT重建证实16例患者中,11例复位及螺钉位置良好,2例螺钉位置有偏斜,2例螺纹未完全通过骨折线,1例螺钉穿破齿状突尖部皮质。随访发现15例达到骨性愈合,1例EyselC型骨折经10个月随访仍未见到骨性愈合,继续随访观察中。结论:经皮前路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术前、术后行CT重建有利于准确评估骨折状况、制定周密手术方案及评价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 齿状突骨折 内固定 经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内固定器械矫正脊柱侧凸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池永龙 徐华梓 洪如廉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1994年第2期84-89,共6页
本文介绍一种经椎弓根多钉固定的撑压器,具有坚强的固定力,撑开、压缩和抗旋转能力达到脊柱三维固定的目的。经实验测定,其抗旋转能力比哈氏棒和鲁氏棒联合固定提高34.46%.比双根鲁氏棒固定提高35~48%。其抗弯能力是哈... 本文介绍一种经椎弓根多钉固定的撑压器,具有坚强的固定力,撑开、压缩和抗旋转能力达到脊柱三维固定的目的。经实验测定,其抗旋转能力比哈氏棒和鲁氏棒联合固定提高34.46%.比双根鲁氏棒固定提高35~48%。其抗弯能力是哈氏棒和鲁氏棒联合固定的130~141%,是双根鲁氏棒固定的130~145%(P<0.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内固定 固定器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氏经椎弓多钉固定撑压装置矫正脊柱侧凸 被引量:3
15
作者 池永龙 徐华梓 +1 位作者 洪如康 毛方敏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3期109-112,共4页
应用池氏经椎弓多钉固定撑压装置矫治脊柱侧凸患者150例,Cobb角大于100°的侧凸矫正率为59.2%,50°~100°为68.63%,50°以下为76.71%。术中并发推弓定位不准2.4%,螺钉过长0.54%,胸膜和脊膜刺破0.27%... 应用池氏经椎弓多钉固定撑压装置矫治脊柱侧凸患者150例,Cobb角大于100°的侧凸矫正率为59.2%,50°~100°为68.63%,50°以下为76.71%。术中并发推弓定位不准2.4%,螺钉过长0.54%,胸膜和脊膜刺破0.27%,神经根损伤0.13%。术后并发断律为3.3%,断钉为0.41%,折弯为0.82%,脱出为0.41%,创口感染为2%,畸形复发率4%,假关节为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多钉固定 脊柱侧凸 池氏经椎弓多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展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伦理思考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向阳 池永龙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2年第5期6-7,共2页
为了改善脊柱疾患病人的治疗水平 ,新的治疗方法 ,特别是脊柱手术微创化 ,必须得到不断发展。而开展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必须经过严格的临床研究并且符合严格的伦理要求。本文分析开展微创脊柱外科技术所产生的一系列伦理问题 。
关键词 微创脊柱外科技术 伦理学 手术风险 患者权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种异体骨移植的社会伦理问题和对策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向阳 池永龙 张晓辉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0年第6期36-37,共2页
本文从国内外同种异体骨移植现状出发 。
关键词 同种异体骨移植 社会化理学 骨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基质细胞复合生物活性陶瓷修复兔颅骨缺损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温昱 秦书俭 李彬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1-354,共4页
目的 :探讨骨髓基质细胞 (Bonemarrowstromalcells ,BMSC)、生物活性陶瓷 (Bioactiveglassce ramics ,BGC)和胶原膜复合材料的成骨作用。方法 :将培养的BMSC与BGC及胶原膜复合后植入兔颅骨缺损区 ,通过形态学、组织化学和立体计量学等... 目的 :探讨骨髓基质细胞 (Bonemarrowstromalcells ,BMSC)、生物活性陶瓷 (Bioactiveglassce ramics ,BGC)和胶原膜复合材料的成骨作用。方法 :将培养的BMSC与BGC及胶原膜复合后植入兔颅骨缺损区 ,通过形态学、组织化学和立体计量学等方法观察新骨生成情况。结果 :①形态学观察 :倒置显微镜显示BMSC呈星形 ,12h全部贴壁 ,对数增殖期为 2~ 4d。扫描电镜显示BMSC在BGC表面排列紧密 ,长入BGC孔隙中。实验组术后第 12周 ,X线显示植入材料与外周骨质之间完全被高密度影充填 ;光镜显示骨小梁相连成片 ,骨髓再生。②组织化学结果 :术后第 4、8、12周实验组碱性磷酸酶值分别为 ( 2 46.3 3±3 2 .13 )、( 2 90 .67± 12 .86)、( 3 75 .3 3± 5 .0 3 )u/L ,高于对照组 (P <0 .0 1) ;钙离子值分别为 ( 1.93 0±0 .0 70 )、( 2 .13 0± 0 .2 3 5 )、( 2 .867± 0 .2 61)g/L ,高于对照组 (P <0 .0 1)。③立体计量学测量结果 :实验组第 12周体密度值为 ( 65 .69± 3 .0 0 ) % ,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结论 :复合材料具有较强的成骨作用 ,能够有效促进骨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基质细胞 生物活性陶瓷 胶原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开展微创脊柱外科手术的再思考 被引量:5
19
作者 池永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89-291,共3页
“微创”无论在医院还是在社会上已广为流行.因微创外科手术确实给患者、医者、医院和社会带来了诸多的利益,而被众多医生和患者所追求。然而由于外科医生对“微创”的认识和把握不一㈣,微创手术有时对患者可能会产生更大的损伤。从... “微创”无论在医院还是在社会上已广为流行.因微创外科手术确实给患者、医者、医院和社会带来了诸多的利益,而被众多医生和患者所追求。然而由于外科医生对“微创”的认识和把握不一㈣,微创手术有时对患者可能会产生更大的损伤。从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兴起到如火如荼发展的今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外科手术 脊柱外科手术 微创脊柱外科技术 外科医生 微创手术 患者 医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上颈椎疾患传统外科治疗观念的改变 被引量:2
20
作者 池永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0-102,共3页
上颈椎的创伤、畸形、炎症及肿瘤等外科治疗一直是世界性难题,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临床研究均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由于上颈椎和枕部解剖上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引起了脊柱外科医生的高度重视。创造了不少外科干预技术、器械、材料... 上颈椎的创伤、畸形、炎症及肿瘤等外科治疗一直是世界性难题,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临床研究均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由于上颈椎和枕部解剖上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引起了脊柱外科医生的高度重视。创造了不少外科干预技术、器械、材料等成果。近年来由于应用解剖学、生物力学、生物材料学、影像学及数字医学的迅速发展,上颈椎外科治疗手段得到了极大提高。但上颈椎外科学界仍存在学术见解观念及治疗方法不同,有必要对上颈椎疾患的传统外科治疗观念是否需要进一步转变作一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颈椎疾患 传统外科 治疗观 应用解剖学 生物材料学 外科治疗 临床研究 外科医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