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臀区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40
1
作者 胡斯旺 戴开宇 +1 位作者 梅劲 唐茂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3-246,共4页
目的:为臀区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6具(12侧)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成人整尸标本,解剖观测臀区外径≥0.5mm的穿支,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等。取下整个臀区被覆组织拍摄X线片,观测皮动脉的数... 目的:为臀区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6具(12侧)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成人整尸标本,解剖观测臀区外径≥0.5mm的穿支,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等。取下整个臀区被覆组织拍摄X线片,观测皮动脉的数量以及彼此之间的吻合情况等。利用Photoshop与ScionImage分析穿支供血的趋向性及每个分支的供血面积等。结果:臀上、臀下动脉直径≥0.5mm的穿支数量分别为平均(5±2)支和(8±4)支,所有的臀上动脉和90%的臀下动脉的分支都是肌皮穿支,这些穿支的平均内径为(0.6±0.1)mm。臀上、臀下动脉穿支在皮肤的平均分布范围分别是(69±56)cm2和(177±38)cm2。臀上动脉穿支主要分布在髂后上棘和大转子的连线的内侧2/3;而臀下动脉的穿支多在臀区与臀皱褶平行的水平中部1/3处。结论:臀区的皮肤穿支密集,营养皮肤面积较大,以臀上、臀下动脉穿支为蒂设计的穿支皮瓣可用于乳房重建,骶骨、髋骨及会阴区重建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臀上动脉 臀下动脉 穿支皮瓣 血管造影 乳房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崔怀瑞 吴东方 +4 位作者 唐茂林 梅劲 戴开宇 胡斯旺 陈世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14-618,共5页
目的为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使用新鲜成人整尸标本10具,7具行改良的明胶-氧化铅造影,3具行聚乙烯醇-氧化铋全身动脉造影。血管造影标本先行螺旋CT扫描,应用Mimics进行3D可视化。扫描后10具尸体标本... 目的为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使用新鲜成人整尸标本10具,7具行改良的明胶-氧化铅造影,3具行聚乙烯醇-氧化铋全身动脉造影。血管造影标本先行螺旋CT扫描,应用Mimics进行3D可视化。扫描后10具尸体标本行应用解剖,经外科平面完整地截取腹前外侧壁皮肤及皮下组织并配合X线拍摄,利用Photoshop及Scion image研究DIEP有关数据。5具普通防腐固定的标本用以层次解剖,全程追踪DIEP及其源动脉。结果外径≥0.5 mm的DIEP每侧约6支,内侧穿支约占62%,外侧穿支约占38%。DIEP在腹前正中线两侧存在丰富的横行真性吻合支;脐下4 cm范围内或脐旁两侧,有较恒定的外径≥0.8 mm的穿支。结论腹壁下动脉内侧穿支为优势血管;DIEP皮瓣设计时首选近脐穿支;DIEP皮瓣具备切取跨越正中线横行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腹壁下动脉 血管造影 3D可视化 数字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皮动脉的解剖学定位定量研究 被引量:39
3
作者 梅劲 宋铁山 +3 位作者 戴开宇 胡斯旺 Christopher R.Geddes 唐茂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6-239,共4页
目的:探索穿支皮瓣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基础形态学定位、定量研究方法。方法:应用一次性全身血管造影术并配合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对人体皮动脉的来源、走向及其分布范围等进行定位、定量分析。结果:人体全身体被组织内共有血管体区域12... 目的:探索穿支皮瓣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基础形态学定位、定量研究方法。方法:应用一次性全身血管造影术并配合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对人体皮动脉的来源、走向及其分布范围等进行定位、定量分析。结果:人体全身体被组织内共有血管体区域128个,计有外径≥0.5mm的穿支总数为440支,其平均外径为0.7mm,每个穿支的分布面积为36cm2,每100cm2的体表面积内有3支穿支。结论:采用血管造影与图像处理技术对穿支进行定位、定量研究,科学可靠,简便易行,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动脉 穿支皮瓣 血管造影 图像处理 形态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腓浅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杨晓东 王建红 +5 位作者 吴东方 梅劲 刘杨武 杨锦 张根福 唐茂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29-632,共4页
目的为腓浅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新鲜成人尸体20具(40侧),行一次性全身乳胶灌注5具,全身动脉造影15具。通过直接层次解剖,应用图像分析和测量系统Scion image,对小腿前外侧区穿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螺旋CT扫描... 目的为腓浅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新鲜成人尸体20具(40侧),行一次性全身乳胶灌注5具,全身动脉造影15具。通过直接层次解剖,应用图像分析和测量系统Scion image,对小腿前外侧区穿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螺旋CT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输入Mimics图像工作站,对腓浅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三维重建。结果该区共有外径≥0.5mm的穿支(7.0±3.0)支,外径(0.7±0.2)mm,蒂长(3.3±1.7)cm,穿支的供血面积(33.0±8.0)cm2。腓浅动脉起始外径(1.2±0.3)mm,干长(5.6±1.8)cm,与中、下1/3处腓浅下外侧动脉及腓动脉终末穿支吻合构成一条几乎不减少口径的血管链。结论腓浅动脉与腓浅下外侧动脉及腓动脉终末穿支相吻合构成的血管链供养小腿前外侧区皮肤,由此设计腓浅动脉穿支皮瓣是切实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浅动脉 穿支皮瓣 应用解剖 数字解剖 显微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前内侧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杨晓东 丁茂超 +5 位作者 梅劲 张根福 杨锦 刘杨武 丁建波 唐茂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24-628,共5页
目的为股前内侧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成人尸体20具(40侧),行一次性全身乳胶灌注5具,全身动脉造影15具。通过直接层次解剖,应用图像分析和测量系统Scion image,对股前内侧穿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螺旋CT扫描数据以... 目的为股前内侧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成人尸体20具(40侧),行一次性全身乳胶灌注5具,全身动脉造影15具。通过直接层次解剖,应用图像分析和测量系统Scion image,对股前内侧穿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螺旋CT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输入Mimics图像工作站对该区穿支皮瓣进行三维重建。结果股前内侧区共有外径≥0.5mm的穿支(21.0±4.0)支,外径(0.8±0.1)mm,蒂长(4.5±2.1)cm,穿支的平均供血面积(44±4.8)cm2。将股前内侧区分为上、中、下3区,发现三个区域均有穿支供应相应区域皮肤,中1/3区是穿支分布最集中的区域,多为肌皮穿支,主要由股动脉主干,旋股外侧动脉起始部,以及膝降动脉的穿支供血。结论股前内侧区穿支丰富,穿支蒂的来源因解剖部位而不同,在中1/3区穿支出现率较为恒定,设计股前内侧穿支皮瓣是切实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内侧 穿支皮瓣 应用解剖 数字解剖 显微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颏下动脉穿支皮瓣的数字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丁茂超 毛以华 +3 位作者 陈世新 邹天乐 王建红 唐茂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03-605,610,共4页
目的为颏下动脉穿支皮瓣的设计和安全切取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应用红色乳胶灌注新鲜尸体标本2具;使用改良了的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技术,灌注新鲜尸体标本8具。后者中的2具尸体,使用螺旋CT进行扫描并通过相应的软件存储扫描得到的图像... 目的为颏下动脉穿支皮瓣的设计和安全切取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应用红色乳胶灌注新鲜尸体标本2具;使用改良了的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技术,灌注新鲜尸体标本8具。后者中的2具尸体,使用螺旋CT进行扫描并通过相应的软件存储扫描得到的图像,并三维重建。然后,对10具尸体层次解剖追踪颏下区外径≥0.5 mm的穿支,测量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并拍摄X线片。同时应用ScionImage软件对颏下动脉营养区域的表面积进行计算。结果颈前区和下颌前区皮肤和肌肉的营养主要通过: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颏下动脉、颏动脉、面动脉等几个主要动脉的穿支供应。颏下动脉从面动脉起始处的直径为(1.7±0.4)mm,沿途发出(1.8±0.6)支穿支营养颏下区的皮肤。颏下动脉营养皮肤的范围为(45±10.2)cm2。其最大的一个穿支出现于二腹肌前腹内侧缘的后面。同时,面动脉、颏下动脉、舌下动脉的穿支之间存在丰富的吻合。结论本文阐述了颏下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并结合重建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对皮瓣血供和皮瓣设计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颏下动脉 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 数字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及腹壁浅动脉皮瓣的血供解剖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吴东方 庄跃宏 +2 位作者 王建红 崔怀瑞 唐茂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19-623,628,共6页
目的针对下腹部皮瓣及皮下组织的血供分区尚存在争议,对血供分区、血管及其相互间的吻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穿支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使用改良的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技术,灌注10具新鲜尸体标本。经螺旋CT扫描后,应用交互式医... 目的针对下腹部皮瓣及皮下组织的血供分区尚存在争议,对血供分区、血管及其相互间的吻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穿支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使用改良的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技术,灌注10具新鲜尸体标本。经螺旋CT扫描后,应用交互式医学影像控制系统(Mimics)对腹壁下动脉及其穿支和腹壁浅动脉进行3D可视化研究,并对下腹壁区域皮肤及皮下组织等进行层次解剖与X线摄像。结果腹壁下动脉有3种分支形式,当其分为2支或3支时,发出相对应的内、外两排穿支。腹壁浅动脉的解剖变异度较大,但均与腹壁下动脉穿支间有丰富的吻合。结论腹壁血供传统分区的争议与术中选择内排或外排穿支有关。当术前确认腹壁浅动脉管径较大,且所需组织量不超过半腹部时,腹壁浅动脉皮瓣是一种很好的术式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 腹壁下动脉 穿支 腹壁浅动脉 血管造影 3D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尺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沈忠飞 梅劲 +1 位作者 陈加俊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40-642,共3页
目的 为尺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观察10具动脉铸型标本。取新鲜成人尸体25具(50侧),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通过直接层次解剖,应用图像分析和测量系统Scion image,对前臂内侧区穿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螺... 目的 为尺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观察10具动脉铸型标本。取新鲜成人尸体25具(50侧),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通过直接层次解剖,应用图像分析和测量系统Scion image,对前臂内侧区穿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螺旋CT扫描数据以Dicom 格式输入Mimics 图像工作站,对尺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该区共有外径≥0.5mm 的穿支(7.0±2.0)支,外径(0.6± 0.2) mm,蒂长(2.7±1.4)cm,单穿支的供血面积(26.0±7.0)cm2。尺动脉除在远端发出粗大的尺动脉腕上皮支,在肱骨内上髁以下8~10cm处也有较粗、恒定的穿支,尺动脉多个穿支相互吻合形成前臂内侧血管链。结论 可以尺动脉近端穿支为基础设计游离皮瓣,以内侧血管链为基础设计长而窄的增压穿支皮瓣也是切实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动脉 穿支皮瓣 应用解剖 数字解剖 显微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支皮瓣解剖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54
9
作者 唐茂林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25-227,共3页
关键词 穿支皮瓣 解剖学研究 图书出版 专题讨论 应用解剖学 临床应用 命名原则 论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研究和临床应用 被引量:30
10
作者 杨大平 唐茂林 +1 位作者 SteveF.Morris Christopher R.Geddes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0-242,共3页
目的:研究背阔肌肌皮穿支血管在皮肤内的走行和分布面积,探索背阔肌穿支皮瓣的切取范围和预测该穿支皮瓣的成活面积。方法:(1)选用10具新鲜尸体,采用改良氧化铅-明胶灌注技术进行动脉灌注。解剖胸背动脉穿支血管(口径大于0.5mm)。分别拍... 目的:研究背阔肌肌皮穿支血管在皮肤内的走行和分布面积,探索背阔肌穿支皮瓣的切取范围和预测该穿支皮瓣的成活面积。方法:(1)选用10具新鲜尸体,采用改良氧化铅-明胶灌注技术进行动脉灌注。解剖胸背动脉穿支血管(口径大于0.5mm)。分别拍摄X线片以显示胸背动脉在背阔肌内和其穿支血管皮肤内的形态和分布。测定穿支血管的数量、口径及其供应区域的面积。(2)在解剖研究基础上应用了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肢体和躯干皮肤缺损共6例。结果:发现胸背动脉发出3~6支肌皮穿支胸背动脉血管供应皮肤。其中最大的胸背动脉穿支起自外侧支,位于腋后襞下6~8cm。其以下从外侧支发出的穿支数可多达3个,每间隔1.5~4cm发出穿支。每个穿支斜行3~5cm穿过肌肉达皮肤。穿支动脉口径约为0.3~0.6mm,均有两条伴行静脉。临床应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6例,皮瓣最大面积为20cm×12cm,最小为15cm×8cm。皮瓣全部成活,随访8~14个月,皮瓣外形均满意,无需二次手术修薄皮瓣。供区隐蔽,无背阔肌功能障碍。结论:本研究为预测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成活面积及安全可靠地切取该穿支皮瓣提供解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阔肌 胸背动脉 肌皮动脉穿支 皮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内在肌的血供与肌瓣设计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7
11
作者 楼新法 梅劲 +1 位作者 杨大平 唐茂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9,共7页
目的:研究手内在肌的血供为肌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红色乳胶灌注的上肢标本20侧,解剖并观测手内各动脉的起始部位,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等。(2)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成人整尸标本10具,解剖取下各... 目的:研究手内在肌的血供为肌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红色乳胶灌注的上肢标本20侧,解剖并观测手内各动脉的起始部位,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等。(2)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成人整尸标本10具,解剖取下各手内在肌,拍摄X线片。利用Photoshop与ScionImage对X线影像进行分析处理,观测营养动脉在肌内的分布、分型及彼此间的吻合情况等。结果:18块手内在肌共有(58.0±5.9)支动脉供血,平均(3.0±1.0)支,平均外径及其供血区域的长度与宽度分别为:(0.8±0.2)mm,(2.2±0.4)cm,(1.0±0.2)cm。结论:(1)手内在肌的血运丰富,其起、止点处的血管网亦丰富,具备切取肌瓣或肌骨(膜)瓣的解剖学基础。(2)其中有9块肌肉的主供血动脉之管径较粗大且恒定,易于解剖与取瓣,可供临床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解剖学 血管造影术 手内在肌 肌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三维重建与传统解剖学方法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胜华 唐茂林 +4 位作者 徐达传 丁红梅 刘畅 李泽宇 田喜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11-515,共5页
目的:将显示血管等结构的三维重建方法与传统的解剖学方法进行比较,评价其优劣。方法:新鲜成人下肢标本各2侧,分别从动脉与静脉灌注显影剂,CT扫描后利用三维软件进行分割与重建;解剖扫描后的标本,分别显示其血管系统。将三维图形与标本... 目的:将显示血管等结构的三维重建方法与传统的解剖学方法进行比较,评价其优劣。方法:新鲜成人下肢标本各2侧,分别从动脉与静脉灌注显影剂,CT扫描后利用三维软件进行分割与重建;解剖扫描后的标本,分别显示其血管系统。将三维图形与标本照片进行比较。结果:利用三维软件可分割与重建出独立的骨、血管、皮肤、肌肉,所重建的图形可以分别单独显示,也可以组合显示。可从不同角度与层面观察血管的走行、分布、吻合等情况,但有显示误差,不适合数据采集。剥制标本上可清晰地观察到血管系统,可观察任一支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与吻合等情况,可以进行数据测量,但不能同时显示多层结构。结论:血管灌注结合三维重建的方法对于观察人体血管的三维状态、不同角度与不同层面的走行与分布具有优势,但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剥制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重建 血管 血管造影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穿支血管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91
13
作者 杨大平 唐茂林 +1 位作者 Christopher R.Geddes Steve F.Morris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2-235,共4页
目的:对全身皮肤血管区域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确定全身皮肤穿支血管的位置、数量、口径、穿支蒂的长度、类型、来源血管以及穿支所供应皮肤的面积,为穿支皮瓣提供血管解剖基础。方法:选用10具新鲜尸体,采用改良氧化铅-明胶灌注技术进行... 目的:对全身皮肤血管区域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确定全身皮肤穿支血管的位置、数量、口径、穿支蒂的长度、类型、来源血管以及穿支所供应皮肤的面积,为穿支皮瓣提供血管解剖基础。方法:选用10具新鲜尸体,采用改良氧化铅-明胶灌注技术进行动脉灌注。将每个口径大于0.5mm的穿支血管进行解剖并记录。拍摄X线片以显示皮肤内血管的形态和分布。定量数据分析包括全身各部位的穿支血管的数量、口径、类型及其供应区域的面积。结果:发现全身128支起源血管发出440支穿支供应皮肤。其中肌皮穿支与肌间隔穿支之比为3:2。穿支平均直径为0.7mm。穿支血管的分布规律如下:①躯干皮肤的血供主要来自肌皮穿支,这些穿支在皮肤内的走行距离和分布范围大于肢体皮肤的穿支。②肢体皮肤的血供主要来自肌间隙穿支血管,主要分布在深筋膜表面,皮神经和浅静脉周围穿支之间形成链式血管吻合。③单位面积的穿支数量与皮肤的移动程度成反比,穿支的口径大小和穿支在皮肤内走行距离与皮肤移动度成正比,与穿支的供应面积成正比。结论:本研究提供详细的皮肤穿支血管解剖数据,为临床设计应用穿支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血管 穿支皮瓣 血管区域 新鲜尸体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型猪皮瓣模型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继 归来 +4 位作者 梅劲 唐茂林 刘育凤 李慧超 王春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02-506,共5页
目的:研究小型猪躯干主要皮动脉血液供应,为皮瓣的相关研究提供动物模型和充分的解剖学依据。方法:(1)小型猪5头放血处死,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运用CT扫描三维重建全身动脉系统。解剖观测躯干主要皮动脉的起源、行程、营养范围以... 目的:研究小型猪躯干主要皮动脉血液供应,为皮瓣的相关研究提供动物模型和充分的解剖学依据。方法:(1)小型猪5头放血处死,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运用CT扫描三维重建全身动脉系统。解剖观测躯干主要皮动脉的起源、行程、营养范围以及相互之间的吻合情况,并取下皮肤筋膜组织拍摄X线片。(2)活体小型猪1头静脉注射泛影葡胺,CT扫描三维重建全身动脉系统,与明胶-氧化铅灌注的三维重建行对照观察。结果:在动脉显影X线图像上,可见双侧的腹壁上动脉、肋间动脉穿支、旋髂深动脉构成腹前、侧壁的主要营养链,两两之间有丰富的吻合支,而腹壁下动脉、腹壁浅动脉和胸背动脉均未见粗大的皮肤穿支。全身动脉三维重建图像上,可见躯干主要皮动脉的来源、走行,管径相对大小,并可动态观察血管树的三维结构和相互关系。结论:小型猪躯干体被血运丰富,腹壁上动脉、肋间动脉穿支、旋髂深动脉皮支两两之间有丰富的吻合支,构成躯干体被组织的主要营养链,并可以此设计不同类型的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血运 动物模型 小型猪 三维重建 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儿人工耳蜗植入面神经隐窝的应用解剖学 被引量:3
15
作者 金建华 余汝堂 +2 位作者 陈成春 倪丽艳 邵华信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6-168,共3页
目的:对幼儿面神经隐窝等相关结构进行观测,为幼儿人工耳蜗植入及其它耳科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取1~5岁儿童尸头14个(28侧),模仿经乳突后鼓室径路,进入后鼓室;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测量与面神经隐窝相关的解剖学数据。结果:经面神... 目的:对幼儿面神经隐窝等相关结构进行观测,为幼儿人工耳蜗植入及其它耳科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取1~5岁儿童尸头14个(28侧),模仿经乳突后鼓室径路,进入后鼓室;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测量与面神经隐窝相关的解剖学数据。结果:经面神经隐窝入路从不同的角度可清楚地看到锥隆起、面神经管凸(面神经水平段)、砧镫关节、镫骨底板、匙突、圆窗龛及鼓岬等主要结构。面神经垂直段长度为(10.58±1.20)mm,面神经圆窗龛平面到乳突表面、面神经锥曲段到鼓索神经、水平半规管到面神经水平段以及鼓索神经起点到茎乳孔的距离分别为:(11.90±1.80)mm,(3.79±0.45)mm,(1.94±0.43)mm,(5.14±0.80)mm。结论:幼儿面神经隐窝与成人的不同点以及幼儿面神经隐窝的相关测量数据,可为幼儿手术中避免面神经损伤提供形态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 人工耳蜗植入 面神经隐窝 应用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骨盆后环骨折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红卫 杨新东 +2 位作者 潘俊 陈忠孝 赵钢生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275-1275,共1页
关键词 骨盆后环 骨盆测量 骨折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后方关节囊的解剖学观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琪 张力成 +3 位作者 杨国敬 雷亚宁 汤呈宣 蔡春元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7-140,共4页
目的:研究髋后方关节囊和坐股韧带为临床实践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1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髋关节标本,解剖出髋后方关节囊,将其划分为3区9部,测量每部平均厚度,观测坐股韧带的起止、走行、分支及组织学切片。结果:髋后方关节囊... 目的:研究髋后方关节囊和坐股韧带为临床实践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1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髋关节标本,解剖出髋后方关节囊,将其划分为3区9部,测量每部平均厚度,观测坐股韧带的起止、走行、分支及组织学切片。结果:髋后方关节囊的厚度具有不均一性;坐股韧带与关节囊紧密愈合,主干从坐骨处发出走行在Ⅱ、Ⅲ区之间,汇入分支后主要在ⅡE部和ⅠB部内走行,并逐渐向股骨侧(ⅠC部)偏移,在髂股韧带深面汇入止于大转子根部的偏前方。结论:对髋后方关节囊及坐股韧带的了解能有助于手术的设计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 关节囊 坐股韧带 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血管蒂髌骨移位修复膝关节面缺损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
18
作者 楼新法 陈秀清 陈振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6-138,148,共4页
目的:为带血管蒂髌骨移位修复股骨髁和胫骨髁关节面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用34侧经动脉红色乳胶灌注的下肢标本,经解剖和铸型研究髌骨的血供。观测30块髌骨和胫骨内外侧髁上关节面的形态和面积。结果:供应髌骨的各支动脉先在髌骨周... 目的:为带血管蒂髌骨移位修复股骨髁和胫骨髁关节面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用34侧经动脉红色乳胶灌注的下肢标本,经解剖和铸型研究髌骨的血供。观测30块髌骨和胫骨内外侧髁上关节面的形态和面积。结果:供应髌骨的各支动脉先在髌骨周围吻合成髌周动脉环,再由该环发支进入髌骨。参与形成髌周动脉环的主要动脉有膝上外动脉、膝下外动脉、膝降动脉髌上支、膝降动脉髌下支和膝下内动脉。髌骨关节面与股骨内外侧髁关节面、胫骨内外侧髁上关节面形态大小相似。结论:带血管蒂髌骨可以移位至股骨内外侧髁、或胫骨内外侧髁,利用髌骨的关节面修复股骨髁或胫骨髁关节面缺损,以期最大限度保留膝关节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 血管蒂 股骨髁 胫骨髁 关节面 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二经脉四肢远端穴位与脊髓神经节段支配规律的关系 被引量:20
19
作者 王金金 蒋松鹤 +2 位作者 李莎莎 蒋培伟 楼新法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8年第6期1272-1273,共2页
目的:探讨十二经脉四肢远端穴位的肌层神经节段支配情况,进一步研究临床针刺"节段支配规律"的适用范围。方法:从十二经脉四肢远端穴位层次解剖的肌肉分布情况,观察其各层次肌肉相应的脊髓神经节段支配。结论:与具有"节... 目的:探讨十二经脉四肢远端穴位的肌层神经节段支配情况,进一步研究临床针刺"节段支配规律"的适用范围。方法:从十二经脉四肢远端穴位层次解剖的肌肉分布情况,观察其各层次肌肉相应的脊髓神经节段支配。结论:与具有"节段支配规律"的躯干部穴位相比,具有相对特异的远道治疗作用的四肢远端穴位则与"节段支配规律"无关,另有其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腧穴 针刺 规律 神经节段 肌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支体区血管及其相互间吻合的3D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24
20
作者 陈世新 吴东方 +5 位作者 丁茂超 王建红 崔怀瑞 毛以华 胡斯旺 唐茂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7-242,共6页
目的对穿支体区血管及其相互间的吻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穿支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使用改良的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技术,灌注新鲜尸体标本10具。使用螺旋CT进行扫描并通过相应的软件存储扫描得到的图像,选择下腹部和小腿外... 目的对穿支体区血管及其相互间的吻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穿支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使用改良的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技术,灌注新鲜尸体标本10具。使用螺旋CT进行扫描并通过相应的软件存储扫描得到的图像,选择下腹部和小腿外侧皮瓣供区,应用交互式的医学影像控制系统(Mimics)进行3D可视化研究。结果三维重建的各部位层次分明、穿支体区间小血管的清晰度好,穿支体区间的血管吻合有3种类型,2个层次。而且可对不同层次分别进行透明、不同穿支体分别配色或提取等专业化处理。结论①应用Mimics可以非常方便地对穿支体区及其相互间血管的吻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②穿支皮瓣血供方式与传统轴型皮瓣有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体区 穿支皮瓣 血管造影 3D可视化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