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技术研究昆虫触角叶的雌雄异构性 被引量:4
1
作者 李江辉 陈齐裕 +2 位作者 陈茜 王亚红 杜永均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419-1423,共5页
【目的】本研究探讨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对昆虫触角叶内结构的扫描技术。【方法】选取鳞翅目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蜚蠊目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和鞘翅目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仔细解剖得到昆虫完整脑组织,经... 【目的】本研究探讨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对昆虫触角叶内结构的扫描技术。【方法】选取鳞翅目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蜚蠊目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和鞘翅目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仔细解剖得到昆虫完整脑组织,经过Lucifer yellow染色、戊二醛固定、梯度酒精脱水和透明等一系列处理后,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对昆虫触角叶结构进行分层扫描。【结果】结果显示:经该方法处理后在激发光488nm下能清晰扫描出昆虫触角内典型结构神经纤维球,并且可清晰看到这3种昆虫雄性触角叶结构内的扩大型神经纤维球复合体(macroglom erular complex,MGC),而在相应雌性昆虫体内都没有此复合体。另外通过5μm分层扫描得到斜纹夜蛾、美洲大蠊和松墨天牛的触角叶平均厚度分别为130,235和115μm,神经纤维球数量分别为35,59和39个。【结论】激光共聚焦扫描技术是获得昆虫触角叶内部结构的一个可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 脑神经元 触角叶 神经纤维球 性别异构 激光共聚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蝇嗅觉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吴仲南 邹志华 杜永均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799-807,共9页
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模式生物,也是探索研究生物体嗅觉奥秘的理想材料。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神经科学领域的广泛应用,黑腹果蝇嗅觉机理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对气味分子受体及其识别机理、嗅... 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模式生物,也是探索研究生物体嗅觉奥秘的理想材料。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神经科学领域的广泛应用,黑腹果蝇嗅觉机理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对气味分子受体及其识别机理、嗅觉神经电信号的产生和传递、嗅觉信息的加工、编码以及记忆等方面都有了深入的了解。研究表明,果蝇约1300个嗅神经元(olfactory receptor neurons,ORNs)共表达62种不同的气味受体蛋白(olfactory receptor proteins,ORs),用以检测和识别其所感受的所有化学气味分子。许多OR所识别的气味分子配体已鉴定出来,普通的气味(如水果的气味)由数种不同的OR组合来识别,而信息素(pheromone)分子则由单种特定的OR来检测。气味信息在嗅神经元内转换成神经电信号,嗅觉电信号沿嗅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触角叶,再经投射神经元(projection neurons,PNs)将信息送至高级中枢如蘑菇体(mushroom body,MB)和侧角(lateral horn,LH),最终引发行为反应。在黑腹果蝇嗅觉信息传递通路中,某些蛋白如Dock,N-cadherin,Fruitless等起着重要作用,缺失这些蛋白会导致嗅觉异常。本文对这些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蝇 嗅觉机理 嗅觉编码 嗅觉相关蛋白 嗅觉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野螟触角感器的电镜超微结构及嗅觉功能 被引量:24
3
作者 王霞 徐静 +3 位作者 刘凤英 陈海滨 吴降星 杜永均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225-1234,共10页
本文利用扫描电镜(SEM)和触角电位仪(EAG)对豆野螟Maruca Testulalis(Geyer)触角感器的结构其及嗅觉功能进行了研究。豆野螟雌、雄成虫触角外部形态结构扫描的结果表明,豆野螟雌成虫触角上存在有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 本文利用扫描电镜(SEM)和触角电位仪(EAG)对豆野螟Maruca Testulalis(Geyer)触角感器的结构其及嗅觉功能进行了研究。豆野螟雌、雄成虫触角外部形态结构扫描的结果表明,豆野螟雌成虫触角上存在有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5种,雄成虫触角除上述5种感器外,还分布有柱形感器。以基部(触角的1/3)、中部(触角的1/3)和端部(触角的1/3)为单位,对雌、雄成虫触角节的各种类型感器数量进行统计,结果表明毛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在雌和雄虫触角上的分布都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测定了豆野螟雄虫触角对性信息素化合物反,反-10,12-十六碳二烯醛和反,反-10,12-十六碳二烯-1-醇以及雌虫触角对植物挥发性化合物顺-3-己烯-乙酸酯和芳樟醇的EAG反应感应部位,结果表明EAG反应强弱与感器数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对性信息素和植物挥发物有反应的触角感器在触角上的分布存在差异,对信息素反应的感器主要分布在触角鞭节的顶端24小节内(约占触角的1/3),而对植物挥发性化合物反应的感器则分布于触角鞭节顶端48小节内(约占触角的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野螟 触角感器 扫描电镜 触角电位 植物挥发性化合物 性信息素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觉和嗅觉信号对果蝇食物搜寻行为的协同作用 被引量:7
4
作者 冯波 王霞 +1 位作者 李岩 杜永均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92-798,共7页
为了探索视觉和嗅觉信号在昆虫食物搜寻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杨梅和橘子为引诱物,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嗅觉和视觉信号诱集到的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数量,分析了嗅觉经历对果蝇嗅觉和视觉食物搜寻的影响。发现同源性嗅觉... 为了探索视觉和嗅觉信号在昆虫食物搜寻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杨梅和橘子为引诱物,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嗅觉和视觉信号诱集到的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数量,分析了嗅觉经历对果蝇嗅觉和视觉食物搜寻的影响。发现同源性嗅觉和视觉信号存在的杨梅诱集到的果蝇数量显著大于单一的视觉信号和嗅觉信号,但异源性嗅觉和视觉信号组合诱集到的果蝇数量和单独的嗅觉信号相似。嗅觉信号预处理不仅能够显著增加嗅觉信号诱集到的果蝇数量,其中杨梅嗅觉信号对杨梅预处理果蝇的吸引能力与视觉和嗅觉信号存在的杨梅相似,而且异源性嗅觉和视觉信号组合诱集到的预处理果蝇数量也不低于视觉和嗅觉信号存在的杨梅。另外杨梅嗅觉信号预处理也能够显著增强杨梅视觉信号诱集到的果蝇数量。但嗅觉预处理并不会改变同源性视觉和嗅觉信号组合诱集到的果蝇数量。本研究表明,果蝇同时利用视觉和嗅觉信号进行食物搜寻,因此同源性视觉和嗅觉信号在果蝇诱集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另外果蝇具有较强的记忆和学习能力,能够将记忆中的嗅觉信号应用于食物搜寻。本研究结果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果蝇在自然状态下的食物搜寻机制,而且有利于开发更有效的果蝇新型诱捕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腹果蝇 视觉 嗅觉 协同作用 食物搜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和诱捕器组合的田间诱蛾效果比较 被引量:22
5
作者 左文 巩中军 +3 位作者 祝增荣 杜永均 陈灿 程家安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8-241,237,共5页
本研究比较了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的橡皮塞诱芯、毛细管诱芯与水盘、筒型诱捕器几种诱捕装置在田间实际的诱蛾效果,结果表明,传统的诱捕装置(即橡皮塞诱芯+水盘诱捕器)比新型筒型诱捕装置(即毛细管诱芯+筒型诱捕器)具有更好的诱捕效果,... 本研究比较了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的橡皮塞诱芯、毛细管诱芯与水盘、筒型诱捕器几种诱捕装置在田间实际的诱蛾效果,结果表明,传统的诱捕装置(即橡皮塞诱芯+水盘诱捕器)比新型筒型诱捕装置(即毛细管诱芯+筒型诱捕器)具有更好的诱捕效果,二者之间呈显著差异;在诱捕一代和二代二化螟成虫过程中,不同类型诱捕器诱蛾效果差异显著,而诱芯类型对诱捕效果没有显著差异。本文提出需要详细观察二化螟雄蛾的趋化性、进入诱捕器的行为,以改进诱捕器,提高诱捕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化螟 性信息素 诱芯 诱捕器 诱捕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纹夜蛾嗅觉受体基因Ⅱ的表达谱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陈茜 吴仲南 +1 位作者 杜永均 诸葛启钏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81-886,共6页
气味调控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的觅食、交配和产卵等行为,而嗅觉受体(olfactory receptor,OR)作为气味的直接受体,是嗅觉神经信号产生的起点,是嗅觉信息的编码及信号的传递通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 气味调控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的觅食、交配和产卵等行为,而嗅觉受体(olfactory receptor,OR)作为气味的直接受体,是嗅觉神经信号产生的起点,是嗅觉信息的编码及信号的传递通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对斜纹夜蛾嗅觉受体基因Ⅱ(Spodoptera litura olfactory receptor geneⅡ,SlitOR2)(GenBank登录号:DQ845292)的组织特异性和不同发育阶段表达情况进行分析鉴定。半定量RT-PCR研究结果表明,SlitOR2主要在成虫期的触角中表达,其他部位和发育期未检测到表达。Western blot鉴定结果表明SlitOR2主要在成虫触角表达,与半定量RT-PCR结果基本一致。但在成虫足、头和中期蛹中也看到有微量蛋白表达。可能是与目的蛋白大小类似的其他非特异性蛋白条带,也可能是该蛋白在成虫足部、头部和中期蛹中有微量表达,因为足部的跗节和头部的口喙也分布有少量的嗅觉感器。目的条带单一清晰,表明制备的多肽抗体特异性较好,可以用于后续相关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纹夜蛾 嗅觉受体 半定量RT-PCR Western BLOT 基因表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纹夜蛾普通气味结合蛋白GOBP1基因的表达定位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吴仲南 杜永均 诸葛启钏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10-616,共7页
气味调控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鳞翅目,夜蛾科)的交配和产卵行为,而嗅觉气味结合蛋白(OBP)是昆虫与外界环境进行化学信息交流中的一种重要蛋白。本研究基于已报道的斜纹夜蛾普通气味结合蛋白GOBP1基因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EF15... 气味调控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鳞翅目,夜蛾科)的交配和产卵行为,而嗅觉气味结合蛋白(OBP)是昆虫与外界环境进行化学信息交流中的一种重要蛋白。本研究基于已报道的斜纹夜蛾普通气味结合蛋白GOBP1基因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EF159978)设计引物,通过RT-PCR法分析了GOBP1 mRNA的组织特异性表达情况,并对GOBP1基因条带进行了克隆、测序和Blast比对。此外,再通过RNA原位杂交的方法进一步分析了GOBP1 mRNA在触角中的表达定位。结果表明:GOBP1只在斜纹夜蛾的触角组织中表达,而且GOBP1转录本较多分布于靠近嗅觉感受器即触角边缘部位。这些结果进一步说明GOBP1是斜纹夜蛾嗅觉过程中的重要蛋白,同时为深入研究GOBP1与其他蛋白的相互空间定位关系、GOBP1的功能等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纹夜蛾 普通气味结合蛋白 基因表达定位 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蛾类昆虫性信息素受体及其作用机理 被引量:13
8
作者 郑凯迪 杜永均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093-1102,共10页
蛾类昆虫性信息素受体首先从烟芽夜蛾Heliothis virescens和家蚕Bombyx mori中鉴定出来,到目前为止已经克隆得到了19种蛾类昆虫的几十种性信息素受体基因,并且这些基因在系统发育树中聚成一个亚群。性信息素受体从蛾类蛹期开始表达,主... 蛾类昆虫性信息素受体首先从烟芽夜蛾Heliothis virescens和家蚕Bombyx mori中鉴定出来,到目前为止已经克隆得到了19种蛾类昆虫的几十种性信息素受体基因,并且这些基因在系统发育树中聚成一个亚群。性信息素受体从蛾类蛹期开始表达,主要表达在雄性触角的毛形感器中,少部分受体在雌性触角、雄性触角其他感器以及身体其他部位中也有表达。大部分蛾类性信息素受体的配体并不是单一的,而是能够对多种性信息素组分有反应,部分性信息素受体还能够识别性信息素以外的其他物质,还有一部分性信息素受体的识别配体目前尚不清楚。另外发现在雌性蛾类触角中也存在一些嗅觉受体能够识别雄性分泌的性信息素。在蛾类性信息素受体与性信息素识别的过程中,性信息素结合蛋白不仅能够特异性地运送配体到嗅觉神经元树状突上,还能够提高性信息素与性信息素受体之间的结合效率。另外,OrCo类受体与性信息素受体共表达在嗅觉神经元中,在蛾类性信息素受体与配体的识别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蛾类信息素对神经元刺激的终止并非由性信息素受体控制,而是由细胞中的气味降解酶等其他因子调控。蛾类性信息素受体研究中还有很多疑问需要解答,其过程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翅目 蛾类 性信息素受体 性信息素 性信息素结合蛋白 分子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蚊虫搜寻吸血寄主和产卵行为的调节因子及相关嗅觉机理 被引量:10
9
作者 杜永均 吴仲南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060-1069,共10页
嗅觉在蚊虫的吸血寄主搜寻、产卵和糖源搜寻行为中起决定作用,而在交配行为中的作用并不清楚。本文系统全面地综述了近20年来蚊虫化学生态学和嗅觉识别的分子机理的研究。蚊虫的触角、下颚须和口喙上的嗅觉感器感觉环境中释放的各种挥... 嗅觉在蚊虫的吸血寄主搜寻、产卵和糖源搜寻行为中起决定作用,而在交配行为中的作用并不清楚。本文系统全面地综述了近20年来蚊虫化学生态学和嗅觉识别的分子机理的研究。蚊虫的触角、下颚须和口喙上的嗅觉感器感觉环境中释放的各种挥发性化合物。气味分子与嗅觉气味结合蛋白和气味受体的结合所启动的一系列生化反应产生神经动作电位。蚊虫嗅觉神经元编码气味中化合物的组成、浓度及其暂时瞬间的浓度变化和空间分布。吸血前后神经元的活性在数量和质量上有变化,反映了蚊虫在搜寻吸血寄主和产卵行为上的调节。在吸血寄主搜寻中,人体和动物释放的二氧化碳、乳酸以及其他气味协同引诱蚊虫向目标气味源定向飞行,最后找到吸血寄主。而成熟产卵雌蚊是利用产卵场所释放的腐烂气味寻找适宜的产卵场所,一些蚊虫卵、幼虫或蛹分泌的产卵信息素引诱和刺激雌蚊产卵,并与产卵生境气味起协同作用。植物气味尤其是花香味引诱蚊虫找到蜜源。驱避剂也是直接或间接通过嗅觉起作用,一些驱蚊剂由于阻断嗅觉反应而抑制蚊虫的定向飞行。从植物、动物或人体以及产卵场所释放的气味中有望找到有效的引诱和驱避化合物。对蚊虫嗅觉识别机理的认识将使我们开发出有效的蚊虫诱捕技术,进而应用于种群监测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蚊虫 化学信息素 吸血寄主搜寻 产卵 嗅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田间高效诱集二化螟雄蛾的性信息素诱芯的筛选 被引量:5
10
作者 林贤文 周瀛 +4 位作者 赵敏 朱金良 杜永均 程家安 祝增荣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36-1042,共7页
在杭州、桐庐和嘉兴三地田间,对不同剂型性信息素诱芯对二化螟雄蛾的诱捕效果进行比较,筛选出对二化螟雄虫诱捕效果最佳的剂型。诱捕试验采用水盆和筒形两种诱捕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对每天诱集到的雄蛾进行计数,比较不同性信息素... 在杭州、桐庐和嘉兴三地田间,对不同剂型性信息素诱芯对二化螟雄蛾的诱捕效果进行比较,筛选出对二化螟雄虫诱捕效果最佳的剂型。诱捕试验采用水盆和筒形两种诱捕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对每天诱集到的雄蛾进行计数,比较不同性信息素配比和不同剂量信息素使用对诱蛾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地点的试验结果均以编号为CS2007247A和CS2007247B的效果最佳;诱集效果随着在田间的暴露期延长而成幂函数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化螟 性信息素 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的简易合成法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海滨 杜永均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0-92,共3页
从价廉的1,12-十二碳二醇出发,经单边酯化和Wittig反应,以45%的总收率合成了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的(Z/E)-12-十四碳烯醇乙酸酯,顺反比为90/10。将所得化合物经构型转化,得顺反比为25/75的(Z/E)-12-十四碳烯醇乙酸酯,产物结构经核磁共振... 从价廉的1,12-十二碳二醇出发,经单边酯化和Wittig反应,以45%的总收率合成了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的(Z/E)-12-十四碳烯醇乙酸酯,顺反比为90/10。将所得化合物经构型转化,得顺反比为25/75的(Z/E)-12-十四碳烯醇乙酸酯,产物结构经核磁共振光谱和质谱数据确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12-十二碳二醇 WITTIG反应 性信息素 合成 构型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胭脂鱼胰蛋白酶cDNA克隆以及不同蛋白含量日粮和饥饿对mRNA表达和酶活力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2
12
作者 郑凯迪 冯波 +1 位作者 李云 李英文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17,共9页
为检测不同蛋白含量的日粮和饥饿对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幼鱼胰蛋白酶活性和mRNA表达的影响,首先用RACE和PCR的方法从胭脂鱼幼鱼的肝胰脏组织中克隆得到胰蛋白酶cDNA全长,然后用半定量RT-PCR和酶活性检测方法分别检测了经不... 为检测不同蛋白含量的日粮和饥饿对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幼鱼胰蛋白酶活性和mRNA表达的影响,首先用RACE和PCR的方法从胭脂鱼幼鱼的肝胰脏组织中克隆得到胰蛋白酶cDNA全长,然后用半定量RT-PCR和酶活性检测方法分别检测了经不同蛋白含量日粮(酪蛋白含量分别为35%、45%和55%)投喂和饥饿处理后的胭脂鱼幼鱼的胰蛋白酶mRNA表达水平和胰蛋白酶活力的变化。结果显示,胭脂鱼胰蛋白酶cDNA全长为912 bp。投喂蛋白质含量适中(45%酪蛋白)日粮组的试验鱼胰蛋白酶活性和mRNA水平高于投喂高蛋白水平日粮组(55%酪蛋白)和低蛋白水平日粮组(35%酪蛋白);饥饿明显降低mRNA水平和胰蛋白酶活性;胰蛋白酶活性的变化滞后于mRNA水平的变化。胰蛋白酶活力的变化与mRNA水平的变化之间未呈现直接相关性。因此,胭脂鱼胰蛋白酶合成可能是一个由多种因素共同调控的复杂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胭脂鱼 蛋白水平 胰蛋白酶活性 饥饿 胰蛋白酶m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信息素在蔬菜害虫综合防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44
13
作者 杜永均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5-39,共5页
介绍了化学信息素,特别是性信息素,在蔬菜害虫综合防治中的应用及其意义,并分析了影响性信息素技术防治效果的各种环境因素,以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注意要点。
关键词 化学信息素 性信息素 蔬菜害虫 综合防治 安全农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在其种群监测上的应用 被引量:35
14
作者 姚士桐 吴降星 +4 位作者 郑永利 金周浩 陆志杰 胡加君 杜永均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90-494,共5页
为探索性信息素在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鳞翅目:螟蛾科)预测预报上的应用技术,2009年8月15日-9月20日在浙江省海宁市,对不同性信息素化合物配制诱芯的田间诱捕效果,以及性信息素群集诱捕、灯光诱捕和赶蛾3种不同方法监测... 为探索性信息素在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鳞翅目:螟蛾科)预测预报上的应用技术,2009年8月15日-9月20日在浙江省海宁市,对不同性信息素化合物配制诱芯的田间诱捕效果,以及性信息素群集诱捕、灯光诱捕和赶蛾3种不同方法监测成虫消长规律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浙江地区以顺11-十八碳烯醛、顺13-十八碳烯醛、顺11-十八碳烯醇和顺13-十八碳烯醇以60μg∶500μg∶60μg∶120μg配制的PVC毛细管诱芯对稻纵卷叶螟的诱集效果最佳。通过性信息素诱捕、灯光诱捕和赶蛾3种方法的比较试验,初步结果显示性诱测报可取代传统的系统赶蛾法用于稻纵卷叶螟的预测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 性信息素 群集诱捕 种群监测 灯光诱捕 赶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气味化合物与斜纹夜蛾性信息素的协同作用 被引量:29
15
作者 沈幼莲 高扬 杜永均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290-1297,共8页
为提高现有性信息素对雄蛾的引诱活性,本研究通过大量的田间试验探索植物气味化合物与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性信息素(顺9,反11-十四碳二烯乙酸酯∶顺9,反12-十四碳二烯乙酸酯=10∶1)的协同作用机制。从斜纹夜蛾寄主植物和花的气味... 为提高现有性信息素对雄蛾的引诱活性,本研究通过大量的田间试验探索植物气味化合物与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性信息素(顺9,反11-十四碳二烯乙酸酯∶顺9,反12-十四碳二烯乙酸酯=10∶1)的协同作用机制。从斜纹夜蛾寄主植物和花的气味化合物中,选择9种有代表性的化合物,并以一定剂量分别加入到斜纹夜蛾性信息素诱芯中,在田间测试对雄蛾的引诱活性。结果表明:在测试的9种植源性化合物中,发现一定剂量(每个诱芯加入0.4mg)的苯乙醛(PAA),具有显著提高斜纹夜蛾性信息素的引诱作用,而高剂量的苯乙醛则强烈抑制性信息素的引诱活性;此外,其他各种浓度的测试化合物或混合物对性信息素则没有统计上显著的增效作用。不同剂量的苯乙醛单个化合物及各种植物气味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对斜纹夜蛾也有微弱的引诱作用。苯乙醛必须要与性信息素的完整组分(以10∶1比例混合的顺9,反11-十四碳二烯乙酸酯和顺9反,12-十四碳二烯乙酸酯)混合才能起作用,缺少顺9,反12-十四碳二烯乙酸酯则没有引诱活性。本研究证明,苯乙醛作为理想的性信息素诱芯增效剂,可应用于建立更理想的斜纹夜蛾性信息素诱杀技术,对性诱害虫防治和测报具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纹夜蛾 性信息素 植物气味化合物 协同作用 群集诱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性信息素对柑桔潜叶蛾的田间引诱作用 被引量:8
16
作者 钱皆兵 陈海滨 +3 位作者 郑和斌 潘烈明 蓝海勇 杜永均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83-489,共7页
目前柑桔潜叶蛾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农药,而且生产中缺少有效测报技术。为此,我们于2009年6月30日至10月6日在浙江宁波通过有机合成柑桔潜叶蛾Phyllocnistis citrella(鳞翅目,细蛾科)的3种性信息素化合物顺7,顺11,反13-十六碳三烯醛、顺7... 目前柑桔潜叶蛾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农药,而且生产中缺少有效测报技术。为此,我们于2009年6月30日至10月6日在浙江宁波通过有机合成柑桔潜叶蛾Phyllocnistis citrella(鳞翅目,细蛾科)的3种性信息素化合物顺7,顺11,反13-十六碳三烯醛、顺7,顺11-十六碳二烯醛和顺7-十六碳烯醛,配制成不同浓度比例的混合物,进行田间试验比较其引诱活性。结果表明,单一的顺7,顺11,反13-十六碳三烯醛对柑桔潜叶蛾雄蛾就可以显示较强的引诱作用,而顺7,顺11-十六碳二烯醛单一成分没有引诱活性,顺7,顺11,反13-十六碳三烯醛与顺7,顺11-十六碳二烯醛的二元混合物30∶1~3∶1之间活性较强,而在30∶1的质量比例时诱虫量最高。含顺7-十六碳烯醛的三元混合物,当顺7,顺11,反13-十六碳三烯醛∶顺7,顺11-十六碳二烯醛∶顺7-十六碳烯醛三者比例为100∶10∶3时有显著增效作用。剂量与诱捕活性试验显示每枚诱芯1mg顺7,顺11,反13-十六碳三烯醛的剂量引诱作用最强,随浓度降低,引诱作用下降。诱捕器在0.8~1.5m之间的不同悬挂高度对诱捕数量无显著影响。结果说明,顺7,顺11,反13-十六碳三烯醛、顺7,顺11-十六碳二烯醛和顺7-十六碳烯醛组成的三元混合物诱芯可以作为柑桔潜叶蛾的诱杀技术并应用于其生物防治和预测测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桔潜叶蛾 性信息素 诱捕 顺7 顺11 反13-十六碳三烯醛 顺7 顺11-十六碳二烯醛 顺7-十六碳烯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