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DC钻头复合冲击井下破岩特性模拟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雷宇奇 房伟 +4 位作者 蔡晨光 杨高 于东兵 康凯 田家林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5-32,共8页
为对比各种冲击钻井技术的破岩效果,利用ABAQUS/Explicit模块建立PDC单齿-岩石冲击模型,研究PDC单齿在无冲击、轴向冲击、扭向冲击和复合冲击作用下的破岩特性,再进一步对影响复合冲击性能的因素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 为对比各种冲击钻井技术的破岩效果,利用ABAQUS/Explicit模块建立PDC单齿-岩石冲击模型,研究PDC单齿在无冲击、轴向冲击、扭向冲击和复合冲击作用下的破岩特性,再进一步对影响复合冲击性能的因素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复合冲击下的破岩比功相较于无冲击降低了28%,较轴向冲击降低了7%,以复合冲击破岩方式破岩效率最高;岩石在复合冲击作用条件下,钻压对PDC齿破岩效率影响较大,且存在明显差异,增大钻压有利于破碎岩石;转速对复合冲击破岩效率存在一个临界值,未达到这个值时,增大转速反而会降低PDC齿的破岩效率。所得结论可为复合冲击钻井工具选择合适的钻压和转速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钻头 复合冲击 破岩比功 侵入深度 钻压 转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白家海凸起侏罗系西山窑组煤岩气“甜点”储层智能综合预测技术 被引量:3
2
作者 李道清 陈永波 +5 位作者 杨东 李啸 苏航 周俊峰 仇庭聪 石小茜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35,共13页
为了解决准噶尔盆地白家海凸起侏罗系西山窑组煤岩厚度小、气源断裂垂向断距小导致的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及煤岩气“甜点”储层预测难度大的问题,提出了“五步法”逐级控制的测井-地质-地震一体化智能综合预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五步... 为了解决准噶尔盆地白家海凸起侏罗系西山窑组煤岩厚度小、气源断裂垂向断距小导致的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及煤岩气“甜点”储层预测难度大的问题,提出了“五步法”逐级控制的测井-地质-地震一体化智能综合预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五步法”是利用构造保边去噪和谐波高频恢复处理技术提高叠前CRP道集的信噪比和分辨率;通过调谐厚度法和分频智能反演法相结合定量预测煤岩厚度分布;利用深度学习智能断裂检测技术预测气源断裂展布特征;基于煤岩流体替换对不同含气饱和度时的AVO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含气饱和度预测含气分布范围;采用叠合分析法预测“甜点”储层,即位于断鼻(或断块)、煤岩厚度大,存在气源断裂及含气饱和度高于50%的叠合部位。②研究区“甜点”主要分布在北部走滑断裂的南北两侧断鼻或断块圈闭中,共发育31个煤岩气“甜点”区,累计面积达231.9 km^(2),其中走滑断裂北侧的5个“甜点”储层勘探潜力更大。③依据“五步法”部署的预探井与实钻井考核指标的吻合率达92%;对部署的水平井井轨迹进行了优化设计和动态监控,提高了单井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气 叠前CRP道集处理 分频智能反演 智能断裂检测 深度学习 “甜点”预测 西山窑组 侏罗系 白家海凸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裂双弯头液固两相流冲蚀影响数值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代四维 樊建春 +2 位作者 张党生 杨思齐 李杰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4,共6页
在水力压裂过程中,地面高压管汇受管内携砂压裂液的复杂流动影响,长期承受着严峻的冲蚀破坏。在各类高压管汇构件中,弯管的冲蚀损伤最为严重。为改善压裂双弯头冲蚀磨损状况,采用DPM模型、RNG k-ε湍流模型,综合分析了斯托克斯数(St)、... 在水力压裂过程中,地面高压管汇受管内携砂压裂液的复杂流动影响,长期承受着严峻的冲蚀破坏。在各类高压管汇构件中,弯管的冲蚀损伤最为严重。为改善压裂双弯头冲蚀磨损状况,采用DPM模型、RNG k-ε湍流模型,综合分析了斯托克斯数(St)、重力方向、粒径及流速对串联双弯头冲蚀磨损的影响。结果表明:冲蚀磨损区域主要由St和重力方向共同决定;St<1时,最大冲蚀率随颗粒尺寸增大呈线性增加,St>1时呈指数增长;St相同时,速度对冲蚀磨损程度的影响远比颗粒尺寸强烈;向下流重力方向下,损伤区域随St增加完全转移至第二弯头的临界粒径显著小于向上流临界粒径;重力方向对同向冲击颗粒的冲蚀损伤虽有增强效应,其对冲蚀磨损程度影响远不及颗粒尺寸因素作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管汇 双弯头 液固两相流 冲蚀磨损 斯托克斯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闭体系下烃源岩热模拟实验固体渣样总有机碳含量异常成因及意义
4
作者 仓辉 陈治军 +4 位作者 杨东 陈义国 韩长春 李子梁 陈玲玲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75-1285,共11页
自然演化条件下,烃源岩总有机碳(TOC)含量通常随着成熟度的增加而持续降低;但在封闭体系热模拟实验的晚期阶段,固体渣样的TOC呈现“不减反增”的异常现象。基于银根—额济纳旗盆地中生界湖相烃源岩样品的热模拟实验等相关测试资料,分析... 自然演化条件下,烃源岩总有机碳(TOC)含量通常随着成熟度的增加而持续降低;但在封闭体系热模拟实验的晚期阶段,固体渣样的TOC呈现“不减反增”的异常现象。基于银根—额济纳旗盆地中生界湖相烃源岩样品的热模拟实验等相关测试资料,分析TOC异常变化成因,探讨了其地球化学意义。研究认为,造成这种异常现象的原因与原油二次裂解有关。由于热模拟为封闭体系,早期生成的原油因无法排出而滞留在反应釜内,随着热模拟温度的增加,原油开始大规模裂解,原油转化成气态烃的同时产生焦沥青,“不可溶”的焦沥青附着在固体渣样上导致TOC增大。该研究还建立了一种确定不同类型烃源岩所生油裂解气主生气门限的方法,即基于封闭热模拟实验固体渣样的TOC变化曲线来确定油裂解气主生气门限,因为焦沥青的大量生成会导致固体渣样TOC的增加,也是原油开始大规模裂解生气的重要标志。这种方法解决了现有方法的不足,如在厘定主生气门限时存在不可避免的人为误差、无法对混源油开展更为深入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模拟实验 焦沥青 油裂解气主生气门限 总有机碳含量 热模拟固体渣样 烃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地区须二段气藏地震预测陷阱分析及对策——以龙女寺区块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新豫 张静 +4 位作者 包世海 张连群 朱其亮 闫海军 陈胜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0-127,共8页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天然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潜力巨大,但近年来既无重大勘探发现又无很好的开发经济效益,究其原因是对须二气藏富集区的分布认识不清。通过研究总结了须二气藏富集区地震预测中存在3类致命预测陷阱:...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天然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潜力巨大,但近年来既无重大勘探发现又无很好的开发经济效益,究其原因是对须二气藏富集区的分布认识不清。通过研究总结了须二气藏富集区地震预测中存在3类致命预测陷阱:①没有充分认识须二段有效储层纵向分布位置及其对应的地震反射特征;②须二上段泥岩夹层发育,泥岩夹层和有效储层反射特征相似;③气层与水层、干层地震反射特征差异小;形成了模型正演识别纵向上不同位置储层反射特征、地震分频反演识别泥岩、叠前AVO技术区分气层、水层、干层等针对性技术对策,在川中地区龙女寺区块须二段气藏预测中进行了应用,新完钻井预测符合率达到90%以上。这些技术提高了须二上段气藏预测精度,有效地支撑了须二段气藏勘探开发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反射特征 预测陷阱 模型正演 分频反演 叠前AVO技术 须二段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管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杨旭 刘书海 +3 位作者 李丰 李志勇 张仕民 王文明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0-104,共5页
为了促进我国连续管检测技术的发展,缩小与国外在连续管检测技术方面的差距,综述了国内外连续管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国外在役检测设备,包括NOV CTES公司设计开发的CT DOG检测装置与Argus利用超声检测(UT)技术、NOV Tuboscope公司... 为了促进我国连续管检测技术的发展,缩小与国外在连续管检测技术方面的差距,综述了国内外连续管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国外在役检测设备,包括NOV CTES公司设计开发的CT DOG检测装置与Argus利用超声检测(UT)技术、NOV Tuboscope公司研制的CT Scope检测装置、ROSEN公司研制的连续管自动检测系统以及斯伦贝谢公司近期推出的CoilScan实时连续管检测系统。最后指出,连续管检测系统正向着缺陷识别智能化和检测结果全面化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管 电磁检测 超声检测 无损检测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大储层接触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被引量:6
7
作者 张卫东 李国栋 +1 位作者 袁文奎 李凤琴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2-116,共5页
随着最大储层接触技术(MRC)的成功应用,极大储层接触技术(ERC)又提上了研发日程。沙特阿美石油公司通过与其他石油及服务公司合作,在ERC技术的研究方面进展顺利。ERC井是一种智能化多分支井,它不需要从井口到每个分支井眼或油气层的单... 随着最大储层接触技术(MRC)的成功应用,极大储层接触技术(ERC)又提上了研发日程。沙特阿美石油公司通过与其他石油及服务公司合作,在ERC技术的研究方面进展顺利。ERC井是一种智能化多分支井,它不需要从井口到每个分支井眼或油气层的单独控制线缆,因此,从理论上讲,可以允许主井眼有无限多的智能分支井眼。通过跟踪沙特阿美公司ERC技术的研究进展,对ERC技术的提出、研究现状、关键技术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做了介绍。ERC井中的许多关键模块,如新型传感器、连接器系统、电能产生器以及各种流动控制阀等,已经从概念描述进入到实验室测试阶段。目前研发的关键是井下电磁感应、井下能量生产、主井眼和分支井眼之间的无线通信等技术。ERC技术未来将向可回收式智能完井系统、多分支进入系统及仿生井等技术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大储层接触技术 最大储层接触技术 现状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间分析理论的摩擦补偿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姜振海 徐思晨 +1 位作者 谷东伟 夏椰林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19-1525,共7页
本文采用新型Stribeck模型和区间辨识方法对伺服系统中的摩擦补偿进行了研究。首先,针对Stribeck摩擦模型存在非线性、控制计算量大和不利于控制器设计等缺点,本文对其进行了线性化,并提出一种线性化的Stribeck模型;然后介绍了区间理论... 本文采用新型Stribeck模型和区间辨识方法对伺服系统中的摩擦补偿进行了研究。首先,针对Stribeck摩擦模型存在非线性、控制计算量大和不利于控制器设计等缺点,本文对其进行了线性化,并提出一种线性化的Stribeck模型;然后介绍了区间理论的参数辨识方法,并对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仿真验证研究;利用所提出的新模型进行了摩擦实验,结果显示该模型可以辨识出摩擦参数,接着设计了前馈摩擦补偿控制器。最后,分别采用阶跃和正弦输入信号进行实验,结果显示采用所设计摩擦补偿器补偿后,两种信号的稳态精度分别提高了26.8%和83.63%,验证了新模型和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提出的新型Stribeck模型易于工程应用,所用区间分析理论适用于参数辨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ibeck 摩擦补偿 控制器 区间分析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管汇冲蚀缺陷脉冲涡流检测数值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杰 樊建春 +2 位作者 张党生 杨思齐 代四维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7-134,共8页
压裂作业中长周期运行的高压管汇在恶劣工况下极易产生冲蚀损伤,高压管汇的在线检测对保障安全生产尤为重要。为此,针对高压管汇冲蚀缺陷,基于脉冲涡流检测技术,采用Maxwell软件对高压管汇下表面缺陷检测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磁感应强... 压裂作业中长周期运行的高压管汇在恶劣工况下极易产生冲蚀损伤,高压管汇的在线检测对保障安全生产尤为重要。为此,针对高压管汇冲蚀缺陷,基于脉冲涡流检测技术,采用Maxwell软件对高压管汇下表面缺陷检测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磁感应强度矢量法向和切向分量,探究冲蚀缺陷脉冲涡流检测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一定条件下,脉冲涡流检测高压管汇冲蚀缺陷时,激励电流为1.5 A,激励频率为500 Hz,线圈内径为10 mm时具有较高灵敏度;对于不同角度冲蚀缺陷,可根据差分信号梯度云图中的亮斑形状获得缺陷形状信息;法向检测信号差值与缺陷半径和缺陷深度呈三次多项式关系;线圈中设置铁芯可增加检测信号幅值,一定范围内,铁芯半径对检测效果影响较小。所得结论可为高压管汇冲蚀缺陷脉冲涡流检测装置的研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 高压管汇 冲蚀缺陷 脉冲涡流检测 数值模拟 差分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高温有机锆线性胶压裂液性能评价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健 刘玮玮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1-105,共5页
目前酸化压裂施工中,线性胶体系应用较广的有机铝类、复配类交联剂大多存在稳定性、耐温性差等缺点。为此,依据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有机锆弱凝胶的形成原理,合成有机锆交联剂ZCL-4,并将其与HPAM增稠剂、辅剂配置成TLG-1线性胶压... 目前酸化压裂施工中,线性胶体系应用较广的有机铝类、复配类交联剂大多存在稳定性、耐温性差等缺点。为此,依据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有机锆弱凝胶的形成原理,合成有机锆交联剂ZCL-4,并将其与HPAM增稠剂、辅剂配置成TLG-1线性胶压裂。分别在90、120℃,170 s-1恒速剪切60 min条件下,评价TLG-1线性胶压裂液的流变性能,最终黏度分别为75、48 mPa·s,显示其良好的耐温耐剪切性能。结果表明,TLG-1线性胶压裂液在90℃时,25%的砂比下,其沉降速率0.61 cm/min符合线性胶压裂液的静态悬砂要求。通过CN-6页岩气井现场试验验证TLG-1线性胶压裂液体系具有优良的造缝携砂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水力压裂 有机锆交联剂 线性胶压裂液 耐温耐剪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采收率用石油磺酸盐的分析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国浩 郭东红 +2 位作者 周涛 张贺宏 沈上圯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89-496,共8页
石油磺酸盐是一类极其重要的驱油用表面活性剂,从石油磺酸盐的组成测定、结构分析和相对分子质量测定三方面综述了石油磺酸盐的分析研究进展,并对不同的分析方法做了比较。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引用文献50篇)。
关键词 石油磺酸盐 提高采收率用油 组成分析 结构分析 相对分子质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溶球座密封环密封性能分析与结构优化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振 熊涛 +1 位作者 杨延青 薛晓伟 《工程设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20-728,共9页
可溶球座压裂后无需钻除作业,可自行溶解而实现井眼全通径,已成为致密油气水平井分段体积压裂的关键工具。可溶球座密封环的密封性能决定着水平井压裂作业的成败,因此开展了密封环密封性能的仿真分析及其结构优化研究。分析了可溶球座... 可溶球座压裂后无需钻除作业,可自行溶解而实现井眼全通径,已成为致密油气水平井分段体积压裂的关键工具。可溶球座密封环的密封性能决定着水平井压裂作业的成败,因此开展了密封环密封性能的仿真分析及其结构优化研究。分析了可溶球座密封环的工作原理,运用有限元仿真方法分析了其密封性能。结果表明,坐封完成后密封环所受最大应力达到182.26 MPa,存在局部破坏的风险。进行了密封环材料和结构的优化设计,分析了各结构参数对密封性能的影响。优化后可溶球座能在50 kN坐封力的作用下安全坐封,密封环与套管内壁和滑动体的最大接触应力均大于压裂液压力,且接触应力分布较为均匀,满足密封要求。密封环结构优化后,可溶球座的密封和安全性能得到了提高。研究结果可为可溶球座密封环结构的改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分段体积压裂 可溶球座 密封环 仿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压固井第一界面径向胶结强度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黄鹏 李杨 +2 位作者 李东 范华冰 刘冬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9-44,共6页
针对水泥环在高温高压井工况下的受力状况,研制了全尺寸高温高压水泥环密封完整性评价试验装置,运用气窜法开展了高温高压下围压变化和套压变化对固井水泥环第一界面径向胶结强度的影响试验,揭示了围压变化和套压变化对第一界面窜流压... 针对水泥环在高温高压井工况下的受力状况,研制了全尺寸高温高压水泥环密封完整性评价试验装置,运用气窜法开展了高温高压下围压变化和套压变化对固井水泥环第一界面径向胶结强度的影响试验,揭示了围压变化和套压变化对第一界面窜流压力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套压为10 MPa时,窜流压力随着围压的增大而呈非线性增长,且增长速度越来越快,窜流压力在围压70 MPa时达到最大值6.76 MPa,窜流压力随围压的减小呈非线性减小,窜流压力始终比同围压下加载时的窜流压力大;窜流压力在套压50 MPa时达到最大值6.43 MPa,最后趋于稳定;窜流压力随着套管压力的卸载而减小,卸载过程中窜流压力小于同套压状态下加载过程中的窜流压力。因此,在对油井开采及后续施工时要避免因较大的围压变化和套压变化而削弱第一胶界面的径向胶结强度,从而使井筒的密封完整性受到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压 径向胶结强度 窜流压力 水泥环 密封完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热岩压裂建造人工热储发展现状及建议 被引量:18
14
作者 解经宇 王丹 +4 位作者 李宁 王振宇 付国强 金显鹏 明圆圆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21-329,共9页
能源是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同时,我国也进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为实现此目标,亟需建设清洁、低碳、高效、多元的现代能源体系。干热岩型地热作为一种新兴的环境友好型资源,有望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开发干热岩需要... 能源是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同时,我国也进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为实现此目标,亟需建设清洁、低碳、高效、多元的现代能源体系。干热岩型地热作为一种新兴的环境友好型资源,有望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开发干热岩需要建立增强型地热系统,其核心是向储层钻井并压裂形成一定规模的裂缝网络,构建井间循环回路来提取热能发电。20世纪70年代以来,多个发达国家先后进行干热岩资源开发尝试,然而受到人工热储建造和诱发地震防控等关键技术的限制,成功运行的EGS工程屈指可数。近些年来,干热岩资源的优越性和规模化开发可行性进一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投入建设的EGS数量总体上不断增加。水力压裂是建造人工热储的核心技术手段之一,水力裂缝的形态直接决定了换热体积和取热效率。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典型EGS压裂案例的基础上,总结了干热岩水力压裂的工艺特点。此外,结合几种较为流行的理论模型和我国首例EGS工程——共和盆地恰卜恰干热岩试采工程的实际情况,简要阐述了干热岩压裂与诱发地震之间的关系。最后从压裂工艺、智能化开发、微地震监测矩张量反演等方面为干热岩水力压裂向更深层次发展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岩 水力压裂 增强型地热系统 诱发地震 共和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马溪组层状页岩微观非均质性及力学各向异性特征 被引量:27
15
作者 解经宇 陆洪智 +3 位作者 陈磊 金显鹏 王丹 付国强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7-77,共11页
层状页岩的微观非均质性及力学各向异性对研究井壁稳定以及水力裂缝扩展形态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向页岩优化钻井、压裂工艺参数提供一定的理论和试验依据,对沿不同角度取心的页岩试样开展单轴压缩实验,配合场发射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 层状页岩的微观非均质性及力学各向异性对研究井壁稳定以及水力裂缝扩展形态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向页岩优化钻井、压裂工艺参数提供一定的理论和试验依据,对沿不同角度取心的页岩试样开展单轴压缩实验,配合场发射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观测实验和波速测试等,研究龙马溪组层状页岩微观非均质性及力学各向异性特征,并讨论这些物理力学特征对水力裂缝形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受层理面的影响,龙马溪组页岩呈现出较强的微观非均质性和宏观力学各向异性特征。具体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方面,随着观测方向与层理方向之间夹角β的增大,微观孔隙结构的发育程度逐渐增加,说明气体的储集和空间呈增加趋势;宏观力学特征方面,单轴压缩条件下,随着加载方向与层理方向间夹角θ的增加,页岩试样的破坏模式从贯穿层理面的张拉破坏,先转变为剪切破坏,再变为劈裂-剪切混合破坏;龙马溪组层状页岩的单轴抗压强度、泊松比随着θ的增加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U”形各向异性模式,弹性模量、横纵波速则逐渐减小,胶结程度较弱的页岩层理面会先于基质体发生破坏,进而显著影响岩石整体的力学性质;页岩微观非均质性及力学各向异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压裂过程中水力裂缝的扩展行为,以及停泵后压裂液的渗流路径。研究结果可为页岩压裂工艺参数优选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页岩 各向异性 单轴压缩 物理力学性质 水力裂缝 龙马溪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惠民凹陷沙三段地震事件沉积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建宁 何幼斌 +3 位作者 王宁 顾志翔 郝烃 刘亚伟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23,共10页
为研究济阳坳陷惠民凹陷沙三段古地震事件沉积特征及其控藏作用,开展了钻井岩心观察、震积岩单井垂向序列划分、沉积主控因素分析和古地震事件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①惠民凹陷沙三段沉积地层中,震积岩构造十分发育,包括震裂、自碎角... 为研究济阳坳陷惠民凹陷沙三段古地震事件沉积特征及其控藏作用,开展了钻井岩心观察、震积岩单井垂向序列划分、沉积主控因素分析和古地震事件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①惠民凹陷沙三段沉积地层中,震积岩构造十分发育,包括震裂、自碎角砾、阶梯状小断层、液化岩脉、液化卷曲、液化角砾和其他脆塑性变形构造。②地震强度、沉积物固结程度和地形坡度均是影响震积岩发育的主要因素,多口井的垂向沉积序列显示,研究区不同构造位置的震积岩发育特征存在差异,可分为4个区域,分别为近震源平缓区、主震区、近震源坡度区、远震源平缓区。③地震事件沉积研究为惠民凹陷断层活动速率、生长指数等参数的确定提供了依据,且地震事件是激发砂体二次运移的重要动力源;地震事件中的震动可造成未固结的沉积物发生颗粒重排,降低沙三段储层的非均质性。④断层附近丰富的脆性震积构造可能成为油气运移的辅助通道,地震形成的自碎角砾岩为良好的储集层,液化均一的压实层为优质盖层。该研究成果对惠民凹陷震积岩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震事件 震积岩 沙三段 惠民凹陷 济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有机硼交联剂与硼砂交联剂的对比 被引量:10
17
作者 孙海林 李志臻 +2 位作者 曾昊 杨旭 王中泽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3年第9期1644-1647,共4页
从瓜胶压裂液的粘度、交联时间、粘时性、滤失性和破胶性五方面,评价了有机硼ALP-3和硼砂交联剂对压裂液冻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交联剂均能满足现场施工要求,但新型有机硼交联剂更适用于温度较高、井深较大的油气井。
关键词 瓜胶压裂液 交联剂 硼砂 有机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胍胶自增稠支撑剂性能及其储层伤害性评价 被引量:3
18
作者 郐婧文 卢祥国 +2 位作者 曹伟佳 陈清 鲍文博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9-224,共6页
为大幅减少现有压裂液工艺配制和运输费用,实现在线配制携砂液,本文采用将胍胶细粉黏附在支撑剂颗粒外表面的方法制作了新型自增稠支撑剂,并以高温高矿化度油藏环境为实验条件,开展了该自增稠支撑剂性能评价及储层伤害性实验。研究表明... 为大幅减少现有压裂液工艺配制和运输费用,实现在线配制携砂液,本文采用将胍胶细粉黏附在支撑剂颗粒外表面的方法制作了新型自增稠支撑剂,并以高温高矿化度油藏环境为实验条件,开展了该自增稠支撑剂性能评价及储层伤害性实验。研究表明,在温度高于80℃的情况下,与SZ36-1油田注入水、长庆油田注入水、大庆油田污水和大庆油田清水相比,由矿化度最高的大港油田注入水配制的胍胶增稠剂溶液增黏性最好,视黏度最高,储能模量最大,携砂能力最强。当砂比大于30%后,用大港油田注入水配制自增稠支撑剂悬浮时间小于20s,沉降时间大于4h。当自增稠支撑剂破胶剂加量为0.03%数5.0%时,破胶时间为14数2.5h。恒速实验中,随着岩心渗透率增大,滤失量逐渐升高,伤害率逐渐降低。恒压实验中,随着滤失压差的增大,滤失量逐渐增加,伤害率逐渐增加。该胍胶自增稠支撑剂可满足高温油藏压裂施工需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撑剂 胍胶 自增稠支撑剂 悬浮时间 沉降时间 伤害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稠油油藏的新型化学复合解堵技术 被引量:7
19
作者 马靖翔 杨松林 +2 位作者 姬华勇 张越 王荫刚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00-804,共5页
针对海上稠油油藏堵塞原因复杂、堵塞物类型多样,单一的酸化解堵措施无法同时解除多种污染等问题,通过大量室内实验,研制出一套适合海上稠油油藏的新型化学复合解堵技术,主要包括有机溶剂萃取体系、表面活性剂降黏体系和复合有机酸化液... 针对海上稠油油藏堵塞原因复杂、堵塞物类型多样,单一的酸化解堵措施无法同时解除多种污染等问题,通过大量室内实验,研制出一套适合海上稠油油藏的新型化学复合解堵技术,主要包括有机溶剂萃取体系、表面活性剂降黏体系和复合有机酸化液体系。文中分析了新型化学复合解堵技术的作用机理,在对体系性能进行室内实验评价的同时,开展了矿场试验。室内实验结果表明:有机溶剂萃取体系对现场有机垢的溶解率可达95%以上;表面活性剂降黏体系对现场稠油的降黏率可达98%以上;复合有机酸化液体系对现场无机垢的溶解率可达85%以上;经过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以及复合有机酸化液处理后的模拟岩心最终渗透率提高率达到181.4%。矿场试验结果表明:试验井M12-A井解堵施工过程顺利,各项参数能达到施工设计要求,且实施解堵措施后产液量和产油量均得到大幅度提升,取得了良好的解堵增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表面活性剂 降黏解堵 复合有机酸 化学复合解堵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灰岩致密油自转向酸体系 被引量:2
20
作者 段贵府 沈华 +4 位作者 何春明 程晓东 余芳 穆海林 安岳鹏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1-104,共4页
为解决束鹿凹陷泥灰岩致密油储层以往改造中面临施工压力高、改造距离短和导流能力低的难点,根据泥灰岩酸岩反应特征,优化了自转向酸体系配方,开展了转向酸体系黏度性能、流变性能及破胶性能评价。利用岩心流动实验方法,研究了酸液对裂... 为解决束鹿凹陷泥灰岩致密油储层以往改造中面临施工压力高、改造距离短和导流能力低的难点,根据泥灰岩酸岩反应特征,优化了自转向酸体系配方,开展了转向酸体系黏度性能、流变性能及破胶性能评价。利用岩心流动实验方法,研究了酸液对裂缝网络的沟通作用,明确酸液体系与施工参数对酸蚀裂缝网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自转向酸具有低伤害、易破胶和易均匀布酸的优点,残酸浓度降低到5%时黏度可达到96 m Pa·s;酸液能够实现侧向对天然裂缝的大幅度沟通,满足泥灰岩储层改造的要求。对比不同改造工艺下裂缝导流能力,形成一套适合泥灰岩储层的转向酸压与加砂压裂复合的体积改造模式,该技术在ST1H井等3口井15段中综合应用,稳定日产量是以往的1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灰岩 自转向酸 天然裂缝 网络裂缝 导流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