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新东北作家群”与“新东北文学”摭论——以群体形成、传统赓续与审美追求为例 |
徐日君
王科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2
|
|
2
|
泥土的芬芳:论谢友鄞小说的诗化品质 |
李张建
刘沙莎
|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3
|
论中国抒情诗语图表意机制的嬗变 |
吴昊
|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4
|
窗子里的风景:中国新文学村庄叙事视角研究 |
韩春燕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14 |
7
|
|
5
|
清末民初的文学思想流变与辛亥革命的发生——以报刊媒体的演进为例 |
刘广远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3
|
|
6
|
东北文学:荒寒文化的存在与转型 |
刘广远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3
|
|
7
|
青年的位置——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文学中的“青年问题”论析 |
宋文坛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3
|
|
8
|
论东汉士人的“岩穴”情结及其文学表现 |
杨允
许志刚
|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9
|
怎样“继往”?如何“开来”?——第四次文代会前后的历史处境与文学问题 |
宋文坛
周景雷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
|
|
10
|
西汉天子文学侍从的身份特征及其创作形态 |
杨允
|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11
|
20世纪文学研究的两种模式——兼谈语境研究的兴起 |
吴昊
|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0 |
4
|
|
12
|
类型与指向:新文学大众化分析 |
周景雷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2
|
|
13
|
冲突与认同:代际关系与文学生态 |
刘广远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14
|
“重写文学史”视域中的《讲话》--以几部新的文学史著述为例 |
周景雷
胡冠男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0 |
|
15
|
武侠小说的经济观念——从赵焕亭、还珠楼主的兽群堕崖故事说起 |
王立
|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6
|
论当代文学语言的审美传承与社会规约问题 |
王晓岗
张诗曼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0 |
|
17
|
阐释与反思:文学史视阈下的《讲话》 |
刘广远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0 |
|
18
|
从英雄想象到日常叙事再到审美场景——中国当代文学叙事的审美之维 |
王晓岗
田明缘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0 |
|
19
|
新形势下大学本科《现代汉语》理论型教材编写的几点思考 |
王世凯
|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20
|
“进入”与“走出”--中国新文学村庄叙事模式探析 |
韩春燕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