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东北作家群”与“新东北文学”摭论——以群体形成、传统赓续与审美追求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徐日君 王科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49,共9页
近年来,“新东北文学”与“新东北作家群”崛起的呼声日渐高涨。在众多研讨会与论文的助推下,学界对“新东北作家群”及“新东北文学”的形成、特质、超越及可能,有了较明晰的体悟和较深层的认识。然而,略感不足的是,这些研究对“新东... 近年来,“新东北文学”与“新东北作家群”崛起的呼声日渐高涨。在众多研讨会与论文的助推下,学界对“新东北作家群”及“新东北文学”的形成、特质、超越及可能,有了较明晰的体悟和较深层的认识。然而,略感不足的是,这些研究对“新东北作家群”产生的契机、赓续的传统、高扬的精神谈论较少,且对这一群体的定义角度不同、时段不一,多有抵牾;对“新东北文学”崛起本身所固有的基因元素、与之相关的文化定位分析不够;对其创新流变、审美追求、艺术品质提升空间语焉不详。基于此,本文将聚焦这些问题,坦陈粗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文学 新东北作家群 品质提升 群体形成 审美追求 定位分析 赓续 研讨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土的芬芳:论谢友鄞小说的诗化品质
2
作者 李张建 刘沙莎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1-156,共6页
在众多书写东北的作家中,谢友鄞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作为湖南人,他长期生活、工作在辽西,他以一个外来者的视角审视辽西文化和辽西人的生活与命运。同时,他又以极具现场感的内视角,聚焦辽西人生活的细枝末节,热情洋溢地呈现这片土地的人... 在众多书写东北的作家中,谢友鄞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作为湖南人,他长期生活、工作在辽西,他以一个外来者的视角审视辽西文化和辽西人的生活与命运。同时,他又以极具现场感的内视角,聚焦辽西人生活的细枝末节,热情洋溢地呈现这片土地的人文风貌及文化内核,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东北地域文化小说。不同于东北人写东北,谢友鄞的小说既富有南方的细腻,又兼具东北的粗粝,他的语言依托日常口语、乡村俚话,同时又浑然天成般充满精致与细腻感,使得小说饱含诗化的品格。他用一个作家独特的文学想象构建了“边地”的美学世界,在一众作家中脱颖而出,具有独特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友鄞 辽西 诗化品质 东北地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抒情诗语图表意机制的嬗变
3
作者 吴昊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3-152,F0003,共11页
抒情诗的表意机制是由语言和图像两种符号所呈现的语象与各类视像共同“以象(像)表意”的语图表意机制。中国抒情诗的语图表意机制经历了口传、书写、手绘、机绘和数绘五个媒介时代的嬗变。口传时代,口语之象与乐舞图像一体表意;进入书... 抒情诗的表意机制是由语言和图像两种符号所呈现的语象与各类视像共同“以象(像)表意”的语图表意机制。中国抒情诗的语图表意机制经历了口传、书写、手绘、机绘和数绘五个媒介时代的嬗变。口传时代,口语之象与乐舞图像一体表意;进入书写时代,语象表意又与书像、字像表意相结合;手绘时代,古典抒情诗的表意依赖语象内在图像性的建构,且在手绘视觉艺术图像演绎的过程中表现出“语象—图画”的隐喻表意机制;机绘时代,抒情诗的表意主导符号变为图像,语言和图像共同“跨媒介”表意;数绘时代,抒情诗不再以语言为源媒介,借助以影像为核心的数字技术进一步演变为三维动态的“超媒介”互动表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抒情诗 语言 图像 表意机制 嬗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窗子里的风景:中国新文学村庄叙事视角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韩春燕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4年第5期42-46,共5页
一个事物,你从不同的角度看过去,它所呈现的面貌是不一样的。在村庄叙事中,不同的叙述视角决定了作品不同的构成方式,同时也决定了接受者不同的感受方式。也就是说,叙事视角决定着小说文本的面貌和文本接受。新文学史上的村庄叙事缘于... 一个事物,你从不同的角度看过去,它所呈现的面貌是不一样的。在村庄叙事中,不同的叙述视角决定了作品不同的构成方式,同时也决定了接受者不同的感受方式。也就是说,叙事视角决定着小说文本的面貌和文本接受。新文学史上的村庄叙事缘于现代知识分子和现代作家的出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和现代作家则多是流寓在城市的乡下人,他们在城市接受西方现代文化后,常常带着乡愁回望自己的故乡村庄,咀嚼自己关于故乡的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视角 现代作家 中国新文学 西方现代文化 现代知识分子 叙述视角 子里 高晓声 现代文明 新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的文学思想流变与辛亥革命的发生——以报刊媒体的演进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刘广远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88-192,共5页
从1911年10月10日到2011年,辛亥革命爆发至今已有百年。这是一段注定被所有中国人铭记的历史,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帝制,开启民主共和新纪元等等,都是我们对辛亥革命重大意义的认同。然而,经过这么多年的纪念与追寻,今天站在新世纪第二个... 从1911年10月10日到2011年,辛亥革命爆发至今已有百年。这是一段注定被所有中国人铭记的历史,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帝制,开启民主共和新纪元等等,都是我们对辛亥革命重大意义的认同。然而,经过这么多年的纪念与追寻,今天站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起点上的我们,还可以解读出一个怎样的辛亥年?辛亥革命对于以五四为起点的中国新文学究竟有着怎样多重复杂的涵义?去脸谱化的历史,检讨国民复杂人性,讲细节性的故事,重寻百年变局源头,这是我们刊登这组专题文章的初衷。在学者的思考中,我们看到一个富含民族表情、国民性格的辛亥,一个充满意外和偶然、当然也饱含激情与理想的辛亥,一个与中国新文学血脉相连的辛亥,只有对这个日渐丰富和真实的辛亥年进行更多的深入探寻,才能明白我们是如何穿过充满激情与动荡的百年,走到今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文学思想 清末民初 报刊媒体 演进 流变 社会各阶层 杂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文学:荒寒文化的存在与转型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广远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40-143,共4页
东北地域文化研究是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世界大背景下提出的。东北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地域文化共同为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成为加强民族凝... 东北地域文化研究是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世界大背景下提出的。东北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地域文化共同为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成为加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文化资源。东北地域文化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东北民族的变迁与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变,东北地域文化的特质及其表征形态,东北文学艺术,东北地域文化与东北亚区域文化的交融与比较,东北地域文化与东北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等。研究东北地域文化,对中华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文学 荒寒 转型 文化 中国文学 北方人 南方文学 支撑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的位置——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文学中的“青年问题”论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宋文坛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5-33,共9页
一、“主体”的翻转与“青年问题” 在晚清以来的历史和文学叙述中,“青年”始终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概念。1901年,梁启超在《过渡时代论》中依据精神气质的不同把中国人区分为“老年”和“青年”两类,并做了高下善恶之区分:“故今日... 一、“主体”的翻转与“青年问题” 在晚清以来的历史和文学叙述中,“青年”始终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概念。1901年,梁启超在《过渡时代论》中依据精神气质的不同把中国人区分为“老年”和“青年”两类,并做了高下善恶之区分:“故今日我全国人可分为两种:其一老朽者流,死守故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问题 文学叙述 80年代 70年代 《过渡时代论》 “主体” 精神气质 中国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东汉士人的“岩穴”情结及其文学表现 被引量:1
8
作者 杨允 许志刚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0-136,共7页
东汉官场污秽,众多守节之士向道家思想寻求人生寄托,不与当道合作,多高蹈隐逸之行。有的人志追巢父,裂冠毁冕,栖居岩穴,轻慢王公,傲视天子;有的怀道隐居民间市井,以全性遂志为人生理想,躬耕自给,泰然处之;有的在重压之下不得不违心地屈... 东汉官场污秽,众多守节之士向道家思想寻求人生寄托,不与当道合作,多高蹈隐逸之行。有的人志追巢父,裂冠毁冕,栖居岩穴,轻慢王公,傲视天子;有的怀道隐居民间市井,以全性遂志为人生理想,躬耕自给,泰然处之;有的在重压之下不得不违心地屈从征辟,但他们居官不视事,身在魏阙,心驰岩穴,身与心陷于极度的矛盾中。这些"岩穴之士",有的以坚定的隐逸之志和岩穴生活实践著称,有的则将隐逸之志见诸吟咏,抒发"岩穴"情怀。东汉士人寄情岩穴的人生实践与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穴 隐逸 守节 全性遂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怎样“继往”?如何“开来”?——第四次文代会前后的历史处境与文学问题 被引量:1
9
作者 宋文坛 周景雷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06-212,共7页
历史转型时期召开的第四次文代会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探讨其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更为深入地探讨会议前后的历史环境和亟待解决的文艺问题。第四次文代会以"文艺民主"和"团结一... 历史转型时期召开的第四次文代会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探讨其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更为深入地探讨会议前后的历史环境和亟待解决的文艺问题。第四次文代会以"文艺民主"和"团结一致向前看"来推动文艺界的团结和恢复文艺界的生机,同时也针对"回归"十七年还是"超越"十七年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这样的论争正体现了对历史的传承和接续。政治和文艺界确定了新的"二为"方针,取得了"文艺与政治关系"问题的最大共识,在意识形态的最终尺度上获得协调和平衡,从而在文艺界内部形成共识,弥合分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次文代会 继往开来 文艺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汉天子文学侍从的身份特征及其创作形态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允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43-150,共8页
天子文学侍从是西汉文学家的主体类型之一。西汉统治集团要"润色鸿业",众多文士希冀以文求显,双方意趣相契合,因而形成特殊的文学群体。天子文学侍从既有共同的群体身份特征,也有各异的个体身份特征。他们得到的官职不同,出... 天子文学侍从是西汉文学家的主体类型之一。西汉统治集团要"润色鸿业",众多文士希冀以文求显,双方意趣相契合,因而形成特殊的文学群体。天子文学侍从既有共同的群体身份特征,也有各异的个体身份特征。他们得到的官职不同,出身、经历、升迁途径各异,掌握的知识体系也各有不同。有的善经学,有的喜纵横家言,有的"不根持论",彼此的人生追求、审美取向都存在差异。在留下的传世文学文本中,既表现出西汉天子文学侍从"应命承制""润色鸿业"的群体话语特征,又充分彰显不同创作主体"依违谲谏"的个性特征,不同的文学文本也显示出各异的艺术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天子文学侍从 身份特征 创作形态 艺术个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文学研究的两种模式——兼谈语境研究的兴起 被引量:4
11
作者 吴昊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3期101-105,共5页
20世纪文学研究的模式经历了从语言到话语的发展历程。语言研究模式研究文学形式、语言、手法、结构等问题,追求文学符号系统的内在本质和深层结构;话语研究模式关注文学对话、主体和语境,研究文学生产、阅读和消费等问题,否认文学研究... 20世纪文学研究的模式经历了从语言到话语的发展历程。语言研究模式研究文学形式、语言、手法、结构等问题,追求文学符号系统的内在本质和深层结构;话语研究模式关注文学对话、主体和语境,研究文学生产、阅读和消费等问题,否认文学研究存在终极的定论、深层的本质和结构。这种转向催生了语境研究的兴起,使语境在众多流派中成为标示语,在文学观念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研究模式 话语研究模式 语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型与指向:新文学大众化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景雷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44-147,共4页
大众作为一种激进的力量在近代以来得到重视。他们是激进革命的主要参加者 ,因此就出现了一种大众化运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激进的知识分子们认识到了这种情况 ,于是也掀起了文学大众化运动 ,以期为社会革命服务。在中国先后出现了... 大众作为一种激进的力量在近代以来得到重视。他们是激进革命的主要参加者 ,因此就出现了一种大众化运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激进的知识分子们认识到了这种情况 ,于是也掀起了文学大众化运动 ,以期为社会革命服务。在中国先后出现了三种文学大众化 ,即情感大众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大众化 类型 情感大众化 文化大众化 思想大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突与认同:代际关系与文学生态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广远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6-47,共12页
文学的丰富与繁荣是世代文人的耕耘与劳作,作家在不同时代摹绘或者嗟叹繁杂的社会、世界的生活。我们探讨时代的文学,基本无法脱离探讨时代的作家。一九一七年,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就提出:“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一时代有... 文学的丰富与繁荣是世代文人的耕耘与劳作,作家在不同时代摹绘或者嗟叹繁杂的社会、世界的生活。我们探讨时代的文学,基本无法脱离探讨时代的作家。一九一七年,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就提出:“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周秦有周秦之文学,汉魏有汉魏之文学,唐宋元明有唐宋元明之文学。此非吾一人之私言,乃文明进化之公理也。”按照进化论与历史观,时代的更迭自然有时代的文学,而作家作为文学的载体与主体,既是创造者也是参与者,作家与时代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时代的作家自然有着时代的印痕、历史的烙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生态 代际关系 《文学改良刍议》 冲突 历史观 进化论 作家 参与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写文学史”视域中的《讲话》--以几部新的文学史著述为例
14
作者 周景雷 胡冠男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32,共8页
在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建构过程中,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的地位、意义和作用等重大意识形态层面问题的认识,不论是在重写文学史之前各种文学史著述中,还是在“重写”之后新的文学史著述中,尽管... 在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建构过程中,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的地位、意义和作用等重大意识形态层面问题的认识,不论是在重写文学史之前各种文学史著述中,还是在“重写”之后新的文学史著述中,尽管存在着表述方式上的差异,但大体的精神主旨还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写文学史” 《讲话》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著述 视域 二十世纪 意识形态 毛泽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侠小说的经济观念——从赵焕亭、还珠楼主的兽群堕崖故事说起
15
作者 王立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3-131,共9页
1920年代末,赵焕亭的野牛书写集中在备荒资源,借驱牛群堕崖思考生态资源利用与储存。为了淡化剑侠无意中对野牛资源“一次性”掠夺式获取的遗憾,小说铺垫了“恶兽”野牛群的凶残。青狼主要以草食动物为食,与野牛“相生相克”,野牛群堕崖... 1920年代末,赵焕亭的野牛书写集中在备荒资源,借驱牛群堕崖思考生态资源利用与储存。为了淡化剑侠无意中对野牛资源“一次性”掠夺式获取的遗憾,小说铺垫了“恶兽”野牛群的凶残。青狼主要以草食动物为食,与野牛“相生相克”,野牛群堕崖,在提供一时肉类资源的同时,引发出对资源贮存、资源与生态的关系,野生动物资源如何维持平衡,以及资源的可再生性利用等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在10多年后抗战艰苦阶段,还珠楼主借此强调灾荒预警的物资储备意识,借兽群自毁喻讽人类某些群体的自毁行径,以人兽肢体语言沟通象征国族、派系间的沟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资源 灾荒储备 武侠小说 赵焕亭 还珠楼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当代文学语言的审美传承与社会规约问题
16
作者 王晓岗 张诗曼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3-26,16,共5页
一般说来,文学语言的组织结构和音义属性受社会形态的制约,文学的发展变化首先表现为语言的发展变化。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开始,语言一直被认为是构成文学形式的基本"质料",在克莱夫·贝尔著名的文学艺术是"有意味的... 一般说来,文学语言的组织结构和音义属性受社会形态的制约,文学的发展变化首先表现为语言的发展变化。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开始,语言一直被认为是构成文学形式的基本"质料",在克莱夫·贝尔著名的文学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论断中,"语言"也是形式的主要内容。农耕时代的抒情文学强调"语不惊人死不休""两句三年得"的炼字境界;现代社会的叙事文学坚持"语言不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应该提到内容的高度来认识……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附加的,可有可无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①的观点。从"立象以尽意"的抒情文学到"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叙事文学,都认同文学语言的本体主义思想。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锋文学、新写实小说、个人化写作、网络文学等创作潮流的相继兴起,当代文学进入到"后语言时代",这时候的文学语言出现了极端日常化、通俗化、大众化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文学 新写实小说 抒情文学 创作潮流 个人化写作 先锋文学 网络文学 立象以尽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阐释与反思:文学史视阈下的《讲话》
17
作者 刘广远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9-130,共2页
毛泽东的《讲话》是中国20世纪文学非常重要的文艺文献、社会文献和历史文献。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文学史基本都以毛泽东的《讲话》作为版本撰写、编修的逻辑起点、价值取向与思想依据。王瑶认为在“《讲话》中,毛泽东同志明确地解决了文... 毛泽东的《讲话》是中国20世纪文学非常重要的文艺文献、社会文献和历史文献。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文学史基本都以毛泽东的《讲话》作为版本撰写、编修的逻辑起点、价值取向与思想依据。王瑶认为在“《讲话》中,毛泽东同志明确地解决了文艺是为什么人和如何为法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讲话》 文学史 毛泽东同志 新中国成立 视阈 反思 阐释 20世纪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英雄想象到日常叙事再到审美场景——中国当代文学叙事的审美之维
18
作者 王晓岗 田明缘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4-48,共5页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刘彦和的这句话,简要而深刻地解释了文学发展的根本原因。毋庸置疑,承认文学艺术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审美对应关系,是现实主义的态度和认识。
关键词 审美之维 文学叙事 中国当代 日常叙事 场景 想象 英雄 现实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形势下大学本科《现代汉语》理论型教材编写的几点思考
19
作者 王世凯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5-89,共5页
在我国高等教育将进行革命性调整、大学实行分流培养、课程资源建设多元化、服务对象大众化以及汉语研究不断进步的新形势下,现代汉语教材应该适时应势进行改革,进行理论型教材和实用型教材分别建设。就理论型教材来讲,体系应该重构,方... 在我国高等教育将进行革命性调整、大学实行分流培养、课程资源建设多元化、服务对象大众化以及汉语研究不断进步的新形势下,现代汉语教材应该适时应势进行改革,进行理论型教材和实用型教材分别建设。就理论型教材来讲,体系应该重构,方法和方法论应该加以突出,知识内容应该及时扩容和修正,试题建设应该多样性、层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汉语 理论型教材 体系 方法 试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入”与“走出”--中国新文学村庄叙事模式探析
20
作者 韩春燕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30-132,共3页
作家对村庄的书写立场和审美姿态决定了其在创作中的话语选择和艺术表达方法。在中国新文学史中,村庄叙事话语从现代知识精英的启蒙话语到强势的政治话语,再到众声喧哗的个人话语,经过了一个由单一到多元、由精英化表达到去精英化表达... 作家对村庄的书写立场和审美姿态决定了其在创作中的话语选择和艺术表达方法。在中国新文学史中,村庄叙事话语从现代知识精英的启蒙话语到强势的政治话语,再到众声喧哗的个人话语,经过了一个由单一到多元、由精英化表达到去精英化表达的嬗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文学 村庄叙事 “进入”式叙事 “走出”式叙事 文化嬗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