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博物馆服务能力提升策略研究——以渤海大学辽西走廊博物馆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赵先志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07-112,共6页
提升高校博物馆的服务能力,是一项需要多方长期共同努力、统筹规划的系统工程。简述渤海大学辽西走廊博物馆日常概况,分析其在服务校内文博专业师生、校内非文博专业师生和社会公众时存在的,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度不足、与校内师生联动不... 提升高校博物馆的服务能力,是一项需要多方长期共同努力、统筹规划的系统工程。简述渤海大学辽西走廊博物馆日常概况,分析其在服务校内文博专业师生、校内非文博专业师生和社会公众时存在的,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度不足、与校内师生联动不足和对社会公众的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继而提出优化策略:深化馆内资源的开发力度、加强校内部门协同、构筑资源整合及共享平台,全方位提升辽西走廊博物馆的服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博物馆 辽西走廊博物馆 服务能力 提升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朝阳地区辽代汉人世族墓葬的文化内涵
2
作者 朱蕾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48-53,74,共7页
辽代朝阳地区作为连接东北与中原的辽西古廊道枢纽之地,其多元文化特征在已发现的辽代汉人世族墓葬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墓葬形制方面,其既与中原汉墓类似,又吸收了契丹文化特点并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在葬具使用方面,保留了传统的汉... 辽代朝阳地区作为连接东北与中原的辽西古廊道枢纽之地,其多元文化特征在已发现的辽代汉人世族墓葬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墓葬形制方面,其既与中原汉墓类似,又吸收了契丹文化特点并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在葬具使用方面,保留了传统的汉人葬俗,更受契丹丧葬风俗的影响,出现了一些契丹化的特征;在墓葬壁画和随葬品方面,同样显示了契丹与汉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等特点。朝阳地区辽代汉人世族墓葬不仅与辽代的二元政治文化密切相连,更体现了“契汉融合”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价值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代 朝阳地区 墓葬 汉人世族 民族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锦州红色历史文化遗产创新发展与利用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于富业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47-52,共6页
锦州红色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是发展研学项目的重要载体,也是打造英雄城市的关键因素。红色历史文化遗产与研学项目的有机结合,把爱国主义教育推向了新的高潮。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研学项目越来越丰富,从幼儿园到大学,均可以开展研学... 锦州红色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是发展研学项目的重要载体,也是打造英雄城市的关键因素。红色历史文化遗产与研学项目的有机结合,把爱国主义教育推向了新的高潮。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研学项目越来越丰富,从幼儿园到大学,均可以开展研学旅游。锦州应该把握这一机遇,加强校园红色教育传承,并借助红色研学活动打造锦州英雄城市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州 红色历史文化遗产 研学项目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沿海经济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诸因素分析
4
作者 崔向东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26-29,共4页
辽宁沿海经济带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民族性,在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深入分析辽宁沿海经济带历史文化遗产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有助于辽宁沿海经济带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辽宁沿海经济带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民族性,在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深入分析辽宁沿海经济带历史文化遗产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有助于辽宁沿海经济带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对促进辽宁沿海经济带乃至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沿海经济带 历史文化遗产 保护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保北在燕赵文化特质形成与演进中的历史地位
5
作者 李佳 王海 《保定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123-130,共8页
慷慨悲歌是燕赵文化精神特质,保北在其发源与流传上独树一帜。古史传说时代,黄帝“合符釜山”,开中华礼乐文化之源头,为慷慨悲歌文化形成奠基。秦统一背景下,“易水诀别”成为慷慨悲歌文化的最强音。中古时期,范阳祖氏、卢氏背井离乡,... 慷慨悲歌是燕赵文化精神特质,保北在其发源与流传上独树一帜。古史传说时代,黄帝“合符釜山”,开中华礼乐文化之源头,为慷慨悲歌文化形成奠基。秦统一背景下,“易水诀别”成为慷慨悲歌文化的最强音。中古时期,范阳祖氏、卢氏背井离乡,以“中流击楫”“考礼定乐”传承故土的慷慨悲歌之风。宋辽金以降,今保北成为民族碰撞交往的前沿,“慷慨”“雄劲”的北族民风促成北曲、杂剧、河北梆子、音乐会等曲艺形成,以高于生活的形式传承慷慨悲歌之风。东汉以降,中山、赵地社会文化特质经历由“弹弦跕躧”向“多慷慨尚义节”转变,保北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值得日后深入研究。保北慷慨悲歌文化流韵深远,形式丰富,在燕赵文化特质形成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值得学界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北 燕赵文化 慷慨悲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符号视域下明长城的文化内涵与价值研究
6
作者 魏晓雪 刘丹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0-84,共5页
明长城是世界上公认规模最大、修建时间最长、结构最为完备的长城,是中华民族最显著的文化符号之一。在古代,明长城不仅是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更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往交流交融的一条秩序线。在近代,长城逐渐从一项军事防御工程转变... 明长城是世界上公认规模最大、修建时间最长、结构最为完备的长城,是中华民族最显著的文化符号之一。在古代,明长城不仅是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更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往交流交融的一条秩序线。在近代,长城逐渐从一项军事防御工程转变为一种精神象征。在当代,长城逐渐从军事防御工程转为对外展示形象的文化遗产,象征了向往和平的良好国家形象,成为最能够代表中国、最受欢迎的文化符号。从价值方面来看,明长城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资源,对于带动沿线城市经济有着巨大作用。因此,在文化符号视域下深入探究明长城内涵与价值,对于传播中国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符号 明长城 文化内涵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辽代社会的龙文化
7
作者 刘宗丹 刘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8期1-5,共5页
辽代对于龙的崇拜主要体现在以龙为地名、将龙融入礼仪、以龙命名职官和军队以及广泛运用龙纹等诸多方面。对于龙的推崇,表明辽代社会已经形成了一种龙文化,而这种文化在辽代主要具有象征皇权和寓意吉祥两种内涵。辽代的龙文化虽然是承... 辽代对于龙的崇拜主要体现在以龙为地名、将龙融入礼仪、以龙命名职官和军队以及广泛运用龙纹等诸多方面。对于龙的推崇,表明辽代社会已经形成了一种龙文化,而这种文化在辽代主要具有象征皇权和寓意吉祥两种内涵。辽代的龙文化虽然是承袭自中原文化,但并非生搬硬套,而是融入了契丹自身文化色彩,这使其形成了自身特色。辽代社会的龙文化是中华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契丹民族与中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文化上的具体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代社会 龙文化 龙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山装文化理念探析
8
作者 韩哲虎 郝文军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24年第4期139-142,共4页
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在20世纪初亲自设计并倡导的一种典型的中西合璧式礼服,其设计风格兼具独特的实用性和审美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西方先进政治理念的完美融合。中山装的出现是中国服装史上的一个重大创新,更是一次具有深远影响... 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在20世纪初亲自设计并倡导的一种典型的中西合璧式礼服,其设计风格兼具独特的实用性和审美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西方先进政治理念的完美融合。中山装的出现是中国服装史上的一个重大创新,更是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服饰改革,承载着孙中山先生的新思想、新理念,是其“天下为公”精神在服饰上的直观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山装 形制 文化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国大武艺与大钦茂施政比较探析
9
作者 陈思书 《今古文创》 2024年第25期80-82,89,共4页
渤海国是唐中央王朝管辖下的羁縻府州。大武艺即位后开疆拓土“,斥大土宇”,一度与唐关系紧张,后来又幡然悔悟,与唐化干戈为玉帛。大钦茂作为大武艺的继承者“,偃武修文”,全面唐化,积极推行文治改革。从大武艺的“武功”到大钦茂的“... 渤海国是唐中央王朝管辖下的羁縻府州。大武艺即位后开疆拓土“,斥大土宇”,一度与唐关系紧张,后来又幡然悔悟,与唐化干戈为玉帛。大钦茂作为大武艺的继承者“,偃武修文”,全面唐化,积极推行文治改革。从大武艺的“武功”到大钦茂的“文治”,渤海国积极全面“宪象中国”,社会各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两代王的内外施政策略做比较,探讨二者之间施政方针的异同,进而更好地领会唐王朝在渤海国施政转变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国 唐王朝 大武艺 大钦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述布特哈地区“楚勒罕”制度
10
作者 韩哲虎 郝文军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73-76,共4页
楚勒罕是布特哈各族向清廷进贡貂皮和进行互市贸易的重要场所,更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交往交流的历史印记。贡貂活动巩固了布特哈地区与中央政府之间的政治联系,成为清朝东北边疆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互市贸易极大推动了布... 楚勒罕是布特哈各族向清廷进贡貂皮和进行互市贸易的重要场所,更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交往交流的历史印记。贡貂活动巩固了布特哈地区与中央政府之间的政治联系,成为清朝东北边疆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互市贸易极大推动了布特哈各族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并在深层次上促进了布特哈各族与满、汉等族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有清一代,楚勒罕制度对于东北地区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勒罕 贡貂 布特哈 经济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两宋时期的“薅子”“不举子”现象
11
作者 贾维彪 《今古文创》 2025年第2期67-69,共3页
“薅子”“不举子”,即百姓子嗣多,因贫困无法抚养,从而杀害、弃养孩子的一种习俗,在两宋时期十分盛行。具体的原因是人地矛盾突出、赋役繁重和厚嫁之风盛行。此习俗造成人口比例失调、社会治安恶化、社会风气败坏的恶劣影响。宋人针对... “薅子”“不举子”,即百姓子嗣多,因贫困无法抚养,从而杀害、弃养孩子的一种习俗,在两宋时期十分盛行。具体的原因是人地矛盾突出、赋役繁重和厚嫁之风盛行。此习俗造成人口比例失调、社会治安恶化、社会风气败坏的恶劣影响。宋人针对这一习俗,制定了开办慈幼事业、制定相关律法、减免赋税的措施予以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宋时期 “薅子” “不举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代辽州建制沿革及其官长选任
12
作者 孙皓 《今古文创》 2025年第4期67-69,共3页
辽州是辽东地区历史悠久的古城,其历史可追溯至隋朝。辽代前期辽州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辽史》当中对辽州的记载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将对史料进行梳理,厘正《辽史》的说法。并且在典籍与出土的石刻材料当中搜寻了部分关于此地官长的记录... 辽州是辽东地区历史悠久的古城,其历史可追溯至隋朝。辽代前期辽州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辽史》当中对辽州的记载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将对史料进行梳理,厘正《辽史》的说法。并且在典籍与出土的石刻材料当中搜寻了部分关于此地官长的记录,对其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州 辽代 官员选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思慕靺鞨与勿吉黑水部及黑水靺鞨地望再考
13
作者 王天姿 王禹浪 《历史地理研究》 2025年第1期145-150,155,共7页
唐黑水都督府位置是寻找其近邻“思慕部”地望的重要地理参照。经实地踏查黑龙江流域左、右岸(中俄两国)靺鞨古城遗址,梳理历史文献和过往研究,确定位于黑龙江干流中游右岸萝北县境内的江岸古城当为唐黑水都督府所在,由此推定“思慕部... 唐黑水都督府位置是寻找其近邻“思慕部”地望的重要地理参照。经实地踏查黑龙江流域左、右岸(中俄两国)靺鞨古城遗址,梳理历史文献和过往研究,确定位于黑龙江干流中游右岸萝北县境内的江岸古城当为唐黑水都督府所在,由此推定“思慕部”应在黑龙江省萝北县江岸古城西北260千米逊克县境内的河西古城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思慕靺鞨 勿吉黑水部 黑水靺鞨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红色文化研学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 被引量:17
14
作者 孙立华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47-50,62,共5页
红色文化研学注重参与者的体验与感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实践教育模式,对传承红色基因、推进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整合各地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合适模式的创建和应用路径的设计,将红色文化研学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有利... 红色文化研学注重参与者的体验与感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实践教育模式,对传承红色基因、推进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整合各地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合适模式的创建和应用路径的设计,将红色文化研学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有利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化研学 融入 高校学生党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辽西走廊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被引量:9
15
作者 崔向东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16-20,共5页
辽西走廊位于辽宁、河北和内蒙古三省区的交界地带,是沟通中原与东北重要的民族—经贸—文化廊道。辽西走廊是历史形成的多元经济、文化和民族交融之地,在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多元一体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今“一带一路”背景下,... 辽西走廊位于辽宁、河北和内蒙古三省区的交界地带,是沟通中原与东北重要的民族—经贸—文化廊道。辽西走廊是历史形成的多元经济、文化和民族交融之地,在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多元一体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今“一带一路”背景下,辽西走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成为辽宁开放合作的西门户和新增长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走廊 民族迁徙 文化交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文化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高校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对教师教学的要求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亚光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40-45,共6页
中国历史研究院的成立、高考制度的改革,都体现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及其作用正日益得到重视。历史学科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必备的品格、关键能力和价值观。高等院校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历史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史料... 中国历史研究院的成立、高考制度的改革,都体现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及其作用正日益得到重视。历史学科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必备的品格、关键能力和价值观。高等院校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历史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史料的解读与运用素养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人文素养培育也是历史学科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高校历史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有:主客观原因导致大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投入的精力不够;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被教育技术所束缚;课程设置不合理与教师结构不完整等。因此,基于高校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加强对教学的监督和总结;科学设定核心素养培养的承载课程;改变教学方法;强化课程评价和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的对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院校 核心素养 人文素养 金课 师范专业认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民俗视角的辽西走廊地区多民族文化共生互化研究——以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郝文军 薛雷平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82-86,共5页
历史上,辽西走廊因为连接中原与东北边疆的独特区位,一直充当着中原农耕民族、东北游猎民族和漠北游牧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互动的通道,也是各民族人口迁徙融合的通道,在文化上表现为上述民族文化共生互化特点。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 历史上,辽西走廊因为连接中原与东北边疆的独特区位,一直充当着中原农耕民族、东北游猎民族和漠北游牧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互动的通道,也是各民族人口迁徙融合的通道,在文化上表现为上述民族文化共生互化特点。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喀左县)地处辽西走廊,居民习俗具有鲜明的满蒙汉民族文化共生互化特性,这与元明清以来当地历史发展和族群结构不断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走廊 生活习俗 满蒙汉文化 共生互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红色文化教育促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 被引量:3
18
作者 孙立华 孙志海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46-50,共5页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有着丰富内涵和鲜明特征。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探讨把红色文化教育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及提出实践策略,可以为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提升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有着丰富内涵和鲜明特征。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探讨把红色文化教育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及提出实践策略,可以为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提升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质量水平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化 研学模式 高校学生党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旅融合视域下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策略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任泽雨 于富业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08-112,共5页
辽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坚实基础。在现阶段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多个地区之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不均衡、不充分且受众范围较小,竞争力弱于物质文化遗产等问题。这就需要有效发挥辽西地区非物... 辽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坚实基础。在现阶段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多个地区之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不均衡、不充分且受众范围较小,竞争力弱于物质文化遗产等问题。这就需要有效发挥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分布广泛、艺术特色鲜明、政府部门大力支持等优势,通过打造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IP、丰富文化内涵、拓宽文化受众、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小镇等手段,来推动辽西地区文旅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旅融合 辽西地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渤海国官制中的“散”“职”“勋”“爵” 被引量:1
20
作者 辛时代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55-62,共8页
渤海国官制依照唐朝制度建立起散官、职事官、勋官和封爵四大体系,其官称、职守、封酬的设置,都能从唐朝制度,或唐朝之前的中原制度中找到对应关系。四大体系与中央和地方府、州、县各级统治机关相互表里,构成了渤海国基本统治框架。
关键词 渤海国 散官 职事官 勋官 封爵 唐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