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公共体育资源区域协调发展评价与路径选择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朱焱 张佃波 李洋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3-51,共9页
从区域公共体育资源、经济发展、人口数量、地理面积四个方面出发,构建中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评价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的综合发展水平、协调状况与发展路径进行分析。研究表明:2008-2018年,我国公共... 从区域公共体育资源、经济发展、人口数量、地理面积四个方面出发,构建中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评价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的综合发展水平、协调状况与发展路径进行分析。研究表明:2008-2018年,我国公共体育资源综合水平明显提升,全民健身时代的体育强国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水平,处于基本协调与中度协调水平之间,具体呈波动缓慢上升的趋势发展。年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东北、东部、西部与中部地区。区域公共体育资源综合水平落后于现有经济、人口发展水平,是导致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失调发展的主要成因。据此提出我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同发展、合作发展、补偿发展的具体实施路径,旨在为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促进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协调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体育资源 区域协调发展 评价 耦合协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化高校产学研合作 推动体育科技融合创新——评《科技资源整合与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
2
作者 闫松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F0002-F0002,共1页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在体育产业规模、效益和多样性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依然还是存在诸多突出问题,如结构不合理、形式不丰富、门类不齐全、现代化水平不高等。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依赖深化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推动体育科技...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在体育产业规模、效益和多样性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依然还是存在诸多突出问题,如结构不合理、形式不丰富、门类不齐全、现代化水平不高等。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依赖深化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推动体育科技的融合创新。因此,赵强教授等基于科技资源的重要性阐述了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问题,并针对性地探究了在产学研合作框架下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体育的现代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学研合作 体育产业 融合创新 高校与企业 科技资源整合 结构不合理 创新推动 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女性递增负重行走时双侧足功能分化研究
3
作者 魏佳琳 霍洪峰 +1 位作者 白啸天 郑东宇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8-265,共8页
目的:探究支撑期步态功能性不对称规律及双侧足功能分化,深入了解人体运动补偿机制以及稳定控制特征,为预防单侧足踝损伤及康复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招募12名正常足型的青年女性受试者,通过三维动作捕捉及高频足底压力测试系统采集... 目的:探究支撑期步态功能性不对称规律及双侧足功能分化,深入了解人体运动补偿机制以及稳定控制特征,为预防单侧足踝损伤及康复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招募12名正常足型的青年女性受试者,通过三维动作捕捉及高频足底压力测试系统采集受试者在递增负重下[0%体重(body weight,BW)、10%BW、20%BW]以最适步速行走时优势足与非优势足的支撑期各阶段周期百分比、纵弓角度变化量、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及足底压力中心轨迹。运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偏侧性(优势足、非优势足)和负重(0%BW、10%BW、20%BW)对足弓变化和步态参数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1)偏侧性和负重因素对足弓变化交互作用显著,对步态参数交互作用不显著。(2)与0%BW相比,非优势足负重20%BW缓冲阶段周期百分比增大(P<0.05),优势足负重20%BW缓冲阶段周期百分比减小(P<0.05),双侧足负重20%BW缓冲载荷率均增大(P<0.05),双侧足负重10%BW缓冲受力偏移均增大(P<0.05),双侧足负重10%BW、20%BW纵弓角度变化量增大(P<0.05),非优势足负重10%BW和20%BW蹬伸载荷率增大(P<0.05),优势足负重20%BW蹬伸水平斜率减小(P<0.05)。与10%BW相比,优势足负重20%BW缓冲阶段周期百分比减小(P<0.05),双侧足负重20%BW缓冲载荷率均增大(P<0.05),优势足负重20%BW缓冲受力偏移减小(P<0.05)。(3)与非优势足相比,负重10%BW和20%BW优势足缓冲载荷率减小(P<0.05),负重20%BW优势足纵弓角度变化量、蹬伸载荷率减小(P<0.05),负重0%BW优势足蹬伸水平斜率增大(P<0.05)。结论:负重行走会引起双侧足功能分化,无负重行走时优势足在水平方向上蹬伸效率更高,较小和较大负重时优势足在垂直方向上缓冲功能更佳,较大负重时非优势足在垂直方向上执行更充分的承重和蹬伸功能。提示行走时避免单侧足损伤的最大负荷,对于负重行走步态的研究不宜选取单足来代表和评价双足的功能和损伤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重 步态 足功能分化 优势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流限制视角下加压结合低强度有氧运动对急性生理负荷与主观疲劳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嘉俊 汤珊 +4 位作者 郑航 魏佳 陈辉 苏玉莹 周喆啸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7-74,共8页
目的:通过将血流限制与低强度有氧运动相结合,并与传统有氧运动方式、高强度间歇运动方式进行对比,探讨不同运动方案下受试者的急性生理反应与疲劳程度的差异,旨在为大众人群或运动员提供一种更加安全、高效提升有氧能力的训练方法。方... 目的:通过将血流限制与低强度有氧运动相结合,并与传统有氧运动方式、高强度间歇运动方式进行对比,探讨不同运动方案下受试者的急性生理反应与疲劳程度的差异,旨在为大众人群或运动员提供一种更加安全、高效提升有氧能力的训练方法。方法:招募12名男性大学生,在完成最大摄氧量测试后,随机完成四种运动方案,分别为40%VO_(2peak)低强度有氧运动(AE)、50%动脉闭塞压(AOP)结合40%VO_(2peak)低强度有氧运动、70%AOP结合40%VO_(2peak)低强度有氧运动和HIIT四种方案,每种方案运动时间为15 min。记录受试者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的生理反应(心率、摄氧量、气体交换率、血乳酸)[HR、VO_(2)、RER、BLA]和主观疲劳度(RPE)。通过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组×时间)对受试者的HR、VO2、BLA和RPE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R:50%AOP组、70%AOP组和HIIT组分别在第9 min、第6 min和第3 min显著高于AE组(P<0.05);VO_(2):HIIT组在3 min显著高于AE组(P<0.05),50%AOP组、70%AOP组与AE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RER:50%AOP组、70%AOP组和HIIT组分别在6 min、6~9和15 min、3~15 min显著高于AE组,70%AOP和HIIT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变化;BLA:HIIT组运动后峰值显著高于AE组、50%AOP组和70%AOP组(P<0.05)。RPE:AE组、50%AOP组、70%AOP组和HIIT组均随时间显著上升(P<0.05),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流阻断结合低强度有氧运动可以在不增加主观疲劳度的基础上,显著提高受试者的急性生理反应,其效果要优于普通有氧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限制训练 有氧运动 有氧能力 生理反应 主观疲劳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轮离心超负荷训练对预防模拟失重人群废用性肌萎缩效果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苏玉莹 尹洪满 +8 位作者 石旅畅 于瀛 梁辰 陈文辉 张镕 谢文韬 刁凯月 张晋豪 苑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24-230,共7页
当机体因为不良状态(如运动损伤、骨折固定、相关疾病和失重等)原因需要较长时间卧床休息和制动来限制身体活动时,骨骼肌外部负荷和神经激活减少,肌肉质量和力量下降所导致的肌萎缩称为“废用性肌萎缩”^([1-2])。废用性肌萎缩如不进行... 当机体因为不良状态(如运动损伤、骨折固定、相关疾病和失重等)原因需要较长时间卧床休息和制动来限制身体活动时,骨骼肌外部负荷和神经激活减少,肌肉质量和力量下降所导致的肌萎缩称为“废用性肌萎缩”^([1-2])。废用性肌萎缩如不进行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极易成为代谢性疾病和器官衰竭等多种疾病的继发表现^([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分析 器官衰竭 废用性肌萎缩 肌肉质量 骨折固定 模拟失重 代谢性疾病 运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穿戴阻力训练的运动表现优化机理、作用机制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苏玉莹 李卫 石煜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9-96,F0003,共9页
可穿戴阻力训练(wearableresistancetraining,WRT)指将“微负荷”附加到身体的躯干和四肢部位,用于在特定动作下进行高速阻力训练。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从WRT对运动表现特异性转移的优化、作用机制和应用效果等方面进行综述。研究发... 可穿戴阻力训练(wearableresistancetraining,WRT)指将“微负荷”附加到身体的躯干和四肢部位,用于在特定动作下进行高速阻力训练。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从WRT对运动表现特异性转移的优化、作用机制和应用效果等方面进行综述。研究发现:1)WRT可以优化影响速度和敏捷等运动表现转移的因素,如缺乏速度、运动范围受限、肌肉收缩类型差异和比赛环境脱节等。2)WRT提升运动表现的作用机制包括转动惯量作用因素、神经系统的适应性、能量代谢特征、预激活效应和个性化适应特征。3)WRT对冲刺跑影响方面,手臂附载WRT可能改善短跑运动中与步幅相关的特征;下肢附载WRT会提供一种独特的训练刺激,通过增加转动惯量刺激水平力产生;躯干附载WRT可以为运动员提供更大的垂直地面反作用力,使最大速度阶段比加速阶段更超载,并实现最大冲刺速度能力的提高。4)身体附载WRT进行相关训练对速度、爆发力、弹跳和变向移动等运动能力具有潜在的改善优势。5)上肢附载外部负荷≤2.5%BM,下肢附载外部负荷≤5%BM,躯干附载外部负荷5%~30%BM的训练负荷更为合理。未来应重点从附载方式和受试者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教练员可以考虑将WRT作为日常辅助训练工具配合其他阻力训练一并使用,其有望改善周期和非周期性类项目的运动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穿戴阻力训练 运动表现 微负荷 特异性转移 速度与敏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