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咽部淋巴管瘤性息肉3例临床病理分析
1
作者 黄勇杰 罗枫 曾思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102-1104,共3页
目的探讨口咽部淋巴管瘤性息肉(lymphangiomatous polyps,LAP)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口咽部LAP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物均呈息肉状,有蒂或无蒂,灰白、灰黄或灰红色。镜下见... 目的探讨口咽部淋巴管瘤性息肉(lymphangiomatous polyps,LAP)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口咽部LAP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物均呈息肉状,有蒂或无蒂,灰白、灰黄或灰红色。镜下见表面被覆鳞状上皮,上皮可见增生或角化,局部糜烂,可见淋巴细胞“亲上皮”现象;上皮下由纤维和增生、扩张的淋巴管组成,扩张的淋巴管腔内含有蛋白性液体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大小形态相对单一,可有或无淋巴滤泡;间质疏松、轻度水肿,并夹杂一些脂肪组织和散在分布的淋巴细胞。免疫表型:淋巴细胞以T细胞为主,其间夹杂散在分布的B细胞,淋巴管及血管内皮CD31或CD34阳性。3例术后分别随访26、18和13个月均无复发及恶化迹象。结论口咽部LAP罕见,综合临床特点、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可明确诊断;肿物切除后可治愈,暂未发现复发及恶性转化的病例,但仍需避免误诊为淋巴瘤等恶性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咽肿瘤 淋巴管瘤性息肉 临床病理特征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块联合免疫组化在胸腔积液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6
2
作者 罗丽花 张婉仪 +3 位作者 刘惠娟 李炳权 伍世钢 肖靖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04-907,共4页
目的探讨细胞块联合免疫组化技术在解决胸腔积液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60例胸腔积液标本,应用脱落细胞石蜡包埋法制备细胞块,免疫组化法检测CK7、TTF-1、E-cadherin、CEA和Calretinin的表达。结果细胞块联合免疫组化技术的恶性诊... 目的探讨细胞块联合免疫组化技术在解决胸腔积液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60例胸腔积液标本,应用脱落细胞石蜡包埋法制备细胞块,免疫组化法检测CK7、TTF-1、E-cadherin、CEA和Calretinin的表达。结果细胞块联合免疫组化技术的恶性诊断率高于常规离心涂片。CK7、TTF-1、E-cadherin和CEA和Calretinin在胸腔积液肺腺癌细胞及反应性增生间皮细胞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腔积液的肺腺癌细胞中CK7、TTF-1、E-cadherin和CEA呈高表达;增生性间皮细胞中Calretinin呈高表达。结论细胞块联合免疫组化技术在解决疑难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细胞 胸腔积液 免疫组织化学 细胞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癌旁粘膜细胞增殖模式与术后复发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2
3
作者 刘坤平 谢芝香 +4 位作者 原伟权 莫锋 张永东 胡国洪 叶勇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62-365,共4页
目的:探讨大肠癌旁粘膜细胞增殖模式变化与肿瘤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对78例大肠癌标本的癌组织、癌旁粘膜及12例正常大肠粘膜进行p53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检测,并进行随访。结果:癌组织PC... 目的:探讨大肠癌旁粘膜细胞增殖模式变化与肿瘤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对78例大肠癌标本的癌组织、癌旁粘膜及12例正常大肠粘膜进行p53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检测,并进行随访。结果:癌组织PCNA高表达明显高于癌旁(P<001),癌旁PCNA高表达与隐窝增殖区扩大、上移,明显影响术后第1年局部复发死亡率(P<001),癌组织p53蛋白阳性表达率6154%,癌旁为2692%,癌及癌旁p53阳性表达不影响细胞增殖活性及术后第一年内的复发死亡率(P>005)。结论:大肠癌的复发可能与大肠癌的发生一样是正常隐窝增殖分化失调的顺序过程。PCNA可直观表现其增殖活性及增殖模式。p53突变及表达是多中心性的,癌旁p53突变点的存在是肠癌局部复发的潜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P53蛋白 增殖细胞核抗原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TP竞争性GSK-3抑制剂对人食管鳞癌细胞多药耐药的影响
4
作者 甘思远 钟雪云 +1 位作者 谢思明 罗枫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219-1223,共5页
目的:研究ATP竞争性糖原合成酶激酶3(GSK-3)抑制剂6-溴靛玉红-3'-肟(BIO)作用于食管鳞癌细胞后,对ATP结合盒(ABC)转运蛋白——P-糖蛋白(P-gp)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凋亡抑制蛋白Bcl-2以及β-catenin表达的影响,探讨它们表达... 目的:研究ATP竞争性糖原合成酶激酶3(GSK-3)抑制剂6-溴靛玉红-3'-肟(BIO)作用于食管鳞癌细胞后,对ATP结合盒(ABC)转运蛋白——P-糖蛋白(P-gp)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凋亡抑制蛋白Bcl-2以及β-catenin表达的影响,探讨它们表达的相互关系,以及对细胞内游离ATP水平和P-gp、MRP2转运功能的影响,进而初步探讨GSK-3抑制剂对食管鳞癌细胞多药耐药的影响。方法:BIO作用于食管鳞癌EC-109细胞后,运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流式细胞术以及ATP检测试剂盒分别检测细胞内MRP2、P-gp、β-cate-nin和Bcl-2表达的改变、ABC转运蛋白的转运功能以及细胞内游离ATP水平的改变。结果:BIO作用食管鳞癌EC-109细胞后,加药组与对照组相比,β-catenin和Bcl-2在胞浆中的表达增强,并且β-catenin出现胞核内累积,MRP2在胞浆和胞膜中表达增强,P-gp在胞浆和胞膜中表达减弱;细胞内游离ATP水平增加;ABC转运蛋白的转运功能增强。结论:BIO处理食管鳞癌细胞后增强了细胞的多药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多药耐药 糖原合成酶激酶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其受体Flt-4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周序珑 薛丽京 +2 位作者 刘坤平 郑佩娥 杜彬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6期686-691,共6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Flt-4受体在大肠癌的表达与淋巴管新生及转移的关系。方法:对58例大肠癌组织及12例正常肠黏膜进行VEGF-C、Flt-4及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计数微淋巴管密度(LMVD)和血管密度(MVD)。结果:VEGF-...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Flt-4受体在大肠癌的表达与淋巴管新生及转移的关系。方法:对58例大肠癌组织及12例正常肠黏膜进行VEGF-C、Flt-4及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计数微淋巴管密度(LMVD)和血管密度(MVD)。结果:VEGF-C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黏膜(P<0 01)。大肠癌VEGF-C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Dukes分期呈显著正相关(P<0 01)。大肠癌微淋巴管密度(LMVD)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 01)。结论:VEGF-C在大肠癌中表达升高,可能通过旁分泌方式作用于Flt-4信号通路引发淋巴管新生,有助于发生淋巴结转移;VEGF-C对判断大肠癌预后有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内皮生长因子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能量CT诊断声带痛风石1例 被引量:1
6
作者 杜惠军 陈思婷 +2 位作者 张斯强 冉慕光 李光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4-84,共1页
患者男,56岁,反复声嘶半年余;既往痛风病史6年。喉镜于右侧声带前段及左侧后段各见绿豆大小淡黄色囊性新生物,表面光滑,在电子染色技术窄带成像模式下均呈囊状,表面可见血管纹理,未见异常扩张。实验室检查:尿酸455μmol/L。颈部CT:甲状... 患者男,56岁,反复声嘶半年余;既往痛风病史6年。喉镜于右侧声带前段及左侧后段各见绿豆大小淡黄色囊性新生物,表面光滑,在电子染色技术窄带成像模式下均呈囊状,表面可见血管纹理,未见异常扩张。实验室检查:尿酸455μmol/L。颈部CT:甲状软骨旁见多发结节状高密度影,最大者12mm×6mm,部分与甲状软骨宽基底相连(图1A);双能量CT(dualenergy CT,DECT)痛风结石软件显示以上病灶呈伪彩标识(总体积约0.66cm3),最大者13mm×8mm(图1B、1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带 痛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大子宫盆腔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1例 被引量:2
7
作者 宁璞 陈圣欢 +1 位作者 张志玲 黄仲恩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70-471,共2页
患者女,54岁,因“绝经后阴道出血1次,下腹痛1周”就诊。女1科检查:子宫前位,左侧附件区可扪及包块。
关键词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 子宫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