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声波团聚净化尿素造粒塔尾气实验研究
1
作者 魏泽坤 黄亚继 +8 位作者 刘宇清 张荣初 王圣 李志远 朱志成 丁雪宇 张雪伟 张煜尧 高嘉炜 《应用声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6-583,共8页
尿素造粒塔大多采用水洗工艺处理尾气粉尘,存在较为严重的细颗粒粉尘溢出和水汽拖尾问题,因此需深入探究声波团聚技术在造粒塔尾气处理方面的应用。通过实验研究了声波与喷雾对除尘效率的影响,发现声波单独作用时在3500 Hz达到最佳除尘... 尿素造粒塔大多采用水洗工艺处理尾气粉尘,存在较为严重的细颗粒粉尘溢出和水汽拖尾问题,因此需深入探究声波团聚技术在造粒塔尾气处理方面的应用。通过实验研究了声波与喷雾对除尘效率的影响,发现声波单独作用时在3500 Hz达到最佳除尘效率,为74.49%,协同喷雾时2600 Hz即可实现相近的除尘效率,为73.83%。进一步探究其中机理,采用以粒径测试为依据的团聚效率作为评价指标,结果显示,2600 Hz声波与喷雾单独作用时团聚效率分别为30.37%和28.82%,协同作用时团聚效率大幅提升至57.95%。该研究可为后续造粒塔工程改造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素粉尘 声波团聚 声波频率 喷雾 除尘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烟气对商用SCR催化剂氧化SO_(2)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杨希刚 许月阳 +5 位作者 王圣 李雨欣 李金壘 魏泽坤 黄亚继 张荣初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499-504,共6页
作为燃煤电厂常用的商用SCR脱硝催化剂,V_(2)O_(5)-WO_(3)/TiO_(2)会将烟气中SO_(2)氧化为SO_(3),从而影响脱硝装置和后续装备安全运行。基于固定床反应器研究了温度和烟气组分对SCR催化剂催化SO_(2)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温度和O_... 作为燃煤电厂常用的商用SCR脱硝催化剂,V_(2)O_(5)-WO_(3)/TiO_(2)会将烟气中SO_(2)氧化为SO_(3),从而影响脱硝装置和后续装备安全运行。基于固定床反应器研究了温度和烟气组分对SCR催化剂催化SO_(2)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温度和O_(2)浓度对SO_(3)/SO_(2)转化率的影响较大。温度上升会促进催化剂对SO_(2)的转化,O_(2)体积分数在0~4%时,SO_(3)/SO_(2)转化率随O_(2)浓度上升而上升,O_(2)体积分数超过4%后,对SO_(3)/SO_(2)转化率影响不大。SO_(2)扩散速率和氧化速率共同决定了SO_(3)/SO_(2)转化率。SO_(2)体积分数在0~100×10^(-6)时,SCR催化剂氧化作用下SO_(2)浓度增大促进SO_(2)氧化,而体积分数高于100×10^(-6)时,SO_(2)氧化率则随SO_(2)浓度上升而降低。脱硝过程对SCR催化剂氧化SO_(2)有显著作用,主要表现为NH_(3)与SO_(2)在SCR催化剂上的竞争吸附。当氨氮物质的量比小于1时,随氨氮物质的量比升高时,脱硝效率升高,而SO_(3)/SO_(2)转化率降低;氨氮物质的量比大于1时,脱硝效率变化较小,而SO_(3)/SO_(2)转化率则明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R催化剂 SO_(3)/SO_(2)转化率 温度 烟气组分 脱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汽轮发电机组轴系动力响应特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文飚 薛建明 +3 位作者 谭锐 何新荣 董月红 郭瑞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63-366,共4页
以某型1000MW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汽轮发电机组轴系为对象,建立了轴系有限元求解模型,深入研究了轴系的固有频率分布、同相及反相分量后的响应等动力特性。结果表明,轴系超高压及高压转子模态耦合效应明显;轴系中各转子在不平衡力的作用下... 以某型1000MW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汽轮发电机组轴系为对象,建立了轴系有限元求解模型,深入研究了轴系的固有频率分布、同相及反相分量后的响应等动力特性。结果表明,轴系超高压及高压转子模态耦合效应明显;轴系中各转子在不平衡力的作用下前瓦的振幅响应要大于后瓦,后侧的转子影响前侧的转子;相对于对称不平衡质量分布,反对称质量分布引起的响应特性更为复杂,它会同时激发出本转子和邻近前一个转子的一阶振型;1号瓦截面处的振动响应易受到后面各转子不平衡量的影响,尤其是反对称不平衡量的影响,低压转子的反对称不平衡也会引起1号瓦在2200r/min处出现峰值;在工作转速下时,承载转子的两侧各瓦从相位来看能体现出对应的振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再热超超临界 动力特性 有限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碱性吸附剂炉内脱除燃煤烟气SO_(3)特性试验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秋白 黄亚继 +4 位作者 许月阳 王圣 李雨欣 李金壘 魏泽坤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415-421,共7页
由于会引起蓝烟、酸沉积以及建筑腐蚀等问题,SO_(3)减排已成为当前燃煤污染物控制的热点问题。基于U型石英管在260~380℃对常见碱性吸附剂的SO_(3)脱除规律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Mg(OH)_(2)比表面积与孔容均最大,在试验温度范围内... 由于会引起蓝烟、酸沉积以及建筑腐蚀等问题,SO_(3)减排已成为当前燃煤污染物控制的热点问题。基于U型石英管在260~380℃对常见碱性吸附剂的SO_(3)脱除规律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Mg(OH)_(2)比表面积与孔容均最大,在试验温度范围内SO_(3)脱除性能优于NaHCO_(3)、Ca(OH)_(2)和Na_(2)CO_(3)。SO_(3)脱除前期,温度升高会提高所用吸附剂的SO_(3)动态脱除效率,且Mg(OH)_(2)在380℃下第10 min时的脱除率高达84%;当SO_(3)脱除趋于饱和时,温度提高对所用吸附剂的SO_(3)动态脱除效率无明显影响。吸附动力学分析表明,Na_(2)CO_(3)对SO_(3)的吸附反应前期(0~40 min)基本符合反应控制的缩核模型,此时Na_(2)CO_(3)表面的化学反应主导SO_(3)的脱除反应,而内扩散控制的缩核模型仅在260℃时可较好的描述前40 min的脱除反应。而在吸附后期(50~100 min),表面反应控制和内扩散控制均可较好的描述该阶段的吸附过程,此时SO_(3)在产物层的内扩散与其在Na_(2)CO_(3)表面的化学反应共同主导SO_(3)的脱除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吸附剂 SO_(3)脱除 Na_(2)CO_(3) 吸附动力学 缩核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电站炭基催化法再生热源方案的经济性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程文煜 刘梦宁 +2 位作者 邢德山 许芸 许浩杰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58-564,571,共8页
以某350 MW超临界机组为例,提出抽取再热蒸汽作为炭基催化剂再生热源的方案,并将换热后的高温蒸汽优先替代除氧器抽汽(方案1)或给水泵汽轮机抽汽(方案2)进行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100%热耗保证(THA)负荷下,2种方案下汽轮机的绝对内效率... 以某350 MW超临界机组为例,提出抽取再热蒸汽作为炭基催化剂再生热源的方案,并将换热后的高温蒸汽优先替代除氧器抽汽(方案1)或给水泵汽轮机抽汽(方案2)进行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100%热耗保证(THA)负荷下,2种方案下汽轮机的绝对内效率分别降低2.5%和1.8%,发电标准煤耗分别增加16.6 g/(kW·h)和11.9 g/(kW·h);75%THA负荷下,2种方案下汽轮机的绝对内效率分别下降4%和2.5%,发电标准煤耗分别增加13.4 g/(kW·h)和17 g/(kW·h);根据机组特点,较高负荷年运行时长占比大的机组可选择方案2,较低负荷年运行时长占比大的机组可选择方案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站 炭基催化剂 脱硫脱硝 热源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焦移动层垃圾焚烧发电烟气净化技术 被引量:3
6
作者 孟春强 柴晓琴 +3 位作者 张乾 邢德山 吴春华 柏源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CAS 2018年第12期58-60,75,共4页
介绍了活性焦移动层技术脱除多种污染物的工艺原理和流程,并阐述其在垃圾焚烧发电烟气净化具有的特点和优势。
关键词 活性焦移动层 垃圾焚烧发电 烟气净化 吸附塔 再生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损失分析的水冷壁结渣监测和吹灰优化
7
作者 刘俊 黄亚继 +6 位作者 徐文韬 岳峻峰 王圣 高嘉炜 祁帅杰 赵佳琪 张煜尧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501-507,共7页
目前大多数燃煤电厂采用定时定量的吹灰方案,易造成受热面欠吹或过吹。以某650 MW超临界直流锅炉水冷壁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热损失和GA-BP神经网络建立水冷壁结渣监测模型,再以吹灰净收益最大为优化目标建立水冷壁的吹灰优化模型,考... 目前大多数燃煤电厂采用定时定量的吹灰方案,易造成受热面欠吹或过吹。以某650 MW超临界直流锅炉水冷壁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热损失和GA-BP神经网络建立水冷壁结渣监测模型,再以吹灰净收益最大为优化目标建立水冷壁的吹灰优化模型,考虑到布置在炉膛不同高度的吹灰器对灰渣的去除效果不同,对吹灰增量叠加曲线分段拟合,最后对电厂现有2种吹灰方案进行优化分析。结果表明,启动D~F层吹灰器吹灰策略的吹灰效率更高,但启动A~F层吹灰器吹灰策略经过优化后,吹灰净收益更大,目标锅炉的水冷壁吹灰时间设置为3556 s,2次吹灰的间隔时间设置为10600 s,吹灰器从A层依次启动到F层,每台吹灰器运行时间相同,获得的吹灰净收益最大为6449.41 kW,相较启动D~F层吹灰器吹灰策略优化后的结果,吹灰净收益提高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渣监测 GA-BP 吹灰优化 水冷壁 热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波团聚净化火电300 MW机组湿法脱硫后烟气试验
8
作者 魏泽坤 黄亚继 +8 位作者 刘宇清 王圣 张荣初 丁雪宇 李雨欣 李金壘 张雪伟 朱志成 李志远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1-58,共8页
目前国内火电燃煤机组广泛采用的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系统会产生大量颗粒物,传统除尘除雾装置对粒径较小的颗粒物尤其是PM_(10)的脱除效果比较有限。声波团聚对于控制细小颗粒物尤其是PM_(10)的排放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烟尘预处理环节... 目前国内火电燃煤机组广泛采用的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系统会产生大量颗粒物,传统除尘除雾装置对粒径较小的颗粒物尤其是PM_(10)的脱除效果比较有限。声波团聚对于控制细小颗粒物尤其是PM_(10)的排放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烟尘预处理环节与传统除尘除雾器组合使用。为解决火电机组湿法脱硫后烟气中粉尘特别是PM_(10)的逃逸问题,对烟道进行工程改造试验,配置3200、1600和800 Hz频率的不同组合方案,探究其对PM_(10)数量浓度、粒径分布的影响,选取其中团聚效果最好的声波组合方案,分别测试背景工况、声波单独作用、声波耦合喷雾作用时的除尘效率。结果表明:未开启声波时PM_(10)数量浓度较高,为2.75×10^(4) cm^(-3),峰值粒径在0.05μm左右,声波开启后PM_(10)的数量浓度明显降低,且峰值粒径增大,多种组合方案中3200 Hz×4+1600 Hz×2的声波组合方案PM_(10)的数量浓度最低,为2.26×10^(4) cm^(-3),代表此方案团聚效率最高,为17.82%。除尘效率的测试中,除雾器单独作用时除尘效率较低,仅为34.3%,配合上述声波可将除尘效率提升至52.1%,再辅助喷雾时除尘效率最高,达到60.4%,此时除雾器出口烟尘质量浓度降至5 mg/m^(-3)以下,满足超低排放要求。此外,对于试验中的低质量浓度PM_(10)环境,声波团聚规律依然适用,但颗粒物碰撞概率较低,可采用高低频声波组合的方案弥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波团聚 湿法脱硫 PM_(10) 频率 喷雾 除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负荷电站锅炉燃烧特性CFD模拟 被引量:6
9
作者 胡耘 吴晓岚 陈智超 《节能技术》 CAS 2023年第4期301-308,共8页
为了研究超低负荷下电站锅炉不同燃烧器布置方式对炉内煤粉燃烧等特性的影响,采用CFD方法对一台600 MW前后墙对冲电站锅炉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超低负荷下,与投运1层燃烧器相比,投运2层燃烧器的炉内温度分布更均匀,火焰充满度... 为了研究超低负荷下电站锅炉不同燃烧器布置方式对炉内煤粉燃烧等特性的影响,采用CFD方法对一台600 MW前后墙对冲电站锅炉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超低负荷下,与投运1层燃烧器相比,投运2层燃烧器的炉内温度分布更均匀,火焰充满度更好,燃烧更加稳定,炉内气氛还原性更强。将燃烧器布置于下层,NO排放量减少,燃尽率提升,炉膛出口烟温降低。综合考虑炉内温度、气氛分布和炉膛尾部参数,在25%BMCR超低负荷下,投运2层燃烧器并布置于下层为最佳工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负荷 电站锅炉 燃烧 燃烧器布置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烧调整对W火焰锅炉省煤器出口烟气组分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希刚 金保昇 +2 位作者 古世军 李昌松 陈国庆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96-904,共9页
以某660 MW超临界W火焰锅炉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试验方法研究了燃烧调整对省煤器出口烟气组分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450、500、650 MW试验负荷下省煤器出口烟道横截面NO_(x)和O_(2)分布差异较大,中、高负荷下NO_(x)质量浓度和O_(2)体积... 以某660 MW超临界W火焰锅炉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试验方法研究了燃烧调整对省煤器出口烟气组分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450、500、650 MW试验负荷下省煤器出口烟道横截面NO_(x)和O_(2)分布差异较大,中、高负荷下NO_(x)质量浓度和O_(2)体积分数分布呈左侧低右侧高的特点,而低负荷下呈中间低两侧高的分布特点,机组负荷越高,NOx质量浓度分布的不均匀度越低;运行氧量对NO_(x)和O_(2)分布特征影响并不明显;磨煤机组合方式影响炉内燃烧均匀性,进而影响省煤器出口烟道横截面O_(2)和NO_(x)分布,500 MW负荷3种磨煤机组合运行方式下NO_(x)和O_(2)分布的不均匀度分别为7.56%、7.70%、3.90%和17.30%、14.70%、6.49%.受燃尽风喷口风量分配偏差的影响,50%、75%和100%燃尽风风门开度下NO_(x)质量浓度分布的不均匀度分别为7.86%、26.90%和10.40%,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与O_(2)体积分数分布特点基本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R脱硝率 烟气组分 不均匀度 燃烧调整 W火焰锅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截面支撑板提升燃气轮机排气扩压器气动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国庆 董雨轩 +1 位作者 李志刚 李军 《东方汽轮机》 2023年第4期36-44,共9页
为提升燃气轮机排气扩压器的气动性能,文章设计了一种变截面弯扭锥形支撑板。采用数值求解三维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RANS)的方法在两种进气旋流角条件下对比分析了原始结构支撑板和变截面弯扭锥形支撑板对排气扩压器气动性... 为提升燃气轮机排气扩压器的气动性能,文章设计了一种变截面弯扭锥形支撑板。采用数值求解三维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RANS)的方法在两种进气旋流角条件下对比分析了原始结构支撑板和变截面弯扭锥形支撑板对排气扩压器气动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进气旋流角为16°和28°时,与原始结构支撑板相比,变截面弯扭锥形支撑板一方面通过其后掠锥形设计使得气流对支撑板前缘的冲击沿轴向逐渐发生,另一方面通过前缘的弯度设计减小了相对进气攻角,使得排气扩压器内流动分离减弱,进而减小排气扩压器的总压损失系数。进气旋流角为28°时,变截面支撑板还可以显著增加排气扩压器的动压转化系数。变截面支撑板在进气旋流角分别为16°和28°时使得排气扩压器的静压恢复系数相对提升4.8%和30%。所提出的变截面弯扭锥形支撑板有效提升了排气扩压器的静压恢复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气扩压器 变截面支撑板 气动性能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能源企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与转型途径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秋白 刘涛 +4 位作者 王圣 赵秀勇 柏源 潘超 李辉 《中国煤炭》 2022年第9期18-25,共8页
从黄河流域当前能源结构、能源产业发展与生态环保现状分析出发,探讨并回答了在我国“双碳”目标下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中,黄河流域能源产业要实现转型升级所面临的煤炭资源往哪里去、清洁能源从哪里来、能源开发利用... 从黄河流域当前能源结构、能源产业发展与生态环保现状分析出发,探讨并回答了在我国“双碳”目标下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中,黄河流域能源产业要实现转型升级所面临的煤炭资源往哪里去、清洁能源从哪里来、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生态环保工作怎么做的三大核心问题;探索提出了区域内大型综合能源企业新形势下高质量发展的努力方向与转型途径,即:充分利用区域能源资源优势和良好的产业链基础,通过推进煤炭绿色开采、打造综合电力能源系统、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实现化石能源清洁化、清洁能源规模化、能源供应融合化发展,并以节能降碳为总抓手实现科学降碳与生态环保协同增效的绿色低碳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黄河流域 能源企业 绿色低碳转型 挑战与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超临界机组汽轮机油性能评价及其劣化原因分析
13
作者 刘建民 张继平 +1 位作者 戴媛静 郭丹 《润滑油》 CAS 2022年第4期35-38,共4页
按照GB/T 7596-2017要求考察了超超临界机组在用汽轮机油的理化性能,结果表明使用一年半的汽轮机油除水分、颗粒污染等级和旋转氧弹超标外,其他理化性能满足指标要求,但其抗氧化、抗泡沫、空气释放性和抗乳化性能有劣化的趋势。油中酚... 按照GB/T 7596-2017要求考察了超超临界机组在用汽轮机油的理化性能,结果表明使用一年半的汽轮机油除水分、颗粒污染等级和旋转氧弹超标外,其他理化性能满足指标要求,但其抗氧化、抗泡沫、空气释放性和抗乳化性能有劣化的趋势。油中酚类抗氧剂含量降低,导致抗氧化(旋转氧弹)性能劣化。抗氧化性能劣化及水分、污染等级的超标导致抗泡沫、空气释放性和抗乳化性能下降。此外往复运动摩擦磨损(SRV)试验表明,与新油相比,在用汽轮机油摩擦系数不稳定且磨损较大。SEM分析表明,在用汽轮机油试件表面产生明显的犁沟,这是在用油颗粒污染等级较高引起的。EDS元素分析表明在用汽轮机油润滑的试件磨斑表面氧含量较高,其原因为在用油抗氧化性能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超临界机组 汽轮机油 性能评价 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低活性焦烟道气净化工艺中焦耗的途径 被引量:6
14
作者 孟春强 柴晓琴 +3 位作者 程文煜 邢德山 吴春华 柏源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CAS 2018年第10期57-60,共4页
活性焦烟气净化技术中,活性焦在循环使用的过程中,会造成活性焦的损耗,其中包括化学消耗和机械消耗。活性焦在再生过程中处于400℃以上高温,活性焦内部的H2SO4会与C发生化学反应,造成化学消耗,在活性焦烟气净化系统中注入适量NH3使其与H... 活性焦烟气净化技术中,活性焦在循环使用的过程中,会造成活性焦的损耗,其中包括化学消耗和机械消耗。活性焦在再生过程中处于400℃以上高温,活性焦内部的H2SO4会与C发生化学反应,造成化学消耗,在活性焦烟气净化系统中注入适量NH3使其与H2SO4反应生成(NH4)2SO4,防止H2SO4与C反应,从而减少了化学消耗;同时由于活性焦活性焦移送过程中的跌落、磨损和旋转设备的剪切,产生活性焦粉末,造成机械损失,通过降低吸附塔活性焦的移动速度、优化储存仓结构、在漏斗和沟槽增加防磨装置等措施,以此降低活性焦的的机械损耗。采取本文所采取的的对策,可将活性焦的消耗控制在2%以内的较好水平,降低活性焦消耗的运行成本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焦 烟道气 净化 技术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