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碳”目标下中国碳排放控制目标分解思路研究
1
作者 周丽 章姝 +1 位作者 王美涵 黄俊灵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9-540,共12页
基于中国能耗“双控”向碳“双控”转变的趋势分析,识别了转型中存在的机制协调、任务分解和基础条件等挑战,梳理了国内外碳排放控制目标分解经验。基于中国“十五五”更适合采用全国碳强度控制目标,从公平性、透明度、成本有效性、数... 基于中国能耗“双控”向碳“双控”转变的趋势分析,识别了转型中存在的机制协调、任务分解和基础条件等挑战,梳理了国内外碳排放控制目标分解经验。基于中国“十五五”更适合采用全国碳强度控制目标,从公平性、透明度、成本有效性、数据可获性、上下协调难度、目标完成风险度等角度,提出并对比了“十五五”时期碳排放控制目标地区分解的三种思路和实施方案,建议开展基于地方自主确定目标形式的“两上两下”的国家-地方双向磋商目标制定机制,并最终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分解 国家 地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候因子框架的气候变化对能源系统的影响评估
2
作者 曲洋 王铭铭 +2 位作者 周方卓 黄俊灵 常世彦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3-363,共11页
长期变暖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将对能源供给与需求产生显著影响,理解和评估气候变化对能源系统的影响对于降低能源转型风险至关重要。文中基于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提出的“产生影响的气候因子”(CID)框架,采取文献综述的方法,系统梳... 长期变暖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将对能源供给与需求产生显著影响,理解和评估气候变化对能源系统的影响对于降低能源转型风险至关重要。文中基于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提出的“产生影响的气候因子”(CID)框架,采取文献综述的方法,系统梳理了气候变化对能源供给和需求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显示,CID框架有助于全面评估气候变化对能源系统的影响和风险。风、冷热、干湿、冰雪和其他CID类型对能源系统有较大影响。有必要将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纳入能源和电力系统的常规规划中,将气候变化引起的长期变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以构建具有气候韧性的能源和电力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产生影响的气候因子(CID) 能源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我国燃煤耦合生物质发电潜力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郑丁乾 田善君 +1 位作者 马思宁 常世彦 《洁净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5-43,共9页
燃煤耦合生物质发电可以降低燃煤电厂CO_(2)排放,减少空气污染。考虑秸秆资源能量密度较低等特点,燃煤耦合生物质发电技术的应用潜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燃煤电厂与秸秆资源在空间上的匹配程度。因此,从空间分析角度,研究燃煤耦合生物质发... 燃煤耦合生物质发电可以降低燃煤电厂CO_(2)排放,减少空气污染。考虑秸秆资源能量密度较低等特点,燃煤耦合生物质发电技术的应用潜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燃煤电厂与秸秆资源在空间上的匹配程度。因此,从空间分析角度,研究燃煤耦合生物质发电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高分辨率燃煤电厂与秸秆资源数据,采用空间匹配方法对燃煤耦合发电的可能潜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我国燃煤电厂与秸秆资源空间匹配程度较高,约89%的可收集秸秆位于燃煤电厂半径100 km以内。燃煤电厂可掺混秸秆量受秸秆可能源化利用率和电厂秸秆可掺混比例影响。秸秆可能源化利用率越高且电厂秸秆可掺混比例越高时,燃煤电厂可掺混的秸秆量越多。在秸秆高能源化利用率与30%掺混比例的情景下,1066个电厂可以在半径100 km以内找到可掺混的秸秆资源,其中约52.6%电厂可满足30%掺混比例。该情景下,电厂可消纳秸秆3.84亿t,减排CO_(2)约5.11亿t。相关结论可为我国燃煤耦合生物质发电技术支持政策以及秸秆能源化利用政策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燃煤耦合生物质发电 秸秆 掺混比例 运输距离 生物质可能源化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