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8年毛泽东思想研究评析 被引量:3
1
作者 田桥 《毛泽东研究》 2019年第3期60-70,共11页
回顾2018年毛泽东思想研究成果,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系,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毛泽东经典著作的历史考证,毛泽东思想中的党建、协商民主、社会主义教育、农业现代化... 回顾2018年毛泽东思想研究成果,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系,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毛泽东经典著作的历史考证,毛泽东思想中的党建、协商民主、社会主义教育、农业现代化、军事国防等内容的时代解读,海外毛泽东研究的译介与反思等问题是学界的焦点议题。新时代深化毛泽东思想研究,要进一步拓宽研究视域,重视引入和运用新的方法论和理论分析框架,不断构筑新的学术生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 毛泽东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逻辑、理论辩误与意涵阐明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江静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21,150,共9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一个重大命题,它的出场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理论性概括和肯定性评价。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证明了人类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但在西方现代化理论和话语的影响下,关于中... “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一个重大命题,它的出场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理论性概括和肯定性评价。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证明了人类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但在西方现代化理论和话语的影响下,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还存在“趋同论”“排他论”和“模式论”等误读。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式”,是式样、方式,应当从历史传统、文化积累、发展任务和现实国情等多重维度加以把握。鉴于此,阐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民族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立足自身国情和实践的现代化、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化,仍然是牢牢把握现代化过程的话语权所必须作出的理论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中国式现代化 西方现代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建设的首要问题 被引量:4
3
作者 戴木才 彭隆辉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16,共6页
从当代中国实际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执政实践出发,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面对的政治伦理关系主要有党群关系、党政关系和政党关系,其中党群关系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首要政治伦理关系,这一首要政治伦理关系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 从当代中国实际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执政实践出发,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面对的政治伦理关系主要有党群关系、党政关系和政党关系,其中党群关系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首要政治伦理关系,这一首要政治伦理关系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的根本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即党群关系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伦理建设的首要问题就是必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执政伦理 首要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南国会改革的举措及其成效 被引量:4
4
作者 陈明凡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1-124,共4页
越南国会改革的宗旨是使国会成为名副其实的最高权力机关,为此,国会改革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如国会代表实行直选,候选人信息公开;实行质询制度,并通过电视向公众直播;实行信任投票制度,领导人两次信任投票不过半者即可罢免;提高专职... 越南国会改革的宗旨是使国会成为名副其实的最高权力机关,为此,国会改革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如国会代表实行直选,候选人信息公开;实行质询制度,并通过电视向公众直播;实行信任投票制度,领导人两次信任投票不过半者即可罢免;提高专职代表比例;提高妇女在国会中的地位,等等。越南国会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显著强化了国会的地位和责任,提高了国会活动的透明度,也提高了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国会改革被称为越南政治革新的"领头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南国会改革 质询制度 信任投票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群关系若干比喻溯源与析义 被引量:3
5
作者 冯务中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19,共6页
党群关系是当代中国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关于党群关系,在经典作家和革命领袖那里有着诸多脍炙人口的比喻,例如将党群关系比作"种子与土地"、"学生与先生"、"安泰与大地"或"儿子与母亲"、"... 党群关系是当代中国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关于党群关系,在经典作家和革命领袖那里有着诸多脍炙人口的比喻,例如将党群关系比作"种子与土地"、"学生与先生"、"安泰与大地"或"儿子与母亲"、"鱼与水"、"游泳者与水"等。这些比喻将政治语言转化为生活语言,将抽象的大道理转化为形象的小道理,从而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口耳相传。它们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微观案例。这些耳熟能详的比喻都有其文本渊源,需要我们去追溯;都有其丰富涵义,需要我们去分析。这些比喻主要是在价值期许的层面上而言的,我们应该设法促使其从"应然之期许"转化为"实然之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群关系 群众路线 比喻 价值期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周期率”对话及其文本若干细节问题之考证
6
作者 冯务中 《毛泽东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3-100,共8页
1945年毛泽东与黄炎培的“历史周期率”对话不是发生于7月5日,而是发生于7月4日;不是“夜谈”,而是“午后谈”;不是“两人谈”,而是“多人谈”;应该不在毛泽东家中,而在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记载“历史周期率”对话的《延安五日记》... 1945年毛泽东与黄炎培的“历史周期率”对话不是发生于7月5日,而是发生于7月4日;不是“夜谈”,而是“午后谈”;不是“两人谈”,而是“多人谈”;应该不在毛泽东家中,而在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记载“历史周期率”对话的《延安五日记》的撰写地不是延安,而是重庆;黄炎培的延安日记与《延安五日记》不是一回事。“历史周期率”对话文本首次面世于《延安归来》一书而非《国讯》杂志;《延安归来》初版于1945年8月而非7月;《延安归来》有多个版本,各版本关于“历史周期率”对话的记载在文字和标点上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周期率”对话 《延安归来》 延安日记 文本 考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的青年政策的历史演进、表现形式及发展展望 被引量:10
7
作者 叶子鹏 宋俪超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0-57,共8页
青年群体是社会主体构成的重要单元,是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新锐力量。青年政策是青年群体成长与发展的方向指引和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的青年政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青年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青年... 青年群体是社会主体构成的重要单元,是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新锐力量。青年政策是青年群体成长与发展的方向指引和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的青年政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青年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在当代中国的重大现实应用,是中国共产党引导青年成长和开展青年工作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伊始即高度重视青年和青年工作,相继领导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青年政策。对党的各个历史阶段的青年政策加以细致梳理和归纳,探究其中蕴含的演进逻辑与机理,总结其中反映的指导原则和现实启示,对新时代制定青年政策、开展青年工作、引导青年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政策 内涵意蕴 历史演进 表现形式 发展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依据、价值与路径 被引量:11
8
作者 黎田 王渤飞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21年第3期30-40,共11页
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是坚持和完善新时代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重要举措,是贯彻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和国家学说的必然要求,是对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创设的经验总结,是全新历史方位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创新成果。健全党的全面领... 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是坚持和完善新时代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重要举措,是贯彻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和国家学说的必然要求,是对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创设的经验总结,是全新历史方位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创新成果。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不仅有助于系统阐明党的全面领导概念的科学内涵,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型政党的政治定位,而且有助于推动新时代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更加科学完备,巩固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显著优势。立足新时代国家治理全局,要通过维护制度权威、完善法律法规、注重宣传阐释、凝聚价值共识、增强制度供给等路径,不断提升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全面领导制度 新时代 党的领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扶贫时代”提升驻村“第一书记”工作效能的多理论视角透视 被引量:2
9
作者 何土凤 叶子鹏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9-102,共4页
驻村“第一书记”在扶贫政策执行中发挥着纽带和协调功能。从外部性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权力距离理论以及协同治理理论等理论视角进行透视,在“后扶贫时代”,需要增强正外部性效应和消除负外部性效应,破解不同政策执行者间以及政策... 驻村“第一书记”在扶贫政策执行中发挥着纽带和协调功能。从外部性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权力距离理论以及协同治理理论等理论视角进行透视,在“后扶贫时代”,需要增强正外部性效应和消除负外部性效应,破解不同政策执行者间以及政策执行者和受益者间的信息不对称困境,化解职能距离和情感距离难题,发挥各治理主体的协同优势,推进制度协同和科技协同,从而进一步提升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扶贫时代” 驻村“第一书记” 工作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