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三联序贯治疗效果观察
被引量:14
- 1
-
-
作者
洪颖
胡运韬
张纯
王常观
窦宏亮
马志中
-
机构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眼科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
-
出处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72-375,共4页
-
文摘
目的观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经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玻璃体内及前房内注射,小梁切除术及双目间接检眼镜下全视网膜光凝的三联序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诊断为NVG伴视网膜病变且药物控制眼压不良的患者。共有18例(18眼)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15例、女3例,年龄(61.7±13.9)岁。序贯治疗的第1天行前房穿刺放液联合抗VEGF前房内及玻璃体内注射,注射后3~5 d行小梁切除手术,小梁切除术术后5~7 d内开始采用双目间接检眼镜激光直视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记录患者手术前后视力、眼压、角膜、虹膜、房角新生血管和眼底情况。结果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1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6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5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眼,视网膜动脉合并视网膜静脉阻塞2眼。治疗前眼压(43.5±5.1)mmHg(1 kPa=7.5 mmHg),使用抗青光眼药物种类为(5.1±0.5)种;治疗后眼压(15.2±2.2)mmHg,使用抗青光眼药物种类为(0.5±1.0)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68,P<0.001;t=12.30,P<0.001)。序贯治疗后视力提高4例,视力无变化13例,下降1例。结论抗VEGF玻璃体及前房内注射,小梁切除术及双目间接检眼镜下全视网膜光凝的三联序贯治疗对NVG有明确的治疗效果。
-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
全视网膜光凝
-
Keywords
neovascular glaucoma
trabeculectomy
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
-
分类号
R775
[医药卫生—眼科]
-
-
题名虹膜荧光素血管造影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随访中的应用
被引量:6
- 2
-
-
作者
洪颖
张纯
王常观
胡运韬
窦宏亮
马志中
-
机构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眼科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
-
出处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65-868,共4页
-
文摘
目的观察虹膜荧光素血管造影(iri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IFA)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随访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随访过程中发现眼压再次升高的NVG患者17例(17眼),其中男10例(10眼),女7例(7眼),年龄(52.2±14.2)岁。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7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7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2眼,视网膜中央静脉合并动脉阻塞1眼。记录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等资料。行IFA评估患者虹膜新生血管复发的情况,包括新生血管范围、荧光素渗漏程度,并与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本研究发现,通过IFA观察到17例(17眼)患者均存在虹膜新生血管,其阳性率为100.0%;依据荧光素渗漏的情况对患者的病变进行分级,其中轻度12例12眼,中度4例4眼,重度1例1眼。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结果显示12例(12眼)患者存在明显的虹膜新生血管,5例(5眼)患者未观察到明显的新生血管,其阳性率为70.6%。两种检查方法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2)。IFA所显示的新生血管范围大于裂隙灯下观察的结果。结论 IFA有助于NVG患者新生血管复发的早期诊断,在NVG随访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虹膜荧光素血管造影
眼压
-
Keywords
iri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neovascular glaucoma
intraocular pressure
-
分类号
R775.3
[医药卫生—眼科]
-
-
题名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6
- 3
-
-
作者
许晶晶(综述)
胡运韬(审校)
-
机构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眼科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
-
出处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15-720,共6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641080)。
-
文摘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50岁以上人群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AMD可使中心视力进行性、不可逆性丧失,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研究人员已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筛选出一系列AMD相关基因(CFH、ARMS2、HTRA1等)和相应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通过检测这些位点,我们可以预测高危人群的AMD发生风险、AMD疾病亚型和进展情况,以及患者对治疗的敏感性。基因治疗方面,目前针对发病机制的研究突破较少,基因治疗集中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和补体通路的抑制、RNA干扰技术等方面,通过腺相关病毒载体递送和表达相应功能蛋白,从而抑制AMD的进展,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仍有待进一步评估。就AMD相关基因的SNP、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单核苷酸多态性
基因诊断
基因治疗
-
Keywords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Genetic diagnosis
Gene therapy
-
分类号
R774.5
[医药卫生—眼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