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膝内侧半月板后角根部撕裂伴移位的临床及影像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军凯 王亚魁 +1 位作者 赵红亮 郑卓肇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14-1017,共4页
目的:探讨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后角根部撕裂(MMPRT)伴移位的相关因素及伴发损伤。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关节镜证实的42例膝内侧半月板后角根部撕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特征,根据撕裂后移位程度将患者分为移位组(撕裂间隙≥1.0 mm)和非移位组(... 目的:探讨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后角根部撕裂(MMPRT)伴移位的相关因素及伴发损伤。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关节镜证实的42例膝内侧半月板后角根部撕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特征,根据撕裂后移位程度将患者分为移位组(撕裂间隙≥1.0 mm)和非移位组(撕裂间隙<1.0 mm)。对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体重指数、半月板绝对脱出量和相对脱出率、关节软骨损伤、骨髓水肿及关节积液等相关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移位组半月板绝对脱出量显著高于非移位组[(4.3±0.9)vs.(3.3±0.9)mm,P<0.01]。移位组半月板相对脱出率明显高于非移位组[(32.3%±11.6%)vs.(20.1%±5.0%),P<0.01]。移位组内侧胫骨平台软骨损伤程度较非移位组严重(P=0.03)。而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体重指数及骨髓水肿和关节积液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内侧半月板后角根部撕裂中,较大的撕裂间隙使半月板脱出更明显,内侧胫骨平台软骨损伤程度更严重,加剧了骨关节炎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月板撕裂 移位 膝关节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MRI钆贝葡胺增强肝胆期与病理学对照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洁 曹吉平 +2 位作者 李莉 赵本琦 郑卓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825-1829,共5页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钆贝葡胺(Gd-BOPTA)增强MRI肝胆期强化与病理学分级及免疫组化指标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Gd-BOPTA增强MR扫描的53例HCC患者的MRI及病理学资料,测量HCC肝胆期强化率(CER)、SNR和CNR。依据术后病理分级及免...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钆贝葡胺(Gd-BOPTA)增强MRI肝胆期强化与病理学分级及免疫组化指标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Gd-BOPTA增强MR扫描的53例HCC患者的MRI及病理学资料,测量HCC肝胆期强化率(CER)、SNR和CNR。依据术后病理分级及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CK7、CK19、CD34、Ki-67的表达进行分组,比较组间差异。结果病理分级Ⅰ级HCC患者11例、Ⅱ级27例、Ⅲ级15例,无Ⅳ级患者;不同病理分级HCC之间Gd-BOPTA增强MRI肝胆期CER、SNR和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K19阳性组与阴性组、CD34阳性组与阴性组HCC之间肝胆期CE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NR和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K7和Ki-67阳性组与阴性组间肝胆期CER、SNR和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HCC的Gd-BOPTA增强MRI肝胆期CER与CK19或CD34阳性表达有一定关联,肝胆期CER越低,越倾向于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钆贝葡胺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对比度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对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许艺兰 李睿 +2 位作者 崔园园 郑卓肇 赵锡海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8期750-755,共6页
目的基于多对比度MRI血管壁成像技术,比较颅内动脉、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方法回顾经3D多对比度头颈联合MRI血管壁成像检查确定存在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资料.观察斑块分布情况;测量斑块负荷,包括斑块最大... 目的基于多对比度MRI血管壁成像技术,比较颅内动脉、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方法回顾经3D多对比度头颈联合MRI血管壁成像检查确定存在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资料.观察斑块分布情况;测量斑块负荷,包括斑块最大管壁厚度、长度、管腔狭窄程度;分析斑块内成分,包括脂质坏死核、出血、钙化,对比分析颅内动脉和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特征.结果在入组的45例患者中,共检出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03个,其中颅外动脉斑块156个(76.8%),颅内动脉斑块47个(23.2%).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大管壁厚度([ 3.2±1.0)mmvs (1.9±0.4)mm,P<0.001]、斑块长度[10.7(7.5~13.7)mmvs4.3(2.6~6.3)mm,P<0.001]大于颅内动脉,而颅内动脉管腔狭窄程度[28.0%(20.0%~38.5%)vs18.8%(10.8%~30.5%),P<0.001]重于颅外动脉.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脂质坏死核的发生率高于颅内动脉(66.0%vs21.3%,P<0.001),而斑块内出血的发生率颅内动脉高于颅外颈动脉(27.7%vs13.5%,P=0.027).结论在合并有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中,颅外动脉的斑块最大管壁厚度、斑块内脂质坏死核的发生率高于颅内动脉,而管腔狭窄程度、斑块内出血的发生率低于颅内动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成分 斑块负荷 颅内动脉 颅外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骶部脊髓黏液乳头状型室管膜瘤MRI特征与手术所见的相关性 被引量:3
4
作者 白博锋 王立学 +3 位作者 赵本琦 董鸿鹏 郑卓肇 马永强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615-1619,共5页
目的探讨腰骶部脊髓黏液乳头状型室管膜瘤(MPE)与周围组织粘连的MRI特征及其与手术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4例腰骶部脊髓MPE患者(共22个病灶),观察术前MRI特征,结合术后病理结果分析其与手术所见的相关性。结果MR增... 目的探讨腰骶部脊髓黏液乳头状型室管膜瘤(MPE)与周围组织粘连的MRI特征及其与手术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4例腰骶部脊髓MPE患者(共22个病灶),观察术前MRI特征,结合术后病理结果分析其与手术所见的相关性。结果MR增强T1WI表现为不均匀强化肿瘤较均匀强化者更易与周围组织粘连(P<0.05);T2WI信号表现与病灶和周围组织粘连情况无显著相关性(P>0.05)。22个病灶均经手术完全切除。3例肿瘤术后复发,病灶均与周围组织粘连。结论腰骶部MPE术前增强MRI表现为非均匀强化多提示病灶与周围组织粘连,术后较无粘连者更易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管膜瘤 黏液乳头状型 磁共振成像 粘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RI的膝内侧半月板后角根部损伤及伴发损伤 被引量:9
5
作者 王军凯 赵本琦 +1 位作者 王先道 郑卓肇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80-883,共4页
目的:了解膝关节MR检查患者内侧半月板后角根部(PMMRL)损伤的发生率,探讨PMMRL的各种损伤类型以及伴发损伤。方法:收集3241例膝关节MRI图像(男1257例,女1984例,年龄2~97岁,平均年龄51岁),统计PMMRL损伤的发生率,分析PMMRL损伤的类型以... 目的:了解膝关节MR检查患者内侧半月板后角根部(PMMRL)损伤的发生率,探讨PMMRL的各种损伤类型以及伴发损伤。方法:收集3241例膝关节MRI图像(男1257例,女1984例,年龄2~97岁,平均年龄51岁),统计PMMRL损伤的发生率,分析PMMRL损伤的类型以及同时合并的内侧半月板撕裂、内侧半月板脱出、内侧半月板后角根部附着点处骨髓水肿、自发性骨坏死(SONK)、前交叉韧带(ACL)损伤以及软骨损伤等发病情况。结果:膝关节PMMRL损伤全部发生于50岁以上的人群;PMMRL损伤发生率为6.1%(198/3241):退变1.2%(40/3241),部分撕裂1.8%(58/3241),完全撕裂3.1%(100/3241);半月板后角根部撕裂的病例中,放射状撕裂占35.4%(56/158)。PMMRL损伤的伴发损伤中,内侧半月板撕裂占40.9%(81/198);内侧半月板脱出64.1%(127/198);内侧半月板后根部附着点处骨髓水肿47%(93/198);自发性骨坏死(SONK)11.6%(23/198);前交叉韧带(ACL)变性12.6%(25/198),ACL撕裂5%(10/198);内侧股胫间室、外侧股胫间室及髌股间室软骨损伤Ⅲ~Ⅳ级(ICRS分级)分别占70.3%(139/198)、34.9%(68/198)、70.7%(140/198)。结论: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后角根部损伤的发生率为6.1%左右,常发生于50岁以上的人群;内侧半月板后角根部损伤常合并邻近结构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内侧半月板 后角根部损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