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州风格鹿野苑式佛像的传播与发展
1
作者 李静杰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0-54,共15页
古青州地区出土大量北齐隋代鹿野苑式石刻立佛像,多数着通肩式袈裟,少数着袒右肩式袈裟、右肩半披式袈裟、双领下垂式袈裟,造型受到印度、东南亚鹿野苑式佛像影响,同时深度汉地化、青州化。在核心区域形成青州、诸城两个各有特征的造像... 古青州地区出土大量北齐隋代鹿野苑式石刻立佛像,多数着通肩式袈裟,少数着袒右肩式袈裟、右肩半披式袈裟、双领下垂式袈裟,造型受到印度、东南亚鹿野苑式佛像影响,同时深度汉地化、青州化。在核心区域形成青州、诸城两个各有特征的造像组群,外围区域囊括济南、临沂地方,辐射区域远及冀南、皖北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州风格佛像 鹿野苑式佛像 青州造像组群 诸城造像组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朝时期的植物云气纹样 被引量:29
2
作者 酒井敦子 李静杰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0-28,共9页
植物云气纹是中国 5世纪末至 6世纪中叶流行的主题纹样。过去 ,学界将这种纹样视为天人或灵兽诞生的过程 ,即所谓“变化生”。作者在对植物云气纹样进行系统分类 ,并对各类型的产生、发展和混合的过程进行了详细考察 ,据此认为 ,从西方... 植物云气纹是中国 5世纪末至 6世纪中叶流行的主题纹样。过去 ,学界将这种纹样视为天人或灵兽诞生的过程 ,即所谓“变化生”。作者在对植物云气纹样进行系统分类 ,并对各类型的产生、发展和混合的过程进行了详细考察 ,据此认为 ,从西方传来的忍冬、莲花等纹样在嬗变成富于流动感的纹样过程中 ,中国传统的云气纹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植物云气纹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意味着化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忍冬纹 莲花纹 云气纹 植物云气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炳灵寺第169窟西秦图像反映的犍陀罗文化因素东传情况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静杰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33,共18页
永靖炳灵寺第169窟西秦遗迹,系中国早期佛教物质文化的重要内容。本文讨论了其中学界没有确定的图像尊格和若干造型因素的由来,认为北壁12号壁画说法图为梵天劝请内容,北壁3号龛泥塑二胁侍应分别为菩萨、执金刚力士像,进而指明其犍陀罗... 永靖炳灵寺第169窟西秦遗迹,系中国早期佛教物质文化的重要内容。本文讨论了其中学界没有确定的图像尊格和若干造型因素的由来,认为北壁12号壁画说法图为梵天劝请内容,北壁3号龛泥塑二胁侍应分别为菩萨、执金刚力士像,进而指明其犍陀罗和西域文化渊源,以及在汉文化地区的后续影响情况;继而分析了本窟西秦壁画鲜花、花鬘供养图像及花树庄严图像与犍陀罗和西域文化因素的关联。炳灵寺第169窟西秦遗迹,具体、真实地反映了犍陀罗文化因素东传和新发展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炳灵寺第169窟 西秦佛教图像 犍陀罗文化 梵天 执金刚力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像学视角再探汉隶《石门颂》书风 被引量:4
4
作者 陈思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2-116,共5页
《石门颂》在蔚为大观的汉隶中独树一帜,自古以来是书界研究的热点,但以往书论多为体验式研究,从整体观感出发评价其风格,极少从图像学角度予以具体分析,文章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笔画、结体入手,用微观细化图像的方法,探析其"隶... 《石门颂》在蔚为大观的汉隶中独树一帜,自古以来是书界研究的热点,但以往书论多为体验式研究,从整体观感出发评价其风格,极少从图像学角度予以具体分析,文章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笔画、结体入手,用微观细化图像的方法,探析其"隶神、篆骨、草势"书风形成的缘由,阐释因简约带来的美之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门颂 图像 笔法 结体 书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件新出犍陀罗浮雕造像述论 被引量:1
5
作者 李静杰 何平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4-47,共14页
新近面世的涅槃与弥勒组合浮雕、舍卫城神变浮雕、佛塔假门浮雕,在几个重要问题点上改变了人们以往对犍陀罗文化的认知。证实涅槃与弥勒图像组合及其象征的末法与传法思想,以及双神变与大神变合成的舍卫城神变图像率先出现在犍陀罗中心... 新近面世的涅槃与弥勒组合浮雕、舍卫城神变浮雕、佛塔假门浮雕,在几个重要问题点上改变了人们以往对犍陀罗文化的认知。证实涅槃与弥勒图像组合及其象征的末法与传法思想,以及双神变与大神变合成的舍卫城神变图像率先出现在犍陀罗中心地区,佛塔假门则是中印度与西北印度佛教文化的巧妙结合。进而反映了吸收中印度、希腊罗马文化因素,并影响中亚、西域文化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犍陀罗 涅槃与弥勒组合浮雕 舍卫城神变浮雕 佛塔假门浮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饰耳佛像 被引量:3
6
作者 李静杰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28,共14页
饰耳佛像系汉文化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创始于成都约南梁晚期,发展千有余年。四川为饰耳佛像首要发展区域,数量多且比较集中,南北朝晚期从川中波及到川北地区,初盛唐时期在川北地区获得较大发展,桃形耳环流行成为共同区域特征。其他地方... 饰耳佛像系汉文化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创始于成都约南梁晚期,发展千有余年。四川为饰耳佛像首要发展区域,数量多且比较集中,南北朝晚期从川中波及到川北地区,初盛唐时期在川北地区获得较大发展,桃形耳环流行成为共同区域特征。其他地方饰耳佛像数量少又极其分散,流行于唐宋时期,其中南诏大理国实例与四川有所关联。饰耳佛像中最初和少许特殊实例,可能具有释迦佛为教化众生示现穿耳意涵,绝大多数实例则是相因成习表现,目的在于塑造别致的造型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饰耳佛像 四川南北朝隋唐佛像 南诏大理国佛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鄯善古国木雕家具图像外来文化因素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李静杰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6-137,共12页
本稿具体地阐述了鄯善古国木雕家具图像的文化来源。认为尼雅与楼兰遗址出土兽腿形椅腿主要受到古希腊罗马影响,同时带有波斯文化因素,尼雅出土木桌图像分别源于西北印度和中印度,尼雅采集柜门图像兼有印度和波斯文化因素。这些家具图... 本稿具体地阐述了鄯善古国木雕家具图像的文化来源。认为尼雅与楼兰遗址出土兽腿形椅腿主要受到古希腊罗马影响,同时带有波斯文化因素,尼雅出土木桌图像分别源于西北印度和中印度,尼雅采集柜门图像兼有印度和波斯文化因素。这些家具图像反映了南欧、西亚、南亚多种文化交汇融合的情况,这一过程应该发生在西域,而不是西北印度犍陀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雅遗址 楼兰遗址 木雕家具 古希腊罗马 犍陀罗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佛教感通图像研究的新成果——《敦煌佛教感通画研究》读后感言 被引量:4
8
作者 李静杰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6-131,共6页
本稿评述了新近出版的《敦煌佛教感通画研究》著述,认为该书具体而微地论述了敦煌石窟佛教感通图像的内涵和发展过程,找出此类图像的基本发展规律,并阐明其存在的社会和文化基础,有助于读者系统、深入地了解敦煌佛教感通图像。
关键词 敦煌石窟 佛教感通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林左旗出土辽代青铜佛板图像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李静杰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1-81,共11页
巴林左旗盖家店出土辽代青铜佛板,为便携式类佛龛造像。佛板内容关联北朝以来数百年造像史,还多有牵涉印度造像艺术,反映了基层民众的西方净土信仰情况,不同于寻常所见具有官方性质的辽代佛教造像,有助于深化认识辽代佛教物质文化和社会。
关键词 巴林左旗 辽代 青铜佛板图像 阿弥陀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出土古希腊罗马器物辨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静杰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9年第4期15-25,共11页
本文就中国出土的一些西方器物进行了重新辨识,认为并非学界推断的西亚波斯、中亚制品,而是来自地中海世界的古希腊罗马物品。指出临潼庆山寺唐塔地宫出土铜壶,颇为接近古希腊和罗马共和国人物头面形器物,也不排除罗马帝国早期遗物之可... 本文就中国出土的一些西方器物进行了重新辨识,认为并非学界推断的西亚波斯、中亚制品,而是来自地中海世界的古希腊罗马物品。指出临潼庆山寺唐塔地宫出土铜壶,颇为接近古希腊和罗马共和国人物头面形器物,也不排除罗马帝国早期遗物之可能。大同和正镶白旗北魏遗址及墓葬出土银杯、银碗,器形与装饰特征无不契合罗马帝国遗存,有别于波斯萨珊器物。这些器物成为说明中古中国与地中海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希腊罗马器物 庆山寺铜壶 北魏银器 中西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