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液透析10年患者心脏功能和结构损害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廉一 卞维静 +5 位作者 李文歌 李爱莉 卢方平 何雯雯 傅芳婷 张凌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1年第6期566-569,共4页
目的探讨长期血液透析(HD)患者心脏功能和结构损害的特点。方法 43例HD10年患者,其中男性25例,女性18例;开始进行HD治疗时年龄23~61岁,平均年龄41.7岁。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仪及胸部X射线,做心脏横断面观察,对心脏进行功能和结构检... 目的探讨长期血液透析(HD)患者心脏功能和结构损害的特点。方法 43例HD10年患者,其中男性25例,女性18例;开始进行HD治疗时年龄23~61岁,平均年龄41.7岁。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仪及胸部X射线,做心脏横断面观察,对心脏进行功能和结构检查。结果心脏功能Ⅰ级40例(占93.0%),Ⅱ级3例(占7.0%)。左心室射血分数为57.7%±5.1%,低于50%者仅2例;但86.0%患者存在左心室舒张功能损害,其中老年患者患病率明显高于青年和中年患者。43例患者心胸比例增大,心脏结构均已存在轻度或中度异常,表现为左心房扩大、左心室肥厚、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瓣膜退行性改变及反流等。结论 HD 10年患者心脏左心室收缩功能大多数仍保持正常,但左心室舒张功能和心脏结构均已出现了轻度或中度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损害 血液透析 长期治疗 心脏结构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患者不同手术部位对自体动静脉内瘘通畅率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卢照翾 张会敏 +1 位作者 贾强 卢方平 《中国血液净化》 2012年第7期384-387,共4页
目的 探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不同手术部位对自体动静脉内瘘通畅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老年与非老年患者首次于前臂远端或近端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通畅率;比较老年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通畅率。结果 ... 目的 探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不同手术部位对自体动静脉内瘘通畅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老年与非老年患者首次于前臂远端或近端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通畅率;比较老年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通畅率。结果 老年与非老年组患者不同部位建立内瘘后3月到48月的通畅率无统计学差异。老年组于前臂远端建立内瘘后3~24月通畅率均高于前臂近端(?2=7.699,P=0.022;?2=6.460,P=0.026;?2=8.271,P=0.009;?2=4.643,P=0.031)。老年糖尿病组内瘘术后36~48月通畅率低于非糖尿病组(?2=5.963,P=0.015;?2=27.388,P=0.000)。结论 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于前臂远端部位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具有良好的通畅率,认可作为首选部位,糖尿病影响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远期通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自体动静脉内瘘 前臂 维持性血液透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不良发病机制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3
作者 潘月娟 卢方平 《中国血液净化》 2016年第1期36-38,共3页
功能良好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保证充分透析所必须的。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相对于其他血管通路具有使用寿命长,并发症少,死亡率低,住院率及花费低等优点,故"内瘘第一"的血管通路理念已得到广... 功能良好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保证充分透析所必须的。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相对于其他血管通路具有使用寿命长,并发症少,死亡率低,住院率及花费低等优点,故"内瘘第一"的血管通路理念已得到广泛认同。但是相当一部分患者内瘘术后不能成熟,甚至高达60%。内瘘成熟不良机制较为复杂,且影响因素较多,目前临床上尚无明确改善内瘘成熟的措施。为了提高动静脉内瘘成熟比例,了解内瘘成熟不良发病机制的重要性,本文就此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动静脉内瘘 影响因素 发病机制 成熟 血液透析患者 血管通路 充分透析 使用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视与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相关的病史询问与物理检查 被引量:12
4
作者 卢方平 《中国血液净化》 2015年第1期54-56,共3页
病史询问与体格检查在诊断疾病过程中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其他先进检查方法所不能替代的。与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相关的病史询问与物理检查是血管通路工作的基础,相关临床医师不仅要掌握它,而且要熟练的应用它。因为血管通路的功... 病史询问与体格检查在诊断疾病过程中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其他先进检查方法所不能替代的。与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相关的病史询问与物理检查是血管通路工作的基础,相关临床医师不仅要掌握它,而且要熟练的应用它。因为血管通路的功能和通畅是维持血液透析治疗的先决条件。目前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分为3类:即自体动静脉内瘘、移植物内瘘与中心静脉导管[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通路 血液透析 病史询问 物理检查 自体动静脉内瘘 中心静脉导管 疾病过程 体格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动静脉内瘘静脉新生物剥离/内瘘重建方法 被引量:10
5
作者 卢方平 卢照翾 +1 位作者 刘新 刘丽平 《中国血液净化》 2011年第11期634-635,共2页
成熟具有功能的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佳血管通路,因为其具有相对较低的感染与血栓并发症[1]。然而后期(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3个月至数年)可以发生近吻合口的静脉内膜增生((venous neointimal hyperplasia,VNH),继而导... 成熟具有功能的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佳血管通路,因为其具有相对较低的感染与血栓并发症[1]。然而后期(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3个月至数年)可以发生近吻合口的静脉内膜增生((venous neointimal hyperplasia,VNH),继而导致静脉狭窄,血栓形成,使动静脉内瘘彻底丧失功能。这种静脉内膜增生物含有肌纤维母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动静脉内瘘 新生物 重建方法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静脉内膜增生 剥离 肌纤维母细胞 血栓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性使用树脂吸附柱治疗尿毒症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2
6
作者 卢方平 卢照翾 《中国血液净化》 2005年第9期494-496,共3页
目的探讨1次性使用树脂吸附柱治疗尿毒症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1例,采用血液灌流与血液透析(HP/HD)联合治疗方法与常规血液透析(HD)方法对比(自身对照)。治疗前后检测中分子物质(MMS)、血尿素、肌酐、白蛋白、血... 目的探讨1次性使用树脂吸附柱治疗尿毒症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1例,采用血液灌流与血液透析(HP/HD)联合治疗方法与常规血液透析(HD)方法对比(自身对照)。治疗前后检测中分子物质(MMS)、血尿素、肌酐、白蛋白、血细胞及临床症状。结果树脂吸附柱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能显著清除尿毒症患者体内的中分子物质,单次使用治疗2hMMS平均下降25.0%,最高达44.4%。而普通透析对MMS无多大影响,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同时患者的睡眠、食欲、皮肤瘙痒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未发生其他任何不良事件和副作用。结论作为MMS的清除治疗措施,1次性使用树脂吸附柱临床使用安全、疗效可靠,无毒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灌流 血液透析 尿毒症 中分子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透析患者建立动静脉内瘘时心功能评估是依据临床还是EF值的探讨 被引量:5
7
作者 卢方平 李晓庆 《中国血液净化》 2016年第4期251-252,共2页
1病例摘要患者女性,55岁,主因"维持性血液透析2年,左前臂动静脉内瘘震颤消失3天"于2013年12月16日入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5年前患者感腰部胀痛,伴有血尿,恶心、呕吐,彩超示"多囊肝、多囊肾",血清肌酐〉300μmol/L,口服尿毒... 1病例摘要患者女性,55岁,主因"维持性血液透析2年,左前臂动静脉内瘘震颤消失3天"于2013年12月16日入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5年前患者感腰部胀痛,伴有血尿,恶心、呕吐,彩超示"多囊肝、多囊肾",血清肌酐〉300μmol/L,口服尿毒清排毒保肾、钙剂补钙降磷,并应用红细胞生成素纠正肾性贫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内瘘 EF值 血液透析 肾性贫血 红细胞生成素 尿毒清 降磷 多囊肾 病例摘要 多囊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持血液透析贫血患者高剂量红细胞生成素的害处与减少红细胞生成素剂量的策略 被引量:4
8
作者 卢方平 魏建英 《中国血液净化》 2017年第10期699-701,共3页
目前普遍应用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这种类型的贫血以达到理想的目标值。研究发现较高剂量的红细胞生成素与血液透析患者的高死亡率相关。为了降低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风险,2012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kidney disease:improving global o... 目前普遍应用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这种类型的贫血以达到理想的目标值。研究发现较高剂量的红细胞生成素与血液透析患者的高死亡率相关。为了降低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风险,2012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kidney disease: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KDIGO)指南建议将该贫血治疗的血红蛋白目标值上限从120g/L调低至115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生成素 维持血液透析 贫血治疗 贫血患者 剂量 目标值 血红蛋白 自体动静脉内瘘 肾性贫血 红细胞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动静脉内瘘动脉瘤破裂手术方案(附病例报道) 被引量:3
9
作者 卢方平 潘月娟 姜磊 《中国血液净化》 2015年第11期696-697,共2页
1 病例摘要患者女性,74岁,因维持血液透析13年,间断右前臂内瘘出血18h于2015年05月31日入院。13年前因尿毒症开始行血液透析治疗,以右前臂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16个月前患者出现右上肢疼痛,透析时疼痛加重,血管超声示动静脉内瘘血流量... 1 病例摘要患者女性,74岁,因维持血液透析13年,间断右前臂内瘘出血18h于2015年05月31日入院。13年前因尿毒症开始行血液透析治疗,以右前臂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16个月前患者出现右上肢疼痛,透析时疼痛加重,血管超声示动静脉内瘘血流量〉1500ml/min,并发现内瘘动脉穿刺点呈瘤样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动静脉内瘘 动脉瘤破裂 维持血液透析 右前臂 动脉穿刺点 血管通路 瘤样扩张 气压止血仪 血管超声 病例摘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透析器膜材料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内双酚A暴露情况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兆星 许焱 +1 位作者 史航 史振伟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21年第4期244-247,共4页
目的评估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体内双酚A(bisphenol A,BPA)的暴露情况以及不同透析器膜材料对BPA暴露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人群15例作为对照组。选取MHD的慢性肾脏病患者共66例,随机分为A、B 2组,A组... 目的评估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体内双酚A(bisphenol A,BPA)的暴露情况以及不同透析器膜材料对BPA暴露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人群15例作为对照组。选取MHD的慢性肾脏病患者共66例,随机分为A、B 2组,A组应用聚砜(polysulfone,PS)膜透析器、B组应用聚醚砜(polyethersulfone,PES)膜透析器治疗3个月,随后2组交换透析器类型继续治疗3个月。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健康人群以及MHD患者第1次透析前后、治疗3个月以及治疗6个月后的血清BPA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组MHD患者的血清BPA均高于健康人群(t=9.378,P<0.001;t=8.784,P<0.001)。A组在第1次血液透析后血清BPA较前升高(t=2.794,P=0.009)。B组在第1次血液透析后血清BPA同前无明显变化(t=-0.631,P=0.533)。A组应用PS膜透析器血液透析治疗3个月后血清BPA较基线无显著变化(t=1.721,P=0.095),换用PES膜透析器血液透析治疗3个月后血清BPA较基线及治疗3个月时均下降(t=-4.690,P<0.001;t=-6.378,P<0.001)。B组应用PES膜透析器血液透析治疗3个月后血清BPA较基线下降(t=-3.604,P=0.001),换用PS膜透析器血液透析治疗3个月后血清BPA较3个月时回升(t=4.412,P<0.001),与基线水平无显著差异(t=-0.679,P=0.502)。治疗3个月时2组间血清B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67,P=0.002)。相关性分析提示血清BPA与透析龄(r=0.391,P=0.001)、体质量指数(r=0.355,P=0.003)、糖尿病(r=0.364,P=0.003)、高脂血症(r=0.405,P=0.001)呈正相关,与残余尿量(r=-0.721,P<0.001)呈负相关。结论MHD患者存在较高的体内BPA蓄积风险,可能导致多系统的潜在损害,影响远期预后。长期应用PS膜透析滤器进行血液透析可加重BPA体内蓄积,而应用PES膜透析器进行血液透析不会加重BPA体内蓄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酚A 血液透析 慢性肾脏病 透析器 聚砜膜 聚醚砜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荐规范使用血液透析动静脉血管通路名称与术语
11
作者 卢方平 姜埃利 贾强 《中国血液净化》 2015年第12期750-752,共3页
动静脉血管通路的建立与维持是血液透析患者两个最困难的问题。近年来有关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论文也越来越多,但是使用的血管通路名称与术语欠规范,例如将动静脉内瘘称为俗语"瘘管",因此难以比较临床预后。为了便于正式学术会... 动静脉血管通路的建立与维持是血液透析患者两个最困难的问题。近年来有关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论文也越来越多,但是使用的血管通路名称与术语欠规范,例如将动静脉内瘘称为俗语"瘘管",因此难以比较临床预后。为了便于正式学术会议的学术交流及论文与书籍的撰写,也为了将来文献检索的统一,我们推荐规范使用血液透析动静脉血管通路名称与术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动静脉内瘘 名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血液滤过器对血液透析滤过治疗血清β_2微球蛋白的清除效果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晓庆 卢方平 《中国血液净化》 2017年第4期258-260,共3页
目的探讨国产血液滤过器对血液透析滤过治疗血清β_2微球蛋白(β_2-microglobulin,β_2-MG)的清除效果。方法选择30例病情稳定且血清β_2微球蛋白在正常上限10倍以上的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自身对照研究,分别用国产血液滤过器(朗生,膜面... 目的探讨国产血液滤过器对血液透析滤过治疗血清β_2微球蛋白(β_2-microglobulin,β_2-MG)的清除效果。方法选择30例病情稳定且血清β_2微球蛋白在正常上限10倍以上的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自身对照研究,分别用国产血液滤过器(朗生,膜面积1.4m^2)和进口血液滤过器(东丽,膜面积1.6m^2)进行在线血液透析滤过(On-line hemodiafiltration,On-line HDF)治疗。比较两者血液透析滤过前后血清β_2微球蛋白的下降率的差异。结果国产(朗生)血液滤过器组血β_2微球蛋白下降率为(71.729±7.393)%,进口(东丽)血液滤过器组血β_2微球蛋白下降率为(74.707±7.889)%,两者没有统计学差异(t=1.508,P值=0.137)。单位膜面积朗生血液滤过器β_2微球蛋白下降率为(51.235±5.280)%,东丽血液滤过器β_2微球蛋白下降率为(46.692±4.930)%,有统计学差异(t值=-3.445,P=0.001)。结论国产朗生血液滤过器采用后置换进行在线血液透析滤过时,对β_2微球蛋白有良好的清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滤过 Β2微球蛋白 国产血液透析滤过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动静脉内瘘静脉内膜增生物剥离术前后病理表现 被引量:2
13
作者 卢方平 翁艳 《中国血液净化》 2016年第6期338-340,共3页
目的自体动静脉内瘘静脉内膜增生物剥离术能解除狭窄,恢复内瘘功能。但静脉内膜增生物剥离手术后静脉内膜的病理变化不清,本研究探讨此手术前后静脉内膜的病理变化,为该手术的成功提供病理学依据。方法所有静脉标本均取自清华大学第一... 目的自体动静脉内瘘静脉内膜增生物剥离术能解除狭窄,恢复内瘘功能。但静脉内膜增生物剥离手术后静脉内膜的病理变化不清,本研究探讨此手术前后静脉内膜的病理变化,为该手术的成功提供病理学依据。方法所有静脉标本均取自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吻合口狭窄的自体动静脉内瘘修复手术患者,采用静脉内膜增生物剥离技术修复动静脉内瘘,增生物剥离前留取约2mm长度的静脉,剥离下来的静脉内膜增生物及剥离后留取约2mm长度的静脉送病理检查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肉眼所见:失功的内瘘静脉较苍白,变硬;切断静脉的静脉壁不规则增厚,增生物与原管壁可见分界线,管腔狭窄,可见血栓;增生物剥离后,血管腔恢复,内壁光滑。剥离前静脉病理表现:静脉内膜纤维性增厚,致管腔重度狭窄,几近闭塞,部分管壁可见粘液样变性。剥离的静脉内膜增生物表现:增生物主要为增生的纤维、肌纤维母细胞及小血管,部分可见血栓形成并机化。剥离后静脉病理表现:静脉管腔完整、管壁光滑,内膜无明显增生组织;血管内皮细胞标记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剥离后的静脉内膜仍可见血管内皮细胞存在。结论自体动静脉内瘘近吻合口狭窄的病理基础是静脉内膜增生,静脉内膜增生物剥离后血管内表面仍然有内皮细胞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内瘘 静脉内膜增生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