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国初期科学研究在高等教育中的体制化开端——北京大学理科研究所的创建 被引量:1
1
作者 李英杰 杨舰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19-534,共16页
民国初期中国的高等教育,伴随着1917年蔡元培对北京大学大刀阔斧的改革,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开端。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是成立了理科研究所,它标志着科学研究从此在中国高等教育中获得了可贵的体制空间。其背景中既有德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导入... 民国初期中国的高等教育,伴随着1917年蔡元培对北京大学大刀阔斧的改革,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开端。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是成立了理科研究所,它标志着科学研究从此在中国高等教育中获得了可贵的体制空间。其背景中既有德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导入,又有中国近代社会变革向着思想文化层面的深入。北京大学理科研究所在十分艰难的境遇中起步,其简陋的条件和有限的经费尽管未能造成尽如人意的结局,但毕竟带来了一个重要的开端,而民国初期中国的高等教育,也正是在与学术研究的融合中,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植根于本土的发展,并由此揭开了建设中国新文化的序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科学研究 北京大学 理科研究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科技工作的地位、制约因素与发展 被引量:1
2
作者 肖广岭 《中国农村科技》 2013年第1期30-31,共2页
国家科技体系和国家科技发展要"顶天立地"。从结构上说,前沿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航空航天、深海探测等就是"顶天",而面向基层实现需要的各种研发、成果转化、科普等就是"立地"。显然,如果没有"立地"的支撑,"顶天"就难... 国家科技体系和国家科技发展要"顶天立地"。从结构上说,前沿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航空航天、深海探测等就是"顶天",而面向基层实现需要的各种研发、成果转化、科普等就是"立地"。显然,如果没有"立地"的支撑,"顶天"就难以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这种新形势下,基层科技工作应该放在什么位置?目前基层科技工作遇到了哪些制约因素?下一步应该怎样发展?这里试图对这些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基层科技工作的位置基层科技既是国家科技体系的基础又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解决好“三农”问题起着支撑作用。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多年来,特别是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四部门《关于推进县(市)科技进步的意见》以来,我国科技工作进一步向基层延伸取得了很大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工作 “三农”问题 经济社会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 科技体系 基础研究 科技创新 支撑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环境保护技术发展的生态伦理限度
3
作者 陈首珠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33-137,共5页
中国古代哲人提出了系统的生态伦理思想,现代西方学者也提出了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理性生活方式,然而,现代技术的发展引起了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发展环境保护技术成为人类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平衡的必然选择。尽管当代环保技术取得... 中国古代哲人提出了系统的生态伦理思想,现代西方学者也提出了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理性生活方式,然而,现代技术的发展引起了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发展环境保护技术成为人类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平衡的必然选择。尽管当代环保技术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其要不断接受生态伦理的考量,有些环保技术甚至被质疑"不环保"。人类应该重新审视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方向、方式及未来,发展符合生态伦理要求的环境保护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伦理 环境保护技术 限度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