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1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管理创新的真义与社区营造实践--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罗家德教授访谈 被引量:49
1
作者 罗家德 帅满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4,共4页
访谈对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管理创新作出了独到的见解,并结合罗教授本人主导的社区营造实践加以阐释和说明。罗教授认为工业时代的管理手段解决不了现代的复杂社会问题,社会管理创新需引入自下而上的自组织治理,寻求自上而下的层级治理... 访谈对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管理创新作出了独到的见解,并结合罗教授本人主导的社区营造实践加以阐释和说明。罗教授认为工业时代的管理手段解决不了现代的复杂社会问题,社会管理创新需引入自下而上的自组织治理,寻求自上而下的层级治理、市场与自组织治理的平衡。四川省茂县杨柳村正是践行政府诱导、民间自发、NGO帮扶的社区营造实例,致力于探索一条社区自组织、自治理、自发展,助力社会、经济发展与和谐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管理创新 社区营造 自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人民的日常数字生活中构建社会学话语体系
2
作者 王天夫 《社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9,共11页
现在,数字技术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人类社会开始迈入数字社会。数字通讯技术彻底颠覆了信息传递的传统模式,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人们的认知与决策方式,使得整个社会的运转表现出新的逻辑与特征,让身处其中的人发现自己的日... 现在,数字技术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人类社会开始迈入数字社会。数字通讯技术彻底颠覆了信息传递的传统模式,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人们的认知与决策方式,使得整个社会的运转表现出新的逻辑与特征,让身处其中的人发现自己的日常生活已经今非昔比。如何认识与理解数字社会,已经成为社会学学科紧迫而又根本的任务。面对当前的社会发展与转型,我们注意到,数字社会的来临与21世纪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相重合,也与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相重合,因此,在重构数字社会的社会学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产生的中国特色的社会学话语体系应当是社会话语、政策话语与学术话语的整合与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话语 人工智能技术 信息传递 数字通讯技术 社会学学科 话语体系 学术话语 社会学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时代社会信任的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基于E市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的案例探索
3
作者 张成岗 阿柔娜 《行政管理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4,共11页
数字时代以来,技术重构了信任关系,成为新型信任关系建构中的重要因素。数字技术如何构建信任关系是信任研究中的新兴议题,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的方法革新带来研究契机。本文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以E市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作为研... 数字时代以来,技术重构了信任关系,成为新型信任关系建构中的重要因素。数字技术如何构建信任关系是信任研究中的新兴议题,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的方法革新带来研究契机。本文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以E市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作为研究案例,探索新型信任关系的形成过程及其动力机制,包括身份转换机制与察觉信任关系转变、激励和认可机制与数字信任网络的利益赋予、反馈和制度机制与数字信任要素整合,以及价值共享机制与构建可持续数字信任网络。数字时代中,社会信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是数字技术对文化与文明的冲击。基于此,着力从夯实数字信任在从智治到质治发展过程中的以人为本的基石、完善基于线索式数字信任的智慧治理平台和基础设施保障、培育服务于数字信任网络建设的复合型治理人才三个方面探索构建新型数字信任网络,旨在为智能社会治理实验提供实现路径,并为数字文明与数字中国建设不断蓄力与积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信任 行动者网络理论 动力机制 智能社会治理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工厂的“中国特色” 新时期工人状况的社会学鸟瞰 被引量:30
4
作者 郭于华 黄斌欢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9-66,共18页
面对新时代的劳工问题,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经典理论遭遇"中国特色"的诸多挑战。本文从社会结构性视角探讨权力、资本和劳工的关系与互动,讨论在中国特定的制度背景与转型过程中,工人阶级的形成与公民社会的... 面对新时代的劳工问题,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经典理论遭遇"中国特色"的诸多挑战。本文从社会结构性视角探讨权力、资本和劳工的关系与互动,讨论在中国特定的制度背景与转型过程中,工人阶级的形成与公民社会的生成有着怎样的关系。研究认为,对工人而言,公民的基本权利就体现为各项劳动权利的实现和保障、劳工的组织化权利的落实;公民权利是工人阶级形成的前提条件,劳工阶级的出路在于形成自主的社会力量。工人的公民化过程,劳工权利亦即公民权利的获得与保护是解决劳资矛盾和转型正义的根本途径。就劳工问题而言,以能动社会的建设为先导,同时推进公民社会的建设,也许更为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工厂 中国特色 工人阶级形成 公民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医院去世与在家中去世——有关中国公民死亡地点的社会学辨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景军 袁兆宇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18,共5页
在当代中国,人的死亡通常发生在医院或家中。什么人更可能在医院或在家中去世的问题,既属于流行病学研究范畴,同时也具有社会学研究价值。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和既往研究反映的情况,中国公民中成年人的死亡地点分布,十分明显地呈现出社... 在当代中国,人的死亡通常发生在医院或家中。什么人更可能在医院或在家中去世的问题,既属于流行病学研究范畴,同时也具有社会学研究价值。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和既往研究反映的情况,中国公民中成年人的死亡地点分布,十分明显地呈现出社会分层的烙印。与这一现象相关的因素中,城乡户籍、教育程度以及职业分化的关联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地点 城乡差异 教育程度 职业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志愿行为中的资源动员机制:政策、媒体与社会——以大学生支教志愿活动为例 被引量:11
6
作者 罗婧 虞鑫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0-57,共8页
志愿机制是整合社会、深化国家认同的重要渠道。青年志愿活动是我国志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大学生支教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四种类型的支教项目,探讨政策资源、媒体资源和社会资源如何塑造志愿动员的机制,并且如何通过志愿机制&... 志愿机制是整合社会、深化国家认同的重要渠道。青年志愿活动是我国志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大学生支教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四种类型的支教项目,探讨政策资源、媒体资源和社会资源如何塑造志愿动员的机制,并且如何通过志愿机制"生产"出新的志愿资源,形成志愿活动的持续机制。本文认为,应当将志愿行为视为一个连贯的过程,各类资源的角色和之间的关系都有较大差异,唯有充分发挥不同动员机制中主要资源的作用,并且理顺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志愿活动才能在运行中不断改进,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愿行为 资源动员 政策 媒体 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学的“剥夺”理论与我国农民工问题 被引量:145
7
作者 李强 《学术界》 CSSCI 2004年第4期7-22,共16页
通过剥夺理论研究中国农民工在政治、经济、社会权利等方面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对农民工的绝对剥夺、相对剥夺、多阶剥夺等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 ,探索针对中国农民工的剥夺具有怎样的新特点 ,造成何种社会后果以及怎样避免冲突型社会后... 通过剥夺理论研究中国农民工在政治、经济、社会权利等方面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对农民工的绝对剥夺、相对剥夺、多阶剥夺等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 ,探索针对中国农民工的剥夺具有怎样的新特点 ,造成何种社会后果以及怎样避免冲突型社会后果等问题。迄今绝对剥夺还是主要问题 ,但随着绝对剥夺程度的逐步降低 ,相对剥夺问题地位会上升。绝对剥夺程度的降低并不一定带来社会稳定。不稳定常常发生于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 “剥夺”理论 中国 农民工问题 绝对剥夺 多阶剥夺 相对剥夺 社会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们不再是孩子了 关于“新失业群体”现状的社会学报告 被引量:28
8
作者 吕鹏 《社会》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19-142,共24页
The “New Unemployed” consists of young people with low education in the Chinese cities. They differ from the cohorts of their parents because they have no work experiences in any state- or collective-owned enterpris... The “New Unemployed” consists of young people with low education in the Chinese cities. They differ from the cohorts of their parents because they have no work experiences in any state- or collective-owned enterprise, and are subject to completely different policies designated by the government. Investigations of their daily living lead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New Unemployed” has gone through a “system withdrawal” process. They are now facing an environment of “system vacuum” that none of other unemployed groups has ever encountered before. The author emphasizes in the paper a strategic employment principle of “For Future Generations” so that focused attention and care can be provided and this toughest challenge in China can be dealt wi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业群体 enterprise 社会学 system Chinese because process 报告 孩子 people that before with other China and from have work GONE NONE ever care this The New has can of any For to s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又一个三十年?--转型社会学视野下的社会建设 被引量:46
9
作者 沈原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5-23,共9页
关键词 社会建设 社会学 转型 新中国 总体性 长时段 节奏感 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向实践的社会学 被引量:72
10
作者 孙立平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84-90,共7页
中国的社会学研究在经历了短暂的原始恢复与激情喷发式的扩张之后 ,终于回复到理性探索之途。若干年来 ,社会学理论研究观点纷纭 ,著作杂现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然而 ,中国社会学界观点林立、却学派乏陈 ,乃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 ... 中国的社会学研究在经历了短暂的原始恢复与激情喷发式的扩张之后 ,终于回复到理性探索之途。若干年来 ,社会学理论研究观点纷纭 ,著作杂现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然而 ,中国社会学界观点林立、却学派乏陈 ,乃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许多学人的研究趣向或者注重对西方社会学派的引介 ,或者沉醉于对西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搬用 ,然而却忘记了自己是站立在中华民族土地上的一个普通学人 ,忘记了应立足中国当代实践做原创性的社会学沉思。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正是基于对上述问题的反省 ,对社会学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进行了创造性的追问 ,提出建构“实践社会学”的理念。他认为 ,过去的那种静态研究旨趣 ,无法解释中国社会实践中的许多悖谬式的社会现象 ,只有运用动态的实践社会学的框架才能科学地分析与诠释当代社会的实际问题。本刊记者就“实践社会学”问题对孙立平教授作了专访 ,在这篇访谈中 ,孙立平教授就实践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及其应用作了细致的说明 ,现予全文发表 ,希望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与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理论体系 实践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型时代社会学的责任与使命 布迪厄《世界的苦难》及其启示 被引量:18
11
作者 毕向阳 《社会》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83-194,共12页
关键词 布迪厄 社会学 转型时代 苦难 世界 责任 符号暴力 学科领域 文化研究 经验性 概念 对象化 参与性 人类学 惯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地点与城市社会学 被引量:14
12
作者 王天夫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2-184,共13页
空间与地点是城市社会学中的两个不同但有着密切联系的概念。前者强调的是抽象的、跨越个体的存在;后者则包含个人与群体身份的、用于定居的具体位置。除齐美尔以外,经典社会学家对于地点没有直接的论述。在从聚居地到城市的发展过程中... 空间与地点是城市社会学中的两个不同但有着密切联系的概念。前者强调的是抽象的、跨越个体的存在;后者则包含个人与群体身份的、用于定居的具体位置。除齐美尔以外,经典社会学家对于地点没有直接的论述。在从聚居地到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人与地点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城市其实就是一个特定的地点。城市社会学家在讨论城市与城市生活时,几乎离不开地点。各个理论流派看待地点的视角并不一样,因而地点在各个理论中的位置与功用各不相同。在芝加哥学派以来的城市民族志研究中,对地点在城市生活中的具体细节有着深刻的阐述。人与地点的关系应该成为理解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与实施有效社会治理的重要考量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点 人地关系 城市有机文化 城市亚文化 城市社会治理 城市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社会学的第四波思潮:议题与趋势 被引量:16
13
作者 严飞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74-181,256,共9页
历史社会学作为社会学一个重要的学科分支,已经历过三波发展思潮,实现了研究焦点从社会结构到主体行动的转变,行动者的能动性和情感被赋予新的解释。在最近十多年里,历史社会学在第三波思潮的基础上,进行了崭新的探索。本文从研究方法... 历史社会学作为社会学一个重要的学科分支,已经历过三波发展思潮,实现了研究焦点从社会结构到主体行动的转变,行动者的能动性和情感被赋予新的解释。在最近十多年里,历史社会学在第三波思潮的基础上,进行了崭新的探索。本文从研究方法、理论建构、宏观研究议题和微观研究议题四个维度梳理了历史社会学大致的发展趋向和框架式脉络,展望历史社会学的第四波思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社会学 研究方法 思潮 社会结构 行动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社会学的本土自觉:革命、国家治理与教育再生产 被引量:12
14
作者 严飞 曾丰又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5-43,共9页
本文重点研究历史社会学本土化的发展路径与理论创新范式,并对"革命与国家建设""帝国治理与官僚体系""教育与阶层再生产"三个话题深入展开分析,探讨本土性架构过程中的理论自觉与方法自觉,从而构建历史... 本文重点研究历史社会学本土化的发展路径与理论创新范式,并对"革命与国家建设""帝国治理与官僚体系""教育与阶层再生产"三个话题深入展开分析,探讨本土性架构过程中的理论自觉与方法自觉,从而构建历史社会学的本土范式和创新贡献。通过对历史社会学研究议题、理论脉络和方法运用的探索,本文尝试对历史社会学本土性自觉的方法取径和理论提供参考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社会学 本土化 官僚体系 国家建设 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社会学角度看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建设与治理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李强 赵丽鹏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86-195,256,共11页
社会学认为,政府、市场与社会是社会运行的三大机制,三者之间的协调与平衡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由此观之,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与治理中存在三大负面现象:城市建设中以权力为中心的、以资本为中心的、以及以一部分人利益为中心的错误... 社会学认为,政府、市场与社会是社会运行的三大机制,三者之间的协调与平衡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由此观之,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与治理中存在三大负面现象:城市建设中以权力为中心的、以资本为中心的、以及以一部分人利益为中心的错误倾向。这些都违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原则。本文提出实现城市建设与治理中的人民中心原则要从三方面做出努力,其一,核心是怎样行使好公共权力,将城市里最主要的资源、最好的空间留给广大人民群众;其二,必须对于资本的力量予以有效约束,包括政治约束、社会约束和生态约束;最后,还要学会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突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的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保护弱势群体的原则和统筹兼顾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 市场 社会 以人民为中心 城市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体(Community):一个社会学话语的演变 被引量:41
16
作者 陈美萍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18-123,共6页
在社会学发展的过程中,关于共同体(Community)的研究一直是一个颇受关注的领域。19世纪末,德国社会正经历着城市化及工业化,社会学者意识到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新生活方式正在形成,于是提出了Gemeinschaft和Gesellschaft两种不同的社会生... 在社会学发展的过程中,关于共同体(Community)的研究一直是一个颇受关注的领域。19世纪末,德国社会正经历着城市化及工业化,社会学者意识到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新生活方式正在形成,于是提出了Gemeinschaft和Gesellschaft两种不同的社会生活组织方式。这两个概念传到美国社会,演化为Community和Society,成了芝加哥城市社会学派区别农村生活和城市生活的两个概念。随着个人的社会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元化,社会组织方式出现更多不同的面貌,Community的意涵也就不断的被转换及发展。自被提出以来Community在界定上就一直是争议不断,可是,它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科学界无法忽视的范畴,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社会,在面对不同问题时,对Community的定义及诠释,出现了很大的差异。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基础概念,共同体问题可以激发不同的思考,形成不同的知识脉络与传统,从而使其成为当代社会科学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体 社区研究 社会资本 社群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研究的新探索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强 邓湘树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7,共7页
面对当代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全新局面,中国社会学界在四大方面作出了理论研究的新探索:其一,通过专家参与基层社区治理实践等,创新了中国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实验;其二,深化中国特色的民生研究,从社会政策视角调研基层社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面对当代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全新局面,中国社会学界在四大方面作出了理论研究的新探索:其一,通过专家参与基层社区治理实践等,创新了中国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实验;其二,深化中国特色的民生研究,从社会政策视角调研基层社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提出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障与改善民生的理论和措施;其三,从社会学角度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在中国多元的城镇化道路、人的城镇化、中国特色的产业化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现代化理论以及研究“人的现代化”理论方面作出新探索;其四,中国社会学的理论创新是建立在社会学方法创新和基层一线实践创新基础之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理论创新 基层社会治理 民生 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学方法创新 社会实践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社会学与社会史研究:学科边界与学科交叉的探索 被引量:3
18
作者 严飞 祝宇清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1期102-110,148,共10页
在学科史的发展进程中,历史社会学与社会史学科内部处境相似,既作为分支学科推进,也作为学科整体范式的追求,在社会学与历史学的交叉互动中扩展各自的学科视域。《社会学研究》和《社会》两本社会学代表期刊在近十年中共有46篇文章与历... 在学科史的发展进程中,历史社会学与社会史学科内部处境相似,既作为分支学科推进,也作为学科整体范式的追求,在社会学与历史学的交叉互动中扩展各自的学科视域。《社会学研究》和《社会》两本社会学代表期刊在近十年中共有46篇文章与历史维度或历史事件相关,可划分为明清之前中国传统社会研究、明清史研究、近现代史研究三个维度,前两类较多偏向于社会史路径,后一类则多选择历史社会学路径,范式的倾向与研究关注的历史时段及材料息息相关。历史/时间维度与社会/关系维度共同加深了学科自身对学科间关系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社会学 社会史 中国社会 学科边界 学科交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私界线如何划分?公共讨论何以可能?——毕福剑事件的社会学思考 被引量:1
19
作者 郭于华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0-34,共5页
毕福剑在餐桌上以调侃方式评论前领袖人物而引发的事件,关涉到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关系和界线问题,也和历史真相如何呈现、普通人的历史权利如何实现等密切相关。对此进行社会学的思考,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社会的结构性特点及其... 毕福剑在餐桌上以调侃方式评论前领袖人物而引发的事件,关涉到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关系和界线问题,也和历史真相如何呈现、普通人的历史权利如何实现等密切相关。对此进行社会学的思考,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社会的结构性特点及其社会转型过程,并推进社会的多元共存和表达空间的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领域 私人领域 公共讨论 多元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悲情营销与道德风险的社会学解读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凤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98-100,共3页
悲情营销策略利用消费者的情感消费需求心理,通过诉诸于消费者同情心或怜弱感,传达商品所能带给消费者心灵上的慰藉和满足。在网络自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由悲情营销所产生的情感消费在促进消费增长的同时,也引发了道德风险问题。
关键词 情感消费 悲情营销 道德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