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力系统接地技术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79
1
作者 张波 何金良 曾嵘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569-2582,共14页
接地是确保电力系统可靠运行和人身安全的基础。接地技术的研究涉及到地质、土壤、化学、材料、电气等多个学科及其交叉,相关研究工作点多面广,不仅具有很强的工程应用价值,同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从接地工频安全指标、仿真分... 接地是确保电力系统可靠运行和人身安全的基础。接地技术的研究涉及到地质、土壤、化学、材料、电气等多个学科及其交叉,相关研究工作点多面广,不仅具有很强的工程应用价值,同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从接地工频安全指标、仿真分析方法、接地降阻措施、雷电冲击特性、测试和评估等方面总结接地技术的研究成果,分析接地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电力系统的发展对接地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总体来说,中国对接地技术的研究已经全面展开,对一些问题已经有了深入的认识,并且已经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一些技术和理念已经成功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难题。但是随着电网向着高电压、高智能、高可靠性的方向发展,对接地装置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接地技术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迫切需要开展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接地仿真分析技术、接地装置的冲击特性、接地装置与其他行业设施及电力系统其他设备的交互影响、接地系统多维度评估技术、接地材料及防腐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地 地电位升 人身安全 分流系数 雷电冲击 安全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力系统避雷器用ZnO压敏电阻研究进展 被引量:81
2
作者 何金良 刘俊 +1 位作者 胡军 龙望成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34-643,共10页
ZnO压敏电阻是金属氧化物避雷器(MOA)的核心器件,电力系统的过电压水平和设备的绝缘水平直接取决于ZnO压敏电阻性能的好坏。我国特高压输电工程正在逐步建设,要求MOA能够有效地限制电力系统过电压。相比于传统MOA中采用的ZnO压敏电阻阀... ZnO压敏电阻是金属氧化物避雷器(MOA)的核心器件,电力系统的过电压水平和设备的绝缘水平直接取决于ZnO压敏电阻性能的好坏。我国特高压输电工程正在逐步建设,要求MOA能够有效地限制电力系统过电压。相比于传统MOA中采用的ZnO压敏电阻阀片,应用于特高压MOA的阀片需要具有高电压梯度、低残压比、大通流容量和耐老化性能等特点。目前报导的应用于特高压MOA的压敏电阻阀片,压敏电压梯度可达400V/mm以上,残压比可低至1.38,冲击能量吸收密度可达300J/cm3,老化系数可低至0.6。在调研国内外文献报导的基础上,分析了高电压梯度ZnO压敏电阻数值仿真计算的研究现状和导电机理的最新进展。基于Voronoi网格和ZnO压敏电阻晶界真实的导电机理模型的仿真计算,可以较好地仿真出ZnO压敏电阻的直流、交流和冲击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锌压敏电阻 金属氧化物避雷器 特高压输电系统 高电压梯度 残压比 通流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相量测量单元实测扰动数据的电力系统稳定器参数设计 被引量:8
3
作者 陈刚 程林 +1 位作者 孙元章 张放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94-699,共6页
电力系统稳定器(power system stabilizer,PSS)是目前抑制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PSS抑制低频振荡的效果很大程度依赖于参数好坏。传统的PSS设计方法需要测量励磁系统的无补偿滞后特性,然而,这种基于在线激励的方法可能... 电力系统稳定器(power system stabilizer,PSS)是目前抑制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PSS抑制低频振荡的效果很大程度依赖于参数好坏。传统的PSS设计方法需要测量励磁系统的无补偿滞后特性,然而,这种基于在线激励的方法可能会对系统稳定性造成危害。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相量测量单元(phasormeasurement units,PMUs)实测扰动数据的PSS参数设计方法。首先推导了单机无穷大系统线性化模型中振荡时各物理量的相位关系,再利用多信号Prony辨识得到的相位计算励磁系统的相位滞后特性,最后采用相位补偿法设计PSS参数。该方法利用电网中自有的扰动数据,不需要施加激励信号,具有很好的工程应用价值。采用贵州电网PMU实测记录的两次扰动数据进行仿真,结果显示按照提出的方法得到的PSS参数能够进一步改善相关模式的阻尼特性,提高系统的稳定性,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振荡 电力系统稳定器(PSS) 多信号Prony算法 参数辨识 相量测量单元(PMU) 扰动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高压气体绝缘组合开关设备中特快速瞬态过电压测量系统的标定 被引量:20
4
作者 岳功昌 刘卫东 +2 位作者 陈维江 关永刚 李志兵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42-349,共8页
气体绝缘组合开关设备(gas insulated switchgear,GIS)中隔离开关操作会产生特快速瞬态过电压(very fast transient overvoltage,VFTO)。VFTO的全波形包含数十MHz的高频成分和准直流的低频成分。因此,VF-TO测量系统要有良好的瞬态响应... 气体绝缘组合开关设备(gas insulated switchgear,GIS)中隔离开关操作会产生特快速瞬态过电压(very fast transient overvoltage,VFTO)。VFTO的全波形包含数十MHz的高频成分和准直流的低频成分。因此,VF-TO测量系统要有良好的瞬态响应和稳态响应特性,这就要求对测量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和分压比进行严格的标定。为此,利用阶跃波在均匀传输线中传输的原理,自行设计了阶跃电压行波发生装置,根据电容分压式测量系统输入和输出信号的关系,推导了在输入为理想阶跃信号的情况下,输出信号上升时间和测量系统3dB高频截止频率的关系,标定了测量系统的高频特性。根据测量系统低压臂时间常数和3dB低频截止频率的关系,标定了低频特性,测量系统带宽为0.003Hz~87.5MHz。对安装于实际GIS中的测量系统,使用已知幅值的工频和雷电波标定测量系统的分压比为6.6×105。可见,该测量系统满足对VFTO全过程波形进行测量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压气体绝缘组合开关设备(UHVGIS) 电容分压式测量系统 标定 上升时间 频率特性 分压比 不确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仿真和GA的风储系统储能容量优化配比 被引量:14
5
作者 袁铁江 车勇 +2 位作者 孙谊媊 张龙 梅生伟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122-2130,共9页
鉴于风储一体化系统中储能容量是影响风电并网系统综合技术经济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提出了基于时序仿真原理和GA算法相结合的协调风电有功功率与其并网系统负荷功率波动的风储一体化系统中储能容量优化配比新方法。根据电网日负荷分布... 鉴于风储一体化系统中储能容量是影响风电并网系统综合技术经济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提出了基于时序仿真原理和GA算法相结合的协调风电有功功率与其并网系统负荷功率波动的风储一体化系统中储能容量优化配比新方法。根据电网日负荷分布的规律性与风电场出力的随机性,构建了协调风电有功功率与其并网系统负荷功率波动的储能充放电控制策略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以储能容量最小为目标,考虑储能装置充放电效率、荷电状态与风储合成出力目标等因素,构建了基于时序仿真原理的风储一体化系统中储能容量优化配比数学模型;进一步,采用GA算法对上述时序仿真模型求解。最后,以新疆某风电并网系统实际运行数据对上述风储系统中储能容量优化配比方法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在确保风电出力对系统不构成威胁的情况下,风储功率配比≤8:1,储能系统持续最大持续充放电时间≤1.2 h,较好地兼顾了系统的技术与经济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储系统 协调控制 充放电控制 容量配比 风电并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抑交直流混合配电系统功率波动的协调运行控制策略 被引量:11
6
作者 唐梦婷 王维庆 +1 位作者 李永东 李贵彬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64-672,共9页
为了平抑交直流混合配电系统电网有功功率波动,保障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首先对比分析了3种适用于交直流混合配电系统的拓扑结构,选择了可控性能较好的两端型拓扑结构,根据负荷需求确定了合适的电压等级;其次阐述了直流母线电压波动的平... 为了平抑交直流混合配电系统电网有功功率波动,保障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首先对比分析了3种适用于交直流混合配电系统的拓扑结构,选择了可控性能较好的两端型拓扑结构,根据负荷需求确定了合适的电压等级;其次阐述了直流母线电压波动的平抑方法,分析研究了配电系统有功功率波动协调运行控制策略,提出了1种储能系统配合交直流混合配电系统的换流站协调运行控制策略,并进行了相关指标定义及理论分析;最后在PSCAD/EMTDC软件中建立了仿真模型,对包含储能系统协调控制的稳态模型进行了仿真;依据提出的储能系统与换流站协调运行控制策略,对交直流混合配电系统短路故障进行了对比仿真及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在包含大量分布式电源及储能的交直流混合配电系统中,采用储能系统与换流站协调运行控制策略,能较好地平抑系统故障状态下产生的有功功率波动;在直流母线有功功率切换频繁时,控制策略能快速响应,降低对保护设备的要求,保障系统稳定运行。该换流站储能协调运行控制策略可作为平抑交直流混合配电系统电网功率波动的工程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直流混合配电系统 拓扑结构 电压等级 功率波动 电压控制 储能系统 协调运行控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电–氢储能与煤化工多能耦合系统能量广域协调控制架构 被引量:13
7
作者 袁铁江 段青熙 +2 位作者 秦艳辉 张增强 梅生伟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748-2755,共8页
针对利用风电–氢储能与煤化工多能耦合系统(wind power-hydrogen energy storage and coal chemical multi-functional coupling system,WP-HES&CCMFCS)提升风电的消纳能力,提出了基于广域协调、分层递阶控制原理的WP-HES&CCM... 针对利用风电–氢储能与煤化工多能耦合系统(wind power-hydrogen energy storage and coal chemical multi-functional coupling system,WP-HES&CCMFCS)提升风电的消纳能力,提出了基于广域协调、分层递阶控制原理的WP-HES&CCMFCS能量广域协调分层控制方法。首先,分析了WP-HES&CCMFCS内部能量流动及转换机制,提出了氢储能系统(hydrogen energy storage system,HESS)等效荷电状态(equivalent state of charge,ESOC)的概念及其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WP-HES&CCMFCS能量广域协调分层控制架构,并定性地描述了各层及相互间耦合关系的基本控制思路。其中,底层的本地WP-HES&CCMFCS控制目标为风电最大限度消纳;多个WP-HES&CCMFCS构成的中间层集群协调控制目标为本地电能质量最优;顶层电网调度以经济性为主控目标。进一步,重点对底层和中间层控制策略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本地电能分配控制、气体分配控制和集群"同调等值"控制三种控制方式。基于MCGS组态软件搭建了本地WP-HES&CCMFCS仿真模型,对HESS的ESOC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思路和方法是有效的。研究成果为广域WP-HES&CCMFCS能量协调控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 氢储能 煤化工 多能耦合 协调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超高压电力电缆关键技术分析及展望 被引量:345
8
作者 周远翔 赵健康 +2 位作者 刘睿 陈铮铮 张云霄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593-2612,共20页
随着电力工业规模的发展和发电、送电形式的多样化,城市用电、水电送出、海底送电、资源环境保护的需要,各类电缆的应用日益广泛,包括气体绝缘电缆(管道)的应用也逐步提上日程。在总结电缆发展历史、存在的问题和国内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随着电力工业规模的发展和发电、送电形式的多样化,城市用电、水电送出、海底送电、资源环境保护的需要,各类电缆的应用日益广泛,包括气体绝缘电缆(管道)的应用也逐步提上日程。在总结电缆发展历史、存在的问题和国内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电缆今后的重点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讨论了电缆研究和发展中存在的高性能材料、电树枝老化、空间电荷、绝缘结构及工艺和电缆运行检测等重要问题,认为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直流电缆在输电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也面临由于空间电荷和非线性温度特性引起的绝缘的可靠性和新型材料的开发问题。在强调电缆需求越来越大的同时,也指出了拓展电缆应用范围与社会、经济和环境提出的新要求密切相关。提出在未来电网中,由架空线路、电力电缆线路和气体绝缘管道3种送电方式构成的混合输电线路模式,以解决远距离、大容量架空输电线路由于高海拔、跨海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线路瓶颈问题,并对该混合输电线路模式的技术问题和可能存在的社会经济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强调由于用电需求增大、城市规模扩大和应用环境复杂化,交直流电力电缆的应用规模将得到大幅度增长,电力工业将迎来电力电缆和气体绝缘管道发展的新时代,随之而来的可靠性和经济性问题则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电缆 气体绝缘管道 纳米复合 电树枝老化 空间电荷 运行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神经网络和信息融合技术在变压器状态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148
9
作者 阮羚 谢齐家 +3 位作者 高胜友 聂德鑫 卢文华 张海龙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22-828,共7页
为满足电力系统对变压器资产管理和风险评估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和信息融合技术的变压器状态评估方法。以预防性试验数据和在线监测数据为例,选择具有代表意义的信息量作为开展评估的静态状态量,除此之外还选取部分静态... 为满足电力系统对变压器资产管理和风险评估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和信息融合技术的变压器状态评估方法。以预防性试验数据和在线监测数据为例,选择具有代表意义的信息量作为开展评估的静态状态量,除此之外还选取部分静态状态量的变化趋势作为开展评估的渐变状态量,采用非线性指标评价函数对状态量进行归一化处理,综合应用人工神经网络(ANN)和Dempster-Shafer(D-S)证据理论构建多信息融合的变压器状态评估模型。通过对某台500 kV变压器数据的实例分析,验证了该评估模型应用于变压器状态评估中的有效性。该方法将在线监测数据与部分参数的变化趋势紧密结合,有助于提高变压器状态评估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压器状态评估 多信息融合 D-S证据理论 人工神经网络 趋势分析 非线性指标评价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电–氢储能与煤化工多能耦合系统及其氢储能子系统的EMR建模 被引量:43
10
作者 袁铁江 胡克林 +3 位作者 关宇航 董小顺 孙谊媊 梅生伟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156-2164,共9页
为了提高风电消纳能力、减少煤化工对环境的污染,提出以氢储能技术为媒介将风电和煤化工进行整合。构建了风电–氢储能与煤化工多能耦合系统基本架构,将电网不能消纳的富裕风电通过电解水制氢储能;储存的氢气除供给煤化工使用以简化其... 为了提高风电消纳能力、减少煤化工对环境的污染,提出以氢储能技术为媒介将风电和煤化工进行整合。构建了风电–氢储能与煤化工多能耦合系统基本架构,将电网不能消纳的富裕风电通过电解水制氢储能;储存的氢气除供给煤化工使用以简化其生产流程外,还可在需要时用于发电以平抑风电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的掣肘;针对多能耦合系统中的氢储能过程,利用宏观能量描述法(EMR)建立了氢储能系统模型,揭示了制氢系统中的能量传递或转换机制;并基于反转规则建立了氢储能系统的控制结构,初步构建了调整系统功率流和氢气流的控制策略。最后,基于MATLAB/Simulink搭建了多能耦合系统中氢储能系统的仿真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氢气储能系统可以在0~100%额定功率范围内自适应风电功率的随机、间歇和波动等特性,验证了所提多能系统的基本思路和所建立的氢储能系统仿真模型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观能量描述法 风电 氢储能 煤化工 多能耦合 MATLAB/Simulin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地模块降阻特性的现场实验与仿真建模 被引量:32
11
作者 曾嵘 周佩朋 +2 位作者 王森 李志忠 张波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112-2119,共8页
在目前的接地工程中,如何将接地电阻降至安全限值以下依然是主要技术难题之一。近年来人们开始采用接地模块作为接地体来解决接地降阻难题,但对于接地模块的各方面性能还缺乏较为科学的分析,因而在使用中存在着一些盲目性。为此,通过现... 在目前的接地工程中,如何将接地电阻降至安全限值以下依然是主要技术难题之一。近年来人们开始采用接地模块作为接地体来解决接地降阻难题,但对于接地模块的各方面性能还缺乏较为科学的分析,因而在使用中存在着一些盲目性。为此,通过现场实验测量与仿真模型计算,对渗透型、非渗透型两类接地模块的综合性能进行了分析。依据半年内的实验测量结果研究其降阻特性,经过开挖检查了解其腐蚀情况,并利用有限元工具AN-SYS以及接地分析软件CDEGS建立仿真模型,估算接地模块对不同接地网的降阻效果,为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地电阻 接地模块 降阻特性 腐蚀性能 仿真模型 降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直流电机特性的储能接口变换器控制策略 被引量:57
12
作者 张辉 谭树成 +1 位作者 肖曦 支娜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9-125,共7页
为平抑直流微电网中的功率波动、提升直流母线电压动态稳定性,对储能接口变换器采用具有直流电机特性的直流母线电压稳定控制策略。该方法在双闭环恒压控制基础上加入了虚拟直流电机(VDCM)环节,详细分析其工作机理并进行小信号稳定... 为平抑直流微电网中的功率波动、提升直流母线电压动态稳定性,对储能接口变换器采用具有直流电机特性的直流母线电压稳定控制策略。该方法在双闭环恒压控制基础上加入了虚拟直流电机(VDCM)环节,详细分析其工作机理并进行小信号稳定性分析,建立光储直流微电网仿真及小功率实验平台对加入VDCM前后控制方法的作用进行比较。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加入VDCM后的控制策略具有直流电机的惯性和阻尼特性,能够有效缓冲和抑制功率波动对直流母线电压的影响,增强直流母线电压的稳定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微电网 直流母线电压 储能接口变换器 虚拟直流电机 双闭环恒压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压器油纸绝缘系统中的空间电荷现象 被引量:33
13
作者 周远翔 田冀焕 +1 位作者 王云杉 孙清华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20-527,共8页
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对换流变压器绝缘系统的性能及安全稳定运行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而空间电荷问题是影响和制约变压器油纸绝缘材料耐电强度,导致其老化和破坏的重要因素。针对换流变压器开展在交直流复合、极性反转等复杂电场作... 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对换流变压器绝缘系统的性能及安全稳定运行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而空间电荷问题是影响和制约变压器油纸绝缘材料耐电强度,导致其老化和破坏的重要因素。针对换流变压器开展在交直流复合、极性反转等复杂电场作用下的空间电荷相关机理和试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工程实际中的绝缘结构设计、材料制备与生产工艺亦具有指导意义。为此,针对近年来国内外油纸绝缘领域中有关空间电荷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进展予以阐述和评价。在变压器油流注放电发展过程的数值仿真方面,国外学者通过数学、物理模型的建立,得到了随时间快速推移的场强与电荷浓度波峰,这是变压器油中流注发展的标志性现象。在电声脉冲法测量空间电荷方面,国内学者通过不同场强、湿度和老化程度下油纸绝缘介质中的空间荷特性,确定了载流子的类型、迁移率、陷阱深度,并引入量子化学方法计算得到油纸介质的分子能态密度,这是今后对微观与介观深入研究的重要方向。在复合电场条件下非线性与各向异性电场与空间电荷仿真方面,现有计算方法较为成熟。如何建立更为准确、完整的模型以得到更为符合实际的结果,则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压器 空间电荷 油纸绝缘 电场计算 复合电场 极性反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err效应的绝缘子表面电场在线测量系统 被引量:17
14
作者 朱宏林 刘微粒 +2 位作者 邹晓兵 王新新 徐硕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18-725,共8页
为了有助于快脉冲功率装置中真空绝缘子的正确设计,避免其沿面闪络,研制了1套基于Kerr效应的可以在线测量快脉冲高电压作用下的真空绝缘子表面电场的电光测量系统。该测量系统由基于Marx发生器和脉冲形成线的快脉冲高电压源(100ns,200~... 为了有助于快脉冲功率装置中真空绝缘子的正确设计,避免其沿面闪络,研制了1套基于Kerr效应的可以在线测量快脉冲高电压作用下的真空绝缘子表面电场的电光测量系统。该测量系统由基于Marx发生器和脉冲形成线的快脉冲高电压源(100ns,200~350kV)、基于Nd:YAG倍频脉冲激光器的探测光源(532nm,8ns)、抗强电磁干扰的同步控制系统、被测中空薄壁绝缘子及Kerr效应单元、相位差检测系统(Mach-Zehnder干涉仪)等部分构成。在分析了快脉冲高电压作用下在线测量的必要性后介绍了该测量系统各部分的组成、工作原理、运行参数及初步实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绝缘子 表面电场 表面电荷 克尔效应 电光测量 马赫-贞德干涉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系统电磁暂态交互作用研究,Ⅱ:交流侧系统等值及稳态调试 被引量:18
15
作者 陈水明 黄璐璐 +1 位作者 谢海滨 余占清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37-547,共11页
我国电力系统正在形成交直流互联的巨大网络,交直流系统操作及故障、直流换流阀的动作、负荷变化产生的ns、μs、ms级的电磁暂态将在直流系统和交流系统中交互作用,交直流互联系统的电磁暂态交互作用可对交流系统和直流系统构成危害,特... 我国电力系统正在形成交直流互联的巨大网络,交直流系统操作及故障、直流换流阀的动作、负荷变化产生的ns、μs、ms级的电磁暂态将在直流系统和交流系统中交互作用,交直流互联系统的电磁暂态交互作用可对交流系统和直流系统构成危害,特别是导致直流系统的换相失败及闭锁等严重事故。鉴于此,采用理论分析及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基于地上交直流互联电网络、控制系统和地下接地系统的全波过程的特高压系统电磁暂态精确分析方法,并重点对交直流互联系统的交流侧利用Ward等值法进行系统等值,考虑了冬大/冬小/夏大/夏小等多种运行方式,并对交直流系统进行稳态调试,为分析交直流互联系统电磁暂态交互作用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直流输电换流站 交直流互联系统 电磁暂态模型 Ward等值法 交互作用 交流系统等值 稳态调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系统电磁暂态交互作用研究,Ⅲ:交流侧对直流侧的影响 被引量:18
16
作者 陈水明 余占清 +1 位作者 谢海滨 黄璐璐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82-1092,共11页
我国电力系统正在形成交直流互联的巨大网络,交直流系统操作及故障、直流换流阀的动作、负荷变化产生的ns、μs、ms级的电磁暂态将在直流系统和交流系统中交互作用,交直流互联系统的电磁暂态交互作用可对交流系统和直流系统构成危害,特... 我国电力系统正在形成交直流互联的巨大网络,交直流系统操作及故障、直流换流阀的动作、负荷变化产生的ns、μs、ms级的电磁暂态将在直流系统和交流系统中交互作用,交直流互联系统的电磁暂态交互作用可对交流系统和直流系统构成危害,特别是导致直流系统的换相失败及闭锁等严重事故。鉴于此,在已有的能比较准确反映交直流互联系统关键元件电磁暂态特征的宽频特性模型基础上,在PSCAD/EMTDC平台上建立计算模型,揭示交流系统对直流侧的电磁暂态传递机理及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交流电网对直流系统的电磁暂态影响较严重,换流站330 kV交流母线的出线发生三相短路故障时,直流极线对地、换流阀两端的过电压达到了1000 kV,超过了绝缘保护水平的设计值。该研究为分析交、直流互联系统电磁暂态交互作用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直流互联系统 电磁暂态模型 交互作用 高压直流输电换流站 接地故障 雷击 带电投切电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系统电磁暂态交互作用研究,Ⅳ:直流侧对交流侧的影响 被引量:15
17
作者 陈水明 余占清 +1 位作者 黄璐璐 谢海滨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590-1597,共8页
我国电力系统正在形成交直流互联的巨大网络,交直流系统操作及故障、直流换流阀的动作、负荷变化产生的ns、μs、ms级的电磁暂态将在直流系统和交流系统中交互作用,交直流互联系统的电磁暂态交互作用可对交流系统和直流系统构成危害,特... 我国电力系统正在形成交直流互联的巨大网络,交直流系统操作及故障、直流换流阀的动作、负荷变化产生的ns、μs、ms级的电磁暂态将在直流系统和交流系统中交互作用,交直流互联系统的电磁暂态交互作用可对交流系统和直流系统构成危害,特别是导致直流系统的换相失败及闭锁等严重事故。鉴于此,在已有的能比较准确反映交直流互联系统的关键元件电磁暂态特征的宽频特性模型的基础上,在PSCAD/EMTDC平台上建立计算模型,基于交流侧冬小、冬大、夏小、夏大4种运行方式,分别对应直流系统的3种运行方式(双极大地回路、单极大地回路、单极金属回线),进行各种故障时的电磁暂态计算,为防止交直流互联系统的电磁暂态交互影响提供电磁兼容设计及测试参数。结果表明,直流系统对交流系统的电磁暂态影响较小,发生各类故障时在交流侧750、330kV线路及母线产生的过电压幅值均在规程中规定的允许范围内。该研究为分析交、直流互联系统的电磁暂态交互作用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直流互联系统 电磁暂态模型 交互作用 高压直流输电换流站 接地故障 换流阀闭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变速恒频机组的风电场有功功率波动对系统节点频率影响的动态评估模型 被引量:15
18
作者 林今 孙元章 +1 位作者 李国杰 黎雄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18,32,共6页
并网风电的功率波动是由风速的随机性引起的,会影响电力系统的频率质量。为了研究采用变速恒频机组风电场的风电功率波动对电网节点频率的影响,提出了考虑直流潮流、发电机和调速器的动态模型以及采用节点动态频率的定义的评估模型。基... 并网风电的功率波动是由风速的随机性引起的,会影响电力系统的频率质量。为了研究采用变速恒频机组风电场的风电功率波动对电网节点频率的影响,提出了考虑直流潮流、发电机和调速器的动态模型以及采用节点动态频率的定义的评估模型。基于该模型评估了并网风电对主要负荷或传输节点频率所造成的影响,同时考虑了网络结构及发电机和调速器的动态特性等因素,能够适用于多风电输入及多节点频率输出的评估。基于RTDS系统的仿真结果证明了理论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并网 功率波动 频率偏差 电能质量 网络结构 动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高压静电喷涂技术制备超疏水硅橡胶表面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刘琦 刘东霖 杨颖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818-2824,共7页
高压(HV)静电喷涂是1种简单有效的制备超疏水硅橡胶表面(SSRS)的方法,其原理是在静电力的作用下将电喷涂溶液雾化,在接收极固化成型。为此,在实验室中采用高压静电喷涂技术成功制备出超疏水硅橡胶表面,试验中所采用的电喷涂溶液是由AB... 高压(HV)静电喷涂是1种简单有效的制备超疏水硅橡胶表面(SSRS)的方法,其原理是在静电力的作用下将电喷涂溶液雾化,在接收极固化成型。为此,在实验室中采用高压静电喷涂技术成功制备出超疏水硅橡胶表面,试验中所采用的电喷涂溶液是由AB组分的高温硫化(HTV)液体硅橡胶(LSR)、石油醚、N,N-二甲基甲酰胺(DMF)、纳米二氧化硅(Si O2)颗粒以及十七氟三甲氧基硅烷(FAS-17)组成的复合体系。试验结果表明:石油醚可起到对硅橡胶的稀释作用;DMF可用来提高溶液的极性,使溶液更易于喷涂,得到的喷涂颗粒尺寸减小;Si O2颗粒可用来构筑硅橡胶表面的复合微结构;FAS-17可在硅橡胶表面引入含氟基团、降低表面自由能,同时减小表面微结构尺寸(100 nm^1μm)。经过大量试验验证后提出在电喷涂溶液复合体系中电喷涂制备超疏水硅橡胶表面的最佳条件:石油醚、硅橡胶、DMF、Si O2、FAS-17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1%、20%、30%、4%、5%。此时制备出的超疏水硅橡胶表面的静态接触角为163.4°,滚动角为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 高压 静电喷涂 高温硫化液体硅橡胶 复合微结构 表面自由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流单向型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混合直流输电系统 被引量:8
20
作者 杨文博 宋强 +3 位作者 刘文华 许树楷 饶宏 朱喆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205-2212,共8页
为了解决现有电网换相换流器(LCC)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MC)组成的混合高压直流(HVDC)输电系统采用半桥MMC时不具有直流侧故障清除能力、采用全桥MMC时成本过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使用新型的电流单向型MMC与LCC连接构成的混合直... 为了解决现有电网换相换流器(LCC)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MC)组成的混合高压直流(HVDC)输电系统采用半桥MMC时不具有直流侧故障清除能力、采用全桥MMC时成本过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使用新型的电流单向型MMC与LCC连接构成的混合直流输电系统。构建了单极800 k V/2 500 MW的双端系统模型,对其启动过程、典型故障过程和功率反转过程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混合系统具有可行性、直流故障清除能力、短时无功支撑能力和双向功率传输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直流输电 混合直流输电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 电网换相换流器 单向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