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医学影像的血流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陈宇 李睿 +6 位作者 赵雪梅 李东海 徐文娟 刘爱华 Sia Sheau Fung Chong Winston 张宇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23-342,共20页
随着计算机成像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MRI)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是血管类疾病的诊断,比如动脉狭窄、血管瘤、血管畸形等.除了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静态图像,先进的MRI技术还可以通过时间序列直接反映血流动力学的变... 随着计算机成像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MRI)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是血管类疾病的诊断,比如动脉狭窄、血管瘤、血管畸形等.除了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静态图像,先进的MRI技术还可以通过时间序列直接反映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而基于计算机成像和三维重建技术,血流动力学的参数又可以通过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进行详细的分析.如何将血流动力学参数和临床诊断相结合是近年来在转化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文中将结合文献调研和作者自己的研究工作对基于医学图像的血流动力学分析进行综述,并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 相位对比磁共振成像 计算流体力学 血管瘤 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与脑缺血事件相关性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
作者 陈潇祎 庄仲 赵锡海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第6期538-543,共6页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斑块进展可表现为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脂质核增大、斑块内出血、纤维帽破裂等特征。随着血管影像技术的发展,以评价斑块进展为目的的前瞻性研究越来越广泛。...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斑块进展可表现为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脂质核增大、斑块内出血、纤维帽破裂等特征。随着血管影像技术的发展,以评价斑块进展为目的的前瞻性研究越来越广泛。大量研究表明,斑块进展与未来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显著相关。本文将对评价斑块的影像学方法的可重复性以及斑块进展与未来脑血管事件相关性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更好地理解脑血管病的发病过程,并为疾病的预防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 进展 影像学 脑血管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外动脉并存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柳洋 韩华璐 +1 位作者 赵锡海 王苇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10期1103-1108,共6页
颅内动脉和颅外颈动脉并存粥样硬化斑块(简称并存斑块)在亚洲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其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病风险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因此,早期识别并存斑块对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应用于并存斑块的影像学诊断方... 颅内动脉和颅外颈动脉并存粥样硬化斑块(简称并存斑块)在亚洲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其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病风险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因此,早期识别并存斑块对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应用于并存斑块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有多种,其中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将主要针对并存斑块的影像学研究进展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存粥样硬化斑块 磁共振成像 血管壁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双侧颈动脉出血性斑块磁共振影像特征对比 被引量:6
4
作者 崔园园 陈潇祎 +5 位作者 马露 卢明明 姚国恩 杨家斐 赵锡海 蔡剑鸣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17-521,共5页
目的探讨含斑块内出血(IPH)的单、双侧颈动脉斑块患者斑块易损性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2年12月间来我院行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检查的患者,其中44例患者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IPH。将患者按单、双侧IPH分为两组。比... 目的探讨含斑块内出血(IPH)的单、双侧颈动脉斑块患者斑块易损性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2年12月间来我院行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检查的患者,其中44例患者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IPH。将患者按单、双侧IPH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患者的年龄、斑块最大管壁厚度和纤维帽破裂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双侧IPH组患者的年龄(66.6±9.4岁vs 73.7±9.0岁,P=0.027)、最大斑块厚度(6.3±1.9 mm vs 5.0±1.3 mm,P=0.035)和溃疡的发生率(50%vs 13.3%,P=0.025)明显高于单侧IPH组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双侧IPH与溃疡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OR=6.5,95%CI 1.5~28.7,P=0.014),模型1校正性别后,两者仍具有显著相关性(OR=5.7,95%CI 1.1~29.2,P=0.036)。然而,模型2中额外校正年龄(P=0.131)或最大斑块厚度(P=0.139)后,双侧IPH与溃疡的发生不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与单侧IPH患者相比,双侧IPH患者的年龄较轻、斑块负荷更重、溃疡发生率更高。双侧IPH患者的斑块易损性明显重于单侧IPH患者,需要临床加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粥样硬化 斑块出血 斑块破裂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温度成像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高天欣 吕宙 +1 位作者 丁海艳 唐晓英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47-550,553,共5页
肿瘤热疗是利用物理能量加热人体局部或全身,使肿瘤组织温度上升到有效治疗温度,并维持一定的时间,以达到使肿瘤细胞凋亡但不损伤正常组织的一种治疗方法.一般正常组织可以长时间耐受42~43℃高热,加热到57~60℃(蛋白质变性阈值)数... 肿瘤热疗是利用物理能量加热人体局部或全身,使肿瘤组织温度上升到有效治疗温度,并维持一定的时间,以达到使肿瘤细胞凋亡但不损伤正常组织的一种治疗方法.一般正常组织可以长时间耐受42~43℃高热,加热到57~60℃(蛋白质变性阈值)数秒后组织即开始凝结坏死,即使温度低于该值,延长加热时间也会杀死组织.特别在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热疗中,靶组织的温度上升速度可以达到3℃/s,空间分辨率低于2 mm3即会产生较大的测温误差[1],因此,加热过程中对组织温度的实时检测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治疗 高温 诱发 磁共振成像 温度成像技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评估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治疗效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庄仲 彭晓刚 赵锡海 《中国卒中杂志》 2016年第3期229-234,共6页
研究显示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够准确定性和定量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负荷和成分特征,并具有高度可重复性,已被广泛应用于监测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治疗效果的临床试验中。本文将从高分辨率磁共振的成像方法、可重复性以... 研究显示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够准确定性和定量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负荷和成分特征,并具有高度可重复性,已被广泛应用于监测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治疗效果的临床试验中。本文将从高分辨率磁共振的成像方法、可重复性以及观察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总结该技术在评估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方面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高分辨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他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小板药物使用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的多对比度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卢明明 彭鹏 +2 位作者 崔园园 赵锡海 蔡剑鸣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19-1022,共4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多对比度MRI技术探讨抗血小板药物使用与颈动脉斑块内出血(IPH)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超声检测至少有一侧颈动脉存在粥样硬化斑块的症状性患者108例,其中存在颈动脉IPH患者(IPH患者)41例,无颈动脉IPH患者(无... 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多对比度MRI技术探讨抗血小板药物使用与颈动脉斑块内出血(IPH)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超声检测至少有一侧颈动脉存在粥样硬化斑块的症状性患者108例,其中存在颈动脉IPH患者(IPH患者)41例,无颈动脉IPH患者(无IPH患者)67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双侧颈动脉多对比度MR血管壁成像,分析颈动脉IPH与患者临床特征。结果与无IPH患者比较,IPH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及吸烟比例显著增高(70.7%vs 46.3%,68.3%vs 47.8%,P<0.05),使用他汀类药物比例显著降低(29.3%vs 52.2%,P<0.05);IPH患者的颈动脉最大管壁厚度、管壁面积、狭窄程度显著高于无IPH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混杂因素之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与IPH显著相关(OR=2.80,95%CI:1.23~6.41;P=0.014)。进一步校正患者颈动脉最大管壁厚度和颈动脉狭窄后,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与IPH之间仍有相关性(OR=3.33,95%CI:1.06~10.45;P=0.039)。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可能与IPH的发生有关,可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合理、规范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颈动脉疾病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患者颈动脉不同位置斑块进展特点的磁共振影像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卢明明 彭鹏 +2 位作者 崔园园 赵锡海 蔡剑鸣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64-567,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不同位置斑块进展的特点。方法选择在解放军总医院接受≥2次颈动脉高分辨MRI检查的51例老年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75支颈动脉MRI,分别对颈总动脉(CCA)、颈动脉分叉(BIF)及颈内动脉(ICA)斑块处的狭... 目的探讨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不同位置斑块进展的特点。方法选择在解放军总医院接受≥2次颈动脉高分辨MRI检查的51例老年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75支颈动脉MRI,分别对颈总动脉(CCA)、颈动脉分叉(BIF)及颈内动脉(ICA)斑块处的狭窄程度、最大管壁厚度、管壁面积及管腔面积的年进展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5支颈动脉中,有131处斑块,其中ICA斑块42处,BIF斑块54处,CCA斑块35处。与CCA斑块比较,ICA斑块的管壁面积年进展率(P=0.021)和管壁厚度年进展率更高(P=0.036);与BIF斑块比较,ICA斑块的管壁面积年进展率更高(P=0.028)。ICA斑块管壁面积年进展率与患者年龄(r=0.39,P=0.011)、高血压(r=0.37,P=0.016)和糖尿病(r=0.31,P=0.041)呈正相关。结论相对于CCA和BIF斑块,ICA斑块进展更快,且与患者临床高危因素相关,对ICA斑块的MRI随访观察更能反映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的进展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颈总动脉 颈内动脉 磁共振成像 高血压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对比度磁共振颈动脉图像的配准算法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吴玉霞 徐肖攀 +5 位作者 张曦 刘洋 张国鹏 陈慧军 卢虹冰 李宝娟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9-135,共7页
基于在血管壁增强显示方面的强大潜力,近年来多对比度核磁共振成像已成为斑块分析研究的有力工具,但其效能受到多序列图像血管不匹配的影响。为实现多序列图像的准确血管配准,在管腔分割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由粗到精的两步配准策略:先采用... 基于在血管壁增强显示方面的强大潜力,近年来多对比度核磁共振成像已成为斑块分析研究的有力工具,但其效能受到多序列图像血管不匹配的影响。为实现多序列图像的准确血管配准,在管腔分割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由粗到精的两步配准策略:先采用迭代最近点实现多对比度图像中心线的刚性配准,再采用薄板样条实现基于血管边界点的非刚性配准。在第二步配准中,为准确寻找不同序列血管边界的匹配点,创新使用形状上下文描述子对边界点进行筛选,并应用确定性退火技术进行全局优化。采用新型三维多对比度磁共振血管成像序列,对提出算法的有效性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配准后不同序列的边界重合度均达到95%以上,平均表面距离0.12 mm,可有效提高配准精度,为后续斑块成分的分析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 易损斑块 磁共振图像 配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下肢动脉形态特征性别差异的高分辨磁共振成像研究
10
作者 张莉晨 韩永军 +4 位作者 卢明明 管懋彬 朱珠 蔡剑鸣 赵锡海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25-228,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受试者下肢动脉形态特征的性别差异。方法选择在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影像研究中心进行下肢动脉磁共振血管壁成像的无症状老年受试者85例,男性38例,女性47例,共入选下肢动脉144支,无斑块者中,男性14支,女性44支;有斑块者中,男... 目的探讨老年受试者下肢动脉形态特征的性别差异。方法选择在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影像研究中心进行下肢动脉磁共振血管壁成像的无症状老年受试者85例,男性38例,女性47例,共入选下肢动脉144支,无斑块者中,男性14支,女性44支;有斑块者中,男性50支,女性36支。回顾性分析男女性有无斑块者血管壁形态特征的差异,包括管腔面积(LA)、管壁面积(WA)、平均标准化管壁指数(NWI)、最大管壁厚度(WTmax)、最小管壁厚度(WTmin)、偏心指数(EI)及管腔狭窄程度等指标。结果无斑块者中,男性较女性LA更大,NWI更小(P<0.01);有斑块者中,男女性WTmax、WTmin、EI和管腔狭窄程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男性较女性LA、WA更大[(35.8±7.7)mm^(2) vs(26.6±5.9)mm^(2),(37.2±4.6)mm^(2) vs(32.7±5.4)mm^(2)],NWI更小[(51.3±3.8)%vs(55.3±4.0)%,P<0.01]。结论男性下肢动脉斑块体积进展较女性快,而女性斑块负荷始终大于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磁共振成像 动脉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度狭窄与无狭窄颈动脉斑块高分辨率MRI特征 被引量:13
11
作者 庄仲 刘舰 +2 位作者 李飞宇 彭晓刚 赵锡海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09-1213,共5页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患者轻度狭窄或无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高分辨率MRI(HRMRI)特征。方法对103例近期出现脑血管病症状且伴颈动脉AS斑块的患者行颈动脉HRMRI。排除图像质量差或颈动脉严重狭窄(狭窄程度≥50%)者。对颈动脉斑块进...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患者轻度狭窄或无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高分辨率MRI(HRMRI)特征。方法对103例近期出现脑血管病症状且伴颈动脉AS斑块的患者行颈动脉HRMRI。排除图像质量差或颈动脉严重狭窄(狭窄程度≥50%)者。对颈动脉斑块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比较无狭窄(无狭窄组)与轻度狭窄(轻度狭窄组,狭窄程度1%~49%)颈动脉AS斑块的负荷及成分特征差异。结果最终86例患者共155支颈动脉血管纳入研究,轻度狭窄组24支,无狭窄组131支。无狭窄与轻度狭窄组颈动脉管腔面积[(53.40±15.29)mm^2 vs(41.30±11.57)mm^2,P<0.001]和最大管壁厚度[(2.16±0.90)mm vs(3.30±1.25)mm,P=0.0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管壁面积[(31.69±6.80)mm^2 vs(32.80±9.33)mm^2,P=0.5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狭窄组和轻度狭窄组存在中度风险斑块、高风险斑块者分别占10.69%(14/131)、6.11%(8/131)和20.83%(5/24)、20.83%(5/24)。颈动脉最大管壁厚度与管腔狭窄程度之间呈正相关(r=0.430,P<0.001)。结论无狭窄或轻度狭窄的颈动脉血管仍存在发生不稳定斑块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出血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1
12
作者 崔园园 赵锡海 蔡剑鸣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316-318,共3页
心脑血管病如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导致人类死亡的所有疾病之首,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作为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主要原因之一,为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斑块破裂引发的急性血栓栓塞。病理学上,AS易损斑块的主要特征包括:(1)大脂质核薄纤维帽;... 心脑血管病如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导致人类死亡的所有疾病之首,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作为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主要原因之一,为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斑块破裂引发的急性血栓栓塞。病理学上,AS易损斑块的主要特征包括:(1)大脂质核薄纤维帽;(2)斑块内出血(IPH);(3)纤维帽破裂或溃疡形成;(4)炎性细胞的浸润和(或)新生血管化。近年来,作为易损斑块特征之一的IPH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心肌梗死 卒中 类胰蛋白酶类 毛细血管通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测定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征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 被引量:19
13
作者 王嵇 赵辉林 +4 位作者 曹烨 刘晓晟 赵子周 赵锡海 许建荣 《放射学实践》 2012年第12期1320-1323,共4页
目的:应用3.0T磁共振测定颈动脉斑块负荷、成分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及梗塞体积的相关性。方法:对62例急性颈内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血管壁磁共振检查,测量颈动脉管腔狭窄率和斑块负荷(最大管壁厚度及管壁体积标准化指数),评价斑... 目的:应用3.0T磁共振测定颈动脉斑块负荷、成分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及梗塞体积的相关性。方法:对62例急性颈内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血管壁磁共振检查,测量颈动脉管腔狭窄率和斑块负荷(最大管壁厚度及管壁体积标准化指数),评价斑块成分(坏死脂核,出血,钙化及纤维帽破裂),测得DWI急性脑梗死体积,计算OR值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结果:症状侧颈动脉狭窄程度、最大管壁厚度、管壁体积标准化指数和斑块内出血、钙化和纤维帽破裂的发生率均高于非症状侧(P值均<0.05);症状侧颈动脉管壁体积标准化指数与同侧颈内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体积有较强的正相关(Spearman秩相关系数0.327,P<0.05)。斑块内出血和钙化是较强的急性脑梗死暴露因素(OR值分别为2.4和2.1,P值均<0.05)。结论: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动脉斑块特征存在差异,且与急性脑梗死存在相关,提示这些特征可能为斑块不稳定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4
作者 赵倩 蔡剑鸣 +3 位作者 赵锡海 蔡祖龙 赵绍宏 杨立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241-1244,共4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对临床怀疑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123例,行CACS扫描及颈动脉MRI检查。将患者分为高CACS组22例(CACS≥400分)和低CACS组101例(CACS<400分)。记录颈动脉形态学指标...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对临床怀疑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123例,行CACS扫描及颈动脉MRI检查。将患者分为高CACS组22例(CACS≥400分)和低CACS组101例(CACS<400分)。记录颈动脉形态学指标:管腔面积、管壁面积、血管总面积、管壁厚度、管壁标准化指数;颈动脉斑块包括:钙化、富含脂质的坏死核、斑块内出血及斑块表面破裂。进行Spearmans相关性分析。结果高CACS组颈动脉整体的管壁面积、血管总面积和管壁厚度明显多于低CACS组(P<0.05)。CACS与颈动脉的管壁面积、管壁厚度、血管总面积和管壁标准化指数呈正相关(r=0.521、0.556、0.215、0.377,P<0.05,P<0.01)。颈动脉斑块钙化和富含脂质坏死核的出现概率与CACS明显相关。结论 CACS与颈动脉的斑块负荷、斑块内成分具有明显的相关性。CACS对颈动脉斑块负荷和斑块内成分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颈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磁共振成像 ROC曲线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对称性分布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米东华 赵锡海 +6 位作者 龚浠平 董可辉 赵性泉 王春雪 王伊龙 王拥军 刘丽萍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第7期609-613,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称性分布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入组81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了颈动脉多对比序列、黑血、高分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根据MRI结果将患者分为颈动脉无易损斑块... 目的探讨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称性分布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入组81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了颈动脉多对比序列、黑血、高分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根据MRI结果将患者分为颈动脉无易损斑块组(40例)、单侧易损斑块组(26例)和双侧易损斑块组(15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目前吸烟史、血压值、脉压、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血脂水平等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无易损斑块组、单侧易损斑块组和双侧易损斑块组患者在高血压病史、目前吸烟史、体质指数、收缩压等方面差异具有显著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目前吸烟史是易损斑块对称性分布的独立影响因素[比值比(odds ratio,OR)3.13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22~8.766,P=0.03]。结论目前吸烟史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对称性分布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易损斑块 对称性分布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6岁儿童脑深部灰质核团铁的变化:定量磁敏感图与R2^(*)的比较 被引量:2
16
作者 宁宁 金超 +6 位作者 张卫善 张雷 吴鹏 郭华 刘聪聪 武翔宇 杨健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2-26,共5页
目的通过在定量磁敏感图和R2^(*)图中测量磁敏感性值和R2^(*)值,观察06岁儿童脑深部灰质核团铁随年龄变化规律,并比较两者的差异。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87例年龄1个月至6岁儿童(男26例/女61例),按照年龄将研究对象分为1个月至1岁和大于1... 目的通过在定量磁敏感图和R2^(*)图中测量磁敏感性值和R2^(*)值,观察06岁儿童脑深部灰质核团铁随年龄变化规律,并比较两者的差异。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87例年龄1个月至6岁儿童(男26例/女61例),按照年龄将研究对象分为1个月至1岁和大于16岁两组,测量并分析尾状核、壳核、苍白球、丘脑的磁敏感性值和R2^(*)值与月龄的相关性。结果1个月至1岁,仅苍白球磁敏感性值与月龄呈正相关性,而各深部灰质核团的R2^(*)值均与月龄呈正相关性(P均<0.001)。大于16岁,各部位磁敏感性值和R2^(*)值与月龄均呈正相关(P均<0.05),尾状核、壳核和苍白球的磁敏感性值与月龄的相关系数高于R2^(*)值。结论由于R2^(*)值可能受到脑水含量的影响,定量磁敏感图成为一种更适合评估06岁儿童脑深部灰质核团铁随年龄变化规律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磁敏感图 深部灰质核团 儿童 横向弛豫率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斑块成像技术临床应用的现在与未来 被引量:4
17
作者 赵锡海 宋焱 +1 位作者 李飞宇 苑纯 《中国卒中杂志》 2014年第2期123-128,共6页
磁共振斑块成像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研究中。经组织学验证,这些技术能够准确评价斑块负荷、组织成分、纤维帽完整性和炎症反应。本综述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磁共振斑块成像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潜在应用价值:①在... 磁共振斑块成像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研究中。经组织学验证,这些技术能够准确评价斑块负荷、组织成分、纤维帽完整性和炎症反应。本综述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磁共振斑块成像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潜在应用价值:①在易损斑块表面破裂前,磁共振斑块成像能够对其进行早期识别,从而预防缺血性卒中;②颈动脉斑块磁共振特征可能有助于制订临床治疗策略;③磁共振斑块成像是监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他汀类药物治疗效果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颈动脉斑块成像技术的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睿 陈慧军 苑纯 《中国卒中杂志》 2014年第2期129-134,共6页
颈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发部位,其脱落会导致下游血管的阻塞并引发卒中。由于优秀的软组织对比度和较高的空间分辨率,磁共振影像可以提供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直接证据。本文将从临床应用需求的角度出发介绍磁共振颈动脉斑块成像和图... 颈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发部位,其脱落会导致下游血管的阻塞并引发卒中。由于优秀的软组织对比度和较高的空间分辨率,磁共振影像可以提供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直接证据。本文将从临床应用需求的角度出发介绍磁共振颈动脉斑块成像和图像处理的关键技术,希望有助于从事斑块的临床和研究的人员了解目前的成像方法和未来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磁共振管壁成像:从不同的视角探索新的临床路径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锡海 《中国卒中杂志》 2014年第5期371-375,共5页
脑血管易损斑块破裂随即引发的血栓栓塞,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理学基础。因此,早期识别脑血管易损斑块是缺血性卒中防控的关键。引起脑血管事件的责任病灶既可以发生于颅内动脉,也可位于颅外颈动脉。有证据表明,不同种族之间易损斑块在... 脑血管易损斑块破裂随即引发的血栓栓塞,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理学基础。因此,早期识别脑血管易损斑块是缺血性卒中防控的关键。引起脑血管事件的责任病灶既可以发生于颅内动脉,也可位于颅外颈动脉。有证据表明,不同种族之间易损斑块在不同血管床的发生率存在一定的差异,亚洲人群颅内动脉易损斑块可能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而美国白种人的缺血性卒中更多是由于颅外动脉易损斑块所致(表1)。由此可见,颅内动脉可能是国人筛查易损斑块的主要血管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脑血管 动脉粥样硬化 易损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MRI评估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双侧颈动脉分叉几何形态差异 被引量:6
20
作者 江培榕 薛蕴菁 +5 位作者 赵锡海 陈振森 孙斌 杨哲婷 林若兰 段青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799-1803,共5页
目的采用颈动脉高分辨MRI评估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左右侧颈动脉分叉几何形态的差异。方法对92例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采集颈动脉管壁高分辨MRI,观察双侧颈动脉管壁厚度及斑块分型,计算并比较左右侧颈动脉分叉几何参数的差异。结果... 目的采用颈动脉高分辨MRI评估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左右侧颈动脉分叉几何形态的差异。方法对92例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采集颈动脉管壁高分辨MRI,观察双侧颈动脉管壁厚度及斑块分型,计算并比较左右侧颈动脉分叉几何参数的差异。结果左侧颈动脉管壁厚度[1.24(1.09,1.46) mm]与右侧[1.29(1.10,1.57)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2,P=0.26);左右侧斑块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左侧颈内动脉(ICA)平面角(Z=-2.69)、近端面积比(Z=-3.43)、颈总动脉(CCA)扩张面积比(Z=-2.87)、ICA_5~CCA_3弯曲度(Z=-3.17)及二维CCA弯曲度(Z=-2.14)均大于右侧(P均<0.05);左右侧颈动脉分叉角(Z=-1.23)、ICA角(Z=-8.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左右侧颈动脉分叉几何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可能导致左右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动脉硬化 磁共振成像 几何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