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看得见的手”为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撑起一片亮丽的天空?——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王明远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55-166,共12页
《可再生能源法》为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特别是产业化发展带来了曙光,但是我国政府能否凭借这一法律为可再生能源产业撑起一片亮丽的天空,则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相当的不确定性。我们应当从内容和形式上对我国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法律、... 《可再生能源法》为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特别是产业化发展带来了曙光,但是我国政府能否凭借这一法律为可再生能源产业撑起一片亮丽的天空,则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相当的不确定性。我们应当从内容和形式上对我国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法律、法规加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 产业 立法 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经济背景下水资源立法的健全与完善 被引量:5
2
作者 王明远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5-81,共7页
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不容乐观。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审视现行水资源法律制度,不难发现我国水资源立法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我们应根据循环经济对水资源立法的基本要求建立和完善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制度、加强水资源保护的内容、... 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不容乐观。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审视现行水资源法律制度,不难发现我国水资源立法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我们应根据循环经济对水资源立法的基本要求建立和完善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制度、加强水资源保护的内容、重视水资源市场机制的作用;还应改进现行水资源立法在立法思路、立法机制、管理体制和法律制度等方面存在的不适应发展循环经济之处;应当调整立法思路、改进立法机制、健全水资源法律体系、完善水资源法律制度设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我国水资源立法更好地适应和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经济 水资源 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城市雨水污染法律对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被引量:21
3
作者 王明远 黎颖露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6-142,共7页
我国城市雨水污染对水体造成的危害已经日益凸现,是传统点源污染防治之外必须同时加以重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现行的关于雨水污染治理的政策和立法却远远落后于现实的需求和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为《水污染防... 我国城市雨水污染对水体造成的危害已经日益凸现,是传统点源污染防治之外必须同时加以重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现行的关于雨水污染治理的政策和立法却远远落后于现实的需求和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为《水污染防治法》中缺乏对城市雨水污染类型的确认,现行排水许可适用范围的不确定性,以及雨水治理技术经济激励的缺位等等。通过对我国和美国对城市雨水污染的治理模式以及立法政策的考察,本文探讨了符合我国具体情况的源头治理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双重治理模式,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具体立法建议,如修改《水污染防治法》、《城市排水许可管理办法》、《城市规划法》等相关立法,构建双重管理体制,创设雨水费等一系列的经济激励机制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治理模式 低冲击开发模式 绿色基础设施 雨水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洁生产法的含义与本质辨析 被引量:4
4
作者 王明远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8-136,共9页
清洁生产法是与狭义的、传统的污染控制法相对应的,是以确认并规范政府引导,促进甚至迫使工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为基本目标的,以经济调节、环境信息公开、行政指导、行政合同以及行政强制等为内容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是广义污染控制法中重... 清洁生产法是与狭义的、传统的污染控制法相对应的,是以确认并规范政府引导,促进甚至迫使工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为基本目标的,以经济调节、环境信息公开、行政指导、行政合同以及行政强制等为内容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是广义污染控制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本质乃是基于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共同要求,为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而确认和规范政府积极主动地、适当地干预经济领域,通过经济调控影响工业企业污染预防、清洁生产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洁生产 末端处理 环境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洁生产法治的技术基础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明远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7年第1期28-32,共5页
本文深入探讨了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污染防治与清洁生产法治的关系,以及企业管理、清洁技术与清洁生产法治的关系,指出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管理和清洁技术的应用是实现清洁生产法治的重要技术途径和方式,并已经得到许多国家清洁生产及其... 本文深入探讨了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污染防治与清洁生产法治的关系,以及企业管理、清洁技术与清洁生产法治的关系,指出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管理和清洁技术的应用是实现清洁生产法治的重要技术途径和方式,并已经得到许多国家清洁生产及其法治实践的普遍采用和证实,而清洁生产法治的实现又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和企业管理更加生态化,促进清洁技术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洁生产 法治 技术基础 产业结构 清洁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我国矿业权的反思与重构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卫先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3-69,共7页
目前,学界对我国矿业权的含义及其法律性质存在诸多争论,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活动在客观上具有复杂性;二是人们在主观认识上未能超越传统民法私权思维模式的禁锢。在物权的框架内界定矿业权,是导致目前矿产资源... 目前,学界对我国矿业权的含义及其法律性质存在诸多争论,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活动在客观上具有复杂性;二是人们在主观认识上未能超越传统民法私权思维模式的禁锢。在物权的框架内界定矿业权,是导致目前矿产资源补偿费低、矿产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开采回采率低、矿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时常发生的理论根源。矿产资源法应当是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综合保护法,而不仅是矿产资源经济价值的归属与分配法。矿业权应当是围绕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活动而形成的一系列权利义务,其中公权力和私权利同时存在,公权力存在于矿产资源的生态价值管理和国家安全等公共利益领域,私权利存在于矿产资源的经济价值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业权 可持续发展 权利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魏伊丝代际公平说的全面反思 被引量:6
7
作者 刘卫先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2-160,共9页
为保护地球环境资源而创设的代际公平理论是建立在两个错误认识的基础上的,即把集合概念的人类视为类概念的人类和把地球环境资源财产化。假如没有后代人,人们也同样应该承担保护地球环境的义务。魏伊丝舍今世而求助于后代人及其权利,... 为保护地球环境资源而创设的代际公平理论是建立在两个错误认识的基础上的,即把集合概念的人类视为类概念的人类和把地球环境资源财产化。假如没有后代人,人们也同样应该承担保护地球环境的义务。魏伊丝舍今世而求助于后代人及其权利,其原因在于权利时代所型塑出来的权利思维模式和路径依赖。虽然代际公平理论能够给我们提供观察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时间视角,但它本身并不是什么新的法律理念,无法担负起指导现代环境法制建设和环境保护实践的重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际公平 后代人权利 地球环境 时间 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魏伊丝代际公平说的几点质疑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卫先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13,共7页
在环境哲学、环境政治学、环境社会学、环境法学等领域影响广泛并为大多数人接受的代际公平理论在论证逻辑上存在诸多断裂,致使该理论自身具有不可圆说性。所谓的后代人及其权利以及各代之间的信托关系都是一种纯粹的虚构,当代人所承担... 在环境哲学、环境政治学、环境社会学、环境法学等领域影响广泛并为大多数人接受的代际公平理论在论证逻辑上存在诸多断裂,致使该理论自身具有不可圆说性。所谓的后代人及其权利以及各代之间的信托关系都是一种纯粹的虚构,当代人所承担的环境义务并非与"后代人的权利"相对应,而是与人类整体的环境利益相对应。人们普遍承担的环境保护义务才是代际公平理论的正确出路和归宿。虽然代际公平理论无法在法律上加以实现,但如果把它作为我们自己伦理关怀的准则,则对地球环境资源的保护也不无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际公平 代际信托 后代人权利 环境义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疑“后代人权利”的代际契约说基础--兼论“后代人权利”的实质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卫先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8-111,共4页
后代人权利论者从西方传统社会契约理论出发,提出了以代际链式相互性、代际正义、以亲子关系为模型的代际契约关系为中心的代际契约理论,作为支撑后代人权利的理论基础。但代际相互性不具有共时性,因此,代际契约无法达成和实现。罗尔斯... 后代人权利论者从西方传统社会契约理论出发,提出了以代际链式相互性、代际正义、以亲子关系为模型的代际契约关系为中心的代际契约理论,作为支撑后代人权利的理论基础。但代际相互性不具有共时性,因此,代际契约无法达成和实现。罗尔斯的代际正义理论中找不到关于"后代人权利"的主张,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只是当代人内部的关系,把亲子关系作为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契约关系的一个模型来理解是不合适的。"后代人权利"只是一种权利虚构,后代人权利论的实质是强调人们普遍承担环境保护义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际契约 后代人权利 环境保护 环境义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