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王爱军 祁海鹰 +1 位作者 由长福 徐旭常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51-355,共5页
提出一种干式烟气脱硫技术方案 ,并在 40 0~ 80 0℃的温度下进行了实验研究。为了提高脱硫效率和脱硫剂的利用率 ,还对在床内循环的脱硫剂进行了蒸汽处理。研究了烟气温度、Ca/ S、床内气流速度、床内固体物料浓度等参数对脱硫效率的影... 提出一种干式烟气脱硫技术方案 ,并在 40 0~ 80 0℃的温度下进行了实验研究。为了提高脱硫效率和脱硫剂的利用率 ,还对在床内循环的脱硫剂进行了蒸汽处理。研究了烟气温度、Ca/ S、床内气流速度、床内固体物料浓度等参数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以及各参数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温度对脱硫效率有明显的影响 ,近 6 0 0℃时最高。增加 Ca/ S可以大幅度提高脱硫效率。此外 ,适当降低床内气体流速使床内的总物料量增加 ,可以提高脱硫效率。研究表明 ,蒸汽处理对脱硫效率的提高有明显效果 ,在本实验条件下 ,处理后的脱硫效率提高 42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烟气脱硫 脱硫效率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煤灰微观特征与干法脱炭实验 被引量:2
2
作者 黎强 陈昌和 +2 位作者 杨玉芬 章新喜 陈清如 《矿产综合利用》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11,共4页
采用透射电镜研究了粉煤灰的微观特征 ,提出了降低粉煤灰残余炭含量并提高粉煤灰活性的干法脱炭思路。摩擦电选实验表明 :干法脱炭是有效的 。
关键词 粉煤灰 残余炭 干法脱炭 摩擦电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煤灰干法脱炭的实验研究
3
作者 黎强 杨玉芬 +1 位作者 章新喜 陈昌和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4-6,共3页
在采用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干法脱炭技术降低粉煤灰中残余炭含量并提高粉煤灰活性的基本思路。摩擦电选试验表明,这种干法脱炭的思路是有效的,将为解决我国粉煤灰的综合利用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粉煤灰 干法脱炭 摩擦电选 综合利用 分选工艺 浮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煤灰的微观结构与脱炭方法的实验比较
4
作者 黎强 陈昌和 +2 位作者 杨玉芬 章新喜 陈清如 《选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13,共3页
采用透射电镜研究了粉煤灰的微观特征 ,提出了降低粉煤灰残余炭含量并提高粉煤灰活性的脱炭思路。采用摩擦静电分选、流态化分选以及常规浮选三种方法 ,对粉煤灰脱炭的具体工艺和效果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表明 :这些脱炭方法 。
关键词 粉煤灰 残余炭 脱炭方法 实验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流化床常温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的工程示范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王晓芳 佟会玲 +4 位作者 李定凯 李彦 程从明 陈昌和 徐旭常 《动力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21-425,共5页
在清华大学试验电厂开展了常温半干法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的工程示范研究。示范装置的设计处理烟气量为20,000Nm3/h。脱硫塔内部采用了特殊的结构,以实现物料的内循环。针对影响脱硫效率的主要因素,如反应塔出口烟气温度与绝热饱和... 在清华大学试验电厂开展了常温半干法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的工程示范研究。示范装置的设计处理烟气量为20,000Nm3/h。脱硫塔内部采用了特殊的结构,以实现物料的内循环。针对影响脱硫效率的主要因素,如反应塔出口烟气温度与绝热饱和露点的温度差(ASAT),钙硫比,床内物料浓度,以及CaCl2添加剂等,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试验表明,当钙硫比为1.3,ASAT为7℃时,脱硫效率可以达到85%;在同样条件下,在石灰浆中添加少量的CaCl2,脱硫效率可达到90%。同时,对系统脱硫过程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增加脱硫离子反应时间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循环流化床 烟气脱硫 脱硫效率 半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空间半导体制冷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4
6
作者 金刚善 李彦 刁永发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1-54,共4页
在对半导体制冷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模拟小空间(1m3)的制冷环境,对影响半导体制冷的因素进行了讨论.实验结果表明,半导体热电堆两端的散热器和散冷器的结构是影响半导体制冷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热电堆的工作电压和电流与制冷效率也有... 在对半导体制冷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模拟小空间(1m3)的制冷环境,对影响半导体制冷的因素进行了讨论.实验结果表明,半导体热电堆两端的散热器和散冷器的结构是影响半导体制冷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热电堆的工作电压和电流与制冷效率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该研究结果对半导体制冷技术在实际空调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导体制冷 热电堆 制冷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粘煤和不粘煤的快速热解及其团聚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李登新 Makino M +2 位作者 吕俊复 岳光溪 张建胜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2003年第5期426-429,共4页
对弱粘煤和不粘煤的快速加氢热解及在快速热解情况下发生的团聚现象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高温加压快速加热条件下,氢气气氛中,煤的热失重率比煤的挥发分高,而在氮气气氛中,煤的热失重率低于煤的挥发分.同时,在高温加压快速加热条件下... 对弱粘煤和不粘煤的快速加氢热解及在快速热解情况下发生的团聚现象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高温加压快速加热条件下,氢气气氛中,煤的热失重率比煤的挥发分高,而在氮气气氛中,煤的热失重率低于煤的挥发分.同时,在高温加压快速加热条件下,在氮气气氛中的热失重率远低于氢气气氛中的热失重率.大多数弱粘煤和不粘煤,在高温下快速热解,无论在氢气气氛还是在氮气气氛中都发生团聚现象,即煤热解残炭团聚为圆柱状,且有一定的强度.有些煤(如Strongman煤和兴隆煤)在氢气气氛中残炭强度大于氮气气氛中的残炭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粘煤和不粘煤 快速热解 团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切向燃烧锅炉上炉膛屏区两相流场近流线数值模拟 被引量:8
8
作者 张泽 徐旭常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2002年第2期97-102,共6页
本文采用近流线的数值模拟方法 ,在较好地解决了四角切圆炉内流场计算中的伪扩散问题的基础上 ,对炉膛以及屏式受热面区域复杂结构、复杂两相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在受到燃烧器喷入气流旋转流动的影响下 ,由于屏式受热面的阻... 本文采用近流线的数值模拟方法 ,在较好地解决了四角切圆炉内流场计算中的伪扩散问题的基础上 ,对炉膛以及屏式受热面区域复杂结构、复杂两相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在受到燃烧器喷入气流旋转流动的影响下 ,由于屏式受热面的阻挡和整流作用 ,使上炉膛两侧气粒两相流呈现不同的流动形式 ,且左右两侧颗粒流动特性出现不对称且不均匀的分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炉膛 屏式受热面 气粒两相流 数值模拟 切向燃烧锅炉 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上射流悬浮床内气固两相流场实验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何鑫 李定凯 +3 位作者 邓治国 阎德中 付昌强 张志刚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09-116,共8页
为开发先进的低阻力循环悬浮床烟气脱硫工艺及技术 ,建立了实验段截面积为 5 0 0 mm× 5 0 0 mm的悬浮床气固相流动的冷态实验装置。床内空气的表观速度可达到 3.5 m/ s。设计了两种底部射流进气结构 ,控制床内的颗粒浓度在适合于 ... 为开发先进的低阻力循环悬浮床烟气脱硫工艺及技术 ,建立了实验段截面积为 5 0 0 mm× 5 0 0 mm的悬浮床气固相流动的冷态实验装置。床内空气的表观速度可达到 3.5 m/ s。设计了两种底部射流进气结构 ,控制床内的颗粒浓度在适合于 PDA测量的范围内 (约 5 0 g/ m3)。用颗粒动态分析仪 (PDA)测量了悬浮床内气固两相流动的结构 ,确定了不同表观气速和不同进气结构条件下的两相流场的特点。实验结果表明 ,实验段内无论是颗粒相还是气相 ,都明显存在平流区、主流区和回流区三个区域 ,而且颗粒相和气相的速度分布很相似。还描述了床内的颗粒脉动速度变化情况及床内的物料堆积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床 气固两相流动 流场 PDA测量 射流 烟气脱硫 工艺 流化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染物的脱除率对燃煤电站生态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何伯述 陈梅倩 +1 位作者 林江 陈昌和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5,共5页
从能源的生态效率角度出发,在以前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燃煤电厂排放的气体污染物(NOX、SO2、CO2)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理论评价,讨论了对气体污染物单独脱除和协同脱除时,脱除率对燃煤电厂生态效率的影响,提出了提高现役燃煤电厂的生态效... 从能源的生态效率角度出发,在以前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燃煤电厂排放的气体污染物(NOX、SO2、CO2)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理论评价,讨论了对气体污染物单独脱除和协同脱除时,脱除率对燃煤电厂生态效率的影响,提出了提高现役燃煤电厂的生态效率的措施.所得结论对提高新机组和老机组的生态效率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CFP 环境保护 污染物脱除 生态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燃煤电站开发与生态环境(下) 被引量:18
11
作者 徐旭常 陈昌和清华大学煤的清洁燃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王淑娟 《节能与环保》 2003年第5期4-7,共4页
停止燃烧高硫原煤是减少SO2污染的最经济的方法。其他较经济的措施是原煤洗选和筛选、改烧型煤、改用循环流化床锅炉等。烟气脱硫是可使SO2减排量最大和最有效的措施,但是代价昂贵。本文介绍了几种已成熟和不久将能成熟的烟气脱硫新技术... 停止燃烧高硫原煤是减少SO2污染的最经济的方法。其他较经济的措施是原煤洗选和筛选、改烧型煤、改用循环流化床锅炉等。烟气脱硫是可使SO2减排量最大和最有效的措施,但是代价昂贵。本文介绍了几种已成熟和不久将能成熟的烟气脱硫新技术;也介绍了为降低NOx排放我国自行开发的、适合国情的、低费用的、具有独特技术路线的、低NOx煤粉燃烧技术。还应发展减少排放可吸入颗粒物的技术。推动和发展利用烟气脱硫副产物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气脱硫 二氧化硫 SO2 NOx 氮氧化物 煤粉燃烧技术 燃煤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屏后涡量分布的实验研究
12
作者 何伯述 刁永发 +1 位作者 许晋源 陈昌和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5-259,共5页
使用六线涡量探针在切向炉HG-2008-YM2的冷模上测量了其小分隔屏后气流的速度及涡量分布,得到了模型炉膛内描述湍流特征的参数,如湍动度、倾斜因子及平坦因子等,为热偏差成因及对策研究提供了依据. 实验结果表明,在分隔屏区域,涡量场的... 使用六线涡量探针在切向炉HG-2008-YM2的冷模上测量了其小分隔屏后气流的速度及涡量分布,得到了模型炉膛内描述湍流特征的参数,如湍动度、倾斜因子及平坦因子等,为热偏差成因及对策研究提供了依据. 实验结果表明,在分隔屏区域,涡量场的分布和速度场一样也具有贴壁特征,小分隔屏的存在对其后的速度场及涡量场有明显的影响,由于翼型效应,右侧屏后出现了分离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向炉 分隔屏 涡量 倾斜因子 平坦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法脱炭与粉煤灰的利用研究
13
作者 黎强 陈昌和 +1 位作者 杨玉芬 章新喜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8-51,共4页
粉煤灰的利用价值与其中的残余炭含量密切相关。在采用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的基础上 ,本文从理论上提出了采用干法脱炭技术降低粉煤灰中残灰炭含量并提高粉煤灰活性的基本思路。摩擦电选试验表明 :这种干法脱炭的思路是切实有效的 。
关键词 粉煤灰 残余炭 干法脱灰 摩察电选 综合利用 活性 筑路 建筑材料 粒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能的安全性和燃料电池汽车的氢安全问题 被引量:40
14
作者 冯文 王淑娟 +1 位作者 倪维斗 陈昌和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77-682,共6页
为了深化对氢能安全性的研究、推动氢能在我国的规模应用,通过对有关文献的调研和分析,对氢能的安全性和燃料电池汽车的氢安全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详细讨论了氢的泄漏、脆化、扩散、可燃性和爆炸性等特殊的安全性问题;并以汽油的安全性... 为了深化对氢能安全性的研究、推动氢能在我国的规模应用,通过对有关文献的调研和分析,对氢能的安全性和燃料电池汽车的氢安全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详细讨论了氢的泄漏、脆化、扩散、可燃性和爆炸性等特殊的安全性问题;并以汽油的安全性为参照,对燃料电池汽车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价,得出了正常运行中,设计良好的燃料电池汽车具有与汽油汽车、天然气汽车及甲烷汽车同等的安全性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能 燃料电池汽车 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气中的凝结水对SO_2浓度测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15
作者 樊保国 祁海鹰 +1 位作者 由长福 徐旭常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2002年第5期453-456,共4页
用SOA 306型红外气体分析仪测量了两种不同SO2浓度的标准气通过一定水容积后SO2浓度及响应时间的变化,讨论了实际烟气中水蒸汽的凝结对浓度测量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烟气通过一定水体积后,SO2浓度明显降低,响应时间大大延长;实际烟气... 用SOA 306型红外气体分析仪测量了两种不同SO2浓度的标准气通过一定水容积后SO2浓度及响应时间的变化,讨论了实际烟气中水蒸汽的凝结对浓度测量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烟气通过一定水体积后,SO2浓度明显降低,响应时间大大延长;实际烟气中的水蒸汽凝结对SO2浓度测量的影响不容忽视,当SO2浓度较低时影响更为严重。只有严格对样气进行脱水预处理,保证采样管路上不发生水蒸汽凝结,才能获得可靠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气 凝结水 SO2 浓度测量 溶解度 二氧化硫 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相流动边界条件对其浓度分布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12
16
作者 祁海鹰 李宇红 +2 位作者 由长福 刘双科 徐旭常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01-611,共11页
运用描述颗粒相内部作用力的离散介质动力理论和“双流体”欧拉方法对循环流化床中 的稠密气固两相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专门研究了颗粒边界条件对其在近壁区浓度分布的影 响,探讨了产生畸变的机制;比较和检验了相关的理论模型.研... 运用描述颗粒相内部作用力的离散介质动力理论和“双流体”欧拉方法对循环流化床中 的稠密气固两相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专门研究了颗粒边界条件对其在近壁区浓度分布的影 响,探讨了产生畸变的机制;比较和检验了相关的理论模型.研究表明,近壁区颗粒轴向速度 梯度大小;和在那里局部加密的计算网格,对颗粒浓度的径向分布有强烈的影响,导致浓度分 布畸变的原因是不合理的边界条件过高估计了当地颗粒的脉动强度.提出选择边界条件的原则 是允许颗粒在壁面上有一定程度的滑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条件 浓度分布 稠密气固两相流动 欧拉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温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影响脱硫效率的参数及机理 被引量:18
17
作者 樊保国 项光明 +2 位作者 祁海鹰 陈昌和 徐旭常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28-232,共5页
对循环流化床排烟脱硫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试验研究 ,初步探讨了热力学、化学等参数与脱硫效率的关系 ;通过不同运行方式的比较 ,找出了最佳运行工况和运行方式 ;初步分析了床内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 ,运行温度越接近烟气露点 ,水蒸汽分压... 对循环流化床排烟脱硫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试验研究 ,初步探讨了热力学、化学等参数与脱硫效率的关系 ;通过不同运行方式的比较 ,找出了最佳运行工况和运行方式 ;初步分析了床内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 ,运行温度越接近烟气露点 ,水蒸汽分压越高 ,脱硫效率越高。烟气中 SO2 浓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在不同的浓度区域表现出不同的趋势。钙硫比增加时脱硫效率呈增高趋势。在干粉法、喷水增湿法以及喷浆法等三种不同的脱硫剂加入方式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脱硫效率 烟气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锅炉结渣过程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8
作者 周涌 由长福 +1 位作者 祁海鹰 徐旭常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75-382,共8页
传统、单一的预测结渣经验指数不能充分描述和预测复杂的结渣过程 ,但结渣过程的数值模拟能克服这一不足 ,详细地描述结渣的形成及结渣轻重的位置分布 .结渣模型包括煤粉空气气固两相流动和燃烧子模型、飞灰形成子模型、飞灰颗粒与壁面... 传统、单一的预测结渣经验指数不能充分描述和预测复杂的结渣过程 ,但结渣过程的数值模拟能克服这一不足 ,详细地描述结渣的形成及结渣轻重的位置分布 .结渣模型包括煤粉空气气固两相流动和燃烧子模型、飞灰形成子模型、飞灰颗粒与壁面的碰撞和黏结子模型以及结渣生长过程子模型 .本文对近十几年来各种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评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粉锅炉 结渣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糊逻辑方法用于气固两相流动PTV测量中的颗粒识别过程 被引量:10
19
作者 蔡毅 由长福 +2 位作者 祁海鹰 徐旭常 山本富士夫 《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8-83,共6页
采用人工智能中的模糊逻辑方法进行气固两相流动PTV测量中的颗粒识别,因更多地模拟人脑的思维过程使得识别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同时,在识别过程中可以获取大量有关颗粒本身的信息,如形状和尺寸等,由此可将气固两相流动中的不同尺寸的... 采用人工智能中的模糊逻辑方法进行气固两相流动PTV测量中的颗粒识别,因更多地模拟人脑的思维过程使得识别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同时,在识别过程中可以获取大量有关颗粒本身的信息,如形状和尺寸等,由此可将气固两相流动中的不同尺寸的颗粒区分开,从而可实现对气固两相流动的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逻辑方法 气固两相流 颗粒识别 PTV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研究飞灰粒径分布和磨耗的简单方法 被引量:4
20
作者 吕俊复 杨海瑞 +6 位作者 张建胜 刘青 张守玉 岳光溪 于龙 张缦 姜孝国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2003年第5期387-390,共4页
基于对流化床燃烧条件下煤的成灰磨耗过程的分析,提出了用静床燃烧和振动筛分研究煤燃烧成灰磨耗的简化方法,以代替复杂的流化床热态实验.将该方法的实验结果与冷态流化进行比较,并进行了理论分析,表明该方法与流态化方法是完全相似的.... 基于对流化床燃烧条件下煤的成灰磨耗过程的分析,提出了用静床燃烧和振动筛分研究煤燃烧成灰磨耗的简化方法,以代替复杂的流化床热态实验.将该方法的实验结果与冷态流化进行比较,并进行了理论分析,表明该方法与流态化方法是完全相似的.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方便地得到可靠的流化床条件下的煤燃烧成灰磨耗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灰 磨耗 流化床 振动筛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