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高铝粉煤灰中提取非晶态SiO_2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5
1
作者 张战军 孙俊民 +2 位作者 姚强 赫英 马鸿文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7-142,共6页
为了有效提高高铝粉煤灰的Al/Si比,为提取氧化铝奠定基础,研究了用NaOH从高铝粉煤灰中提取非晶态SiO2的最佳工艺条件,并对提硅反应的机理进行了探讨。首先根据高铝粉煤灰的化学与物相组成特点,确立了利用NaOH提取非晶态SiO2的基本技术路... 为了有效提高高铝粉煤灰的Al/Si比,为提取氧化铝奠定基础,研究了用NaOH从高铝粉煤灰中提取非晶态SiO2的最佳工艺条件,并对提硅反应的机理进行了探讨。首先根据高铝粉煤灰的化学与物相组成特点,确立了利用NaOH提取非晶态SiO2的基本技术路线;然后用正交实验法确定了提硅的最佳条件:NaOH的浓度25%,灰碱质量比1∶0.5,反应温度95℃,反应时间4 h。经最佳条件反应之后,SiO2的提取率达到了41.8%,灰中Al2O3的含量由48.5%增加到了57.38%,Al2O3/SiO2质量比由1.29提高到了2.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铝粉煤灰 非晶态SiO2 正交实验 X射线衍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排放可吸入颗粒物的显微结构与物质组成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孙俊民 温茂 +2 位作者 刘惠永 姚强 徐旭常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5-61,共7页
对我国西南地区三个火电厂排放的可吸入颗粒物(PM_(10))的显微结构、矿物和化学组成等的研究表明,在PM_(10)中,随着粒径的减小,非球形颗粒的比例增加;同原状飞灰相比,PM_(10)以实心结构为主,多孔和空心结构较少;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下... 对我国西南地区三个火电厂排放的可吸入颗粒物(PM_(10))的显微结构、矿物和化学组成等的研究表明,在PM_(10)中,随着粒径的减小,非球形颗粒的比例增加;同原状飞灰相比,PM_(10)以实心结构为主,多孔和空心结构较少;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多数PM10颗粒的表面并不光滑,而是布满了次级微细颗粒;PM_(10)的物相组成与燃煤煤种密切相关,小龙潭电厂PM_(10)主要矿物包括石英、石灰、石膏和赤铁矿,而贵阳电厂PM_(10)则以莫来石和石英为主;据单个PM_(10)颗粒化学组成,将PM_(10)分为硅质、铁质、Ca-铝硅质、Fe-铝硅质、Ca-Fe-铝硅质和硫酸钙六种颗粒类型;从不同采样点PM_(10)元素组成看,从静电除尘器(ESP)前到ESP,PM_(10)化学成分变化不大,到ESP后,元素Fe、Ca、Mg和Al的含量急剧减少,而Na的含量则迅速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粉燃烧 可吸入颗粒物(PM10) 显微结构 矿物组成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铝粉煤灰中部分主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战军 孙俊民 +3 位作者 赫英 刘刚 王彦武 曹慧芳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60-666,共7页
本文旨在研究部分主微量元素在高铝粉煤灰中的分布规律,从而为其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首先根据高铝粉煤灰的物相组成特点采用新的分离方法将之分离为三个相(或相组合):铁质微珠、莫来石-刚玉相以及玻璃相;然后分别用化学分析和ICP-M... 本文旨在研究部分主微量元素在高铝粉煤灰中的分布规律,从而为其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首先根据高铝粉煤灰的物相组成特点采用新的分离方法将之分离为三个相(或相组合):铁质微珠、莫来石-刚玉相以及玻璃相;然后分别用化学分析和ICP-MS测试主微量元素在高铝粉煤灰、铁质微珠以及莫来石-刚玉相中的含量,并结合相关数据计算出这些元素在玻璃相中的含量。结果表明,除Al、Mn外,其他元素均在玻璃相中有不同程度的富集;除Al外,其他元素则在莫来石-刚玉相中有不同程度的贫化;除Ti以外的铁族元素以及除Ga、Pb以外的金属成矿元素均在铁质微珠中富集,其他元素则在其中贫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铝粉煤灰 铁质微珠 莫来石-刚玉相 玻璃相 主元素 微量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昭通褐煤温和气化的研究试验 被引量:2
4
作者 何屏 尹承绪 张绪祎 《中国工程科学》 2005年第S1期419-420,452,共3页
介绍了云南昭通褐煤采用流化床技术,用褐煤半焦作热载体的连续温和气化工业性模拟试验。处理能力150kg/h,冷煤气效率大于70%。裂解煤气产率335m3/t,热值12·44MJ/m3。水煤气产率382m3/t,CO+H2=64·25%。焦油产率1·5%,表明... 介绍了云南昭通褐煤采用流化床技术,用褐煤半焦作热载体的连续温和气化工业性模拟试验。处理能力150kg/h,冷煤气效率大于70%。裂解煤气产率335m3/t,热值12·44MJ/m3。水煤气产率382m3/t,CO+H2=64·25%。焦油产率1·5%,表明该装置在试验条件下,焦油中的重质部分已经裂解,挥发物中只回收到少量的轻质焦油;从而避免了以往半焦固体热载体热裂解过程中的堵管问题。半焦粉是shell法气化的好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和气化 流化床 褐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发电技术”专题特约主编寄语
5
作者 黄中 李舟航 +1 位作者 李金晶 杨玺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I0001-I0002,共2页
保障供应安全与推动低碳转型是中国能源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煤电作为我国规模最大、成本最低、适应性最优的调节性电源,亟须与可再生能源协同互补,实现角色重塑。在此背景下,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凭借突出的燃料适应性和卓越的运行灵活性... 保障供应安全与推动低碳转型是中国能源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煤电作为我国规模最大、成本最低、适应性最优的调节性电源,亟须与可再生能源协同互补,实现角色重塑。在此背景下,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凭借突出的燃料适应性和卓越的运行灵活性,有望成为释放火电调节潜力、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力量。截至2024年底,全国410 t/h以上容量等级循环流化床锅炉累计投产563台,总装机容量达108680 MW(在役484台,容量97590 MW)。尤为引人瞩目的是,2024年11月陕西彬长投运了世界首台660 MW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2025年4月云南红河投运了世界首台700 MW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2025年7月广东韶关700 MW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也顺利通过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中国循环流化床发电技术接连实现历史性突破,国内三大动力厂均已具备自主设计、制造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的能力,并先后通过了工程实践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电 循环流化床 超超临界 发电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