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旋流煤粉燃烧器出口区域气固两相流场的PDPA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李志强 李荣先 +4 位作者 崔龙铉 周力行 李文健 陈泽荣 张恩仲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6,共6页
针对电站锅炉燃用煤种多变和负荷多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旋流燃烧技术,即利用在一次风管中加装浓缩煤粉构件实行煤粉浓淡分离的旋流浓淡煤粉燃烧器。使用三维相位多普勒颗粒分析仪对旋流浓淡煤粉燃烧器和双调风旋流煤粉燃烧器出... 针对电站锅炉燃用煤种多变和负荷多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旋流燃烧技术,即利用在一次风管中加装浓缩煤粉构件实行煤粉浓淡分离的旋流浓淡煤粉燃烧器。使用三维相位多普勒颗粒分析仪对旋流浓淡煤粉燃烧器和双调风旋流煤粉燃烧器出口区域气固两相流场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了两种不同燃烧器几何结构下的气固两相流场和颗粒浓度场,并进行了理论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粉燃烧器 双调风 旋流 PDPA 气固 两相流 锅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轴向叶片式旋流煤粉燃烧器出口区域两相流场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2
作者 罗纲 李荣先 周力行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1999年第2期211-217,共7页
采用k-ε-kp两相湍流模型模拟了轴向叶片式旋流煤粉燃烧器出口区域的冷态两相流场,并将计算结果与PDPA的实验结果作了详细的比较。计算和实验结果都表明该燃烧器能产生较大的回流区,但回流区中大部分区域煤粉浓度较低。k-... 采用k-ε-kp两相湍流模型模拟了轴向叶片式旋流煤粉燃烧器出口区域的冷态两相流场,并将计算结果与PDPA的实验结果作了详细的比较。计算和实验结果都表明该燃烧器能产生较大的回流区,但回流区中大部分区域煤粉浓度较低。k-ε-kp模型预报的两相速度场、湍流度和煤粉浓度场有的在定量上、也有的在定性上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流 煤粉燃烧器 数值模拟 气固 两相流 叶片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排放可吸入颗粒物中砷的分布与富集机理 被引量:21
3
作者 孙俊民 姚强 +3 位作者 刘惠永 鲁静 尹国勋 赵成美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8-82,共5页
以我国西南地区典型燃煤电厂为对象,研究砷在煤和飞灰中的分布,从煤粉—静电除尘器(ESP)前飞灰—静电除尘器(ESP)飞灰—静电除尘器(ESP)后飞灰,砷的浓度逐渐上升,在ESP后烟气中浓度达到最大值;随着粒级的减小,砷在不同粒级可吸入颗粒物... 以我国西南地区典型燃煤电厂为对象,研究砷在煤和飞灰中的分布,从煤粉—静电除尘器(ESP)前飞灰—静电除尘器(ESP)飞灰—静电除尘器(ESP)后飞灰,砷的浓度逐渐上升,在ESP后烟气中浓度达到最大值;随着粒级的减小,砷在不同粒级可吸入颗粒物中的浓度总体上表现出上升趋势;认为飞灰对砷的富集作用主要有4种:硅酸盐熔体对砷的溶解作用;飞灰中的化学成分与砷的化合物反应生成稳定的化合物;飞灰对砷化合物的吸附作用;气相砷化合物在飞灰表面的凝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入颗粒物 分布特征 富集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角燃烧器射流向火侧相干结构涡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刁永发 何伯述 +1 位作者 许晋源 陈昌和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50-155,共6页
利用IFA300恒温式热线风速仪和六线涡量探针及其定位坐标系统,测量了HG-2008/18.2-YM2型切向炉等温模型燃烧器区的涡量场,判别了涡量探针所测炉内空间点涡矢量的大小和方向,采用条件采样技术,研究了4股燃烧器射流向火侧形成的相干结构... 利用IFA300恒温式热线风速仪和六线涡量探针及其定位坐标系统,测量了HG-2008/18.2-YM2型切向炉等温模型燃烧器区的涡量场,判别了涡量探针所测炉内空间点涡矢量的大小和方向,采用条件采样技术,研究了4股燃烧器射流向火侧形成的相干结构涡。研究发现:对于单股射流,引射(卷吸)主要发生在射流两侧,从而在两侧造成负压并出现旋转方向相反的旋涡;对于两股相交射流,射流偏转,出现了射流向火侧的剪切涡,以及由于横向射流干涉,在射流背部的尾迹涡。当四角燃烧器同时投运,燃烧器射流偏转且贴壁运行,射流向火侧有大的剪切涡出现,该涡即为相干结构涡;涡量场研究结果,也表明了最大的涡矢量在燃烧器射流的向火侧。相干结构涡的研究目的一为探讨涡中NOx的初生形态;二为研究涡对上炉膛内烟温偏差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角燃烧器 射流 相干结构涡 锅炉 向火侧 六线涡量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液离心分离在研究煤中难燃组分的应用
5
作者 舒新前 徐旭常 +1 位作者 王申 闫德中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0-56,共7页
通过对阳泉煤、淮南煤及神木煤进行重液离心分离,得到了一系列对应于不同密度的分离物。对各密度段样品的热分析表明,煤中存在着对应于一定密度段的难燃组分,它们多是煤中的惰性组,部分矿物质及高矿化性的组分。
关键词 重液离心分离 难燃组分 煤岩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电站锅炉屏区三维涡运动的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刁永发 何伯述 +1 位作者 许晋源 陈昌和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70-175,共6页
该文首次利用IFA300恒温式热线风速仪和六线涡量探针及其定位坐标系统,测量了HG-2008/18.2-YM2型切向燃烧煤粉炉等温模型屏区的涡量场,在上炉膛内,前分隔屏尾部,形成的湍流场不仅是三维有涡运动,而且伴随着涡的强烈脉动,沿炉膛高度、宽... 该文首次利用IFA300恒温式热线风速仪和六线涡量探针及其定位坐标系统,测量了HG-2008/18.2-YM2型切向燃烧煤粉炉等温模型屏区的涡量场,在上炉膛内,前分隔屏尾部,形成的湍流场不仅是三维有涡运动,而且伴随着涡的强烈脉动,沿炉膛高度、宽度、深度方向,该涡分别以3个分量(纵向涡、展向涡和横向涡)表示。首次发现:分隔屏(前屏)区尾部,炉膛右半部分有明显的分离涡,并且有些分离涡伴有方向相反的另一涡出现,分离涡的最大值,集中在炉内靠近右侧墙的地方。试验结果并表明,在右1片、右2片屏的尾部有大的展向涡和横向涡出现,横向大涡靠近右侧墙壁面。靠近右侧墙的涡量强度(2.6×103 s-1)约是靠近左侧墙涡量强度(8.75×102 s-1)的3倍,由于多组小屏绕流,使得在右1片屏与右侧墙之间的流体微团,在其尾部有最大的涡度,上炉膛内,右侧墙附近,不仅流速高,而且涡度大,为研究炉内水平烟道产生烟温偏差的成因,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电站 锅炉 屏区 三维涡运动 炉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站锅炉对流过热器和再热器壁温数值计算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20
7
作者 郑昌浩 徐旭常 《动力工程》 EI CSCD 2000年第4期730-734,共5页
对电站锅炉对流过热器和再热器的壁温计算方法进行了改进。将各管组、管段离散化为小单元 ,按工质流动顺序逐次计算小单元的辐射及对流传热关系 ,进而求出壁温分布。采用炉膛出口二维烟温分布 ,从基本的热平衡关系式入手 ,详尽考虑了影... 对电站锅炉对流过热器和再热器的壁温计算方法进行了改进。将各管组、管段离散化为小单元 ,按工质流动顺序逐次计算小单元的辐射及对流传热关系 ,进而求出壁温分布。采用炉膛出口二维烟温分布 ,从基本的热平衡关系式入手 ,详尽考虑了影响管子传热的结构、位置、流动等偏差因素。该计算方法符合数值计算的特点 ,因此便于在计算机上实现快速准确的壁温计算。图 7表 1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站锅炉 过热器 再热器 管壁温度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锅炉屏式过热器热力计算方法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樊保国 祁海鹰 +1 位作者 陈昌和 徐旭常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1-3,共3页
对传统的屏式过热器的热力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提出了一种更为严格的计算方法,并将两种方法的差异做了对比,分析了这种差异对锅炉屏式过热器的设计和运行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传统的热力计算方法存在物理意义上的不严密以及... 对传统的屏式过热器的热力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提出了一种更为严格的计算方法,并将两种方法的差异做了对比,分析了这种差异对锅炉屏式过热器的设计和运行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传统的热力计算方法存在物理意义上的不严密以及计算结果对屏式过热器的安全不利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锅炉 屏式过热器 热力计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滤料在燃油锅炉除尘工程运用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黄斌 姚强 +3 位作者 孙俊民 杨新生 黄安平 杨昆山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83-87,共5页
以北京第二热电厂布袋除尘系统为实验基础 ,分别置覆膜和不覆膜滤料于同样的工作状况下 .经过一个供暖期的运行 ,然后分别对其进行包括形态特征、性能特性和强度特性等一系列测试和对比 .测试结果显示 ,覆膜滤料在运行一个周期后 ,在形... 以北京第二热电厂布袋除尘系统为实验基础 ,分别置覆膜和不覆膜滤料于同样的工作状况下 .经过一个供暖期的运行 ,然后分别对其进行包括形态特征、性能特性和强度特性等一系列测试和对比 .测试结果显示 ,覆膜滤料在运行一个周期后 ,在形态特征、性能特性和强度特性等很多方面都优于不覆膜滤料 ,新料和旧料间变化相对较小 .这为国内电力行业运用布袋除尘技术积累了工程经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滤料 燃油锅炉 除尘工程 运用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V软件IMPACT的研制与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由长福 祁海鹰 徐旭常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3-34,63,共3页
开发了一套面向对象的PIV图像处理软件—— IMPACT。 该软件内嵌多种先进的数据处理与分析算法。对不同数据处理算法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该PIV系统可有效获得流体流动的图像并可准确进行数据处理,完全可用于实际流体流动的测量。
关键词 PIV 图像处理 面向对象 流体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电站锅炉多组小屏绕流的数学模型
11
作者 刁永发 何伯述 +2 位作者 金巍巍 许晋源 陈昌和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79-184,共6页
引入“旋涡层”概念,炉深方向沿前屏分布着旋涡层,薄板翼导流,炉内右半部分的旋涡层削弱网格涡的速度环量。旋转上升气流绕流前屏,在其表面和尾部分别形成附着涡和分离涡;采用镜像法处理炉膛固壁对涡运动的影响。考虑炉内大残旋网格涡... 引入“旋涡层”概念,炉深方向沿前屏分布着旋涡层,薄板翼导流,炉内右半部分的旋涡层削弱网格涡的速度环量。旋转上升气流绕流前屏,在其表面和尾部分别形成附着涡和分离涡;采用镜像法处理炉膛固壁对涡运动的影响。考虑炉内大残旋网格涡的切向速度;附着涡、分离涡及镜像涡的诱导速度,首次建立了多组小屏绕流的数学模型,并对HG-2008/18.2-YM2型锅炉等温模型进行理论计算。计算表明:后屏入口的速度右侧高左侧低,右侧镜像附着涡和分离涡诱导的速度,使后屏入口右侧速度升高。六线涡量探针所测涡量场表明:炉内螺旋上升气流绕流薄板翼,在前屏尾部,确实产生了分离涡;且后屏入口速度场,也表现为右侧高左侧低,试验结果和理论计算定性吻合,验证了所建数学模型的合理性,为分析小屏尾部分离涡对水平烟道左右侧速度偏差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电站 锅炉 小屏绕流 数学模型 “旋涡层”概念 炉膛 屏式过热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