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湖泊水环境修复组合工艺效果研究——以深圳市荔枝湖治理工程为例 被引量:9
1
作者 毛献忠 桂安 +1 位作者 陶益 张锡辉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56-462,共7页
以深圳市荔枝湖为例,通过历时9个月的水质连续监测,研究该湖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后不同治理工艺的处理效果.研究表明,自动过滤工艺TP和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3.6%和16.2%;生物砾石床工艺TP和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9.0%和21.3%;人工湿... 以深圳市荔枝湖为例,通过历时9个月的水质连续监测,研究该湖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后不同治理工艺的处理效果.研究表明,自动过滤工艺TP和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3.6%和16.2%;生物砾石床工艺TP和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9.0%和21.3%;人工湿地工艺TP和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0.2%和56.1%.通过荔枝湖四湖总磷串联模型,计算在设计初始条件下,采用组合治理工艺时湖水恢复为地表IV类水所需要的时间.计算表明工艺每天运行24h,需要2.5d可将各湖TP浓度降至0.1mg/L以下,TP总去除量为7.27kg,去除率为4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贼市湖泊 水污染治理 治理工艺效果 总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水环境在线检测初步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锡辉 袁文权 +4 位作者 何安琪 张光明 常爱敏 王丽 方俊峰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32-34,共3页
水质在线检测是水务管理信息化的基础。采用台式和便携式两种类型的在线检测仪器分别对深圳市自来水、西沥水库和沙河水进行了在线检测。结果表明 ,在线检测仪器能够快速地测定水质 ,平均相对误差在 10 %以内。在线检测数据能够及时反... 水质在线检测是水务管理信息化的基础。采用台式和便携式两种类型的在线检测仪器分别对深圳市自来水、西沥水库和沙河水进行了在线检测。结果表明 ,在线检测仪器能够快速地测定水质 ,平均相对误差在 10 %以内。在线检测数据能够及时反映水质的动态变化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 水质 在线检测 深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水用于深圳河流补水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王子钊 王卓 +1 位作者 陶益 张锡辉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4-38,43,共6页
本文调查研究了深圳河主要支流采用再生水补水以后的效果。结果表明,再生水能够使河水透明度提高43%-150%,浊度下降28%-81%,色度下降23%-67%;再生水补充进入河流后,氨氮浓度最高达到13 mg/L,硝氮浓度最高达到18.5 mg/L,总磷浓度最高达到... 本文调查研究了深圳河主要支流采用再生水补水以后的效果。结果表明,再生水能够使河水透明度提高43%-150%,浊度下降28%-81%,色度下降23%-67%;再生水补充进入河流后,氨氮浓度最高达到13 mg/L,硝氮浓度最高达到18.5 mg/L,总磷浓度最高达到1.69 mg/L,再生水对蓝藻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绿藻通常成为优势藻种;再生水提高了河流环境激素类污染的生态风险,雌炔醇生态风险商范围在10^3-10^5,雌酮和雌三醇生态风险商范围在1-10^2;再生水汇入对河水中粪大肠杆菌的繁殖具有直接的抑制作用,其数量低于10 000个/L限值。河流进入厌氧状态后,粪大肠杆菌出现复活和再繁殖现象,影响了河流水环境的微生物安全性。本文研究成果对于再生水的选择和城市河流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 再生水 景观效果 生态安全 水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河典型内分泌干扰物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王子钊 张锡辉 王凌云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9-13,18,共6页
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在深圳河沿程采集水样,采用固相萃取—氮吹—衍生化的预处理方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壬基酚(NP)、辛基酚(OP)、双酚A(BPA)、雌酮(E1)、雌二醇(E2)、17α-雌二醇(17α-E2)、雌三醇(E3)、雌炔醇(EE2)等8种内分... 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在深圳河沿程采集水样,采用固相萃取—氮吹—衍生化的预处理方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壬基酚(NP)、辛基酚(OP)、双酚A(BPA)、雌酮(E1)、雌二醇(E2)、17α-雌二醇(17α-E2)、雌三醇(E3)、雌炔醇(EE2)等8种内分泌干扰物(EDCs)在深圳河的浓度分布和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同时通过主成分分析考察了EDCs与常规水质污染物的关系。结果表明,NP、BPA、E1、E3、EE2在深圳河各河段均有检出,而OP、17α-E2、E2的检出率均低于20%,EDCs主要来源是NP和BPA;深圳河旱季和雨季EDCs的浓度变化大,其中NP浓度表现出旱季高雨季低的规律,旱季浓度是雨季的1.74~5.63倍,但BPA和3种甾醇类雌激素的浓度呈现出了雨季高旱季低的相反变化规律,这应该与污水处理厂雨季污水溢流有关;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BPA与DO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生物作用可能在BPA去除和甾醇类雌激素转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分泌干扰物 雌激素 壬基酚 双酚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环境中硅藻水华预警和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石文波 陶益 张锡辉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0-63,69,共5页
我国长江以南地区近年来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硅藻水华污染,对城市水环境生态安全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采用先进的浮游植物分类荧光仪、荧光显微镜和紫外线准平行光束仪,研究了硅藻生长规律,探讨了光合活性、叶绿素含量和藻细胞数量之间的... 我国长江以南地区近年来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硅藻水华污染,对城市水环境生态安全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采用先进的浮游植物分类荧光仪、荧光显微镜和紫外线准平行光束仪,研究了硅藻生长规律,探讨了光合活性、叶绿素含量和藻细胞数量之间的变化规律,识别了其机理性的逻辑关系。结果表明,硅藻细胞数量能够达到108个/L,具有形成硅藻水华的风险。"光合活性"适合作为硅藻预警指标,预警时间能够提前5 d左右。紫外线UV-C能够有效控制硅藻的生长,辐照时间1-16min,有效辐照剂量为100 m J/cm^2,应急处理辐照剂量为200 m J/cm^2以上。紫外线辐照技术需要周期性地实施,以防止藻类复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 预警 亚致死剂量UV-C辐照 藻抑制 水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海域潮汐海啸波耦合数值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林燕 毛献忠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18,共8页
以COMCOT海啸模式和TPXO7.1全球潮汐模式为基础,采用三层嵌套网格,建立了南海海啸与潮汐耦合计算模型,分析深圳海域海啸和潮汐相互作用。潮汐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高、低潮位平均误差小于15cm,20cm;在潮汐验证的基础上,以马尼拉... 以COMCOT海啸模式和TPXO7.1全球潮汐模式为基础,采用三层嵌套网格,建立了南海海啸与潮汐耦合计算模型,分析深圳海域海啸和潮汐相互作用。潮汐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高、低潮位平均误差小于15cm,20cm;在潮汐验证的基础上,以马尼拉海沟潜在地震海啸源为案例,进行8.0,9.0级地震海啸与潮汐耦合情景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9级地震海啸在深圳海域外海波高为140~150cm,如先行波为正波发生在高潮时将产生异常高潮位,负波发生在低潮时将产生异常低潮位,线性叠加计算结果偏大,在25.0cm之内,到达时间差异小于6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COT模式 海啸 潮汐 耦合计算 深圳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河口防洪能力数值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胡明军 毛献忠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2-24,164,共4页
以深圳河为例,针对下游泥沙淤积严重、暴雨形成洪峰易导致洪灾问题,应用Delft3D模型区域分解技术构建深圳河湾二维水动力耦合模型,并基于实测洪水过程验证模型,模拟计算了防洪能力与清淤效果。
关键词 深圳河口 洪水 防洪能力 清淤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河湾水质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万由鹏 毛献忠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4-47,共4页
基于EFDC模型和WASP模型建立了深圳河湾水动力和水质模型,采用2011年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结果表明,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丰枯季高低潮位平均误差小于0.20 m,DO、BOD5平均误差小于20%,TN、TP和Chl a(叶绿素a)平均误差小于30... 基于EFDC模型和WASP模型建立了深圳河湾水动力和水质模型,采用2011年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结果表明,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丰枯季高低潮位平均误差小于0.20 m,DO、BOD5平均误差小于20%,TN、TP和Chl a(叶绿素a)平均误差小于30%。在此基础上进行案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氮、磷营养盐负荷削减80%对藻类生长的影响不明显;削减95%负荷时,Chl a浓度下降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河湾 水质 EFDC模型 WASP模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荧光指纹光谱用于污染河流溶解性有机物来源示踪研究 被引量:58
9
作者 钟润生 张锡辉 +1 位作者 管运涛 毛献忠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47-351,共5页
采用三维荧光指纹光谱技术对河流溶解性有机物荧光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污染河流中的溶解性有机物主要有腐殖质和蛋白质两类,类腐殖质荧光峰λ激发/λ发射为250/460nm(A1),220/400nm(A2)和325/420nm(C);类蛋白质荧光峰λ激发/λ发... 采用三维荧光指纹光谱技术对河流溶解性有机物荧光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污染河流中的溶解性有机物主要有腐殖质和蛋白质两类,类腐殖质荧光峰λ激发/λ发射为250/460nm(A1),220/400nm(A2)和325/420nm(C);类蛋白质荧光峰λ激发/λ发射为285/357nm(T1),230/360nm(T2)。支流的类蛋白质荧光峰T1和T2由于生活污水的排放,其荧光强度都有明显增强。Fe3+离子在支流与干流汇合后浓度增加到支流的30倍,相应的类腐殖质荧光峰A1也发生了明显蓝移现象,而其他荧光峰则没有明显的偏移。激发波长较长的类腐殖质C,A1和类蛋白质T1荧光强度由于稀释及Fe3+等金属离子猝灭而明显降低,以至荧光峰消失。而较低激发波长的类蛋白质T2和UV类腐殖质A2荧光强度和荧光峰位置相对比较稳定,不容易受到溶液化学条件影响。激发波长220~230nm荧光团可以用来示踪污染河流溶解性有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指纹 溶解性有机物 类蛋白质荧光团 类腐殖质荧光团 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总磷作为饮用水生物稳定性控制指标的研究 被引量:29
10
作者 桑军强 张锡辉 +1 位作者 周浩晖 王占生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20-724,共5页
根据国内提出的控制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可同化有机碳(AOC)标准,通过配制水样研究了AOC及细菌再生长潜力(BRP)同水中磷含量的关系;同时针对净水工艺试验出水水样,考察了水中的磷同其生物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配水水样,在一定的磷... 根据国内提出的控制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可同化有机碳(AOC)标准,通过配制水样研究了AOC及细菌再生长潜力(BRP)同水中磷含量的关系;同时针对净水工艺试验出水水样,考察了水中的磷同其生物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配水水样,在一定的磷浓度范围内,磷是水中细菌生长的限制因子;在净水试验工艺出水水样中添加50μg/L的PO3-4 P后,AOC增加了55%,BRP增加了123%,表明水中磷是其生物稳定性的限制因子。由于常规的净水工艺对水中的磷可以有效去除,把水中总磷(TP)控制在5μg/L内来提高饮用水生物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 生物稳定性 总磷 水样 净水 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下生物陶粒反应器去除水源水中氨氮的研究 被引量:20
11
作者 刘国庆 桑军强 +1 位作者 张锡辉 王占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44-647,共4页
利用生物陶粒预处理工艺,研究低水温条件下生物陶粒反应器对氨氮的去除效果.进水氨氮浓度为0.5~1.4mg/L,水力停留时间为20~30min.结果表明,低温条件下,生物陶粒反应器对进水中氨氮的去除效果随着水温的下降而降低,但总体上对氨氮仍然有... 利用生物陶粒预处理工艺,研究低水温条件下生物陶粒反应器对氨氮的去除效果.进水氨氮浓度为0.5~1.4mg/L,水力停留时间为20~30min.结果表明,低温条件下,生物陶粒反应器对进水中氨氮的去除效果随着水温的下降而降低,但总体上对氨氮仍然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当水温从10℃下降到0.4℃时,生物陶粒反应器对氨氮的去除率从90%下降到65%.当水温在3℃以上时,出水中NO2--N低于进水NO2--N的含量.当水温下降到3℃以下后,出水中NO2--N超过了进水中NO2--N的含量.在陶粒反应器内部出现了NO2--N积累现象,水温越低,出水NO2--N的含量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陶粒反应器 生物预处理 微污染水源水 氨氮 亚硝酸盐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化合物的生物富集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12
作者 吴江平 管运涛 +3 位作者 李明远 靳军涛 Makoto Yoshijima 张锡辉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46-1252,共7页
研究污染物的生物富集效应,对于预测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含量、建立环境标准以及评估污染物的生态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有关全氟化合物(PFCs)的生物浓缩因子(BCF)、生物富集因子(BAF)、生物放大因子(BMF)和营养级... 研究污染物的生物富集效应,对于预测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含量、建立环境标准以及评估污染物的生态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有关全氟化合物(PFCs)的生物浓缩因子(BCF)、生物富集因子(BAF)、生物放大因子(BMF)和营养级放大因子(TMF)等参数,对PFCs的生物富集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研究结果表明,氟代碳原子数高于7的PFCs一般在生物体或食物链(网)上具有生物富集效应,而氟代碳原子数低于7的PFCs的生物富集效应较低。PFCs的理化性质(碳链长度、碳链末端基团类型和是否含有支链等)、生物的种类及其生理生化参数(体长、体重和性别等)和环境条件(生态系统的组成、水温和污染物含量等)等都影响PFCs在生物体内或食物链(网)上的富集。综观当前研究成果,PFCs在食物链(网)上生物放大效应研究主要集中于极地地区海洋食物网,应加强其他区域(特别是典型污染区域)、各种类型食物网(如淡水食物网和陆生食物网)上PFCs的生物富集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为全面评估PFCs的生态风险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化合物 生物富集效应 食物链放大能力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饮用水净化工艺中磷的去除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桑军强 李灵芝 王占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9-191,共3页
利用一种新的微生物学分析方法,研究了原水中微生物可利用磷(MAP)以及总磷(TP)、溶解性正磷酸盐(SRP)在净水工艺中的去除情况.结果表明,生物预处理、生物活性炭及常规的混凝沉淀砂滤工艺均使水中的MAP、TP及SRP大大降低;生物预处理和生... 利用一种新的微生物学分析方法,研究了原水中微生物可利用磷(MAP)以及总磷(TP)、溶解性正磷酸盐(SRP)在净水工艺中的去除情况.结果表明,生物预处理、生物活性炭及常规的混凝沉淀砂滤工艺均使水中的MAP、TP及SRP大大降低;生物预处理和生物活性炭对水中MAP的去除效率高于对TP的去除效率;常规处理对原水中MAP的去除率超过90%,TP的去除率在80%以上.臭氧氧化对水中TP和SRP的影响不大,但是使MAP增加.试验原水经过净水处理后,水中可供细菌利用的磷源降低到很低的水平,说明处理后的水中磷源可能成为水中细菌生长的限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水工艺 细菌再生长 饮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处理污泥的“热水解-ASBR”组合工艺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王治军 王伟 张锡辉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46-750,共5页
近年来污泥“热水解-厌氧消化”处理工艺备受重视,在考察热水解预处理对污泥化学成分及厌氧消化性能影响的基础上,利用厌氧序批式反应器(ASBR)代替传统的连续流搅拌反应器(CSTR),从而建立了“热水解-ASBR”新工艺。研究表明,热水解预处... 近年来污泥“热水解-厌氧消化”处理工艺备受重视,在考察热水解预处理对污泥化学成分及厌氧消化性能影响的基础上,利用厌氧序批式反应器(ASBR)代替传统的连续流搅拌反应器(CSTR),从而建立了“热水解-ASBR”新工艺。研究表明,热水解预处理能改善污泥的厌氧消化性能,最合适的预处理条件是热水解温度170℃、热水解时间30min。热水解污泥厌氧消化时,在水力停留时间(HRT)为20,10,7.5和5d的条件下ASBR的有机物去除率和甲烷产气率均比CSTR的高,且ASBR合适的HRT为10d。此时“热水解-ASBR”工艺的TCOD去除率和甲烷产气率比“热水解-CSTR”工艺分别提高27.93%和25.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污泥 热水解 厌氧序批式反应器 厌氧消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瓷平板膜在饮用水处理中临界通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付宛宜 张锡辉 +3 位作者 吴启龙 苏锡波 叶挺进 黄明珠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73-76,82,共5页
针对超滤膜在饮用水处理中临界通量的影响因素,本文采用阶梯通量递增法系统考察曝气强度、曝气方式、混凝和氧化预处理等对陶瓷平板膜过滤原水临界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预处理能明显提高陶瓷平板膜过滤原水的临界通量,混凝剂投加... 针对超滤膜在饮用水处理中临界通量的影响因素,本文采用阶梯通量递增法系统考察曝气强度、曝气方式、混凝和氧化预处理等对陶瓷平板膜过滤原水临界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预处理能明显提高陶瓷平板膜过滤原水的临界通量,混凝剂投加量越大,临界通量值越大。混凝剂投加量为15 mg/L时,临界通量可提高至陶瓷平板膜直接过滤原水时的1.5倍。相同曝气强度下,连续曝气比间歇曝气对临界通量的提高效果好。连续曝气与混凝相结合能达到更高的临界通量值。比较2种氧化剂对临界通量的提高效果发现,臭氧的效果较好。当臭氧投加量为3 mg/L时,临界通量值是直接过滤原水时临界通量值的2.6倍,而投加臭氧与混凝相结合时,可将临界通量提高至2.8倍。此外,考察了膜工艺在不同工况的次临界通量条件下运行时膜比通量的衰减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平板膜 临界通量 曝气 预处理 膜比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瓷膜短流程工艺处理重金属废水的中试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武延坤 刘欢 +2 位作者 朱佳 苏子杰 何德文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2-95,共4页
为应对重金属废水日益严格的处理标准和对重金属资源回收的要求,采用新型陶瓷膜短流程工艺处理重金属废水即通过调节p H预处理使重金属离子形成氢氧化物微溶物后,直接进入陶瓷膜过滤,同时辅以曝气减缓膜污染。中试实验在优化p H、膜通... 为应对重金属废水日益严格的处理标准和对重金属资源回收的要求,采用新型陶瓷膜短流程工艺处理重金属废水即通过调节p H预处理使重金属离子形成氢氧化物微溶物后,直接进入陶瓷膜过滤,同时辅以曝气减缓膜污染。中试实验在优化p H、膜通量等运行参数后,研究此工艺去除重金属的效果和运行工况,以考察工艺实际应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p H=9.5时,短流程工艺对重金属的去除效果较好,可在80 L/(m2·h)的膜通量下稳定运行,新型工艺中陶瓷膜的污染主要为可逆污染,可通过水力反冲洗去除。在最佳运行参数条件下,陶瓷膜过滤出水中的Cr3+、Cu2+和Ni2+质量浓度上限值分别低于0.28 mg/L、0.13 mg/L和0.1 mg/L,浊度低于0.5 NTU,跨膜压差保持稳定。此外,膜池中Cr3+、Cu2+和Ni2+的浓缩倍数分别可达92、80和42倍,大大提高了对重金属回收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废水 陶瓷膜 超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有机物分析法在原水在线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欧阳二明 张锡辉 +1 位作者 郑振华 吕洪刚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39-41,共3页
比较了标准紫外分光光度法和紫外有机物分析法测定紫外吸光度的精密度,确定了紫外有机物分析仪测定的紫外吸光度SAC254值与有机物浓度参数UV254、高锰酸盐指数、TOC和DOC值之间的定量关系。试验结果表明,紫外有机物分析法具有操作、维... 比较了标准紫外分光光度法和紫外有机物分析法测定紫外吸光度的精密度,确定了紫外有机物分析仪测定的紫外吸光度SAC254值与有机物浓度参数UV254、高锰酸盐指数、TOC和DOC值之间的定量关系。试验结果表明,紫外有机物分析法具有操作、维护简单,无二次污染,实时响应快,精密度高等优点。原水SAC254值与标准方法测定的UV254、高锰酸盐指数、TOC以及DOC值之间都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根据原水SAC254值的变化通过转换得到原水有机污染程度的变化趋势,为水厂工艺运行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有机物分析法 原水 在线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引运河排涝对东江东莞段取水口水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黄旻旻 毛献忠 陶益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5-28,共4页
基于2010年3~7月的现场监测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绝对主成分得分/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定量解析了东江东莞段取水口水质的季节性污染源。结果表明,三个主成分F1、F2、F3反映了83.85%的原始信息量,F1代表的污染源具有与东引运河相同的污染... 基于2010年3~7月的现场监测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绝对主成分得分/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定量解析了东江东莞段取水口水质的季节性污染源。结果表明,三个主成分F1、F2、F3反映了83.85%的原始信息量,F1代表的污染源具有与东引运河相同的污染物特征;由运河排涝时对应的样品数据计算表明,运河排涝即为F1所代表的污染源;通过分析污染源贡献率,获得受运河排涝影响最为显著的指标为氨氮、总磷,其次为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总有机碳。可见运河排涝是引起下游取水口水质季节性恶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江 排涝 主成分分析 绝对主成分得分 多元线性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主要河流中农药类环境激素污染调查 被引量:7
19
作者 宗栋良 常爱敏 +3 位作者 张光明 管运涛 梁栋 邓吴斌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09年第6期39-43,共5页
调查了深圳市10条主要河流农药类环境激素的污染现状。结果表明,深圳市各河流均受到农药类环境激素的污染,共有15种农药类环境激素被检出,质量浓度为未检出-4.8μg/L。并推荐深圳市河流中优先控制的农药类环境激素为:六六六、α-... 调查了深圳市10条主要河流农药类环境激素的污染现状。结果表明,深圳市各河流均受到农药类环境激素的污染,共有15种农药类环境激素被检出,质量浓度为未检出-4.8μg/L。并推荐深圳市河流中优先控制的农药类环境激素为:六六六、α-氯丹、硫丹I、环氧七氯、六氯苯、氟乐灵、联苯菊酯、二硫代农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水 农药 环境激素 深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瓷膜组合工艺对水中甲硫醚去除效果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谢宇铭 张锡辉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31-133,138,共4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色谱质谱联用仪器方法调查严重污染的河流、相关水源中甲硫醚嗅味物质的分布。结果表明,河流中甲硫醚浓度高达2 907 ng/L,受污染的相关水源中甲硫醚浓度达到53 ng/L。单独陶瓷无机膜工艺对DMS去除的效果为20%左右...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色谱质谱联用仪器方法调查严重污染的河流、相关水源中甲硫醚嗅味物质的分布。结果表明,河流中甲硫醚浓度高达2 907 ng/L,受污染的相关水源中甲硫醚浓度达到53 ng/L。单独陶瓷无机膜工艺对DMS去除的效果为20%左右,而臭氧氧化则具有较好的效果,臭氧-陶瓷膜组合工艺对DMS去除率达到50%~90%左右,还能够缩短处理工艺。该项研究对于掌握甲硫醚嗅味物质来源和新型技术的作用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 嗅味物质 水厂 臭氧氧化 陶瓷膜过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