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67篇文章
< 1 2 9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车路协同感知技术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6
1
作者 张新钰 卢毅果 +4 位作者 高鑫 黄雨宁 刘华平 王云鹏 李骏 《自动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3-248,共16页
随着感知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智能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地位逐渐提升.自动驾驶感知从单车智能向车路协同迈进,近年来涌现出一批新的协同感知技术与方法.本文旨在全面阐述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车路协同感知... 随着感知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智能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地位逐渐提升.自动驾驶感知从单车智能向车路协同迈进,近年来涌现出一批新的协同感知技术与方法.本文旨在全面阐述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车路协同感知技术,并总结相关可利用数据及该方向的发展趋势.首先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协同感知策略进行划分,并总结了不同感知策略具备的优势与不足;其次,对智能网联汽车协同感知的关键技术进行阐述,包括车路协同感知过程中的感知技术与通信技术;然后对车路协同感知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了近年来解决协同感知中感知融合(Perception fusion,PF)、感知信息选择与压缩(Perception selection and compression,SC)等问题的相关研究;最后对车路协同感知的大规模数据集进行整理,并对智能网联汽车协同感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网联汽车 车路协同 协同感知 安全通信 自动驾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通识教育模式下本科生专业课教学方法的探讨——提高“汽车发动机原理”专业课教学质量的若干体会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建昕 帅石金 王志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5-57,共3页
本文结合作者多年担任本科生专业课程“汽车发动机原理”教学工作的体会,探讨了在通识教育模式下如何保证专业课教学质量的问题,强调了科研与教学之间不可或缺的相辅相成关系。专业课在课程内容上应该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本文结合作者多年担任本科生专业课程“汽车发动机原理”教学工作的体会,探讨了在通识教育模式下如何保证专业课教学质量的问题,强调了科研与教学之间不可或缺的相辅相成关系。专业课在课程内容上应该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但同时也要保证基本理论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应突出师生互动性与实践性,由工程案例对比分析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加强讨论环节和实验课环节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识教育 本科生专业课 教学方法 汽车发动机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横向稳定性自适应优化控制 被引量:1
3
作者 丁宁 贝绍轶 +2 位作者 李波 汤浩然 殷国栋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4-73,共10页
为改善在极限状态下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的横向稳定性,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调节模型预测控制(SAMPC)输入权重的控制方法。基于相平面失稳判断,将相平面分为稳定域、稳定边界和失稳域,设计影响因子,以备计算附加横摆力矩和转矩分配权重;... 为改善在极限状态下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的横向稳定性,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调节模型预测控制(SAMPC)输入权重的控制方法。基于相平面失稳判断,将相平面分为稳定域、稳定边界和失稳域,设计影响因子,以备计算附加横摆力矩和转矩分配权重;考虑质心侧偏角、横摆角速度对车辆稳定性的重要影响,设计SAMPC中的输入权重,获取准确的附加横摆力矩;同时提出可以缩短优化时间的转矩分配方法,设计多目标函数用于量化车辆的稳定性和动力性。仿真结果显示:与模型预测控制(MPC)相比,采用SAMPC,在μ=0.4、v_(x)=70 km/h时,质心侧偏角的平均绝对误差减少49.4%,均方根误差减少55.3%,改善效果最佳;在μ=0.2、v_(x)=90 km/h时,质心侧偏角的平均绝对误差减少24.5%,均方根误差减少23.8%,改善效果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限工况 DYC系统 模型预测控制 优化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碰撞驾驶员下肢行为响应及损伤分析
4
作者 秦豪毅 杨欣 +3 位作者 马帅 宋家锋 王瑞祥 许述财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71,共8页
当前汽车碰撞试验中所用假人为标准姿态,忽略了驾驶员本能应急行为对自身损伤的影响。基于此问题,通过搭建沉浸式驾驶模拟器获取碰撞环境下驾驶员下肢姿态的变化特征并利用有限元方法对碰撞场景进行模拟仿真,最终通过数据分析对比驾驶... 当前汽车碰撞试验中所用假人为标准姿态,忽略了驾驶员本能应急行为对自身损伤的影响。基于此问题,通过搭建沉浸式驾驶模拟器获取碰撞环境下驾驶员下肢姿态的变化特征并利用有限元方法对碰撞场景进行模拟仿真,最终通过数据分析对比驾驶员应急行为下人体各部位损伤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当脚部位于油门踏板上时驾驶员头部以及大腿损伤较为严重,脚部踩压制动踏板时,胸部压缩量相较于其他姿态峰值增大了22.3%,脚部位于制动踏板上时颈部伸张力矩峰值最大,粘性指数峰值减小了25%。驾驶员下肢行为变化时其身体运动姿态、各部位的损伤程度有明显差异且与标准姿态相比各部位损伤情况也有显著不同。研究结果能够为针对中国驾乘人员的车辆安全防护设计提供新思路,同时对国内碰撞法规的完善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碰撞 驾驶模拟器 中国体征假人 人体损伤 下肢行为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爆胎工况下稳定性控制研究
5
作者 庞文亚 贝绍轶 +1 位作者 李波 殷国栋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2-80,共9页
根据智能车辆爆胎后失去稳定性,行驶轨迹发生偏离等特性,提出一种内外环联合控制策略。外环采用纯追踪算法设计主动纠偏控制,模拟驾驶员视线,以预瞄点和当下车辆的实际位置计算,得到使车体回归到规定路径上的目标点,输出车辆的前轮转角... 根据智能车辆爆胎后失去稳定性,行驶轨迹发生偏离等特性,提出一种内外环联合控制策略。外环采用纯追踪算法设计主动纠偏控制,模拟驾驶员视线,以预瞄点和当下车辆的实际位置计算,得到使车体回归到规定路径上的目标点,输出车辆的前轮转角。内环采用分层控制结构,以模糊PID控制理论为核心设计上层控制器,由实际质心侧偏角、实际横摆角速度与期望值的差值,计算出附加横摆力矩;下层采用白鲸优化算法对附加横摆力矩进行转矩分配系数的优化,从而实现爆胎后控制器规划方向盘转角以及优化分配车轮转矩。最后建立CarSim与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进行实验。结果表明:直行爆胎工况下,质心侧偏角是未施加控制的10.61%,相较于直接横摆力矩控制改善了8.87%。弯道工况下,横摆角速度,侧向位移以及侧向加速度的波动程度同样更小,更快地稳定和收敛。此策略显著提高了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爆胎工况下的行驶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驱动 UniTire轮胎爆胎模型 主动纠偏 转矩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轴半挂汽车列车车道保持分层控制策略研究
6
作者 李亚威 高守林 +2 位作者 李连强 李兴坤 史立伟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25,共9页
针对半挂汽车列车因驾驶员注意力不集中、外力干扰等因素导致车辆偏离道路中心,影响车辆行驶安全问题,提出一种以电液耦合转向系统(EHCS)为执行机构的六轴半挂汽车列车车道保持控制策略。对六轴半挂汽车列车进行动力学分析,建立整车四... 针对半挂汽车列车因驾驶员注意力不集中、外力干扰等因素导致车辆偏离道路中心,影响车辆行驶安全问题,提出一种以电液耦合转向系统(EHCS)为执行机构的六轴半挂汽车列车车道保持控制策略。对六轴半挂汽车列车进行动力学分析,建立整车四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和EHCS执行机构动力学模型。采用分层控制思想,提出六轴半挂汽车列车车道保持控制架构,上层决策层设计了基于前馈加反馈线性二次型(FB-LQR)控制的前轮转角控制器;下层执行层设计了一种考虑不确定干扰的EHCS转向助力电机位置-速度双闭环线性自抗扰控制器(LADRC),以提升目标前轮转角跟踪控制的鲁棒性。搭建仿真平台,对所提出的车道保持控制策略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车道保持控制策略可以显著提升六轴半挂汽车列车的车道保持能力,并且能够有效抵抗外力干扰对车辆车道保持控制的影响,提升车辆的行驶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挂汽车列车 电液耦合转向 车道保持控制 前轮转角控制 助力电机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型和数据驱动的智能轮胎载荷估计 被引量:1
7
作者 胡梦丹 李波 +2 位作者 贝绍轶 林棻 殷国栋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5-64,共10页
轮胎载荷是车辆稳定性控制以及车辆参数估计的关键,提出一种结合物理模型和数据驱动的轮胎载荷估计算法。采用ABAQUS建立轮胎模型,搭建试验台架对模型进行验证;根据柔性环模型研究轮胎载荷与中心角的内在机理,提取轮胎不同位置的应变信... 轮胎载荷是车辆稳定性控制以及车辆参数估计的关键,提出一种结合物理模型和数据驱动的轮胎载荷估计算法。采用ABAQUS建立轮胎模型,搭建试验台架对模型进行验证;根据柔性环模型研究轮胎载荷与中心角的内在机理,提取轮胎不同位置的应变信号,对不同载荷下的应变进行响应分析,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选取特征点;基于中心角等模型参数和应变数据,通过BP神经网络搭建轮胎载荷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结合应变信号与柔性环模型参数的预测效果比单一使用应变信号或物理模型的效果更好,该方法增加了数据驱动的可解释性,可为研究车辆的稳定性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轮胎 应变 轮胎载荷 物理模型 BP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汽车SOC估计方法原理与应用 被引量:200
8
作者 林成涛 王军平 陈全世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76-378,共3页
SOC估计是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的重要功能。研究人员为了提高电动汽车电池SOC估计的准确性做了大量研究工作,采用的主要方法有:放电实验法、Ah计量法、开路电压法、负载电压法、内阻法、线性模型法、神经网络法和卡尔曼滤波法。讨论了... SOC估计是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的重要功能。研究人员为了提高电动汽车电池SOC估计的准确性做了大量研究工作,采用的主要方法有:放电实验法、Ah计量法、开路电压法、负载电压法、内阻法、线性模型法、神经网络法和卡尔曼滤波法。讨论了电池SOC定义;介绍了各种SOC估计方法的原理及应用中存在的优缺点;分析了充放电倍率、温度、自放电、老化等因素对SOC的影响;评价了各种SOC估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C 估计方法 电池管理系统 负载电压 原理 功能 充放电 电动汽车 自放电 优缺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网联汽车(ICV)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被引量:467
9
作者 李克强 戴一凡 +1 位作者 李升波 边明远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2017年第1期1-14,共14页
综述了智能网联汽车(ICV)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ICV的体系架构包括价值链、技术链与产业链。ICV的4个发展阶段是:自主式驾驶辅助、网联式驾驶辅助、人机共驾、高度自动/无人驾驶;关键技术有:环境感知、智能决策、控制执行、人机共驾、... 综述了智能网联汽车(ICV)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ICV的体系架构包括价值链、技术链与产业链。ICV的4个发展阶段是:自主式驾驶辅助、网联式驾驶辅助、人机共驾、高度自动/无人驾驶;关键技术有:环境感知、智能决策、控制执行、人机共驾、通信与平台、信息安全等。由于ICV是未来汽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其技术与产业发展是中国汽车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因而,中国要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就应该充分结合本国体制优势,依托顶层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网联汽车(ICV) 驾驶辅助 人机共驾 无人驾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汽车主动避撞安全距离模型 被引量:51
10
作者 侯德藻 刘刚 +2 位作者 高锋 李克强 连小珉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6-190,199,共6页
针对现有模型的不足,以驾驶员车间距保持目的假设为基础建立了一种新型汽车主动避撞安全距离模型,通过驾驶员试验获得了反映驾驶员驾驶特点的模型参数。经仿真及试验对比,该模型计算结果体现了驾驶员的驾驶特点,能够适用于多种交通状况... 针对现有模型的不足,以驾驶员车间距保持目的假设为基础建立了一种新型汽车主动避撞安全距离模型,通过驾驶员试验获得了反映驾驶员驾驶特点的模型参数。经仿真及试验对比,该模型计算结果体现了驾驶员的驾驶特点,能够适用于多种交通状况,满足了汽车主动避撞系统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 主动避撞系统 安全距离模型 驾驶员 车间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PC555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整车控制器硬件系统设计 被引量:27
11
作者 潘凯 张俊智 +2 位作者 甘海云 李雅博 朱海涛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0-23,27,共5页
介绍了一种基于32位MPC555微控制器的并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整车控制器(HCU)硬件系统的 设计。阐述了几个重要模块的电路原理和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设计方法。给出了利用硬件在环仿真测试和发动机 台架试验进行硬件系统功能验证的结... 介绍了一种基于32位MPC555微控制器的并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整车控制器(HCU)硬件系统的 设计。阐述了几个重要模块的电路原理和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设计方法。给出了利用硬件在环仿真测试和发动机 台架试验进行硬件系统功能验证的结果。试验证明,所开发的HCU工作可靠、能够实现目标控制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整车控制器 发动机台架试验 并联式 硬件系统 设计方法 模块 MPC555 微控制器 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隔振设计分析方法 被引量:92
12
作者 吕振华 罗捷 范让林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65-269,共5页
动力总成是汽车的主要振源。动力总成隔振悬置系统的布置设计与发动机缸数、发动机布置方式、汽车动力传动系的型式及整车隔振性能要求等诸多因素有关。在讨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设计理论与优化方法的基础上 ,系统地分析了这些因素对动... 动力总成是汽车的主要振源。动力总成隔振悬置系统的布置设计与发动机缸数、发动机布置方式、汽车动力传动系的型式及整车隔振性能要求等诸多因素有关。在讨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设计理论与优化方法的基础上 ,系统地分析了这些因素对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隔振性能设计目标的影响 ,并针对两种动力总成进行了优化设计计算分析 ,通过调节悬置的安装位置、安装角度及悬置的三向主刚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 动力总成隔振系统 设计理论 优化设计方法 刚体振动 模态解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空气动力学数值仿真研究进展 被引量:41
13
作者 张扬军 吕振华 +2 位作者 徐石安 涂尚荣 丛艳吉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2-91,共10页
阐述了数值仿真在汽车空气动力学领域的研究特点及难点,介绍了汽车空气动力学数值仿真方法的 研究现状,展望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汽车 空气动力学 计算流体力学 数值仿真 研究现状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外部流场仿真的复杂网格系统生成 被引量:20
14
作者 涂尚荣 张扬军 +2 位作者 谢今明 杨胜 郑孟伟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08-411,共4页
生成高质量的流场计算网格,对于提高汽车外部流场仿真的效率和精度具有重要意义,是汽车外部流场仿真计算的主要难点之一。针对汽车外部流场仿真求解域大、汽车几何形状复杂的特点,根据汽车外部流场结构和求解要求,将整个求解域分区,分... 生成高质量的流场计算网格,对于提高汽车外部流场仿真的效率和精度具有重要意义,是汽车外部流场仿真计算的主要难点之一。针对汽车外部流场仿真求解域大、汽车几何形状复杂的特点,根据汽车外部流场结构和求解要求,将整个求解域分区,分别生成结构/非结构网格系统。在汽车壁面采用半结构化网格,沿壁面法线方向进行加密,以满足汽车壁面粘性边界层计算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 外部流场 仿真 复杂网格系统 CFD 结构网络 空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轻量化技术的研究与进展 被引量:434
15
作者 范子杰 桂良进 苏瑞意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1期1-16,共16页
汽车轻量化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之一,对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结构优化设计、轻量化材料的应用和先进制造工艺这三个方面对汽车轻量化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这包括:汽车结构的尺寸优化、... 汽车轻量化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之一,对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结构优化设计、轻量化材料的应用和先进制造工艺这三个方面对汽车轻量化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这包括:汽车结构的尺寸优化、形状优化、拓扑优化和多学科设计优化的基本原理和研究进展;高强度钢、铝合金、镁合金、塑料和复合材料;以及液压成型和激光焊接工艺在汽车中的使用现状。作者认为:汽车轻量化技术的未来研究方向是:汽车结构优化设计理论的完善、多材料一体化、零部件的轻量化和轻量化技术的系统化与集成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轻量化技术 多学科设计优化 高强度钢 液压成型 激光焊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网联汽车云控系统原理及其典型应用 被引量:50
16
作者 李克强 李家文 +3 位作者 常雪阳 高博麟 许庆 李升波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2020年第3期261-275,共15页
智能网联汽车云控系统是基于新一代移动互联技术的车路云一体化融合控制系统(CCS),它是信息物理系统理论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典型应用。本文介绍了该系统的基本概念,架构组成、核心功能与工作原理。该系统具备车路云泛在互联、交通全... 智能网联汽车云控系统是基于新一代移动互联技术的车路云一体化融合控制系统(CCS),它是信息物理系统理论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典型应用。本文介绍了该系统的基本概念,架构组成、核心功能与工作原理。该系统具备车路云泛在互联、交通全要素数字映射、全局性能优化、高效计算调度、系统运行高可靠等5大特征,涉及端边云结合的一体化技术与动态资源调度技术等基础技术特点。同时介绍了该系统的2类典型应用:云控汽车节能驾驶系统(CloudEDS)、云控交通信号管控(CloudTCS),可显著提升车辆行驶经济性和道路通畅性。云控系统对中国智能汽车与智能交通产业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亟需系统顶层规划、产业环境建设、标准法规统筹设计,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及产业化示范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网联汽车 自动驾驶 云控系统(CCS) 云控制基础平台 云控汽车节能驾驶系统(CloudEDS) 云控交通信号管控(CloudT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主动避撞系统中的报警方法及其关键技术 被引量:36
17
作者 侯德藻 李克强 +1 位作者 郑四发 连小珉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38-441,444,共5页
在分析现代汽车主动避撞系统特性的基础上设计了汽车主动避撞报警系统,对系统报警方法、雷达信号的Kalman滤波处理、雷达目标物有效性识别算法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给出了系统合理性及实用性验证的仿真及初步试验结果。
关键词 汽车 主动避撞系统 报警方法 关键技术 KALMAN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系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35
18
作者 李亮 宋健 祁雪乐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1-144,共4页
汽车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系统(DSC)是汽车主动安全电控系统的重要研究前沿,是继ABS之后需要进行重点突破的汽车主动安全控制系统。收集、整理并研究了国内外关于DSC的研究文献和开发的产品,系统总结了DSC研究的关键问题:系统建模、控制策... 汽车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系统(DSC)是汽车主动安全电控系统的重要研究前沿,是继ABS之后需要进行重点突破的汽车主动安全控制系统。收集、整理并研究了国内外关于DSC的研究文献和开发的产品,系统总结了DSC研究的关键问题:系统建模、控制策略、控制器开发、性能评估等4个方面的研究现状,为DSC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 动力学控制系统 主动横摆力偶矩控制 制动防抱死系统 控制策略 控制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寿命试验 被引量:30
19
作者 林成涛 李腾 +1 位作者 田光宇 陈全世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3-26,共4页
研究了一种国产的、以LiMn2O4为正极材料的100 Ah锂离子电池组用于插电式燃料电池混合电动客车时,在高温、高负荷条件下的模拟工况循环寿命特性,获得了电池组容量、效率、内阻、功率能力的变化特征,发现荷电状态(SOC)工作点是影响循环... 研究了一种国产的、以LiMn2O4为正极材料的100 Ah锂离子电池组用于插电式燃料电池混合电动客车时,在高温、高负荷条件下的模拟工况循环寿命特性,获得了电池组容量、效率、内阻、功率能力的变化特征,发现荷电状态(SOC)工作点是影响循环寿命的重要因素。电池组在高温、高负荷条件下,在0.3和0.5两个SOC工作点,循环寿命对应的行驶里程分别约为17 400 km和31 200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锂离子电池 模拟 循环寿命 荷电状态(SO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安全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被引量:60
20
作者 宋健 王伟玮 +1 位作者 李亮 于良耀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2010年第2期98-106,共9页
介绍了国际汽车安全技术的最新进展。被动安全技术包括:汽车碰撞结构安全性设计关键技术、先进乘员约束系统关键技术、车身保护行人的安全装置、碰撞安全数据库平台和安全性能评估。主动安全技术包括:汽车动力学稳定性控制技术、汽车底... 介绍了国际汽车安全技术的最新进展。被动安全技术包括:汽车碰撞结构安全性设计关键技术、先进乘员约束系统关键技术、车身保护行人的安全装置、碰撞安全数据库平台和安全性能评估。主动安全技术包括:汽车动力学稳定性控制技术、汽车底盘一体化控制技术、智能安全辅助控制技术、基于人—车危险状态监控的安全预警技术。提出了先进安全汽车技术的发展模式,探讨了车路协调控制、智能公路和基础共性技术的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安全 被动安全 主动安全 车路协调 智能公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