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华大学CIESM模式及其参与CMIP6的方案 被引量:10
1
作者 林岩銮 黄小猛 +32 位作者 梁逸爽 秦怡 徐世明 黄文誉 徐芳华 刘利 王勇 彭怡然 王兰宁 薛巍 付昊桓 张广俊 王斌 李锐喆 张诚 卢麾 阳坤 罗勇 白玉琪 宋振亚 王敏琦 赵文婕 张峰 徐敬蘅 赵曦 陆春松 骆亦其 陈奕兆 胡勇 唐强 陈德训 杨广文 宫鹏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45-550,共6页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组织实施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清华大学联合国内多家单位,通过多年的模式研发,完成联合地球系统模式(CIESM),除了CMIP6的气候诊断、评估和描述试验(DECK)和历史气候模拟试验(Historical),模式拟参...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组织实施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清华大学联合国内多家单位,通过多年的模式研发,完成联合地球系统模式(CIESM),除了CMIP6的气候诊断、评估和描述试验(DECK)和历史气候模拟试验(Historical),模式拟参与6个CMIP6子计划。通过介绍该模式的基本情况及其参与的试验子计划,为今后模式试验数据使用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大学 联合地球系统模式(CIESM) CMIP6 气候系统模式 地球系统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服务簇的东北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 被引量:51
2
作者 祁宁 赵君 +4 位作者 杨延征 苟睿坤 陈佳琦 赵鹏祥 李卫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827-2837,共11页
生态系统服务簇是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的组合,能够表征生态系统服务间权衡与协同关系,可为制定有效的区域社会⁃生态系统管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研究采用全局Moran′s I指数、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系统阐明了东北地区6种生态系统服... 生态系统服务簇是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的组合,能够表征生态系统服务间权衡与协同关系,可为制定有效的区域社会⁃生态系统管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研究采用全局Moran′s I指数、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系统阐明了东北地区6种生态系统服务的组成、权衡与协同、作用机制和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6种生态系统服务均表现出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Moran′s I>0),即各生态系统服务存在空间聚类分布,而非随机分布;(2)聚类分析将东北地区划分为南部经济⁃生态协调区、东北部森林生态平衡区、西部防风固沙区和中部粮食生产区四个生态功能区;(3)水源涵养、固碳和土壤保持服务之间具有极显著的协同关系(r=0.73,r=0.70,r=0.80),而防风固沙和土壤保持服务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权衡关系(r=-0.22);(4)东北部森林生态平衡区和南部经济⁃生态协调区的固碳能力显著高于西部防风固沙区和中部粮食生产区,中部粮食生产区的食物供给服务和生物多样性服务则较高。开展基于服务簇的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的研究,有助于针对每种生态功能服务簇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促进各个生态功能区经济、社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簇 聚类分析 权衡与协同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ogistic模型评估黑龙江农业生态系统水土资源利用与变化
3
作者 冯钊 张凯旋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期133-140,共8页
水土资源是农业生态系统发展的两大关键资源,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目的】探究黑龙江农业生态系统的变化和发展对水土资源利用的影响。【方法】利用Logistic模型和RMSE分析模型,在当前农业科技管理水平下,对黑龙江农业生态... 水土资源是农业生态系统发展的两大关键资源,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目的】探究黑龙江农业生态系统的变化和发展对水土资源利用的影响。【方法】利用Logistic模型和RMSE分析模型,在当前农业科技管理水平下,对黑龙江农业生态系统中作物用水量、种植面积等指标进行评估预测。【结果】该农业生态系统粮食作物种植总面积极值约为1.43×10~7hm^2,农业水资源供应极值约为3.16×10~8m^3,水稻单产极值约为7 030 kg/hm^2,粮食作物单产极值约为5 275 kg/hm^2,粮食作物总产量极值可达7.53×107 t。同时,利用该模型对水资源灌溉总量、作物种植总面积、作物单产等指标的模拟值与统计值的拟合分析可知,决定系数R2最小为0.89,最大为0.98,均方根误差RMSE均小于10%,达到了0.01水平下的极显著相关关系。【结论】Logistic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20年间黑龙江农业生态系统水土资源利用与趋势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GISTIC模型 农业生态系统 水土资源 RMSE K值 限制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E‑CEAM模型的中国工业“双碳”路径模拟 被引量:15
4
作者 禹湘 娄峰 谭畅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9-56,共8页
2020年中国向世界承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中国各行业的未来发展转型提出了深刻要求,而工业领域是中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应对气候变化最为重要... 2020年中国向世界承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中国各行业的未来发展转型提出了深刻要求,而工业领域是中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应对气候变化最为重要的领域之一,是中国兑现碳达峰与碳中和承诺的关键。文章对中国工业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路径进行研究。构建了全国工业及重点工业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清单,解析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历史特征与发展现状。将宏观经济年度模型耦合工业重点行业技术路径模块与碳排放模块,构建了中国工业经济—碳排放评估模型(CIE‑CEAM),对不同情景下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发展趋势进行研判。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工业有望在“十四五”期间夯实2030年前碳达峰的良好基础,在“十五五”期间实现达峰。达峰后,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将在不同情景中以年均3%~5%速度下降。2030—2060年期间需着力于低碳生产技术创新引领的工业行业深度减排,从而实现工业碳中和。以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为代表的重点工业行业是实现工业碳减排的主要领域,实现工业碳达峰与碳中和应考虑行业的异质性,以低碳原料、工业电气化、氢能冶金、CCUS等为代表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将成为中国工业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重要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 碳达峰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元素含量和稳定同位素比值的宁夏贺兰山东麓地区有机葡萄酒甄别 被引量:19
5
作者 吴浩 周昱 +5 位作者 陈靖博 陈德启 金晓蕾 靳保辉 谢丽琪 林光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251-255,共5页
对贺兰山东麓产区生产的有机和非有机葡萄酒的元素含量和稳定C、N同位素比值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此数据对宁夏贺兰山东麓地区有机与非有机葡萄酒进行甄别。结果表明,有机与非有机葡萄酒在一些金属元素如Na、Mg、K、Al和Cu的含量上... 对贺兰山东麓产区生产的有机和非有机葡萄酒的元素含量和稳定C、N同位素比值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此数据对宁夏贺兰山东麓地区有机与非有机葡萄酒进行甄别。结果表明,有机与非有机葡萄酒在一些金属元素如Na、Mg、K、Al和Cu的含量上具有显著差异,而且有机葡萄酒的乙醇和丙三醇的δ^(13)C值显著低于非有机葡萄酒,但δ^(15)N显著高于非有机葡萄酒。利用C、N稳定同位素和一些金属元素含量,结合主成分分析,可对贺兰山东麓地区有机和非有机葡萄酒进行有效区分,为我国有机葡萄酒掺假检测以及该地区的葡萄酒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葡萄 酒精饮料 矿质元素 食品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清单研究 被引量:27
6
作者 王灿 丛建辉 +15 位作者 王克 祁悦 蔡闻佳 李玉龙 傅莎 王文涛 魏媛媛 郑馨竺 蒋佳妮 陈敏鹏 刘文玲 张永香 田之滨 陈济 李锐 左海清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2,共12页
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清单(简称“气候技术清单”)的编制对于促进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具有重要引导作用,对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提升全球气候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对已有气候技术清单进行分类梳理,提... 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清单(简称“气候技术清单”)的编制对于促进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具有重要引导作用,对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提升全球气候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对已有气候技术清单进行分类梳理,提出现有技术推广清单、技术需求清单、未来技术清单的划分框架;以此为基础集成不同方法和信息,提出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现有技术推广清单、中国减缓气候变化技术需求清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关键核心技术清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未来技术清单共4份技术清单,并从技术成熟度、减排成本、减排潜力、经济效益、社会影响、不确定性等方面对部分核心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中国重点行业和关键部门均已有较为成熟的减缓/适应技术作为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支撑,多部门协作推广气候友好型技术的体系已经建立且在发挥积极作用;气候技术需求集中在传统技术装备升级改造类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管理决策类支撑技术,关键核心技术集中在3大领域12个亟须突破的技术方向;关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深度减排/零碳排放技术和地球工程类技术(CDR和SRM)在未来全球减排格局中的作用备受关注,对其综合成本效益、技术融合方向、技术成熟度以及道德伦理、生态影响等方面不确定性程度的判断,关乎着国家技术战略方向。同时,针对中长期技术部署、提升技术转化率、促进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形成技术清单协同更新与发布机制等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从多个角度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对气候变化技术 技术清单 碳达峰 碳中和 关键核心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CMWF产品的站点气温预报集成学习误差订正 被引量:30
7
作者 陈昱文 黄小猛 +3 位作者 李熠 陈悦 徐挚仁 黄兴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94-503,共10页
提出一种基于数值模式预报产品的气温预报集成学习误差订正方法,通过人工神经网络、长短期记忆网络和线性回归模型组合出新的集成学习模型(ALS模型),采用2013-2017年的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数值天气预报模式2 m气温预报产品和中国部分... 提出一种基于数值模式预报产品的气温预报集成学习误差订正方法,通过人工神经网络、长短期记忆网络和线性回归模型组合出新的集成学习模型(ALS模型),采用2013-2017年的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数值天气预报模式2 m气温预报产品和中国部分气象站点数据,利用气象站点气温、风速、气压、相对湿度4个观测要素,挖掘观测数据的时序特征并结合模式2 m气温预报结果训练机器学习模型,对2018年模式2 m气温6~168 h格点预报产品插值到站点后的预报结果进行偏差订正。结果表明:ALS模型可将站点气温预报整体均方根误差由3.11℃降至2.50℃,降幅达0.61℃(19.6%),而传统的线性回归模型降幅为0.23℃(8.4%)。ALS模型对站点气温预报误差较大的区域和气温峰值预报的订正效果尤为显著,因此,集成学习方法在数值模式预报结果订正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预报 机器学习 集成学习 数值天气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的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48
8
作者 翁宇威 蔡闻佳 王灿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5-222,共8页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SSPs)是新一代气候变化情景的重要组成部分。SSPs从提出至今已有10年的发展,对于推动气候变化预估与影响研究、支撑气候政策决策的作用逐渐凸显。文中基于179篇主题检索文献分析了SSPs...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SSPs)是新一代气候变化情景的重要组成部分。SSPs从提出至今已有10年的发展,对于推动气候变化预估与影响研究、支撑气候政策决策的作用逐渐凸显。文中基于179篇主题检索文献分析了SSPs发展和应用的进展,以及在当前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特点。研究发现,次国家和部门层面的SSPs故事线拓展开始兴起,水资源、土地和健康是影响评估领域的关注焦点,方法学上强调模型间耦合与多模型比较。当前SSPs在中国的发展与应用集中于基本要素的预估及气候影响评估,路径对各省间及城乡间社会经济发展差异的刻画有待加强。基于情景发展和应用的现状,最后从加强与气候建模团队的合作、支持影响与脆弱性研究、拓展全球情景、加强模型间比较、提高决策支持力5个方面讨论了SSPs的未来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 情景应用 文献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移除技术研究进展与评述 被引量:3
9
作者 程伟 罗勇 +3 位作者 曹龙 丹利 黄磊 邓祥征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72-682,共11页
在工业化进程中,化石能源利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CO_(2))浓度不断增加[1]。中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碳中和战略目标须使碳排放尽早达峰,并降低峰值[2]。当前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减少碳排放”的路径和手段,但对于碳中和目标... 在工业化进程中,化石能源利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CO_(2))浓度不断增加[1]。中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碳中和战略目标须使碳排放尽早达峰,并降低峰值[2]。当前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减少碳排放”的路径和手段,但对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而言,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很大程度上需依赖于“增汇”,即增加对大气中CO_(2)的吸收[3-4]。CO_(2)移除已成为将温升控制在1.5℃以内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5]。《巴黎协定》间接引入了CO_(2)移除,并为CO_(2)移除的大规模应用预留政策空间,以期实现在碳排放和碳移除之间取得平衡。CO_(2)移除可用于补偿难以脱碳或降碳成本高的行业的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间接引入 碳排放 二氧化碳 温升控制 战略目标 化石能源 碳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并行的动态增量式Delaunay三角剖分算法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昊禹 刘利 +1 位作者 张诚 于灏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0-148,共9页
三角剖分是计算机图形学中的重要话题。并行三角剖分算法的发展对传统三角剖分算法提出了新需求,其中之一即是给定一个点数不断增大的点集,实现对该点集三角剖分的快速增量更新。虽然现今已有一些增量三角剖分算法,但都无法支持新增点... 三角剖分是计算机图形学中的重要话题。并行三角剖分算法的发展对传统三角剖分算法提出了新需求,其中之一即是给定一个点数不断增大的点集,实现对该点集三角剖分的快速增量更新。虽然现今已有一些增量三角剖分算法,但都无法支持新增点落入原有三角剖分之外的情况。为解决此问题,提出了三角剖分的外扩技术,基于插入法设计了增量三角剖分算法TID。该算法能够支持任意次、任意数量、任意位置点的增量添加。TID算法能够对任意分布的点集均给出唯一三角剖分结果。对TID算法的性能评估表明,TID算法比现有算法具有更高的计算效率,且增量功能引入的额外开销较小。此外,该算法已成功作为局地三角剖分算法用于并行三角剖分算法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量 插入法 三角剖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代际预测和耦合资料同化研究综述 被引量:3
11
作者 和玉君 刘咪咪 王斌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8,共18页
年代际预测是近年来气候变化研究的一个迅速发展的新兴热点领域,其首要步骤是进行初始化,目的是为年代际预测提供包含观测变率信息的初值.发展效果好且省时的初始化方法是年代际预测的重大挑战之一,目前国际上主流的初始化方法是耦合资... 年代际预测是近年来气候变化研究的一个迅速发展的新兴热点领域,其首要步骤是进行初始化,目的是为年代际预测提供包含观测变率信息的初值.发展效果好且省时的初始化方法是年代际预测的重大挑战之一,目前国际上主流的初始化方法是耦合资料同化,即在耦合模式框架下进行同化.在年代际预测时,由于模式偏差和初始化方法性能的限制会产生初始冲击问题.目前国际上的各模式机构普遍对北大西洋、热带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海表温度的年代际预测水平高,而对全球平均近地面气温和北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年代际预测水平相对较差.本文主要从初始化方法和年代际预测这两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全面回顾,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讨论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际预测 初始化 耦合资料同化 初始冲击 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混合层深度时空分布及其与风、浪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扬 李宏 +2 位作者 丁扬 余为 许建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22,共11页
本文应用一个经验证的全球尺度FVCOM海浪模型,模拟了2012年全球海洋海浪场的分布和演变,分析了海表面风场、海浪场与混合层深度的全球尺度分布及相关性。综合观测资料和模型结果显示,海表面10 m风速、有效波高与混合层深度的全球尺度分... 本文应用一个经验证的全球尺度FVCOM海浪模型,模拟了2012年全球海洋海浪场的分布和演变,分析了海表面风场、海浪场与混合层深度的全球尺度分布及相关性。综合观测资料和模型结果显示,海表面10 m风速、有效波高与混合层深度的全球尺度分布随季节发生显著的变化,并且其分布态势存在明显的相似性。从相关系数的全球分布来看,海表面10 m风速在印度洋低纬度海区(纬度0°~20°)与混合层深度间有较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大于0.5;有效波高与混合层深度间相关系数大于0.5的网格分布在北半球高纬度海区和印度洋北部。谱峰周期与混合层深度间在部分海区存在负相关关系,这些网格主要分布在低纬度海区(纬度0°~30°)。统计结果显示,有效波高、海表面10 m风速和谱峰周期与混合层深度间的平均相关系数分别为0.31、0.25和0.12。综合以上结果表明,有效波高较谱峰周期能更有效地表征波浪能对海洋上层混合的影响;相比于海表面风速,有效波高与混合层深度间存在更强的相关关系,其变化对海洋上层混合有更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VCOM 海浪 海表面风场 混合层深度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数据的1975—2015年中国海岸线时空变化分析(英文)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冰洁 梁璐 +4 位作者 惠凤鸣 程晓 宫鹏 陈卓奇 黄华兵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3-100,共18页
海岸线是表征陆地和海洋边界的最重要的地理要素,具有独特的地理、形态和动力学特征,海岸带是人类经济活动最活跃和集中的区域之一.在经济发展进程的影响之下,中国海岸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研究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采用改进的归... 海岸线是表征陆地和海洋边界的最重要的地理要素,具有独特的地理、形态和动力学特征,海岸带是人类经济活动最活跃和集中的区域之一.在经济发展进程的影响之下,中国海岸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研究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采用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提取了1975—2015年共5期中国海岸线长度及海岸带面积的时空变化信息.结果显示,1975、1990、2000、2010、2015年期中国海岸线的长度分别为15 945.7、17 045.8、17 234.2、17 377.7以及17 364.9km,各期海岸带面积相较于上一期分别增加了4 336.5、1 510.4、3 447.2、3 100.4km2.总体来说,中国海岸线呈现出人工岸线取代自然岸线的趋势.该研究结果可以为沿海区域的资源管理以及海岸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线时空变化 陆地卫星(Landsat)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NDC模型评估白洋淀芦苇湿地N2O排放特征 被引量:2
14
作者 冯钊 乔圣超 +2 位作者 倪少强 张杰 喻朝庆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2-67,共6页
湿地是一个重要的N2O排放源。气候变化改变硝化与反硝化作用强度影响土壤N2O排放。为探究湿地芦苇在2018-2100年中N2O的排放特征,以中国华北白洋淀湿地芦苇为研究对象,借助DNDC(反硝化-分解)模型和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6种... 湿地是一个重要的N2O排放源。气候变化改变硝化与反硝化作用强度影响土壤N2O排放。为探究湿地芦苇在2018-2100年中N2O的排放特征,以中国华北白洋淀湿地芦苇为研究对象,借助DNDC(反硝化-分解)模型和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6种模式及RCP 3种情景模拟芦苇的生长过程。研究表明,多点位验证模拟值和观测值之间Pearson相关系数r为0.723,决定系数R2为0.522,均方根误差RMSE为76.75μg/m2·d。在RCP2.6和RCP4.5情景下,未来N2O排放量均未出现显著线性变化特征,年排放总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69~23.84 t和0.59~31.92 t。对比RCP8.5情景,N2O排放在CanEMS2和MIROC5 2种模式中出现明显递增趋势,排放总量的变化范围为0.49~38.82 t。在2018-2100年的时间梯度中N2O排放未表现出明显递增或递减变化趋势。多模式多情景下,N2O排放量总体随时间变化不明显,且无线性、周期性等变化,但受温度和降雨变化明显。温度适中、降雨量丰富的年份易出现N2O排放极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苇 湿地 N2O DNDC(反硝化分解)模型 RC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VID-19智能体模型及城市疫情封控措施评价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江川 张健钦 +3 位作者 杨木 宫鹏 邓少存 贾礼朋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83-291,共9页
国内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平稳后,外来输入携带病毒的人与货物可能导致国内出现疫情小幅反弹。针对各地疫情反弹后城市采取封控措施的尺度对城市运行的影响问题,结合多智能体仿真、复杂网络模型中的小世界网络与GIS技术,构建了COVID-1... 国内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平稳后,外来输入携带病毒的人与货物可能导致国内出现疫情小幅反弹。针对各地疫情反弹后城市采取封控措施的尺度对城市运行的影响问题,结合多智能体仿真、复杂网络模型中的小世界网络与GIS技术,构建了COVID-19城市空间智能体模型,通过马尔科夫蒙特卡洛方法(Markov chain Monte Carlo,MCMC)率定了模型的关键参数。利用该模型,对某市二次疫情进行模拟,采用不同空间尺度(社区封控、区县封控)的封控措施对疫情在空间上扩散范围和数量上增长情况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出现感染者后前3~5天是封控的最佳时机。社区封控对缩小疫情空间扩散范围和降低感染者数量增幅,在单点爆发与多点散发两种模式下效果基本相似,因此适合应对单点爆发模式。区县封控应对多点散发效果更好。结合分析结果为疫情出现反弹后封控措施制定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VID-19 智能体 地理信息系统(GIS) 小世界网络 封控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高时空分辨率机动车排放清单构建及特征 被引量:9
16
作者 孙世达 王博 +4 位作者 孙露娜 黄旭 王星星 张世达 薄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490-4502,共13页
针对自上而下法建立的机动车排放清单时空分辨率偏低的问题,从月度排放计算、行驶里程权重、交通数据融合等方面系统优化了传统的方法学框架,据此建立了2018年江苏省机动车排放清单,分析了排放的结构层次特征、社会经济关联和时空分布规... 针对自上而下法建立的机动车排放清单时空分辨率偏低的问题,从月度排放计算、行驶里程权重、交通数据融合等方面系统优化了传统的方法学框架,据此建立了2018年江苏省机动车排放清单,分析了排放的结构层次特征、社会经济关联和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2018年江苏省机动车CO、VOCs、NO_(x)和PM_(2.5)的排放量分别为84.00,16.68,61.72和2.11万t.CO和VOCs主要由汽油小型客车贡献,NO_(x)和PM_(2.5)主要由柴油重型货车贡献,国3及以下标准车辆排放贡献高于其保有量占比,冬季机动车排放高于其它季节.在城市尺度上,机动车排放集中在苏州、无锡、南京、徐州、南通、连云港和常州,机动车人均CO和VOCs排放量与道路排放强度的相关性高于NO_(x)和PM_(2.5),机动车排放与城市GDP以及建成区面积的相关性较为显著.机动车CO和VOCs排放聚集于中心城区,NO_(x)和PM_(2.5)排放呈条带状分布,排放日变化存在着“两峰一谷”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动车排放 大气污染物 排放清单 高时空分辨率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力数据优化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卫青 李朋 +4 位作者 吴华成 何学娟 孙世达 薄宇 贺克斌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350-3359,共10页
为提高工业部门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时空分辨率,提出基于电力数据优化工业部门时间分配及空间分布的方法,并以河北省唐山市为例进行研究,将基础排放清单及优化后的排放清单输入WRF-CMAQ模型验证其优化效果.结果表明,WRF-CMAQ模型很好... 为提高工业部门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时空分辨率,提出基于电力数据优化工业部门时间分配及空间分布的方法,并以河北省唐山市为例进行研究,将基础排放清单及优化后的排放清单输入WRF-CMAQ模型验证其优化效果.结果表明,WRF-CMAQ模型很好地模拟了2019年1月、4月、7月、10月唐山市各污染物浓度的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与基础排放清单相比,优化后的排放清单PM_(2.5)年均模拟值与监测值相关性提高了3.3%,对NO_(2)的改善效果最好.10月份改善效果最明显,PM_(2.5)、PM_(10)、CO的△R^(2)均超1.4%.优化后的排放清单PM_(2.5)浓度变化具有更加明显的区域性特征,部分区域出现差异高值区,如迁西县、遵化市等.优化后的排放清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空间模拟的精确度,更能体现工业部门的污染物排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数据 工业部门 排放清单 时间分配系数 WRF-CMAQ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网格对流输送及其对尺度的依赖性研究
18
作者 尹君红 王諝 张广俊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9,共9页
利用高分辨率云分辨模式对南半球热带地区达尔文站点附近对流活动过程的模拟,研究了次网格对流输送及其对空间尺度的依赖性,并探究了随模式水平分辨率逐步提高时次网格对流水平输送的重要性。此外,还进一步分析了与次网格对流水平输送... 利用高分辨率云分辨模式对南半球热带地区达尔文站点附近对流活动过程的模拟,研究了次网格对流输送及其对空间尺度的依赖性,并探究了随模式水平分辨率逐步提高时次网格对流水平输送的重要性。此外,还进一步分析了与次网格对流水平输送紧密联系的次网格对流水平通量。结果表明:(1)在对流发生的子区域中次网格对流输送随着水平分辨率的提高而增强;当水平分辨率达到5 km时,次网格对流对纬向动量的水平输送变得非常重要;(2)对于次网格对流水平输送而言,环境与对流的贡献几乎可以相互抵消;对于次网格对流垂直输送而言,环境的贡献相对于对流的贡献来说不可忽略;(3)与次网格对流水平输送不同,次网格对流水平通量本身主要来自环境的贡献;但随着水平分辨率的逐步提高,对流的贡献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网格对流 水平分辨率 水平输送 垂直输送 水平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Noah-MP地表反照率关键参数优化
19
作者 陈进燕 赵龙 +3 位作者 阳坤 田佳鑫 潘金梅 张可 《空间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35-1149,共15页
地表反照率是影响地–气相互作用的关键因子,而准确描述地表反照率是改进陆面模型水热模拟能力的关键。当前Noah-MP(the Noah land surface model with Multiple Parameterizations)土壤反照率估算主要依赖于查找表方法,该方法基于土壤... 地表反照率是影响地–气相互作用的关键因子,而准确描述地表反照率是改进陆面模型水热模拟能力的关键。当前Noah-MP(the Noah land surface model with Multiple Parameterizations)土壤反照率估算主要依赖于查找表方法,该方法基于土壤颜色获得不同土壤类型的反照率,但在区域尺度上土壤颜色等级尚未得到有效率定,直接影响了区域反照率模拟水平。此外,裸土反照率的计算还高度依赖于土壤水分。针对这一问题,以同化得到的土壤水分数据作为输入,计算得到不同土壤颜色等级对应的反照率时间序列。在此基础上,以MODIS反照率为参照,同时排除高植被覆盖和积雪的影响,逐步筛选得到青藏高原区域0.25°格点尺度下最优的土壤颜色等级。评估结果表明,优化得到的土壤颜色等级空间分布规律符合土壤质地与反照率之间的物理规律,且改进了研究区域70%空间网格内的Noah-MP模型反照率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反照率 Noah-MP 土壤颜色等级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