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MIP5模式对中国年平均气温模拟及其与CMIP3模式的比较 被引量:55
1
作者 郭彦 董文杰 +2 位作者 任福民 赵宗慈 黄建斌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81-186,共6页
利用CRUT3v和CN05两套观测资料,评估25个CMIP5模式对1906—2005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模拟能力,并与CMIP3模式对比。结果表明:1906—2005年中国平均温升速率为0.84℃/100a,CMIP5多模式集合平均模拟的增温率为0.77℃/100a。模式对20世... 利用CRUT3v和CN05两套观测资料,评估25个CMIP5模式对1906—2005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模拟能力,并与CMIP3模式对比。结果表明:1906—2005年中国平均温升速率为0.84℃/100a,CMIP5多模式集合平均模拟的增温率为0.77℃/100a。模式对20世纪后期温升模拟好于前期,仅有两个模式能模拟中国20世纪40年代异常增暖。模式对气温气候态空间分布模拟较好,但在中国西部地区存在最大模拟冷偏差和不确定性。1961—1999年,中国北方增暖大于南方。多模式集合平均可以较好地模拟气温变化线性趋势的空间分布,但对南北气温变化趋势的差异模拟过小。总体说来,在中国平均气温变化趋势、气温气候态空间分布和气温变化趋势空间分布三方面,CMIP5模式都较CMIP3模式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5 CMIP3 中国 年平均气温 历史模拟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个CMIP5模式对中国极端气温的模拟和预估 被引量:69
2
作者 姚遥 罗勇 黄建斌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50-256,共7页
利用8个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模式结果,采用加权平均方法进行多模式集合,并与NCEP再分析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评估了CMIP5模式对中国极端气温的模拟效果,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极端气温进行预估。CMIP5模式对中国8个极端气温指数和2... 利用8个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模式结果,采用加权平均方法进行多模式集合,并与NCEP再分析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评估了CMIP5模式对中国极端气温的模拟效果,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极端气温进行预估。CMIP5模式对中国8个极端气温指数和20年一遇最高(低)气温有模拟能力,所有极端气温指数模拟和观测结果的时间相关均达到0.10显著性水平,20年一遇最高、最低气温模拟和观测结果空间相关系数均超过0.98。在中等排放RCP4.5情景下,未来中国极暖(冷)日数增多(减少),到21世纪中期热浪指数增加2.6倍,到21世纪末期寒潮指数减少71%,20年一遇最高(低)气温在中国地区均呈现升高趋势,局部升温幅度达到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5 极端气温 RCP4 5情景 重现期 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1—2012年降水变化对涪江流域径流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勇 许红梅 +3 位作者 程炳岩 黄大鹏 谭云廷 罗勇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7-134,共8页
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统计方法,分析涪江流域径流与降水的变化趋势与突变特征,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评估降水对涪江流域径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951—2012年涪江流域年径流量与降水量均表现为显著的减少趋势,突变出现在196... 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统计方法,分析涪江流域径流与降水的变化趋势与突变特征,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评估降水对涪江流域径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951—2012年涪江流域年径流量与降水量均表现为显著的减少趋势,突变出现在1968年;20世纪90年代以后降水与径流明显偏少;年径流量与降水量有很好的线性相关关系,但在冬季相关性较差;降水减少是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贡献率为71.4%),而下垫面人类生产活动对径流减少的贡献率为2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径流 涪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模式FGOALS-g2中大西洋经向翻转流对3个典型浓度路径的响应 被引量:4
4
作者 黄文誉 王斌 +2 位作者 李立娟 董文浩 石燕燕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70-682,共13页
利用2个关于大西洋经向翻转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AMOC)的指数:AMOC指数(15oN^65oN、深度为500 m以下的AMOC的最大值)和AMOC扩展指数(15oN^65oN、深度为2000~2500m的AMOC的最大值),研究了耦合模式FGOALS-g2(G... 利用2个关于大西洋经向翻转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AMOC)的指数:AMOC指数(15oN^65oN、深度为500 m以下的AMOC的最大值)和AMOC扩展指数(15oN^65oN、深度为2000~2500m的AMOC的最大值),研究了耦合模式FGOALS-g2(Grid-point Version 2 of Flexible Global Ocean-AtmosphereLand System Model)中的AMOC在CMIP5(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的3个典型浓度路径(Representation Concentration Pathways,RCP)(RCP2.6、RCP4.5和RCP8.5分别对应于2100年时490、650和1370 ppm的CO2浓度水平)下的响应问题,发现:在RCP2.6和RCP4.5浓度路径下,2006~2040年时间段内AMOC指数和AMOC扩展指数都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2041~2100年时间段内AMOC指数逐渐恢复,AMOC扩展指数基本维持不变;在RCP8.5浓度路径下,2006~2100年时间段内AMOC指数和AMOC扩展指数都表现出快速下降的趋势。通过分析FGOALS-g2中北大西洋深水的成因发现:3个典型浓度路径下AMOC的长期变化趋势主要受到GIN(Greenland–Iceland–Norwegian)海域的深水形成率的调控,而AMOC的年代际尺度的变化则主要受到Labrador海域深水形成率的控制。同时揭示了:由于北大西洋2000 m深度附近的层结稳定性在RCP2.6和RCP4.5下(相比于1980~2005年)提高了30%~40%,使得由AMOC指数恢复产生的深水无法继续下沉,从而导致AMOC扩展指数没有出现恢复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OC指数 AMOC扩展指数 FGOALS-g2 恢复 典型浓度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亚大陆积雪覆盖率的模拟评估及未来情景预估
5
作者 夏坤 王斌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1-52,共12页
基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历史模拟试验(historical run)的模式输出结果以及遥感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均方根误差、标准差等统计方法,评估了13个气候(或地球)系统模式对欧亚大陆积雪覆盖率的模拟能力,在此基础上,采用多... 基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历史模拟试验(historical run)的模式输出结果以及遥感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均方根误差、标准差等统计方法,评估了13个气候(或地球)系统模式对欧亚大陆积雪覆盖率的模拟能力,在此基础上,采用多模式集合平均的方法对未来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rcp2.6、rcp4.5和rcp8.5)欧亚大陆积雪覆盖率的变化进行预估。结果显示:尽管各模式模拟的积雪覆盖率在高原地区与观测差异较大,但总体看来模式能够对欧亚大陆积雪覆盖率的空间形态、季节变化及年际变化特征做出较好地模拟。未来预估结果表明,多模式集合平均预估的欧亚大陆积雪覆盖率从2006年到2040年左右减少趋势非常明显,且不同排放情景下模式模拟的积雪减少速率非常接近;然而,大约从2040年之后,不同排放情景下的积雪覆盖率减小趋势的差异越来越大,rcp2.6和rcp4.5下积雪覆盖率的变化趋于平缓,而rcp8.5情景下,积雪覆盖率一直减少,冬季、春季和秋季都明显减少,减少最显著的区域位于西欧和青藏高原地区。由此可见,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对于未来欧亚大陆积雪的变化是至关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覆盖率 欧亚大陆 CMIP5试验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