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高车辆撞击钢桥上部结构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何水涛 陆新征 +1 位作者 卢啸 曹海韵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1-35,共5页
针对当前城市交通中凸显的车桥碰撞问题,设计了超高罐车撞击钢箱梁桥和钢板梁桥的缩尺模型试验,并采用动力非线性有限元对撞击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桥型在超高车辆的撞击下,其破坏模式有着明显的差别,钢箱梁桥以整体变... 针对当前城市交通中凸显的车桥碰撞问题,设计了超高罐车撞击钢箱梁桥和钢板梁桥的缩尺模型试验,并采用动力非线性有限元对撞击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桥型在超高车辆的撞击下,其破坏模式有着明显的差别,钢箱梁桥以整体变形为主,钢板梁桥以局部冲切变形为主。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和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车辆 钢桥 撞击 模型试验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导致外围护填充墙坠落的试验研究及伤害风险范围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谢昭波 陆新征 +2 位作者 杨哲飚 许镇 张新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26,共10页
在地震作用下,外围护填充墙破坏坠落会产生严重的次生灾害。结构层间变形和墙体面外加速度作用是导致填充墙破坏坠落的主要因素。为了研究这两种因素作用下外围护填充墙的破坏和坠落机制,本文设计了一种填充墙拟静力试验。通过将墙体置... 在地震作用下,外围护填充墙破坏坠落会产生严重的次生灾害。结构层间变形和墙体面外加速度作用是导致填充墙破坏坠落的主要因素。为了研究这两种因素作用下外围护填充墙的破坏和坠落机制,本文设计了一种填充墙拟静力试验。通过将墙体置于不同倾斜角,用重力加速度分量模拟地震时填充墙受到的不同面外加速度。研究不同面外加速度、不同面内层间位移角下墙体的破坏坠落面积比,并给出拟合计算公式。之后,本文针对不同层数的带砌体填充墙框架结构,分别建立其非线性结构分析模型,计算结构每层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时程响应。根据这些结构最大响应,结合试验得到的拟合公式,计算外围护填充墙体不同宽厚比和地震加速度下破坏造成的坠物数量,并计算坠物经平抛运动落地后的分布情况。最后根据坠物数量和坠物分布,估算出地震作用下外围护填充墙破坏坠落导致的伤害风险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充墙 地震 次生灾害 坠物 拟静力试验 伤害风险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基土体“锅盖效应”的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19
3
作者 宋二祥 罗爽 +1 位作者 孔郁斐 李鹏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781-1788,共8页
基于对道面下路基土体中"锅盖效应"形成机制的定性认识,依据非饱和土中气液传输及热传导多场耦合理论并考虑水的气液相转换,建议了对此问题进行分析的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对道面下路基一维土柱进行模拟分析,揭示了土中... 基于对道面下路基土体中"锅盖效应"形成机制的定性认识,依据非饱和土中气液传输及热传导多场耦合理论并考虑水的气液相转换,建议了对此问题进行分析的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对道面下路基一维土柱进行模拟分析,揭示了土中水和水蒸气在变温作用下的运移及相变规律,分析了"锅盖效应"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数值结果显示,土质和温度分布对路基土发生"锅盖效应"有较大影响。粉土路基较黏土或砂土路基更易形成水分聚集;路基顶部温度较路基深处温度低时,在温度作用下易引起路基土的"锅盖效应"。这些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道路工程中的"锅盖效应"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土 锅盖效应 多相渗流 相变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推覆分析的RC框架地震倒塌易损性预测 被引量:16
4
作者 陆新征 张万开 柳国环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6,共6页
基于倒塌率的结构倒塌易损性分析是目前评价结构抗倒塌能力最合理的方法。但是,目前基于增量动力分析(IDA)的倒塌率分析方法,工作量和实施难度大,很难直接用于工程设计,因此有必要研究便于工程应用的新方法。本文基于18个典型多层RC框... 基于倒塌率的结构倒塌易损性分析是目前评价结构抗倒塌能力最合理的方法。但是,目前基于增量动力分析(IDA)的倒塌率分析方法,工作量和实施难度大,很难直接用于工程设计,因此有必要研究便于工程应用的新方法。本文基于18个典型多层RC框架结构的IDA倒塌率分析和静力推覆分析,发现RC框架在大震下的倒塌率及抗倒塌安全储备(CMR)与静力推覆得到的结构位移安全储备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依据此关系,建议了保证大震倒塌率的推覆位移安全储备,并通过9个RC框架结构算例进行了验证。本文方法简单易行,可供规则多层RC框架结构抗倒塌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力推覆分析 地震倒塌易损性 IDA 倒塌率 位移安全储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夯的物质点法模拟及其能量转化规律分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张芮瑜 孙玉进 宋二祥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208-1216,共9页
提出大应力范围内的密度相关土体本构模型,适用于分析强夯等作用下的土体变形问题。对刚柔接触算法进行了修正,用物质点法结合提出的本构模拟了强夯过程。与其他数值模拟将荷载假设为三角形应力波作为输入荷载不同,通过输入夯锤与土体... 提出大应力范围内的密度相关土体本构模型,适用于分析强夯等作用下的土体变形问题。对刚柔接触算法进行了修正,用物质点法结合提出的本构模拟了强夯过程。与其他数值模拟将荷载假设为三角形应力波作为输入荷载不同,通过输入夯锤与土体的碰撞速度实现加载。模拟结果与承德机场4标段某处试验数据进行了对照,吻合较好。提出强夯过程中的能量转化率的概念,对能量转化的规律进行了研究,为研究强夯问题提供了新视角。模拟分析表明,能量转化率的提高不总意味着每击夯沉量的提高,因为能量在较大范围的扩散可能导致高能量转化率下的低夯沉量;剪切变形过程中吸收较多的塑性应变能,可能会使体积压缩变形吸收的塑性应变能向局部集中。通过数值模拟还发现,重锤低落时的能量转化率高于轻锤高落,一般可产生更大的夯沉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夯 密度相关土体本构模型 物质点法 能量转化率 塑性应变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福岛7.3级地震区域震害分析与对比 被引量:2
6
作者 费一凡 陈星雨 +3 位作者 程庆乐 党纪 苏迪 陆新征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37,共7页
基于近实时区域震害评估系统RED-ACT,对2021年2月23日发生在日本福岛县东部海域的7.3级地震开展了震中附近区域的地面运动破坏力分析,包括典型强震记录分析、震中附近台站周围的建筑震损、人体感受和滑坡风险分析。基于实际震害调查结果... 基于近实时区域震害评估系统RED-ACT,对2021年2月23日发生在日本福岛县东部海域的7.3级地震开展了震中附近区域的地面运动破坏力分析,包括典型强震记录分析、震中附近台站周围的建筑震损、人体感受和滑坡风险分析。基于实际震害调查结果,对比了RED-ACT系统、日本NIED-CRS系统和美国PAGER系统的震害评估结果准确性。结果表明:RED-ACT系统的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接近,能够为震后应急响应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记录 地震破坏力 日本福岛7.3级地震 城市抗震弹塑性分析 RED-A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日本福岛7.4级地震震害分析与对比 被引量:1
7
作者 程庆乐 郭思怡 +2 位作者 孙楚津 党纪 陆新征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共8页
2022年3月16日在日本福岛县东部海域发生7.4级地震,本文基于近实时震害评估系统RED-ACT对此次地震进行了快速评估,包括强震动记录分析、区域地震破坏力震害评估结果和典型桥梁破坏,并结合实际震害对比了该系统评估结果以及其他主要震害... 2022年3月16日在日本福岛县东部海域发生7.4级地震,本文基于近实时震害评估系统RED-ACT对此次地震进行了快速评估,包括强震动记录分析、区域地震破坏力震害评估结果和典型桥梁破坏,并结合实际震害对比了该系统评估结果以及其他主要震害快速评估系统的分析结果,结果表明:(1)此次地震造成的地面运动强度较大,多数台站记录PGA较2021年福岛7.3级地震更强,反应谱在0.5~1.3s区间呈现远高于2021年福岛地震的趋势。(2)RED-ACT的震害评估结果相较于日本NIED-CRS系统和美国USGS-PAGER系统与实际震害更为接近,在强震动记录较为密集的地区,开展基于强震动时程和建筑非线性分析的震害评估能够得到更为准确的震害评估结果。(3)此次地震对白石市附近桥梁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桥梁破坏附近处的强震动会对典型桥梁结构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动 地震破坏力 2022日本福岛7.4级地震 城市抗震弹塑性分析 RED-A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