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温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硕 时文歆 +2 位作者 王燕 于水利 李激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8-53,共6页
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冬季污水处理能力降低,处理成本增加,进而影响周边环境,危害人类健康。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低温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的研究成果,以不同形态污泥(絮状污泥、厌氧颗粒污泥和好氧颗粒污泥)为出发点展开分析,通过对不同... 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冬季污水处理能力降低,处理成本增加,进而影响周边环境,危害人类健康。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低温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的研究成果,以不同形态污泥(絮状污泥、厌氧颗粒污泥和好氧颗粒污泥)为出发点展开分析,通过对不同形态污泥的优缺点的对比,展望了低温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污水处理 絮状污泥 厌氧颗粒污泥 好氧颗粒污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药废水中磷霉素和α-苯乙胺的生物降解及相互作用 被引量:5
2
作者 谢晓琳 曾萍 +4 位作者 宋永会 祝超伟 刘瑞霞 崔晓宇 肖书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824-2830,共7页
以比耗氧速率SOUR、呼吸抑制率和发光细菌光损失为衡量指标,研究了在磷霉素、α-苯乙胺及其混合物作用下,活性污泥和发光细菌的可生化性和急性毒性的变化.结果表明,α-苯乙胺的急性毒性和对活性污泥的呼吸抑制率均大于磷霉素.α-苯乙胺... 以比耗氧速率SOUR、呼吸抑制率和发光细菌光损失为衡量指标,研究了在磷霉素、α-苯乙胺及其混合物作用下,活性污泥和发光细菌的可生化性和急性毒性的变化.结果表明,α-苯乙胺的急性毒性和对活性污泥的呼吸抑制率均大于磷霉素.α-苯乙胺与磷霉素混合液的可生化性和急性毒性两者在混合物中的比例有关,当α-苯乙胺所占比例低于25%时,混合液的可生化性基本不受两者比例的影响;但当α-苯乙胺所占比例高于25%时,混合液的可生化性随着α-苯乙胺所占比例的增加而降低.当混合液中α-苯乙胺所占比例为25%时,其急性毒性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霉素 Α-苯乙胺 比耗氧速率(SOUR) 发光细菌 EC5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硝化生物滤池反冲洗前后的生物膜特征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周晓黎 孙迎雪 +1 位作者 沈丹丹 田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26-29,65,共5页
依托实验室稳定运行的反硝化生物滤池反应器,研究其反冲洗前后生物膜活性和胞外聚合物的变化特征。反硝化生物滤池进水NO3--N平均浓度为32.35 mg/L,出水NO3--N浓度低于0.95 mg/L,对NO3--N去除率达99.2%;COD进、出水平均浓度分别为290.84... 依托实验室稳定运行的反硝化生物滤池反应器,研究其反冲洗前后生物膜活性和胞外聚合物的变化特征。反硝化生物滤池进水NO3--N平均浓度为32.35 mg/L,出水NO3--N浓度低于0.95 mg/L,对NO3--N去除率达99.2%;COD进、出水平均浓度分别为290.84和154.43 mg/L。反硝化生物滤池的反冲洗周期为14 d,生物膜活性由反冲洗前的11.92 mg TF/g SS提高到反冲洗后的40.06 mg TF/g SS;生物膜胞外聚合物由反冲洗前的50.28 mg/g SS降低到反冲洗后的38.20 mg/g SS,且蛋白质与多糖含量之比也由3.28降低为3.16。反冲洗后生物膜的活性明显提高,胞外聚合物含量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生物滤池 生物膜 脱氢酶活性 胞外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四环素影响的活性污泥胞内外聚合物特征 被引量:18
4
作者 张俊珂 曾萍 +3 位作者 宋永会 于会斌 关东明 刘瑞霞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51-758,共8页
利用离心加超声的方法对处理四环素抗生素废水的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EPS)和胞内聚合物(IPS)进行提取,将其分为-溶解型胞外聚合物(slime)、松散附着型胞外聚合物(LB)、紧密附着型胞外聚合物(TB)、胞内聚合物(IPS).用BCA法和蒽酮-硫酸法... 利用离心加超声的方法对处理四环素抗生素废水的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EPS)和胞内聚合物(IPS)进行提取,将其分为-溶解型胞外聚合物(slime)、松散附着型胞外聚合物(LB)、紧密附着型胞外聚合物(TB)、胞内聚合物(IPS).用BCA法和蒽酮-硫酸法测定了各层EPS和IPS溶液中的蛋白质和多糖含量,同时用三维荧光光谱扫描(EEM)和同步荧光光谱扫描(SFS)对其中的溶解性有机物(DOM)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EPS中的蛋白质和多糖的含量高于IPS,且蛋白质含量均比多糖含量高,而在slime和IPS中的蛋白质和多糖的含量高于LB和TB;低激发波长类色氨酸和高激发波长类色氨酸是EPS和IPS溶液的主要成分,且溶液中的溶解性代谢产物和芳香蛋白类物质相对含量在slime、LB、TB和IPS逐渐增加,而难降解有机物-腐殖酸类物质的相对含量逐渐降低;进水四环素浓度与污泥各层EPS和IPS溶液中DOM也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三维荧光法检测溶液中的DOM与化学分析测试出的蛋白质含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污泥 胞外聚合物(EPS) 胞内聚合物(IPS) 荧光检测技术 四环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锡市土壤重金属富集的梯度效应与来源差异 被引量:19
5
作者 李建国 濮励杰 +5 位作者 廖启林 朱明 刘丽丽 张丽芳 王琪琪 戴小清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96-504,共9页
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壤重金属富集已经成为区域主要的环境风险。通过对无锡市主城区表层土壤大面积的采样(1957个),运用空间分析和多元统计工具,对无锡市土壤重金属富集的空间特征及其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无锡市土壤As、Cu、Hg... 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壤重金属富集已经成为区域主要的环境风险。通过对无锡市主城区表层土壤大面积的采样(1957个),运用空间分析和多元统计工具,对无锡市土壤重金属富集的空间特征及其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无锡市土壤As、Cu、Hg、Pb和zn空间变异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明显,均超出当地的土壤背景值,而Hg已经超过国家土壤环境健康二级标准阈值,成为无锡市最主要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因子;②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含量随着建设用地距离的增加,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表现出明显的距离梯度特征;③基于不同梯度表现,将无锡土壤重金属分为2种典型距离梯度区间1(0~10km)和区间2(10~16km),区间1土壤重金属富集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明显,而区间2受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影响;④土壤自然特性(CEC、pH和P)与土壤重金属含量(Co、Cu、Fe和Zn)的富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⑤无锡市人类活动对于土壤重金属富集的影响范围在10km左右,本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为重金属污染土壤分区治理提供帮助,即对于0~10km区域内的土壤可以通过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降低废弃物排放等为主的工程措施来解决;而在10~16km区间则采用以超富集植物修复等为主的生态措施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富集 梯度效应 来源 无锡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污水中病原性大肠埃希氏菌毒力基因eaeA和rfbE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被引量:7
6
作者 谢润欣 张崇淼 +2 位作者 王晓昌 孙婷婷 李宪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22-926,共5页
针对病原性大肠埃希氏菌EHEC和EPEC的毒力基因eaeA和rfbE,选用特异性引物,建立了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利用从污水中分离出的目的核酸片段构建重组质粒,通过测序和BLAST比对分析,确定了PCR扩增的特异性.将重组质粒作为模板,分别测定... 针对病原性大肠埃希氏菌EHEC和EPEC的毒力基因eaeA和rfbE,选用特异性引物,建立了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利用从污水中分离出的目的核酸片段构建重组质粒,通过测序和BLAST比对分析,确定了PCR扩增的特异性.将重组质粒作为模板,分别测定标准曲线,在eaeA基因模板量8.77~8.77×105copy,rfbE基因模板量4.98~4.98×105copy的范围内,Ct(循环阈值)与模板量的对数值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为0.997(eaeA)和1.000(rfbE)〕.结合膜吸附洗脱浓缩方法,对于实际水样,eaeA和rfbE基因的检测限分别为1.75×102和9.96×101copy/100 mL.利用该方法对城市污水处理厂进、出水进行检测的结果显示,污水二级处理工艺对这2种毒力基因的去除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性大肠埃希氏菌 eaeA rfbE 实时荧光定量PCR 城市污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消毒和紫外消毒对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出水中粪大肠菌群耐药性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张崇淼 苗艳辉 +1 位作者 张庆珮 徐欢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22-426,共5页
为考察城市污水处理厂消毒方式对出水中细菌耐药性的影响,使用二沉池出水进行氯消毒和紫外消毒试验.选择AMP(氨苄西林)、TET(盐酸四环素)、CIP(环丙沙星)和CHL(氯霉素)作为典型的抗生素,研究消毒前后粪大肠菌群耐药率的变化... 为考察城市污水处理厂消毒方式对出水中细菌耐药性的影响,使用二沉池出水进行氯消毒和紫外消毒试验.选择AMP(氨苄西林)、TET(盐酸四环素)、CIP(环丙沙星)和CHL(氯霉素)作为典型的抗生素,研究消毒前后粪大肠菌群耐药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当水中P(有效氯)在0~1.0mg/L范围内增加时,粪大肠菌群对AMP和CIP的耐药率都有所升高,而对TET的耐药率却呈下降趋势.当使用1.0mg/L氯消毒之后,粪大肠菌群对AMP、TET、CIP、CHL的耐药率分别为35.1%、5.6%、62.3%、0.粪大肠菌群对AMP、TET和CIP的耐药性在氯消毒后会逐渐恢复.氯消毒后48h,粪大肠菌群对AMP、TET和CIP的耐药率均高于消毒前.在较低的紫外辐照剂量(约16mJ/cm2以下)范围内,随着紫外辐照剂量的升高,粪大肠菌群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均有降低,而较高的紫外辐照剂量则可能导致粪大肠菌群耐药率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消毒 紫外消毒 粪大肠菌群 耐药性 二沉池出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