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践行数智化健康管理理念,提升我国卒中患者管理质量和效率
1
作者 李星明 宋西方 +5 位作者 武剑 邱月 杨宇彤 过君君 高雨润 周立涵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9,共11页
卒中患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已成为我国居民的首要死亡和致残原因。尽管卒中急救和监护技术的进步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但卒中的长期管理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仍待改善。当前,随着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数智健康技术开始在卒... 卒中患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已成为我国居民的首要死亡和致残原因。尽管卒中急救和监护技术的进步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但卒中的长期管理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仍待改善。当前,随着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数智健康技术开始在卒中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可为患者提供更高效、实时的医疗服务,并显示出较好的成本效益。本文从数智化早期诊断系统、数智化健康干预系统、数智化康复训练辅助系统和数智化随访管理系统等维度,分析了数智化健康管理在卒中患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进展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建议与未来的发展方向,希望通过信息化建设优化卒中健康管理系统,以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患者管理 数智化健康管理 数智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穿戴设备在卒中风险预测及卒中后管理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吴雅婷 魏宸铭 +3 位作者 桑振华 陈乐 梁怡凡 武剑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2,共8页
卒中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传统的监测与管理手段已难以满足卒中高危人群及患者日益增长的健康管理需求。可穿戴设备凭借其实时性和便携性,为卒中风险预测和卒中后管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通过与健康管理平台和人... 卒中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传统的监测与管理手段已难以满足卒中高危人群及患者日益增长的健康管理需求。可穿戴设备凭借其实时性和便携性,为卒中风险预测和卒中后管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通过与健康管理平台和人工智能算法相结合,可显著提高风险评估的精确性,优化康复治疗方案,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综述了可穿戴设备在卒中危险因素监测、风险预测、个性化康复及自我管理中的研究进展。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可穿戴设备有望为卒中防治策略的优化提供更加精准和高效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可穿戴设备 危险因素 卒中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hatGLM急性缺血性卒中大血管闭塞的识别与诊断
3
作者 宋晓微 尹伟 +7 位作者 李佳褀 魏宸铭 王玥明 邳靖陶 陈乐 高策舒 马为之 武剑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77,共8页
目的探索基于急诊电子病历信息利用大语言模型ChatGLM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进行大血管闭塞识别及诊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4年1月连续就诊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急诊神经科的发病在24 h内的急性缺血性... 目的探索基于急诊电子病历信息利用大语言模型ChatGLM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进行大血管闭塞识别及诊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4年1月连续就诊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急诊神经科的发病在24 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例,根据头颈部血管检查(CTA/MRA/DSA)区分大血管闭塞和非大血管闭塞。依托于ChatGLM模型,利用提示词功能、指令微调、检索增强生成等技术给出推理过程和诊断结果,并探索不同的推理过程判断大血管闭塞的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由Python统一实现,用于表示模型的推理性能。结果共纳入连续就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35例,其中大血管闭塞230例,采用零样本学习、零样本学习+思维链、生成式预训练模型+思维链、少样本学习及少样本学习+思维链推理诊断大血管闭塞的准确率分别为36.1%、52.1%、73.0%、72.6%和75.1%。结论大语言模型ChatGLM在病例诊断和推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基于电子病历文本进行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识别和诊断,采用少样本学习的诊断准确性总体要显著高于零样本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大血管闭塞 大语言模型 推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资神经内科医师对数智化诊疗的认知、态度及功能需求现状调查
4
作者 邳靖陶 尹伟 +12 位作者 宋晓微 武海岩 梁怡凡 高策舒 魏宸铭 桑振华 安志明 江燕敏 吴雅婷 牟婧宇 赵心怡 陈乐 武剑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6,共9页
目的探讨不同年资神经内科医师对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辅助诊疗的认知、态度及功能需求,分析其主要关注点和担忧,为AI技术在神经内科的应用推广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全国范围内在线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174名神经内科医师... 目的探讨不同年资神经内科医师对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辅助诊疗的认知、态度及功能需求,分析其主要关注点和担忧,为AI技术在神经内科的应用推广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全国范围内在线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174名神经内科医师的相关数据,涵盖职称、年资和医院级别等多维度因素。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分析医师对AI技术的认知水平、使用现状、功能需求以及对未来医学变革的看法。结果调查显示,神经内科医师对AI技术的总体认知有限,58.62%(102/174)的医师对AI领域的知识有不同程度的了解,而在高级职称医师中这一比例仅有41.67%(5/12);40.23%(70/174)的医师尝试使用过AI工具,而神经病学专业未定级/医学生尝试过AI工具的比例达71.43%(15/21)。神经内科医师对AI的临床应用前景普遍持积极态度,89.08%(155/174)的医师认可AI技术将会引领医学变革。医师对影像智能判读、临床指南匹配和病历生成功能的需求最为迫切,加权得分分别为5.21分、4.41分、4.36分。调查对象认为AI工具应用于医疗的最主要障碍是缺少易获取且实用的AI工具(62.07%,108/174),最主要风险是AI技术对疾病的判断不准确(76.44%,133/174)。结论推动AI技术在神经内科的临床应用需从教育培训、技术优化和政策支持入手,针对医师的实际需求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未来AI的发展应注重技术的透明性和实用性,助力医疗模式向智能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神经病学 态度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后神经功能恶化预测模型研究现状的范围综述
5
作者 孙晓晖 彭毛卓玛 +2 位作者 宋晓微 高策舒 武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5-251,共17页
目的评估已发表文献中卒中后神经功能恶化(ND)预测模型的建模特征和性能表现。方法遵循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扩展范围综述首选报告项目,计算机检索PubMed、CINAHL、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Scopus、中国知网、万方数... 目的评估已发表文献中卒中后神经功能恶化(ND)预测模型的建模特征和性能表现。方法遵循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扩展范围综述首选报告项目,计算机检索PubMed、CINAHL、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Scopus、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网,检索策略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核心词汇包括“Stroke”“Ischemic Stroke”“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Nomograms”“Risk Prediction”“Predictive Models”“卒中”“脑梗死”“脑出血”“神经功能恶化”“预测模型”,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4年12月15日。基于系统评价的批判性评估和数据提取清单提取数据,数据提取项包括基本特征、模型评估指标和预测因子特征。基本特征包括第一作者、发表年份、研究国家、研究设计类型(回顾性、前瞻性、注册数据库)、样本来源(单中心、多中心)、研究对象[适用卒中类型包括急性缺血性卒中(AIS)-保守治疗、AIS-静脉溶栓(IVT)、AIS-血管内治疗(EVT)、脑出血(ICH;即出血性卒中)]、卒中后ND定义[卒中后ND时间窗归纳为急性期(卒中后≤72 h)、亚急性期(卒中后≤7 d)和长期预后期(卒中后≤90 d)]、结局指标(单一终点、复合终点);模型评估指标包括是否存在数据缺失及是否明确报告处理方法(完整案例分析法、多重插补法等)、模型构建方法(多因素Logistic回归、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机器学习算法等)、模型呈现形式(列线图、风险评分网页、风险预测工具等)、区分度(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C指数)、校准度(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校准曲线、校准斜率)、临床实用性[决策曲线分析(DCA)]、总体度量(Brier分数、R 2、赤池信息准则)、样本量(训练集、内部验证集、外部验证集)及其满足事件数要求[以每个预测变量对应的结局事件数(EPV)≥10作为最低阈值以降低过拟合风险]、模型验证(内部验证、外部验证);预测因子特征包括预测因子筛选策略(先验知识导向、单因素分析等)、预测因子数量及属性(人口统计学特征、病史、体格检查、治疗干预信息、实验室检查指标、影像学指标)。分析符合纳入排除标准文献中卒中后ND预测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临床实用性和总体度量,并绘制森林图可视化研究中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差异,采用预测模型偏倚风险评估工具(PROBAST)评估卒中后ND预测模型的偏倚风险及临床适用性。统计纳入文献中的卒中后ND预测因子出现频次并提取前6位高频预测因子。评估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后ND预测因子的临床可获得性(是否在急诊阶段可通过常规登记、病史采集或急诊评估快速获取)。结果(1)共检索文献3728篇,依据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纳入文献25篇。(2)预测模型的基本特征:研究设计类型以回顾性[72%(18/25)]、单中心[64%(16/25)]研究为主;研究对象为AIS患者占92%(23/25),为出血性卒中患者占8%(2/25)。60%(15/25)的研究基于神经功能评分变化[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增加或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降低]定义卒中后ND,ND时间窗急性期、亚急性期和长期预后期的占比分别为36%(9/25)、48%(12/25)、16%(4/25)。92%(23/25)的研究采用结局指标为单一终点。(3)预测模型的评估结果:96%(24/25)的研究模型构建方法为多因素Logistic回归,88%(22/25)的模型呈现形式为列线图。24%(6/25)的研究明确报告数据缺失处理方法,52%(13/25)的研究EPV≥10;模型区分度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中位数为0.865(范围0.650~0.981);44%(11/25)的研究报告了校准曲线,校准斜率报告率为4%(1/25);25项研究均采用DCA验证临床实用性;84%(21/25)的研究进行了内部验证,进行外部验证的研究占比为32%(8/25);基于PROBAST的偏倚风险和临床适用性评价结果显示,8%(2/25)的研究总体偏倚低风险(研究对象、预测因子、结局定义及统计分析4个维度均无缺陷),44%(11/25)的研究总体临床适用性低风险(研究人群覆盖目标临床场景、预测因子可快速获取、结局定义符合临床需求)。(4)预测因子特征:64%(16/25)研究的预测因子筛选策略以先验知识为主导。前6位高频预测因子分别为NIHSS评分[64%(16/25)]、年龄[36%(9/25)]、血糖水平或糖尿病[36%(9/25)]、血压水平或高血压病[32%(8/25)]、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20%(5/25)]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20%(5/25)]。缺血性卒中后ND预测因子以急诊即时可获取指标为主,如NIHSS评分[65%(15/23)]、年龄[35%(8/23)];出血性卒中后ND预测因子以影像学指标为主,如基线血肿体积(2/2)及血肿位置(1/2)。结论现有卒中后ND预测模型在区分度优化与多模态整合方面表现较好,但校准度量化不足、偏倚风险高及临床转化断层制约了其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神经功能恶化 预测模型 系统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健康技术在卒中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与挑战 被引量:1
6
作者 熊维清 赵一霖 邱月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4,共7页
一级预防是降低卒中发病率最直接且有效的手段。近年来,数字健康技术在卒中一级预防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综述了数字健康技术在卒中风险因素识别、风险评估与筛查、健康宣教及健康管理与干预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并指出了技术在... 一级预防是降低卒中发病率最直接且有效的手段。近年来,数字健康技术在卒中一级预防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综述了数字健康技术在卒中风险因素识别、风险评估与筛查、健康宣教及健康管理与干预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并指出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数据质量、模型泛化能力、临床实践整合及隐私保护等挑战,以期为我国未来有效利用数字健康技术加强卒中一级预防、优化卒中预防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一级预防 数字健康 应用 挑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脑机接口的脑血管病后肢体运动功能康复研究进展
7
作者 桑振华 薛司洋 +1 位作者 魏宸铭 武剑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69,共7页
近年来,脑机接口在神经康复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常用的脑机接口实验范式包括运动想象及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等,已被广泛应用于运动障碍康复研究中。本文对脑机接口技术治疗脑血管病后运动障碍的机制以及基于脑电图的脑机接口在上肢和下肢... 近年来,脑机接口在神经康复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常用的脑机接口实验范式包括运动想象及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等,已被广泛应用于运动障碍康复研究中。本文对脑机接口技术治疗脑血管病后运动障碍的机制以及基于脑电图的脑机接口在上肢和下肢运动障碍康复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结果表明,脑机接口技术可以帮助患者主动控制外接设备,并促进运动皮质神经通路重塑,实现运动功能的重建,在脑血管病康复中的应用潜力巨大。尽管脑机接口在研究层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实际场景中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在信号处理、跨被试研究和用户体验等方面。本文旨在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机接口 卒中 运动想象 稳态视觉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大龄农民工就业扶持与养老保障 被引量:4
8
作者 杨燕绥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68-71,共4页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为城市繁荣、农村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当前,我国农民工就业情况发生明显变化,即老龄化特征更趋明显,大龄农民...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为城市繁荣、农村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当前,我国农民工就业情况发生明显变化,即老龄化特征更趋明显,大龄农民工群体庞大。尽管不少大龄农民工对于外出打工有很强的意愿和需求,但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用工单位顾虑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大龄农民工就业变得愈加困难。应给予大龄农民工就业更多的扶持与帮助,提供支持大龄农民工返乡养老的公共服务,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努力减少大龄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龄农民工 就业 养老 城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