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年与中老年患者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影像学特点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杨丹丹 韩永军 +5 位作者 李东野 乔会昱 韩华璐 沈睿 宁梓涵 赵锡海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5期475-481,共7页
目的基于DWI影像对比青年和中老年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i schemi c stroke,I S)患者病变分布特征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伴有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的IS患者颅脑DWI上IS病变的影像学数据。基于DWI上梗死灶分布特征,将病... 目的基于DWI影像对比青年和中老年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i schemi c stroke,I S)患者病变分布特征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伴有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的IS患者颅脑DWI上IS病变的影像学数据。基于DWI上梗死灶分布特征,将病变分为单发、单区域多发和多区域多发IS病变,同时评估累及前后循环的情况。患者分为青年组(18~50岁)和中老年组(51~80岁)。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灶数目及位置分布特征差异。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组与IS病变分布特征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146例患者,其中青年组69例(47.3%),平均年龄40.5±8.4岁,男性54例(78.3%);中老年组77例(52.7%),平均年龄62.4±7.1岁,男性42例(54.5%)。两组在病灶数目及分布特征上有差异(P=0.033),青年患者主要表现为多区域多发病变(50.7%),中老年患者主要表现为单区域多发病变(37.7%)。单因素l ogi sti c回归分析显示,青年组相比于中老年组更易发生多区域多发I S病变(OR 2.72,95%CI 1.17~6.29,P=0.020),校正临床混杂因素(高血压史、降压药及他汀的使用情况)和颅内动脉狭窄率后,两组多区域多发IS病变发生率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OR 2.73,95%CI 1.04~7.12,P=0.041)。在前、后循环病变分布特征上,两组未见明显差异,青年和中老年组均以单纯前循环病变为主(69.6%vs 75.3%),且单纯前循环病变以皮层下分布为主(56.2%vs 55.2%);在单纯后循环病变,两组均最常见脑干受累(81.2%vs 89.5%)。结论对于伴有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的IS患者,青年患者较中老年患者更容易发生多区域多发性梗死。两组人群均最常见单纯前循环供血域受累,且以皮层下分布为主;在单纯后循环病变,以脑干受累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青年卒中 弥散加权成像 影像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与颈动脉并存斑块分布特征对缺血性卒中复发风险的预测价值研究
2
作者 赵晨阳 李进 +3 位作者 李东野 乔会昱 赵锡海 周丹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47-654,共8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与颈动脉并存斑块分布特征对卒中复发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周内发生缺血性卒中且至少一侧颈动脉存在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于基线期进行颅外颈动脉多对比度MR血管壁成像和颅内动脉MRA检查。随后对所有患者进行至...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与颈动脉并存斑块分布特征对卒中复发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周内发生缺血性卒中且至少一侧颈动脉存在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于基线期进行颅外颈动脉多对比度MR血管壁成像和颅内动脉MRA检查。随后对所有患者进行至少1年的随访研究,观察有无缺血性卒中复发。分析粥样硬化斑块在颅外颈动脉不同节段的分布特征,以及前循环颅内动脉狭窄并存颅外颈动脉不同节段斑块的发生率。采用Cox回归计算前循环颅内动脉狭窄并存颈动脉不同节段斑块对缺血性卒中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17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2.6±11.8)岁,其中男性85例,中位随访时间为12.0(11.1~12.8)个月,有31例(26.5%)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复发。前循环颅内动脉狭窄并存颈动脉球部斑块与卒中复发显著相关(HR 2.535,95%CI 1.085~5.922,P=0.032),校正年龄、性别、BMI混杂因素后该相关性仍具有统计学意义(HR 2.903,95%CI 1.114~7.565,P=0.029)。前循环颅内动脉狭窄并存颈动脉其他节段斑块与卒中复发无相关(P>0.05)。结论在缺血性卒中且至少一侧颈动脉存在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中,前循环颅内动脉狭窄并存颈动脉球部斑块与卒中复发独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 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磁共振成像 卒中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磁共振管壁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闭塞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张进 孙贝贝 +3 位作者 李晓 赵锡海 许建荣 赵辉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13-316,共4页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评价三维磁共振管壁成像(3D-MR-VWI)技术诊断颈动脉闭塞形态学特征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纳入经超声诊断为颅外段颈动脉闭塞(CAO),并于1周内完成3D-MR-VWI和DSA检查的124例患者。评价3D-MR-VWI与DS...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评价三维磁共振管壁成像(3D-MR-VWI)技术诊断颈动脉闭塞形态学特征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纳入经超声诊断为颅外段颈动脉闭塞(CAO),并于1周内完成3D-MR-VWI和DSA检查的124例患者。评价3D-MR-VWI与DSA在诊断CAO类型和闭塞发生部位的一致性。结果3D-MR-VWI对于颈动脉完全闭塞及闭塞起始部位的诊断与DSA结果均有较高的一致性(Cohen’s κ=0.85,95%CI 0.71~0.94;Cohen’s κ=0.85,95%CI 0.71~0.97)。3DMR-VWI诊断颈动脉完全闭塞的敏感度为97.0%,特异度为86.7%,准确率为94.6%。结论3D-MR-VWI能够准确诊断CAO并判定闭塞的形态学特征,可为临床诊治颈动脉闭塞性病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动脉闭塞性疾病 磁共振成像 脑血管造影术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颈动脉系统动脉硬化斑块颅内外分布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韩旭 赵锡海 +6 位作者 刘丹青 崔豹 马露 马林 蔡幼铨 娄昕 蔡剑鸣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1-184,共4页
目的探讨症状性颈动脉系统粥样硬化斑块颅内、外分布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有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55例,其中脑梗死27例(49.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8例(50.9%),同时进行颅内、外颈动脉MRI,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颅外颈动脉:最... 目的探讨症状性颈动脉系统粥样硬化斑块颅内、外分布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有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55例,其中脑梗死27例(49.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8例(50.9%),同时进行颅内、外颈动脉MRI,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颅外颈动脉:最大管壁厚度、粥样硬化斑块累及范围及管腔狭窄程度分别为(3.7±1.6)mm、(27.7±15.0)mm及(37.9±30.6)%;37例(67.3%)斑块内伴有钙化,24例(43.6%)斑块内伴有出血,25例(45.5%)斑块内伴有富脂质坏死核,13例(23.6%)斑块表面纤维帽破裂;颅内颈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前循环(包括大脑前、中动脉)的管腔狭窄度分别为(37.2±26.5)%和(37.5±26.2)%。大脑中动脉狭窄与颅外颈动脉狭窄及最大管壁厚度有相关性(r=0.866,r=0.564,P<0.01)。前循环狭窄与颅外颈动脉狭窄及最大管壁厚度有相关性(r=0.879,r=0.598,P<0.01)。结论颅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严重性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可以作为预测颅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严重程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颈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 大脑中动脉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高原病患者脑灰质变化的VBM-MRI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刘彩霞 鲍海华 +4 位作者 李伟霞 赵希鹏 吴有森 张红迁 王丽红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4年第3期211-215,共5页
目的采用MRI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VBM-MRI)技术,分析慢性高原病(CMS)患者全脑灰质体积的变化。材料与方法对14例临床确诊的CMS患者和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海拔高度相匹配的11例正常志愿者行全脑扫描,获取3D-T1结构图像。利用VBM方... 目的采用MRI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VBM-MRI)技术,分析慢性高原病(CMS)患者全脑灰质体积的变化。材料与方法对14例临床确诊的CMS患者和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海拔高度相匹配的11例正常志愿者行全脑扫描,获取3D-T1结构图像。利用VBM方法对CMS组和正常组的全脑灰质图像进行基于体素的统计学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MS患者右侧舌回、后扣带回、双侧海马旁回及左侧颞下回灰质体积增加;左侧前扣带回灰质体积减少。结论利用VBM方法对MR结构图像分析能够客观显示CMS患者特定脑区体积的变化,从影像学角度揭示高原缺氧对脑结构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病 脑损伤 慢性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磁共振成像特征与急性脑缺血病灶形态关系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孙贝贝 李晓 +3 位作者 刘晓晟 赵锡海 许建荣 赵辉林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1期46-53,共8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征与相应供血区急性脑缺血病灶形态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入组临床急性颈内动脉供血区缺血性卒中患者,排除心源性卒中,在发病一周内行颈动脉磁共振管壁...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征与相应供血区急性脑缺血病灶形态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入组临床急性颈内动脉供血区缺血性卒中患者,排除心源性卒中,在发病一周内行颈动脉磁共振管壁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MR-VWI)检查和常规MRI[包括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检查,评估症状侧颈动脉斑块负荷和成分特征以及颅内外动脉管腔狭窄度,根据DWI上梗死灶形态对急性脑缺血病灶形态和体积进行分析。结果共入选14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68例(48.6%)为2型糖尿病患者,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是症状侧颈动脉斑块富脂质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dds ratio,OR)3.3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33~8.43];在兼具富脂质核斑块的患者中,2型糖尿病组颈内动脉区域急性脑缺血病灶体积[(15.45±8.97)ml vs(9.09±8.64)ml,P=0.011]和大穿支动脉梗死发生率[34.0%vs 13.2%,P=0.024)]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结论颈动脉供血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2型糖尿病与症状侧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MRI特征,尤其是富脂质核密切相关,且更易发生大穿支动脉的梗死,提示MR-VWI细致化分析结合糖尿病因素有助于临床对缺血性卒中风险的分层和个体化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缺血性卒中 颈动脉斑块 富脂质核 磁共振成像 管壁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7
作者 李勍 赵锡海 赵性泉 《中国卒中杂志》 2014年第11期975-979,共5页
目前尚不清楚尿酸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是否有直接或间接的因果关系。一些研究发现,尿酸可能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病机制中起作用;而另外一些研究显示尚不能确定尿酸是独立危险因素。此外,尿酸作为一种内源性抗氧化剂,可能有神... 目前尚不清楚尿酸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是否有直接或间接的因果关系。一些研究发现,尿酸可能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病机制中起作用;而另外一些研究显示尚不能确定尿酸是独立危险因素。此外,尿酸作为一种内源性抗氧化剂,可能有神经保护作用。为找到明确的答案,仍然需要进行更多基础和临床试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酸 高尿酸血症 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对比度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对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许艺兰 李睿 +2 位作者 崔园园 郑卓肇 赵锡海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8期750-755,共6页
目的基于多对比度MRI血管壁成像技术,比较颅内动脉、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方法回顾经3D多对比度头颈联合MRI血管壁成像检查确定存在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资料.观察斑块分布情况;测量斑块负荷,包括斑块最大... 目的基于多对比度MRI血管壁成像技术,比较颅内动脉、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方法回顾经3D多对比度头颈联合MRI血管壁成像检查确定存在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资料.观察斑块分布情况;测量斑块负荷,包括斑块最大管壁厚度、长度、管腔狭窄程度;分析斑块内成分,包括脂质坏死核、出血、钙化,对比分析颅内动脉和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特征.结果在入组的45例患者中,共检出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03个,其中颅外动脉斑块156个(76.8%),颅内动脉斑块47个(23.2%).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大管壁厚度([ 3.2±1.0)mmvs (1.9±0.4)mm,P<0.001]、斑块长度[10.7(7.5~13.7)mmvs4.3(2.6~6.3)mm,P<0.001]大于颅内动脉,而颅内动脉管腔狭窄程度[28.0%(20.0%~38.5%)vs18.8%(10.8%~30.5%),P<0.001]重于颅外动脉.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脂质坏死核的发生率高于颅内动脉(66.0%vs21.3%,P<0.001),而斑块内出血的发生率颅内动脉高于颅外颈动脉(27.7%vs13.5%,P=0.027).结论在合并有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中,颅外动脉的斑块最大管壁厚度、斑块内脂质坏死核的发生率高于颅内动脉,而管腔狭窄程度、斑块内出血的发生率低于颅内动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成分 斑块负荷 颅内动脉 颅外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血管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血管事件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6
9
作者 李东野 赵锡海 沈君 《中国卒中杂志》 2020年第2期190-194,共5页
脑动脉、冠状动脉及周围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特点及危险因素具有一定差异性。而单一血管床及多血管床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均对脑血管事件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本文对以上内容进行综述,旨在更好地理解不同血管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 脑动脉、冠状动脉及周围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特点及危险因素具有一定差异性。而单一血管床及多血管床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均对脑血管事件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本文对以上内容进行综述,旨在更好地理解不同血管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过程、疾病特征及相关风险,为动脉粥样硬化卒中的病因学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多血管床 病理学 卒中 脑血管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弗明汉危险评分在无症状老年人颈动脉易损斑块筛查中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姚容 赵锡海 周丹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12期1214-1219,共6页
目的探讨弗明汉危险评分(Framingham risk score,FRS)在无症状老年人(≥60岁)颈动脉易损斑块筛查中的价值。方法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3DMR管壁成像特征,将受试者分为有易损斑块组和无易损斑块组,计算每位受试者的FRS并比较两组之间... 目的探讨弗明汉危险评分(Framingham risk score,FRS)在无症状老年人(≥60岁)颈动脉易损斑块筛查中的价值。方法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3DMR管壁成像特征,将受试者分为有易损斑块组和无易损斑块组,计算每位受试者的FRS并比较两组之间FRS的差异。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计算FRS在判别颈动脉易损斑块时的OR和95%CI。采用ROC曲线分析FRS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判别能力,并确定合适的截断值。结果共纳入134例受试者,平均年龄72.3±5.5岁,男性62例(46.3%),17例(12.7%)有颈动脉易损斑块。有易损斑块组的FRS高于无易损斑块组[37.8%(27.4%~60.0%)vs 16.6%(8.9%~27.4%),P=0.002]。在判别颈动脉易损斑块时,FRS每升高10%对应的OR=1.556(95%CI 1.204~2.011,P=0.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732,当截断值FRS=20%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5%、59.8%。结论 FRS可用于初步筛查无症状老年人有无颈动脉易损斑块,当FRS>20%时,需对颈动脉易损斑块进行影像学检查及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弗明汉危险评分 颈动脉 易损斑块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致密层心肌Native T1值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红梅 丁海艳 +2 位作者 方全 方理刚 林雪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8-184,共7页
目的:应用心脏核磁共振(CMR)Native T1 mapping定量检测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VNC)患者致密层心肌纤维化程度,并探索该指标与心肌重构指标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纳入2008年12月至2014年6月期间在北京协和... 目的:应用心脏核磁共振(CMR)Native T1 mapping定量检测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VNC)患者致密层心肌纤维化程度,并探索该指标与心肌重构指标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纳入2008年12月至2014年6月期间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经两名资深的心内科医师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的31例LVNC患者,列为LVNC组,另招募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10名健康志愿者(均为LVNC患者家属)为健康对照组。采用磁共振3.0扫描,胸前置32通道线圈。采用心脏电影成像(CINE)、MOLLI序列以获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Native T1值,并检测外周血MMP-9 mRNA及蛋白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LVNC组致密层心肌Native T1值较高[(1096.0±41.5)ms vs.(1159.0±47.4)ms,P<0.001]。LVNC组患者的MMP-9 mRNA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19.59±17.76 vs.1.76±0.72,P=0.003)。LVNC组的MMP-9蛋白水平也高于健康对照组[(92.44±62.26)ng/ml vs.(58.32±28.19)ng/ml,P=0.025]。Spearman分析显示,Native T1值与MMP-9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40,P=0.044)。结论:LVNC患者致密层心肌Native T1值显著增高,且与血清中MMP-9的表达有较高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致密化不全 Native T1 mapping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心肌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缺血再灌注后补体C3高迁移率族蛋白B1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表达变化
12
作者 朱涵婷 熊瑞芳 +2 位作者 李承毅 赵锡海 唐小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99-703,共5页
目的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不同时间点脑组织补体C3、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表达的变化。方法选择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72只,按数字随机法分为假手术组36只和模型组36只,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 目的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不同时间点脑组织补体C3、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表达的变化。方法选择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72只,按数字随机法分为假手术组36只和模型组36只,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根据再灌注时间分为3、6、24 h及3 d共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9只。参照Zea Longa评分法行神经功能学评分。每组行R2StarMap成像、弥散加权成像(DWI)、T_1加权成像、T_2加权成像扫描。测量DWI异常信号体积,检测脑梗死体积。R2StarMap原始图经后处理生成R2^(*)伪彩图,测量双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R2^(*)值,检测脑铁沉积含量。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C3、HMGB1、GPX4表达。结果假手术组大鼠无神经功能损伤,模型组大鼠3、6、24 h及3 d神经功能评分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3、6、24 h及3 d右侧脑梗死体积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3、6、24 h及3 d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R2^(*)值明显高于左侧(P<0.05,P<0.01)。模型组3、6、24 h及3 d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R2^(*)值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右侧(P<0.05,P<0.01)。模型组3、6、24 h及3 d的R2^(*)比值明显高于假手术组(1.82±0.82 vs 1.12±0.31,P<0.05;1.31±0.26 vs 1.04±0.14,P<0.05;1.94±0.74 vs 1.06±0.10,P<0.01;1.99±0.39 vs 1.02±0.11,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3、6、24 h及3 d补体C3和HMGB1表达明显升高,GPX4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对脑组织中补体C3、HMGB1、GPX4表达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灌注损伤 补体C3 高迁移率族蛋白质类 谷胱甘肽过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损斑块磁共振成像:共识与挑战 被引量:17
13
作者 苑纯 赵锡海 《磁共振成像》 CAS 2010年第6期429-431,共3页
研究显示,黑血管壁成像技术能够较为准确地识别和定量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特征,尤其在颈动脉血管床。采用磁共振技术早期识别易损斑块的重要特征将有助于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因此,有必要对该技术进行临床推广应用。然而,目前... 研究显示,黑血管壁成像技术能够较为准确地识别和定量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特征,尤其在颈动脉血管床。采用磁共振技术早期识别易损斑块的重要特征将有助于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因此,有必要对该技术进行临床推广应用。然而,目前广泛推广磁共振斑块成像技术亦存在一定的挑战性,如应用该技术在冠状动脉等其他血管床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及如何权衡效益/费用比等等。本文重点描述应用磁共振斑块成像技术的共识性观点和所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动脉粥样硬化 易损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2 mapping在心肌梗死后心肌水肿检测中的应用以及与血清肌酸激酶间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安东敖蕾 吴连明 +5 位作者 葛恒 何奔 路青 胡伽尼 丁海燕 许建荣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32-536,共5页
目的探讨定量T2 mapping在心肌梗死后心肌水肿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并对T2值、心肌水肿面积及生化指标肌酸激酶峰值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后患者共30例,并于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2~7 d内对其进行心... 目的探讨定量T2 mapping在心肌梗死后心肌水肿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并对T2值、心肌水肿面积及生化指标肌酸激酶峰值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后患者共30例,并于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2~7 d内对其进行心脏磁共振扫描(CMR)。图像采集完成后,测算并记录心肌梗死后水肿区域及远侧正常心肌的T2值与水肿面积,最后对梗死后水肿区域和远侧心肌T2值进行比较。并将患者血清肌酸激酶与T2 mapping中所测算的T2值及水肿面积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心肌梗死后水肿区域T2信号显著高于远侧正常心肌,T2值分别为(59.18±4.23)ms及(43.35±2.11)ms(P=0.013)。2通过T2 mapping测算所得的心肌水肿区域面积与血清肌酸激酶峰值指标呈正相关(r=0.82,P=0.000)。3水肿区域T2值与血清肌酸激酶峰值间相关性欠佳(r=0.475,P=0.054)。结论定量T2 mapping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水肿的评估中非常有价值,而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肌水肿面积对心肌损伤评估可能更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2 MAPPING 急性心肌梗死 肌酸激酶 心脏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