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显微红外光谱法研究高分子共混物溶液自组织形成的相组成分布 被引量:10
1
作者 孔祥明 谢续明 +3 位作者 杨睿 汪昆华 张增民 雷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623-625,共3页
本文制备了PS/PC(7/ 3)和PS/PMMA(5 / 5 )的四氢呋喃 (THF)溶液 ,通过缓慢蒸发溶剂制得PS/PC和PS/PMMA的共混物薄膜。利用不同的FTIR测试方法检测了制得薄膜中的组成分布。将PS/PC薄膜超薄切片 ,通过显微投射红外方法检测了其纵剖面的... 本文制备了PS/PC(7/ 3)和PS/PMMA(5 / 5 )的四氢呋喃 (THF)溶液 ,通过缓慢蒸发溶剂制得PS/PC和PS/PMMA的共混物薄膜。利用不同的FTIR测试方法检测了制得薄膜中的组成分布。将PS/PC薄膜超薄切片 ,通过显微投射红外方法检测了其纵剖面的组成分布 (测试步长为 16 μm)。结果表明 :PS含量从膜底面到表面缓慢增大呈梯度分布 ,在膜表面附近急剧增大 ,即PS组分在成膜过程中向表面 (与空气接触 )富集。利用显微反射红外法 ,调整红外显微镜聚焦面到膜的不同深度平面上 ,测量了PS/PMMA薄膜的纵向组成分布 (调焦步长为 10 μm)。结果表明 :PMMA组分呈从膜表面到底面逐渐增多的梯度分布。这种溶剂蒸发成膜过程中组分向表面或底面迁移被认为是由于共混物某一组分对表面 (空气 )或基板 (玻璃 )的选择性浸润析出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红外光谱 PS/PC PS/PMMA 相组成分布 共混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场条件下高分子共混物组分浓度梯度化的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李治 孔祥明 谢续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1764-1766,共3页
研究了聚乙烯醇 /聚丙烯酸高分子共混物水溶液中 ,共混物各组分在电场诱导条件下沿电场方向的浓度梯度分布情况 .通过测定不同时刻 PVA/ PAA高分子共混物水溶液在电场的不同区域内的 p H值 ,研究了电场诱导下共混物各组分沿电场方向的... 研究了聚乙烯醇 /聚丙烯酸高分子共混物水溶液中 ,共混物各组分在电场诱导条件下沿电场方向的浓度梯度分布情况 .通过测定不同时刻 PVA/ PAA高分子共混物水溶液在电场的不同区域内的 p H值 ,研究了电场诱导下共混物各组分沿电场方向的迁移过程 .结果表明 ,PAAn-向电场正极迁移 ,同时由于浓差梯度 ,PVA向负极迁移 ,并形成浓度梯度分布 .随时间的延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场 PVA/PAA 高分子共混物 梯度 组分浓度 功能梯度材料 聚乙烯醇 聚丙烯酸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高分子共混物薄膜相结构 被引量:4
3
作者 宗骐 谢续明 +1 位作者 陈凤恩 郁鉴源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064-1067,共4页
采用拉曼光谱法研究了由聚苯乙烯(P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四氢呋喃(THF)溶液在玻璃基板上旋转涂膜得到的共混物薄膜。应用显微共焦拉曼光谱,根据PS在1604,1585cm-1处苯环的伸缩振动峰和PMMA在1728cm-1处羰基的伸缩振动峰,可以确... 采用拉曼光谱法研究了由聚苯乙烯(P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四氢呋喃(THF)溶液在玻璃基板上旋转涂膜得到的共混物薄膜。应用显微共焦拉曼光谱,根据PS在1604,1585cm-1处苯环的伸缩振动峰和PMMA在1728cm-1处羰基的伸缩振动峰,可以确定薄膜(厚度约为800nm)表面海岛状相结构的组分分布信息。另外,还对210℃下PS/PMMA(30/70)共混物薄膜退火过程中表面的变化进行了分析。采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对高聚物的增强作用得到了薄膜(厚度约为400nm)的Raman光谱,并且成功地对其组成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PMMA 薄膜 相结构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自组织方法在高分子合金中形成特殊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孔祥明 谢续明 张增民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55-57,共3页
简单介绍了梯度高分子材料的概念,提出了一种在高分子合金中通过自组织效应获取特殊相形态结构的方法,并对通过自组织形成复杂结构高分子合金材料的研究前景及其应用做了阐述。
关键词 高分子合金 自组织 梯度相结构 梯度高分子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冲击能量吸收机理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吕荣侠 何流 +1 位作者 胡平 郭宝华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1994年第3期42-47,共6页
在HDPE分子量8万~327万内,选择6种不同分子量试件,在室温到液氮温度范围内,系统测量各试件冲击强度(σ_i)随温度变化关系曲线。用SEM观察各试件的冲击断口形貌,用DSC和WAXD测量各试件的结晶度,并计算出HDPE分子量和缠结点密度之间关系... 在HDPE分子量8万~327万内,选择6种不同分子量试件,在室温到液氮温度范围内,系统测量各试件冲击强度(σ_i)随温度变化关系曲线。用SEM观察各试件的冲击断口形貌,用DSC和WAXD测量各试件的结晶度,并计算出HDPE分子量和缠结点密度之间关系曲线。通过结构—形态—性能之间关系研究表明,UHMW-PE分子量在150万处σ_i出现极大值,是结晶度和缠结点密度变化的共同结果,并对UHMW-PE冲击能量吸收机理进行初步探讨,得出分子链之间缠结是影响σ_i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分子量 聚乙烯 冲击能量 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基高分子/无机粉体复合型纳米微球的合成制备 被引量:3
6
作者 于建 喻洁 +1 位作者 高彦芳 郭朝霞 《塑料》 CAS CSCD 2001年第6期14-18,共5页
本研究以纳米粒子制备为基本目的 ,探讨了乙烯基高分子 /无机粉体复合型纳米微球的合成制备方法。结果表明 :采用硅烷偶联剂进行表面修饰并辅以超声波处理和采用适当的乳化体系 ,可使无机粉体稳定地分散在St、MMA等乙烯基单体中 ,并最... 本研究以纳米粒子制备为基本目的 ,探讨了乙烯基高分子 /无机粉体复合型纳米微球的合成制备方法。结果表明 :采用硅烷偶联剂进行表面修饰并辅以超声波处理和采用适当的乳化体系 ,可使无机粉体稳定地分散在St、MMA等乙烯基单体中 ,并最终通过接枝聚合形成乙烯基聚合物 /无机粉体复合型的纳米微球 ;乙烯基聚合物 /无机粉体复合型纳米微球的合成制备原则上可采用乳液聚合体系也可采用悬浮聚合体系 ;各种复合型纳米微球均为白色粉末 ,具有以无机纳米粒子为核 ,以有机聚合物为壳的核壳结构特征 ,在显微镜下外观光滑 ,均呈真圆的球状 ,其平均直径主要和所使用的无机纳米粒子的原生粒径大小及聚合条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基高分子 无机粉体 复合型纳米微球 合成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性高分子材料在兔眼部的生物相容性 被引量:2
7
作者 周吉超 张绍丹 +5 位作者 戴婉薇 卓彦伶 郭宝华 曾心苗 张纯 王薇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4期277-281,I0010,I0011,共7页
目的评价聚羟基脂肪酸(polyhydroxyalkanoates,PHA)、聚乳酸(polylacetic acid,PLA)和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三种膜性高分子材料在兔眼部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将2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PHA、PLA、PCL为实验组,材料植... 目的评价聚羟基脂肪酸(polyhydroxyalkanoates,PHA)、聚乳酸(polylacetic acid,PLA)和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三种膜性高分子材料在兔眼部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将2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PHA、PLA、PCL为实验组,材料植入兔右眼结膜下。假手术组结膜下钝性分离,但不植入任何高分子材料。使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并记录植入后不同时间手术眼的反应并评分。裂隙灯下观察材料的吸收时间。术后4周和16周取眼球,行HE染色、Masson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分别定性观察组织结构和炎症细胞、胶原纤维和胶原纤维的亚型与排列方向。结果术眼刺激性评分等级各组均不高于"轻度刺激性"。结膜下吸收时间PHA、PLA和PCL组分别是16周,12周和大于16周。组织学观察术后4周PHA、PLA和PCL组均形成材料包裹囊腔,囊壁以纤维组织为主,伴有毛细血管形成和炎性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胶原纤维染色与假手术组无明显差异,以Ⅰ型和Ⅲ型为主,大致呈平行排列。术后16周PHA和PLA组材料已不可查及,包裹囊腔结构不规则,而PCL材料整体可查及,包裹囊腔规则。各组未见毛细血管,偶见淋巴细胞浸润。胶原纤维与假手术组无明显差异,以Ⅰ型和Ⅲ型为主,仍大致呈平行排列。结论 PHA、PLA和PCL三种膜性高分子材料在兔眼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结膜下吸收时间分别是16周,12周和大于16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羟基脂肪酸 聚乳酸 聚己内酯 生物相容性 结膜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子共混物薄膜表面形貌形成过程中的溶剂效应 被引量:2
8
作者 宗骐 谢续明 王秀凤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2363-2366,共4页
采用原子力显微镜观测了由四氢呋喃和 2 -丁酮分别作为共溶剂制备得到的聚苯乙烯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 PS/PMMA)共混物薄膜的表面形貌 .研究发现 ,溶剂效应对共混物薄膜的表面形貌有较大影响 ,表面形貌中凸起与凹坑的组分分布是由溶剂... 采用原子力显微镜观测了由四氢呋喃和 2 -丁酮分别作为共溶剂制备得到的聚苯乙烯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 PS/PMMA)共混物薄膜的表面形貌 .研究发现 ,溶剂效应对共混物薄膜的表面形貌有较大影响 ,表面形貌中凸起与凹坑的组分分布是由溶剂效应决定的 ,与组分比无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共混物 溶剂效应 相逆转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子材料的新型注射成型技术 被引量:7
9
作者 于建 《塑料》 CAS CSCD 2000年第6期13-17,31,共6页
概要地介绍了气体辅助成型法、注射压缩成型法、模具滑合成型法、剪切场控制取向成型法、硬化PC薄片表面镶嵌成型法及直接注射成型法等若干种用途较为广泛的注射成型新技术的原理 。
关键词 注射成型 气体辅助成型 注射压缩成型 模具滑合成型 高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在医用材料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9
10
作者 袁浩 胡平 《塑料》 CAS CSCD 2001年第5期21-25,共5页
综述了 6年来关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在医学上应用的最新研究成果。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具有优异的耐磨、抗冲击等性能 ,现在主要应用在人工关节替代等材料中 ,研究重点集中在了解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医用环境中磨损机理 ,及提高其耐磨性能 ,以... 综述了 6年来关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在医学上应用的最新研究成果。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具有优异的耐磨、抗冲击等性能 ,现在主要应用在人工关节替代等材料中 ,研究重点集中在了解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医用环境中磨损机理 ,及提高其耐磨性能 ,以期减少磨损带来的溶骨作用和关节松脱。同时指出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多孔材料已经成为人工骨组织工程支架及基因生长载体的重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 超高分子量 聚乙烯 医用材料 人工关节 组织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晶嵌段共聚物对PC/TLCP共混体系相容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杜新宇 李斌 +1 位作者 刘德山 周其庠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54-157,共4页
利用热致液晶高分子(TLCP)PET/60PHB与聚碳酸酯(PC)的多嵌段共聚物作为相容剂,研究了PC与该TLCP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热性能、形貌及织构。研究表明,PC/TLCP二元共混物的相容性很差,TLCP在加工... 利用热致液晶高分子(TLCP)PET/60PHB与聚碳酸酯(PC)的多嵌段共聚物作为相容剂,研究了PC与该TLCP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热性能、形貌及织构。研究表明,PC/TLCP二元共混物的相容性很差,TLCP在加工条件下不能形成分散于基体中的具有一定长径比的微纤,得到材料的力学性能较PC基体有所下降。相容剂的加入明显的改进了体系的相容性,表现在三元共混物的力学性能提高、微观TLCP粒子的直径变小,两相界面模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 液晶 共聚物 相容性 热致液晶高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6/HIPS/PP-g-(GMA-co-St)反应共混体系的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李志君 谢续明 郭宝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941-1944,共4页
通过扫描电镜、热分析、熔体流动速率、熔融扭矩和力学性能等测试方法研究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 ( GMA)和苯乙烯 ( St)多单体熔融接枝聚丙烯 [PP-g-( GMA-co-St) ]对 PA6/HIPS共混物的熔融流变性能、结晶行为、相形态和力学性能的影... 通过扫描电镜、热分析、熔体流动速率、熔融扭矩和力学性能等测试方法研究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 ( GMA)和苯乙烯 ( St)多单体熔融接枝聚丙烯 [PP-g-( GMA-co-St) ]对 PA6/HIPS共混物的熔融流变性能、结晶行为、相形态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熔融共混过程中 ,PP-g-( GMA-co-St)中的环氧基与PA6的端氨基原位生成的接枝共聚物有效地降低了共混物的界面张力 ,提高了共混物的界面粘着力 ,使共聚物的流动速率降低 ,熔融扭矩提高 ;PA6分子链的规整性降低 ,结晶完善性变差 .在 PP-g-( GMA-co-St)的质量分数为 1 0 %时 ,共混物分散相的尺寸明显减少 ,力学性能得到较大提高 ;其中冲击强度超过纯 PA6,达到 HIPS水平 .通过反应共混 ,制备了力学性能均衡的 PA6/HIPS/PP-g-( GMA-co-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龙6 耐冲击聚苯乙烯 聚丙烯 多单体 反应共混 反应性增容剂 尼龙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ε-己内酯)薄膜结晶形貌及分子取向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震 谢续明 +1 位作者 杨睿 王秀凤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61-165,共5页
用匀胶机通过溶液铸膜方法在硅片和铝箔基板上分别制备具有不同厚度的聚(ε-己内酯)(PCL)薄膜.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和偏光衰减全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ATR-FTIR)对薄膜中PCL的结晶形貌、片晶生长方式及分子链取向进行了研究.AFM结果表明... 用匀胶机通过溶液铸膜方法在硅片和铝箔基板上分别制备具有不同厚度的聚(ε-己内酯)(PCL)薄膜.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和偏光衰减全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ATR-FTIR)对薄膜中PCL的结晶形貌、片晶生长方式及分子链取向进行了研究.AFM结果表明,在200 nm或更厚的薄膜中,PCL主要以侧立(edge-on)片晶的方式生长;对于厚度小于200 nm的薄膜,PCL片晶更倾向于以平躺(flat-on)的方式生长.这种片晶生长方式的改变在硅片和铝箔基板上都表现出同样的倾向.此外,在15 nm或更薄的薄膜中,PCL结晶由通常的球晶结构变为树枝状晶体.偏光ATR-FTIR结果表明,当膜厚小于200 nm时,薄膜结晶中PCL分子链沿垂直于基板表面方向取向,并且膜越薄,取向程度越高,与AFM的观测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ε-己内酯)薄膜 结晶形貌 分子取向 原子力显微镜 偏光衰减全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摩尔质量PC/PP共混体系的增韧机理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温变英 马泽仁 于建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0-13,共4页
以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低摩尔质量PC/PP合金材料,借助于力学性能测试、SEM观察等手段对这一共混体系的增韧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剪切屈服和界面脱粘是该共混体系能量耗散的主要形式,界面张力对体系形态结构和韧性的影响较大,增强界面... 以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低摩尔质量PC/PP合金材料,借助于力学性能测试、SEM观察等手段对这一共混体系的增韧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剪切屈服和界面脱粘是该共混体系能量耗散的主要形式,界面张力对体系形态结构和韧性的影响较大,增强界面粘结有利于材料韧性的提高。提出的增韧机制模型可以较好地对该体系的增韧机理作出解释。PP可以作为PC的增韧剂使用,并且可在不降低其流动性的前提下较大幅度地提高低摩尔质量PC的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摩尔质量聚碳酸酯 聚丙烯 增韧机理 增容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可降解聚丁二酸/2,2-二甲基丁二酸丁二酯系列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高兵 孙元碧 +3 位作者 王国利 徐军 徐永祥 郭宝华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90-95,共6页
采用丁二酸(SA)、1,4-丁二醇(BD)、2,2-二甲基丁二酸(2MSA)合成了一系列聚丁二酸/2,2-二甲基丁二酸丁二酯共聚物(PBS-2M),利用DSC、1H-NMR和X射线分析等测试手段对共聚物组成、热力学性能、结晶性能、等温结晶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丁二酸(SA)、1,4-丁二醇(BD)、2,2-二甲基丁二酸(2MSA)合成了一系列聚丁二酸/2,2-二甲基丁二酸丁二酯共聚物(PBS-2M),利用DSC、1H-NMR和X射线分析等测试手段对共聚物组成、热力学性能、结晶性能、等温结晶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2-二甲基丁二酸共聚单元的引入显著改变了聚丁二酸丁二酯(PBS)的热学性能,利用Hoffman-Week曲线得到的共聚物平衡熔点随共聚组分含量的增加显著降低,玻璃化转变温度亦有所降低,结晶熔点则符合无规共聚物的Flory方程。此外,利用Avrami方程对均聚物PBS以及共聚物PBS-2M-20分别进行了等温结晶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共聚使结晶速率降低,PBS和PBS-2M-20的Avrami指数分别介于2.8~3.0和2.6~2.8之间,结晶方式为三维生长异相成核,X射线分析证明共聚不影响晶体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丁二酸/2 2-二甲基丁二酸丁二酯 热学性能 等温结晶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聚氨酯型温度和pH双敏性水凝胶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刘晓华 唐黎明 +2 位作者 戴彧 王晓工 刘德山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9-52,共4页
合成了两种阴离子型的端烯基聚氨酯 (UAA)预聚物 ,制备了 p H值敏感的水凝胶 ,比较了它们的p H值响应性。将 UAA预聚物与 N-异丙基丙烯酰胺 (NIPA)共聚 ,得到具有温度和 p H值双重敏感性的水凝胶。研究发现聚氨酯侧链的引入对 NIPA的相... 合成了两种阴离子型的端烯基聚氨酯 (UAA)预聚物 ,制备了 p H值敏感的水凝胶 ,比较了它们的p H值响应性。将 UAA预聚物与 N-异丙基丙烯酰胺 (NIPA)共聚 ,得到具有温度和 p H值双重敏感性的水凝胶。研究发现聚氨酯侧链的引入对 NIPA的相转变温度 (LCST)几乎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聚氨酯型温度 pH双敏性 水凝胶 合成 性能 研究 温敏性 N-异丙基丙烯酰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芳酯树枝状分子接枝改性纳米二氧化硅 被引量:35
17
作者 郭朝霞 李莹 于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139-1141,共3页
Dendritic polyesters bearing COOH groups at the focal points were grafted onto nanometer silica premodified with 3-aminopropyltriethoxysilane by N,N′-dicyclohexylcarbodiimide mediated amidation. The products were cha... Dendritic polyesters bearing COOH groups at the focal points were grafted onto nanometer silica premodified with 3-aminopropyltriethoxysilane by N,N′-dicyclohexylcarbodiimide mediated amidation. The products were characterized qualitatively by FTIR, TGA and elemental analysis. It was shown that a significant grafting (10%15% net grafting for this reaction) was obtained despite the steric hindrance of the dendr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芳酯 树枝状分子 接枝改性 纳米二氧化硅 酰胺化反应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组分单体熔融接枝聚丙烯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57
18
作者 陈年欢 谢续明 李松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1期111-116,共6页
利用单螺杆挤出机研究聚丙烯的多组分极性单体熔融接枝,从而改善和提高聚丙烯的极性。红外和熔体流动速率的结果表明,对于单组分接枝体系,在适当的反应条件下,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等极性单体均可以接枝在聚丙烯... 利用单螺杆挤出机研究聚丙烯的多组分极性单体熔融接枝,从而改善和提高聚丙烯的极性。红外和熔体流动速率的结果表明,对于单组分接枝体系,在适当的反应条件下,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等极性单体均可以接枝在聚丙烯上,但同时也伴随着较严重的聚丙烯降解。而采用多组分单体接枝体系,通过加入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和苯乙烯单体,或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和苯乙烯单体,能够有效地控制聚丙烯的降解,大幅度提高接枝率,从而提高了聚丙烯的表面极性,同时又保持了聚丙烯的机械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熔融接枝 极性 表面极性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板受限条件下聚合物薄膜厚度对结晶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震 孔祥明 +2 位作者 高峰 胡平 谢续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51-554,共4页
通过溶液铸膜方法 ,用匀胶机 (spin-coater)在铝箔基板上制备出一系列具有不同厚度的结晶聚合物聚羟基丁酸酯 (PHB)和聚 ε-己内酯 (PCL)超薄膜 .经退火处理后 ,用差热扫描量热仪 (DSC)测试了薄膜厚度对其结晶熔点 Tm和结晶温度 Tc的影... 通过溶液铸膜方法 ,用匀胶机 (spin-coater)在铝箔基板上制备出一系列具有不同厚度的结晶聚合物聚羟基丁酸酯 (PHB)和聚 ε-己内酯 (PCL)超薄膜 .经退火处理后 ,用差热扫描量热仪 (DSC)测试了薄膜厚度对其结晶熔点 Tm和结晶温度 Tc的影响 .结果表明 ,结晶熔点 Tm 随超薄膜厚度的减小逐渐减小 ;在减至一定的厚度时 ,熔点有突升 ,至极大值后 ,随膜厚继续减小熔点又会骤降 .而结晶温度 Tc则一直随膜厚的减小而逐渐降低 .可以认为 ,结晶聚合物的分子在基板受限作用下 ,主要是熔融熵的变化导致了熔点的上述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超薄膜 厚度 熔点 结晶温度 聚羟基丁酸酯 聚Ε-己内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醋酸乙烯酯乳液聚合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20
作者 徐永祥 高彦芳 +1 位作者 郭宝华 谢续明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885-890,共6页
对乳液聚合体系的组分如引发剂、乳化剂和保护胶体等进行改性是提高聚醋酸乙烯酯乳液性能的常用方法。此外,与丙烯酸类或乙烯类化合物等单体的共聚也可改善乳液性能。种子乳液聚合和微乳液聚合等新型方法的发展应用也为聚醋酸乙烯酯乳... 对乳液聚合体系的组分如引发剂、乳化剂和保护胶体等进行改性是提高聚醋酸乙烯酯乳液性能的常用方法。此外,与丙烯酸类或乙烯类化合物等单体的共聚也可改善乳液性能。种子乳液聚合和微乳液聚合等新型方法的发展应用也为聚醋酸乙烯酯乳液提供了新的方向。综述了醋酸乙烯酯乳液的聚合工艺、聚合理论以及改性研究等方面的最新发展,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醋酸乙烯酯 乳液聚合 微乳液聚合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