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酶法强化中药提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
作者 许明淑 罗明芳 +1 位作者 邢新会 黄璐琦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2期37-39,共3页
关键词 酶工程 中药提取 纤维素酶 转苷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蔬酶促褐变机理及其抑制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66
2
作者 沈金玉 黄家音 李晓莉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50-156,共7页
酶促褐变是果蔬深加工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普遍且很严重的问题。本文介绍了酶促褐变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并从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等方面介绍了一些酶促褐变的抑制方法。
关键词 酶促褐变 抑制 多酚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云金芽孢杆菌伴孢晶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3
作者 李雪 马玉超 +2 位作者 李煦 于慧敏 张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0期5920-5924,共5页
伴胞晶体是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在芽孢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蛋白晶体。作为生物杀虫农药之一,伴胞晶体/Bt由于具有高效、广谱、环保及生物安全等优势,在农林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介绍了伴胞晶体的最新分类、命... 伴胞晶体是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在芽孢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蛋白晶体。作为生物杀虫农药之一,伴胞晶体/Bt由于具有高效、广谱、环保及生物安全等优势,在农林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介绍了伴胞晶体的最新分类、命名情况,综述了其结构、杀虫机理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Bt生物农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云金芽孢杆菌 伴孢晶体 蛋白结构 杀虫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蓝色素马雷讷素(marennine)研究现状 被引量:4
4
作者 毛得奖 朱亚玲 邢新会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21-325,共5页
马雷讷素(marennine)是一种由牡蛎舟形藻产生的水溶性天蓝色多酚类色素,它能够使牡蛎的腮和唇瓣变绿从而提高其经济价值。对于马雷讷素的研究涉及其理化性质、化学结构、生物学活性、分离纯化及分析测定方法等方面。牡蛎舟形藻是硅藻门... 马雷讷素(marennine)是一种由牡蛎舟形藻产生的水溶性天蓝色多酚类色素,它能够使牡蛎的腮和唇瓣变绿从而提高其经济价值。对于马雷讷素的研究涉及其理化性质、化学结构、生物学活性、分离纯化及分析测定方法等方面。牡蛎舟形藻是硅藻门中唯一能够产生马雷讷素的海洋硅藻,光照、营养、温度、藻类竞争、藻体与牡蛎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条件影响马雷讷素的产生和积累。利用各种型式的生物反应器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培育牡蛎舟形藻获取高产量的马雷讷素也得到了研究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雷讷素 水溶性天蓝色素 牡蛎舟形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杆菌重组菌生产极端耐热木聚糖酶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娄恺 于安峰 邢新会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4年第F08期5-7,共3页
将含有来自于嗜热网球菌 (Dictyoglomusthermophilum)Rt4 6B .1编码极端耐热木聚糖酶基因xynB的表达载体pET -DBc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BL2 1(DE3) ,获得重组菌E .coliDB1,目的基因可表达出有活性且耐 90℃的木聚糖酶。E .coliDB... 将含有来自于嗜热网球菌 (Dictyoglomusthermophilum)Rt4 6B .1编码极端耐热木聚糖酶基因xynB的表达载体pET -DBc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BL2 1(DE3) ,获得重组菌E .coliDB1,目的基因可表达出有活性且耐 90℃的木聚糖酶。E .coliDB1发酵培养基的较佳组成为 (g/l) :葡萄糖 5 0 ,NH4Cl 3、MgSO40 .5、CaCl2 0 .6、Na2 HPO4·7H2 O 12 .8、KH2 PO43.0和NaCl 0 .5。在工程菌培养的对数生长前期加入终浓度为 1mmol/l的异丙基硫代 - β -D -半乳糖苷 (IPTG)进行诱导 ,对菌体生长无阻碍作用 ,木聚糖酶酶活在菌体生长的后期达到最高 ,利用优化的培养基在不加入IPTG的情况下木聚糖酶酶活仍维持在很高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重组菌 极端耐热性 木聚糖酶 发酵培养基 诱导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功能基因工程菌VG1(pTU14)产PHB的氮源代谢
6
作者 于慧敏 尹进 +2 位作者 李红旗 杨胜利 沈忠耀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5期70-73,共4页
为降低PHB生产过程中的发酵成本和分离成本,以大肠杆菌为宿主成功构建了溶氧利用能力高且可诱导裂解破壁的新型PHB高产多功能基因工程菌VG1(pTU14)。由于该重组菌同时表达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λ噬菌体裂解基因及PHB合成基因这3种外... 为降低PHB生产过程中的发酵成本和分离成本,以大肠杆菌为宿主成功构建了溶氧利用能力高且可诱导裂解破壁的新型PHB高产多功能基因工程菌VG1(pTU14)。由于该重组菌同时表达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λ噬菌体裂解基因及PHB合成基因这3种外源基因,故其氮源代谢特性不同于一般的基因工程菌。实验证明,无机氮源和有机氮源,尤其是有机氮源的种类及浓度均对重组菌生长和PHB积累有重要影响,且二者之间存在很强的交互作用。进一步实验表明,重组菌VG1(pTU14)的最佳无机氮源为乙酸铵,优化质量浓度为2.0 g/L;最佳有机氮源为酵母浸膏粉,优化质量浓度为6.0 g/L。在0.03 g/L及0.4 g/L两种质量浓度下分析酵母浸膏粉中的17种氨基酸对重组菌生长和PHB积累的影响,表明无论在何种质量浓度水平下,精氨酸均是促进菌体生长和PHB积累的一种最重要的氨基酸;而谷氨酸、赖氨酸、甘氨酸、色氨酸、脯氨酸等也均显著促进重组菌生长和PHB积累;但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天冬氨酸、胱氨酸等反而不利于菌体的生长和PHB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 λ噬菌体裂解基因 PHB合成基因 氮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类器官:评价肉与肉制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感染的新工具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旭 刘奂辰 +4 位作者 王丽明 王惠鑫 王义翔 王怡 张岩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5-81,共7页
肉及肉制品是人类膳食结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易被食源性致病菌污染,进而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预防和控制肉及肉制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感染对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了解整个感染过程中食源性... 肉及肉制品是人类膳食结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易被食源性致病菌污染,进而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预防和控制肉及肉制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感染对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了解整个感染过程中食源性致病菌和上皮细胞之间的关系,建立研究食源性致病菌的有效肠道评价模型是控制食源性危害的前提。基于此,本文对肉及肉制品中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感染情况进行总结,并对目前食源性致病菌感染的体内外模型进行讨论。其中,肠道类器官作为评价食源性致病菌感染机制的新模型,在致病机制、细胞和组织趋向性方面具有较大应用潜力。因此,本文重点阐述肠道类器官模型在食源性致病菌感染机制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在现有肠道类器官模型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对肠道类器官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及肉制品 食源性致病菌 评价模型 肠道类器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光谱法实时测定腈水合酶的催化动力学 被引量:2
8
作者 刘铭 高毅 曹竹安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2284-2288,共5页
采用紫外光谱法研究了腈水合酶催化丙烯腈水合的过程,在不同丙烯腈初始浓度下,测定了催化过程中275 nm紫外吸光度的变化,计算出丙烯酰胺的生成速率.用M ichaelis-M enten方程对不同丙烯腈浓度下的Nocardiasp.腈水合酶催化速率进行了拟合... 采用紫外光谱法研究了腈水合酶催化丙烯腈水合的过程,在不同丙烯腈初始浓度下,测定了催化过程中275 nm紫外吸光度的变化,计算出丙烯酰胺的生成速率.用M ichaelis-M enten方程对不同丙烯腈浓度下的Nocardiasp.腈水合酶催化速率进行了拟合,得到该酶以丙烯腈为底物的米氏常数(Km)为8.46 mmol/L,单位质量腈水合酶的催化速率常数(kcat)为2 398μmol/(m in.m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腈水合酶 紫外光谱 催化动力学 丙烯酰胺 NOCARDIA s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果胶与白藜芦醇的相互作用机制及抗氧化能力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琳 余安玲 +4 位作者 吴轶 何东 邢新会 李冰 张霞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0,共10页
白藜芦醇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芪类化合物,在紫外光照射或高温加热时其结构会被破坏,从而削弱其生物活性。果胶能够与白藜芦醇发生非共价结合,有利于保护白藜芦醇的生物活性。文中采用酶解–超声耦合方法改造果胶结构,对改性后果胶的分... 白藜芦醇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芪类化合物,在紫外光照射或高温加热时其结构会被破坏,从而削弱其生物活性。果胶能够与白藜芦醇发生非共价结合,有利于保护白藜芦醇的生物活性。文中采用酶解–超声耦合方法改造果胶结构,对改性后果胶的分子结构与形貌变化进行了表征,并采用等温滴定量热法探讨了果胶与白藜芦醇的相互作用机制,讨论了果胶-白藜芦醇复合物经紫外光照射或加热后抗氧化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酶解协同超声处理可有效降低果胶的相对分子质量和酯化度,经45 min酶解后加超声处理的果胶(PE45U)的重均相对分子质量仅为原果胶的2%。由扫描电镜图可以看出,改性果胶表现出更多不规整的“片段化”结构。酶解-超声耦合改性能够暴露出更多果胶分子内的—OH,大幅增加果胶与白藜芦醇之间的结合位点,提升两者之间的亲和性,PE45U与白藜芦醇的结合位点是原果胶与白藜芦醇结合位点数的24倍。改性果胶与白藜芦醇相互作用后能够显著增强白藜芦醇经紫外光照射或加热后的抗氧化能力(P<0.05),这为解决白藜芦醇等芪类功能成分在食品应用中光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差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胶 白藜芦醇 改性 相互作用机制 抗氧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