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出土文献看《尚书》的篇名与序次 被引量:5
1
作者 程浩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3-118,共6页
《尚书》各篇定名与序次的规律,可借由清华简中"书"类文献原始文本的外部信息重新进行总结与归纳。"书"类文献篇题的拟定,大致不与"书"的作成同时,可能是出于流传过程中区分篇目的需要,由后来的整理者或... 《尚书》各篇定名与序次的规律,可借由清华简中"书"类文献原始文本的外部信息重新进行总结与归纳。"书"类文献篇题的拟定,大致不与"书"的作成同时,可能是出于流传过程中区分篇目的需要,由后来的整理者或藏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所添加。后人对"书"篇进行命名的方式,至少有"摘字命篇"、"因人命篇"、"因事命篇"三种。而这种定名的随意性,就导致了《尚书》中常见的同篇异名现象。"书"类文献篇目间的序次,一般而言遵循的是时代先后的原则。但清华简中与伊尹有关的三篇竹书编连在一起的现象,说明还有以人物为中心的编次原则的存在。此外清华简的编联方式以及篇题的书写位置等信息,也有助于思考《尚书》中《顾命》《康王之诰》以及《康诰》《酒诰》《梓材》等组的分合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 篇名 序次 清华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错视界中的中外交通--饶宗颐与中外交流史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陈民镇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1-169,共9页
中外交流史是饶宗颐的重要研究领域。饶宗颐注意将"异邦古史资料"引入到古史研究之中,将其作为"五重证据法"的重要一环,并藉此研究中外文化的各自特点以及早期接触。饶宗颐在"丝绸之路"研究方面的贡献主... 中外交流史是饶宗颐的重要研究领域。饶宗颐注意将"异邦古史资料"引入到古史研究之中,将其作为"五重证据法"的重要一环,并藉此研究中外文化的各自特点以及早期接触。饶宗颐在"丝绸之路"研究方面的贡献主要在于:较早着手"沙漠丝绸之路"与"草原丝绸之路"发生阶段的研究,即所谓"汉前丝绸之路"的研究;首先明确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在"西南丝绸之路"方面也有重要拓展。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文化互动关系,也是饶宗颐长期关注的领域。饶宗颐在研治中外交流史的过程中,注意出土文物与传世文献的梳理,强调时、空、人的综合考察,以其宏阔的视野、广博的学识开辟出诸多新的研究领域,其治学特点与研究方法有待我们总结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饶宗颐 五重证据法 丝绸之路 中外交流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据清华简考证侯马盟书的“赵尼”--兼说侯马盟书的时代 被引量:3
3
作者 石小力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9-64,共6页
1965年12月,山西省侯马出土了一大批盟书,学界一般称之为"侯马盟书",是建国后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盟书中被诛讨的最主要的对象,是整理者释作"赵尼"的一个人,这个人名现在学术界一般释作"赵弧"。通过分析... 1965年12月,山西省侯马出土了一大批盟书,学界一般称之为"侯马盟书",是建国后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盟书中被诛讨的最主要的对象,是整理者释作"赵尼"的一个人,这个人名现在学术界一般释作"赵弧"。通过分析"尼"字的构形,并利用新出清华简材料,可考订现在学界一般所称的"赵弧",应从整理者释作"赵尼"。赵尼是赵嘉(赵桓子)所诛讨的对象,但并非赵献侯赵浣,而是被赵嘉驱逐出晋国的众多政敌中的一位。侯马盟书的时代与温县盟书接近,并非此前所认为的春秋晚期,而是战国早期,反映的是赵嘉(赵桓子)与其政敌赵尼之间的权利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侯马盟书 赵尼 赵嘉 赵浣 清华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说“迩”的一种异体及其来源 被引量:5
4
作者 赵平安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7-90,共4页
上博简和清华简中有一些读作"迩"的"逐",可分析为从"辵""豕"声。新公布的《清华七》"逐"有一异体作"■",应源自甲骨文"■"。"■",从"犬"&q... 上博简和清华简中有一些读作"迩"的"逐",可分析为从"辵""豕"声。新公布的《清华七》"逐"有一异体作"■",应源自甲骨文"■"。"■",从"犬""埶"声,在金文中省去两手形写作"■",皆读作"迩"。因此,战国文字"逐(er)"的声符就是由甲骨文"■"一类写法省简而来的,先省作"■",再省作"逐"。""声符上面部分由臼和丨两部分构成。丨系"木"的省变,"豕"系"犬"的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博简 清华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文体生成论--“文学出于巫祝之官”说的再思考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民镇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69-176,共8页
刘师培所倡"文学出于巫祝之官"说,虽然在"祠""祝""巫"诸字的训释方面存在缺失,但其将文体的发生与巫祝相联系极具启发性。刘氏主张"古学出于官守"的官守论,这是其"文学出于巫... 刘师培所倡"文学出于巫祝之官"说,虽然在"祠""祝""巫"诸字的训释方面存在缺失,但其将文体的发生与巫祝相联系极具启发性。刘氏主张"古学出于官守"的官守论,这是其"文学出于巫祝之官"说的重要基础。刘氏所谓"文"与"文学"主要指韵文,"巫祝"则指王官。论者或由此引申出泛巫论,则未必合乎实际。传世文献以及战国秦汉简帛所见巫祝之辞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可验证刘氏"巫祝之职,文词特工"的说法,为探究中国古代文体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 巫祝 祝辞 简帛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