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文字训释三则 被引量:1
1
作者 鹏宇 《管子学刊》 CSSCI 2015年第2期106-107,共2页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字迹清楚,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的文献研究价值。本文结合传世文献中相关词例,从《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各篇简文中选取数例,展开讨论,加以训释。如读"左"为"佐",释"惎"为谋,...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字迹清楚,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的文献研究价值。本文结合传世文献中相关词例,从《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各篇简文中选取数例,展开讨论,加以训释。如读"左"为"佐",释"惎"为谋,读"寺"为"持",读"若"为"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战国 训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史研究运用出土文献资料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7
2
作者 黄德宽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35-243,共9页
出土文献形成、抄写、埋藏时代和地域以及文本流传转抄情况的确定,对汉语史研究语料的选择和运用具有决定性意义;不同时期和类型的出土文献其语料价值是有差异的,"出土文献"并非都相当于"同时资料"。汉语史研究在... 出土文献形成、抄写、埋藏时代和地域以及文本流传转抄情况的确定,对汉语史研究语料的选择和运用具有决定性意义;不同时期和类型的出土文献其语料价值是有差异的,"出土文献"并非都相当于"同时资料"。汉语史研究在运用出土文献作为语料时,要重视对出土文献的特点和属性的研究,以避免落入"新材料陷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史 出土文献 同时资料 语料地域性 语料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出土文献看《尚书》的篇名与序次 被引量:5
3
作者 程浩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3-118,共6页
《尚书》各篇定名与序次的规律,可借由清华简中"书"类文献原始文本的外部信息重新进行总结与归纳。"书"类文献篇题的拟定,大致不与"书"的作成同时,可能是出于流传过程中区分篇目的需要,由后来的整理者或... 《尚书》各篇定名与序次的规律,可借由清华简中"书"类文献原始文本的外部信息重新进行总结与归纳。"书"类文献篇题的拟定,大致不与"书"的作成同时,可能是出于流传过程中区分篇目的需要,由后来的整理者或藏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所添加。后人对"书"篇进行命名的方式,至少有"摘字命篇"、"因人命篇"、"因事命篇"三种。而这种定名的随意性,就导致了《尚书》中常见的同篇异名现象。"书"类文献篇目间的序次,一般而言遵循的是时代先后的原则。但清华简中与伊尹有关的三篇竹书编连在一起的现象,说明还有以人物为中心的编次原则的存在。此外清华简的编联方式以及篇题的书写位置等信息,也有助于思考《尚书》中《顾命》《康王之诰》以及《康诰》《酒诰》《梓材》等组的分合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 篇名 序次 清华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世古文尚书《说命》篇重审——以清华简《傅说之命》为中心 被引量:7
4
作者 程薇 《中原文化研究》 2015年第1期122-128,共7页
清华简《傅说之命》的整理公布,为我们重新认识传世古文尚书《说命》篇的真伪提供了崭新的条件。由于秦代的焚书,《说命》三篇在汉代已经失传,但是郑玄曾经根据《礼记》等篇的引文,对《说命》的内容做过一些推测。东晋时期出现的古文尚... 清华简《傅说之命》的整理公布,为我们重新认识传世古文尚书《说命》篇的真伪提供了崭新的条件。由于秦代的焚书,《说命》三篇在汉代已经失传,但是郑玄曾经根据《礼记》等篇的引文,对《说命》的内容做过一些推测。东晋时期出现的古文尚书《说命》篇,正是依据郑玄的推测,搜集先秦秦汉时期的相关资料编写而成,因而其内容存在诸多的矛盾和错误之处。这一文本虽然在后世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并非是先秦《说命》篇的原貌。结合清华简《说命》三篇的内容,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传世古文尚书《说命》篇的造伪痕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傅说之命》 《说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文字学研究的新使命 被引量:1
5
作者 黄德宽 《语言战略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共1页
1923年,《国语月刊》一卷七期特刊“汉字改革号”出版,刊发了胡适病中撰写的“卷头言”,发表了钱玄同的名作《汉字革命》以及黎锦熙、赵元任、蔡元培、沈兼士、傅斯年等人的文章。特刊的主旨是批判汉字“不合时宜”,主张汉字应该革命,... 1923年,《国语月刊》一卷七期特刊“汉字改革号”出版,刊发了胡适病中撰写的“卷头言”,发表了钱玄同的名作《汉字革命》以及黎锦熙、赵元任、蔡元培、沈兼士、傅斯年等人的文章。特刊的主旨是批判汉字“不合时宜”,主张汉字应该革命,予以废除,改用罗马字拼音。这些文章的作者都是当时的学术文化名流,有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特刊的出版将近代以来的汉字改革运动推向了高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改革 沈兼士 社会影响力 黎锦熙 钱玄同 赵元任 蔡元培 傅斯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土文献与古书形近讹误字校订
6
作者 郑邦宏 《管子学刊》 2017年第3期94-100,共7页
学者利用出土文献校订古书形近讹误字由来已久,有成功,也有失误。对那些失误的案例,虽已有学者注意,但目前学界仍没人作较为全面的总结。我们从出土文献自身的讹误、时代地域性差异、文字考释成果的可靠性、通假字、偏旁义近通用字、用... 学者利用出土文献校订古书形近讹误字由来已久,有成功,也有失误。对那些失误的案例,虽已有学者注意,但目前学界仍没人作较为全面的总结。我们从出土文献自身的讹误、时代地域性差异、文字考释成果的可靠性、通假字、偏旁义近通用字、用字书写习惯、不明词义误校、重视语法研究成果等方面,对利用出土文献校订古书形近讹误字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文献 古书 形近讹误字 校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清华简《良臣》论初代曾侯“南宫夭” 被引量:7
7
作者 程浩 《管子学刊》 CSSCI 2016年第1期99-100,共2页
随州文峰塔M1出土的春秋晚期编钟记载了曾国的族源,其铭文所记王"遣命"的曾国始封君南公,可能并不是"左右"文武的伯括,而是代父就封的南宫括长子。叶家山曾国墓地M2曾侯谏夫人墓出土的斗子鼎中,曾国的初代封君曾侯... 随州文峰塔M1出土的春秋晚期编钟记载了曾国的族源,其铭文所记王"遣命"的曾国始封君南公,可能并不是"左右"文武的伯括,而是代父就封的南宫括长子。叶家山曾国墓地M2曾侯谏夫人墓出土的斗子鼎中,曾国的初代封君曾侯谏即自称为"夭"。而这位自称为"夭"的曾侯谏,很可能就是清华简《良臣》中的"南宫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良臣》 南宫夭 曾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华简《汤处于汤丘》校读记 被引量:2
8
作者 魏栋 《管子学刊》 CSSCI 2016年第1期104-106,共3页
本文对清华简《汤处于汤丘》的疑难文句进行了新的释读,有助于该篇文献的内涵探究。主要新见如下:"绝芳旨以出"指有莘之女非常美丽,超出众人,其中"旨"为助词;"九窍发明以导"指九窍经过开导而疏通。"... 本文对清华简《汤处于汤丘》的疑难文句进行了新的释读,有助于该篇文献的内涵探究。主要新见如下:"绝芳旨以出"指有莘之女非常美丽,超出众人,其中"旨"为助词;"九窍发明以导"指九窍经过开导而疏通。"心益舒快以恒"指内心逐渐舒畅愉快以成常态。即惎,有谋划义,"(惎/諅/諆)谋"为同义复词。"不事闻,不居疑"意思是不从事于追求声名,并对不求声名毫无怀疑。"退不顾死生"之"退"疑为"■"字之讹,"■不顾死生"指不顾生死,努力践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汤处于汤丘》 释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字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
9
作者 李运富 王立军 +2 位作者 齐元涛 何余华 黄德宽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49-473,共25页
“十三五”期间,汉字学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取得长足进步,尤其是汉字职用研究得到重视和发展;在研究材料和研究视角上也更加多元化;汉字发展史和汉字学史也有新的拓展;特别是古文字学研究由冷门变热门,不仅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召开了... “十三五”期间,汉字学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取得长足进步,尤其是汉字职用研究得到重视和发展;在研究材料和研究视角上也更加多元化;汉字发展史和汉字学史也有新的拓展;特别是古文字学研究由冷门变热门,不仅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召开了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纪念座谈会,在学术研究方面,如出土文献整理、疑难字考释、数字化和智能化等领域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十四五”期间,汉字学研究在既有成果基础上,将在材料的普查、整合、著录方面形成国家级文化工程,更加注重理论方法体系性建设,特别是要深入开展汉字与汉语关系的动态研究,开展古文字考释成果的覆验研究,提炼出古文字考释方法并加以理论建构,还要将汉字文化价值的推广应用落到实处,“为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学 甲骨文 古文字学 汉字发展史 汉字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华简《治政之道》《治邦之道》之君臣遇合伦理探论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子珍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7-114,共8页
清华简《治政之道》《治邦之道》所载君臣观既注重君主教化,上下各有其修,同时也强调君臣政治主体地位平等,尊重双方正当利益。《治政之道》《治邦之道》跳出诸子义利之辨学理上的讨论,从现实政治实践出发,在重视"义"的三代... 清华简《治政之道》《治邦之道》所载君臣观既注重君主教化,上下各有其修,同时也强调君臣政治主体地位平等,尊重双方正当利益。《治政之道》《治邦之道》跳出诸子义利之辨学理上的讨论,从现实政治实践出发,在重视"义"的三代政治传统价值的同时,又肯定"利"的正当性,而这与战国士人阶层的壮大及国家官僚体制的发展有着密切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政之道》 《治邦之道》 君臣遇合 官僚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华简《系年》第五章与楚顿关系新证
11
作者 许可 《管子学刊》 CSSCI 2015年第2期108-112,共5页
清华简《系年》第五章结尾几句话,反映先秦用字差异性,还具备很高历史价值。表示顿地的字中,"沦、"是早期金文写法,"邨"为战国楚简所用,"顿"见于秦系。春秋时期,顿国多睦邻附楚,后其君欲"事晋背楚绝... 清华简《系年》第五章结尾几句话,反映先秦用字差异性,还具备很高历史价值。表示顿地的字中,"沦、"是早期金文写法,"邨"为战国楚简所用,"顿"见于秦系。春秋时期,顿国多睦邻附楚,后其君欲"事晋背楚绝陈",最终为楚所灭,客观上配合了楚国的"昭惠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年 用字差异 顿国 楚顿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造传统——晚周诸子对“民之父母”观念的重构与反思
12
作者 刘国忠 刘子珍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1-12,F0002,共13页
“民之父母”观念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传统。该观念的产生当不晚于殷周之际,盛行于两周,蕴含道德伦理与礼乐文明的价值诉求。“民之父母”观念体现了家国同构政治体制下通过拟血缘思维方式,实现公共权力正当性话语的构建。迨至晚周,诸... “民之父母”观念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传统。该观念的产生当不晚于殷周之际,盛行于两周,蕴含道德伦理与礼乐文明的价值诉求。“民之父母”观念体现了家国同构政治体制下通过拟血缘思维方式,实现公共权力正当性话语的构建。迨至晚周,诸子百家争鸣,赋予“民之父母”观念新内涵,呈现出维新与革新两种进路,推动政治文化传统的创新性发展。经过晚周诸子的重构与反思,“民之父母”观念保持恒久的生命力,它不仅延续至今,而且其所蕴含德治、民本与法治的核心价值也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赋予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周 诸子 民之父母 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字学的现代转型与学科发展
13
作者 黄德宽 《语言战略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4,共10页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人文学术大都经历了现代转型发展,文字学从传统“小学”向现代学科的转型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从“小学”中逐步分立、以汉字形体研究为中心的体系的构建,古代汉字学、近代汉字学和现代汉字学等分支学科的形成,以及体现...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人文学术大都经历了现代转型发展,文字学从传统“小学”向现代学科的转型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从“小学”中逐步分立、以汉字形体研究为中心的体系的构建,古代汉字学、近代汉字学和现代汉字学等分支学科的形成,以及体现基本理论的名词术语系统的创立,是文字学转型发展的关键环节,展现了文字学转型发展的历史进程,代表了文字学学科建设的持续进步。总结文字学现代转型的经验,其历史动因为:(1)西方语言学的引进以及不同民族语言文字的比较互鉴拓宽了研究者的理论视野,(2)历代文字的考古发现深化了对汉字的认识,(3)文字学研究由服务于经典释读逐步拓展到汉字本体的全方位研究,(4)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研究方法;其局限为:(1)对如何处理好传统学术的继承、创新和发展还存在认识偏差,(2)接受西方现代语言学影响时有些研究脱离了汉字实际,(3)对汉字发展史和基础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系统,(4)各分支学科发展不够平衡。新时代的文字学研究,要不断增强现代学科意识,努力突破转型时期难以避免的历史局限,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水平,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确立现代文字学的学科地位和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字学 体系构建 学科分支 术语系统 学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月曾侯■编钟铭文前半详解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李学勤 《中原文化研究》 2015年第4期16-20,共5页
春秋晚期的湖北随州文峰塔一号墓,出土编钟三组。依青铜器命名惯例,其中的一组可以称为"正月曾侯■编钟"。作钟之年为公元前497年,编钟铭文内容关涉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追述曾国始封经过的铭文前段,补充了周初古史的空白。现... 春秋晚期的湖北随州文峰塔一号墓,出土编钟三组。依青铜器命名惯例,其中的一组可以称为"正月曾侯■编钟"。作钟之年为公元前497年,编钟铭文内容关涉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追述曾国始封经过的铭文前段,补充了周初古史的空白。现在学者大多认为,曾侯与曾侯乙墓所见的曾侯是同一人,该说虽存在用字方面的疑点,但从年代上来推算,还是可信的。据铭文,伯适(南宫括)曾先后服侍文武两朝黜除殷命,以安定天下。后又受成王之命,在汭土建立都邑,这是曾国的初封。周朝封南宫括于曾国,一是为了加强对淮夷的控制,二是为了监临以至占有江汉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晚期 正月曾侯■编钟 南宫括 淮夷 江汉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古汉语“兹”用为“使”说 被引量:8
15
作者 石小力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58-663,共6页
新出战国时期清华简《越公其事》中的"兹"可以用为致使之"使",利用这一新的用字现象,可以确认传世古书和出土文献中旧时难以解释的"兹"字也应该用为"使",这是利用新出楚简揭示的用字方法,来解... 新出战国时期清华简《越公其事》中的"兹"可以用为致使之"使",利用这一新的用字现象,可以确认传世古书和出土文献中旧时难以解释的"兹"字也应该用为"使",这是利用新出楚简揭示的用字方法,来解读先秦古籍和其他出土文献疑难问题的一个典型例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汉语 使《越公其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应姬鼎再释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学勤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6,共2页
2015年,我写了一篇小文《胡应姬鼎试释》,于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的《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6辑刊出,随后幸能得到多位学者关注,就有关问题作了很好的讨论。现在该鼎的照片和讯息已在吴镇烽先生《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 2015年,我写了一篇小文《胡应姬鼎试释》,于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的《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6辑刊出,随后幸能得到多位学者关注,就有关问题作了很好的讨论。现在该鼎的照片和讯息已在吴镇烽先生《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0221发表,研究有了更好的条件;同时我前年的小文也有不当不足之处,需要引申补充,因此再在这里略说几句,仍望大家评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字研究 出土文献 青铜器铭文 图像集 商周 吴镇 小文 公叔 王时 于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真”“女真”与“真人” 被引量:5
17
作者 赵平安 《管子学刊》 CSSCI 2015年第2期104-105,共2页
清华简《汤在啻门》中的"地祇"称"地真",容易使人联想到《楚帛书》的"女填"。"女填"应读为"女真",是"女娲"的另一种称法。"地真"和"女真"得名与"... 清华简《汤在啻门》中的"地祇"称"地真",容易使人联想到《楚帛书》的"女填"。"女填"应读为"女真",是"女娲"的另一种称法。"地真"和"女真"得名与"真人"有关。真人本指修真得道的人,引申表示圣人、至人或帝王。"地真"和"女真"这种称法是"真"在使用过程中意义泛化的结果,具有明显的道家色彩,对于判别文献的性质有一定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地真 女填 真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谈睡虎地秦简“夜草为灰” 被引量:7
18
作者 赵平安 《中原文化研究》 2018年第6期64-68,共5页
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田律》有辞作"夜草为灰",其中"夜"的释读一直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张家山汉简律文及居延新简中皆有辞作"燔草为灰","夜"应与"燔"所表之义相同或相近。... 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田律》有辞作"夜草为灰",其中"夜"的释读一直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张家山汉简律文及居延新简中皆有辞作"燔草为灰","夜"应与"燔"所表之义相同或相近。推敲辞例,诸家之说中,将"夜"读为"炙"或"爇"的两种释法,最为有可能性。"炙"与"夜"虽古音较近,有通假之可能,但从词义搭配来看,二字的用法并不相同。清华简《皇曰》中出现了一个从火月声的"热"字新字形,作、,由于战国文字里"火"字竖笔上往往加上一横,加上一横的"火"与"亦"的写法极为接近,因此这种从火月声的"热"极容易讹为"夜"。睡虎地秦简中所谓"夜"很可能就是从火月声的"热"的异体,其结构应分析为从火月声,在简文读为"爇"。秦人转写战国时期的律文"草为灰"时,已经不识"",故将其误抄为"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草为灰” 睡虎地秦简 讹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嬭编钟与楚庄王服曾 被引量:3
19
作者 程浩 《北方论丛》 2021年第4期14-17,共4页
新出春秋铜器加嬭编钟是曾侯夫人加嬭的自作用器,但铭文中自称"文王之孙子,穆之元子"之人并非曾侯,而是楚庄王熊侣。器主加嬭即随仲嬭加鼎中楚王所嫁之女随仲嬭加,她依靠楚国的支持在丈夫曾侯宝去世后代执国政。编钟铭文所记... 新出春秋铜器加嬭编钟是曾侯夫人加嬭的自作用器,但铭文中自称"文王之孙子,穆之元子"之人并非曾侯,而是楚庄王熊侣。器主加嬭即随仲嬭加鼎中楚王所嫁之女随仲嬭加,她依靠楚国的支持在丈夫曾侯宝去世后代执国政。编钟铭文所记是楚庄王巡省已归附楚国的曾国,加嬭代表曾国燕享楚王之事。从加嬭在楚庄王面前自称"孺小子"来看,其人应即庄王之女。如此一来,加嬭媵器随仲嬭加鼎的作器者也宜定为楚庄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国 加嬭钟 随仲嬭加 楚庄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卜辞“河东兆”与殷人东拓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旭东 《历史地理研究》 CSSCI 2023年第2期135-144,161,162,共12页
甲骨文“兆”可训为“界域”,故“河东兆”即“河东域”,推测是指安阳以东的古黄河东岸区域,约当今以濮阳为中心的豫东北、鲁西、冀南附近。商王常前往“河东兆”及周边的“鲧”“微”等地田猎巡游,还会派遣臣属监视渡口关津,以巩固对... 甲骨文“兆”可训为“界域”,故“河东兆”即“河东域”,推测是指安阳以东的古黄河东岸区域,约当今以濮阳为中心的豫东北、鲁西、冀南附近。商王常前往“河东兆”及周边的“鲧”“微”等地田猎巡游,还会派遣臣属监视渡口关津,以巩固对河、济之间地域的统治,强化“小东”“大东”之间的联系。商人东进以“河东兆”为起点,或在今聊城、平阴一带渡过济水,进入泰山周边“大东”地域;或由濮阳转进东南方向,取道古大野泽周边,抵达汶水南岸。及至周代,“小东”的政治中心由安阳转移到“淇县—濮阳”一带,“河东兆”偏北的渡口虽然还在使用,但战略地位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卜辞 河东兆 小东 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