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为形成性评价的面批——清华大学写作课特色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苏婧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1-88,共8页
清华大学面向全校本科新生开设写作课,以16人左右的小班为教学单位,教师围绕不同写作主题组织学生开展说理性写作,在国内高校中开创先河。清华大学写作课最大的特色之一是教师与学生的一对一面批环节,这不仅是超越课堂实体的教学形式的... 清华大学面向全校本科新生开设写作课,以16人左右的小班为教学单位,教师围绕不同写作主题组织学生开展说理性写作,在国内高校中开创先河。清华大学写作课最大的特色之一是教师与学生的一对一面批环节,这不仅是超越课堂实体的教学形式的延展与创新,也是高等教育开展形成性评价的一种有益方式。对教师来说,写作课中的面批能指导教师有效调整和控制教学活动;对学生来说,写作课中的面批在及时强化学习效果的同时可以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意见。同时,面批作为一种形成性评价的手段搭建起了师生沟通与互动的桥梁,有助于师生进一步建立情感纽带,同时赋能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大学 写作课 形成性评价 面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写作课中的反思训练——以《写给读者的信》为例
2
作者 王缅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39,46,共10页
大学阶段有效的学习不仅要依赖相关的知识能力,更取决于学生是否可以借助反思,准确地觉察、监测和控制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本文以“写作与沟通”课中的一项学习任务——《写给读者的信》为例,试图对学生反思性学习的过程及效果进行探究... 大学阶段有效的学习不仅要依赖相关的知识能力,更取决于学生是否可以借助反思,准确地觉察、监测和控制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本文以“写作与沟通”课中的一项学习任务——《写给读者的信》为例,试图对学生反思性学习的过程及效果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写作过程中学生觉察意识的缺乏会带来对自我认知行为的监测不准确,进而导致后续的控制行为出现偏差。对自我和他人的知识错觉是影响有效反思的部分原因,而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深度参与和积极引导可以有效改进最终的反思性学习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思性学习 大学写作 后设认知 知识错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朋辈学习与大学教学中的默会知识习得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缅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67-72,共6页
大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塑造人的价值,帮助学生实现由知识接受者到知识生产者之间的身份转换。朋辈学习可以被视为一种有效的手段来促成这一目标的实现。本文以波兰尼的个人知识理论为依据,揭示出朋辈学习的本质是搭建实践社群:通过充... 大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塑造人的价值,帮助学生实现由知识接受者到知识生产者之间的身份转换。朋辈学习可以被视为一种有效的手段来促成这一目标的实现。本文以波兰尼的个人知识理论为依据,揭示出朋辈学习的本质是搭建实践社群:通过充分的实践促发“内居”与默会知识的习得,进而借由“内居互锁”机制为默会知识的进一步生产和分享创造条件。在此基础上,清华写作课中的朋辈学习模式探索案例为这一理论的阐释提供了实践层面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生产 默会知识 内居互锁 实践社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念祛魅与边界重构:数字时代的西方元新闻话语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沛楠 史安斌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5-162,共8页
当前的新闻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互联网和数字媒体重塑,通过对关于何为数字新闻业的话语讨论,可以站在历史的维度上重新理解互联网对西方新闻业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元新闻话语的考察,梳理了新闻界近20年对互联网和新闻业关系的话语变迁... 当前的新闻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互联网和数字媒体重塑,通过对关于何为数字新闻业的话语讨论,可以站在历史的维度上重新理解互联网对西方新闻业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元新闻话语的考察,梳理了新闻界近20年对互联网和新闻业关系的话语变迁。研究认为互联网带来了新闻业的杂糅(hybrid)生态,新闻界对于二者关系的理解则经历了以“技术赋权”为核心话语的参与时代,以“结构危机”为核心话语的危机时代,以“权力转移”为核心话语的平台时代和以“另类路径”为核心话语的民粹时代。这反映出西方新闻业与互联网的关系体现在“观念上的技术祛魅”与“结构上的边界重构”,技术扮演何种角色和新闻业边界如何划定是理解当前数字新闻业的两大核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业 互联网 数字媒体 元新闻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素性质与其应用之间的关系——以锗元素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邓耿 《化学教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9-92,共4页
锗元素1886年被发现于德国,随后其性质成为元素周期律的重要证据之一。经过早期开发之后,锗元素在半导体领域找到了它的主要应用方向,并且一度成为核心元素之一。但在上世纪中叶之后,由于半导体元件需求量的激增和锗元素自身储量的匮乏... 锗元素1886年被发现于德国,随后其性质成为元素周期律的重要证据之一。经过早期开发之后,锗元素在半导体领域找到了它的主要应用方向,并且一度成为核心元素之一。但在上世纪中叶之后,由于半导体元件需求量的激增和锗元素自身储量的匮乏,锗逐渐让位于硅。锗的发现和利用史有助于深入理解化学元素开发和利用的一般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 性质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瓦锡的化学革命及其反思与启示 被引量:2
6
作者 邓耿 《化学教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93-97,共5页
拉瓦锡在化学革命中的地位近年来经历了被反思和重新评价。他对化学发展的历史贡献主要包括定量方法的全面引入、破除化学元素的玄学概念和奠定现代化学实验规范的基础等。但拉瓦锡依然延续了旧时代的一些错误和局限,导致他的化学理论... 拉瓦锡在化学革命中的地位近年来经历了被反思和重新评价。他对化学发展的历史贡献主要包括定量方法的全面引入、破除化学元素的玄学概念和奠定现代化学实验规范的基础等。但拉瓦锡依然延续了旧时代的一些错误和局限,导致他的化学理论并未完成彻底的化学革命。化学革命的一般叙事过于理想,实际上它应当被视为旧有范式和新生范式之间进行长期博弈和选择的结果。上述历程对今天的化学研究和教学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瓦锡 化学革命 化学史 化学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