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技术执行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简报
被引量:
1
1
作者
蒋佳妮
沈琦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75-476,共2页
2012年9月6—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技术执行委员会(TEC)第四次会议在泰国曼谷召开。此次会议由包括委员会成员和观察员组织代表在内的60多名与会者参加,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一次TEC会议,
关键词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委员会
四次
技术
TE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最优性原理的普适性碳水通量耦合估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
1
2
作者
谭深
王焓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87-1499,共13页
陆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估算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之一。当前部分碳、水通量模型在外推的过程中受到参数化结构和特征参数的限制,难以提升应用范围和结果精度。以生态水文最优性原理为理论工具,将基于该原理构建的C3植物...
陆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估算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之一。当前部分碳、水通量模型在外推的过程中受到参数化结构和特征参数的限制,难以提升应用范围和结果精度。以生态水文最优性原理为理论工具,将基于该原理构建的C3植物普适性生产力模型P model推广至C4植物;在此基础上结合植物气孔行为的环境响应规律和水碳耦合原理,发展具有普适性的碳水通量耦合估算方法,协同计算我国总初级生产力(GPP, Gross Primary Production)和蒸散(ET, Evapotranspiration)。基于ChinaFLUX数据集的站点尺度验证结果表明,基于P model发展的的GPP和ET普适性估算方法精度表现良好:GPP估算结果与地面观测相比,相关系数R^(2)=0.61,均方根误差RMSE=2.1gC/d,拟合斜率0.96;ET估算结果相关系数R^(2)=0.66,RMSE=0.85mm/d,拟合斜率1.04。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实现了全国尺度GPP和ET计算,模拟结果与遥感太阳诱导叶绿素荧光观测、同类ET产品相比具有合理的空间分布,表明基于最优性原理构建的普适性碳水通量耦合估算模型在空间拓展的过程中稳定可靠。此外,与传统参数化导度模型的环境敏感性对比分析表明,采用的普适性通量计算方案能够在无法获取准确土地覆被信息或模型训练样本不足的情况下取得稳定的计算结果,具有良好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优性原理
总初级生产力
蒸散
气孔导度
谷歌地球引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CIE‑CEAM模型的中国工业“双碳”路径模拟
被引量:
15
3
作者
禹湘
娄峰
谭畅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9-56,共8页
2020年中国向世界承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中国各行业的未来发展转型提出了深刻要求,而工业领域是中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应对气候变化最为重要...
2020年中国向世界承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中国各行业的未来发展转型提出了深刻要求,而工业领域是中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应对气候变化最为重要的领域之一,是中国兑现碳达峰与碳中和承诺的关键。文章对中国工业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路径进行研究。构建了全国工业及重点工业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清单,解析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历史特征与发展现状。将宏观经济年度模型耦合工业重点行业技术路径模块与碳排放模块,构建了中国工业经济—碳排放评估模型(CIE‑CEAM),对不同情景下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发展趋势进行研判。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工业有望在“十四五”期间夯实2030年前碳达峰的良好基础,在“十五五”期间实现达峰。达峰后,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将在不同情景中以年均3%~5%速度下降。2030—2060年期间需着力于低碳生产技术创新引领的工业行业深度减排,从而实现工业碳中和。以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为代表的重点工业行业是实现工业碳减排的主要领域,实现工业碳达峰与碳中和应考虑行业的异质性,以低碳原料、工业电气化、氢能冶金、CCUS等为代表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将成为中国工业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重要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
碳达峰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气候公约下技术开发与转让谈判进展评述
被引量:
1
4
作者
蒋佳妮
王灿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49-452,共4页
技术开发与转让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和关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经过20余年的艰苦谈判,于2010年第16次缔约方大会(COP16)《坎昆协议》建立了新的技术机制.随着技术机制内部结构、工作模式和议事规则等程序性...
技术开发与转让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和关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经过20余年的艰苦谈判,于2010年第16次缔约方大会(COP16)《坎昆协议》建立了新的技术机制.随着技术机制内部结构、工作模式和议事规则等程序性问题的逐渐确定,关于公约下技术开发与转让谈判的未来走向也相应地出现了不同观点:部分缔约方代表认为,技术机制已建立,促进技术开发与转让的问题可交由该机制处理,无需再就技术议题展开谈判;而另一种观点认为,由于技术机制既定目标和功能的限制,仍有一些涉及技术转让的关键问题需要在后续德班平台谈判中解决[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开发
技术转让
气候公约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谈判
内部结构
机制
程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82-2020年青藏高原0.05°逐日水体制图数据集
5
作者
计璐艳
唐海蓉
+3 位作者
于凯
赵钦裕
白玉琪
施建成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2期229-243,共15页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亚洲水塔”区域呈现变暖变湿的趋势,利用卫星遥感可对亚洲水塔区地表水体进行有效的时空变化监测。为研究青藏高原水体受气候等因素的长期影响,及水体高度动态特性,本文利用1982–2020年AVHRR逐...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亚洲水塔”区域呈现变暖变湿的趋势,利用卫星遥感可对亚洲水塔区地表水体进行有效的时空变化监测。为研究青藏高原水体受气候等因素的长期影响,及水体高度动态特性,本文利用1982–2020年AVHRR逐日反射率时间序列,生产了青藏高原39年超长期逐日水体制图产品(包含水体结冰信息)。基于同时刻30米Landsat图像的水体分类结果进行精度验证,总体精度可以达到88.18%。本产品可为青藏高原水体遥感监测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
青藏高原
AVHRR
逐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技术执行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简报
被引量:
1
1
作者
蒋佳妮
沈琦
机构
清华大学全球变化研究院
清华大学
环境学院
出处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75-476,共2页
文摘
2012年9月6—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技术执行委员会(TEC)第四次会议在泰国曼谷召开。此次会议由包括委员会成员和观察员组织代表在内的60多名与会者参加,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一次TEC会议,
关键词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委员会
四次
技术
TEC
分类号
P467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最优性原理的普适性碳水通量耦合估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
1
2
作者
谭深
王焓
机构
清华大学
地球系统科学系
清华大学全球变化研究院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87-1499,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200135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32022052)
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2018YFA0605400)。
文摘
陆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估算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之一。当前部分碳、水通量模型在外推的过程中受到参数化结构和特征参数的限制,难以提升应用范围和结果精度。以生态水文最优性原理为理论工具,将基于该原理构建的C3植物普适性生产力模型P model推广至C4植物;在此基础上结合植物气孔行为的环境响应规律和水碳耦合原理,发展具有普适性的碳水通量耦合估算方法,协同计算我国总初级生产力(GPP, Gross Primary Production)和蒸散(ET, Evapotranspiration)。基于ChinaFLUX数据集的站点尺度验证结果表明,基于P model发展的的GPP和ET普适性估算方法精度表现良好:GPP估算结果与地面观测相比,相关系数R^(2)=0.61,均方根误差RMSE=2.1gC/d,拟合斜率0.96;ET估算结果相关系数R^(2)=0.66,RMSE=0.85mm/d,拟合斜率1.04。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实现了全国尺度GPP和ET计算,模拟结果与遥感太阳诱导叶绿素荧光观测、同类ET产品相比具有合理的空间分布,表明基于最优性原理构建的普适性碳水通量耦合估算模型在空间拓展的过程中稳定可靠。此外,与传统参数化导度模型的环境敏感性对比分析表明,采用的普适性通量计算方案能够在无法获取准确土地覆被信息或模型训练样本不足的情况下取得稳定的计算结果,具有良好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
最优性原理
总初级生产力
蒸散
气孔导度
谷歌地球引擎
Keywords
First-Principles Theory
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evapotranspiration
conductance
Google Earth Engine
分类号
X171.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CIE‑CEAM模型的中国工业“双碳”路径模拟
被引量:
15
3
作者
禹湘
娄峰
谭畅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
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
研究
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
研究
所
清华大学
地球系统科学系
出处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9-56,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面向碳中和的中国经济转型模式构建研究”(批准号:7214001)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研究项目“新发展理念下‘双碳’目标与中国绿色转型研究”。
文摘
2020年中国向世界承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中国各行业的未来发展转型提出了深刻要求,而工业领域是中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应对气候变化最为重要的领域之一,是中国兑现碳达峰与碳中和承诺的关键。文章对中国工业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路径进行研究。构建了全国工业及重点工业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清单,解析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历史特征与发展现状。将宏观经济年度模型耦合工业重点行业技术路径模块与碳排放模块,构建了中国工业经济—碳排放评估模型(CIE‑CEAM),对不同情景下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发展趋势进行研判。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工业有望在“十四五”期间夯实2030年前碳达峰的良好基础,在“十五五”期间实现达峰。达峰后,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将在不同情景中以年均3%~5%速度下降。2030—2060年期间需着力于低碳生产技术创新引领的工业行业深度减排,从而实现工业碳中和。以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为代表的重点工业行业是实现工业碳减排的主要领域,实现工业碳达峰与碳中和应考虑行业的异质性,以低碳原料、工业电气化、氢能冶金、CCUS等为代表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将成为中国工业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重要推动力。
关键词
工业
碳达峰
碳中和
Keywords
industry
carbon peak
carbon neutrality
分类号
X32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F423.1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气候公约下技术开发与转让谈判进展评述
被引量:
1
4
作者
蒋佳妮
王灿
机构
清华大学
环境学院
北京师范
大学
法学院
清华大学全球变化研究院
出处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49-452,共4页
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C20B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273153)
文摘
技术开发与转让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和关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经过20余年的艰苦谈判,于2010年第16次缔约方大会(COP16)《坎昆协议》建立了新的技术机制.随着技术机制内部结构、工作模式和议事规则等程序性问题的逐渐确定,关于公约下技术开发与转让谈判的未来走向也相应地出现了不同观点:部分缔约方代表认为,技术机制已建立,促进技术开发与转让的问题可交由该机制处理,无需再就技术议题展开谈判;而另一种观点认为,由于技术机制既定目标和功能的限制,仍有一些涉及技术转让的关键问题需要在后续德班平台谈判中解决[1].
关键词
技术开发
技术转让
气候公约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谈判
内部结构
机制
程序性
分类号
D815 [政治法律—国际关系]
X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1982-2020年青藏高原0.05°逐日水体制图数据集
5
作者
计璐艳
唐海蓉
于凯
赵钦裕
白玉琪
施建成
机构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
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空间信息处理与应用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
大学
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
河北
大学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清华大学
地球系统科学系
东亚迁徙鸟类与栖息地生态学教育部野外观测
研究
站
清华大学全球变化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出处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2期229-243,共15页
基金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2019QZKK0206)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民用部分)二期课题(01-Y30F05-9001-20/22-03)。
文摘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亚洲水塔”区域呈现变暖变湿的趋势,利用卫星遥感可对亚洲水塔区地表水体进行有效的时空变化监测。为研究青藏高原水体受气候等因素的长期影响,及水体高度动态特性,本文利用1982–2020年AVHRR逐日反射率时间序列,生产了青藏高原39年超长期逐日水体制图产品(包含水体结冰信息)。基于同时刻30米Landsat图像的水体分类结果进行精度验证,总体精度可以达到88.18%。本产品可为青藏高原水体遥感监测提供数据支撑。
关键词
水体
青藏高原
AVHRR
逐日
Keywords
water mapping
Qinghai-Tibet Plateau
AVHRR
daily
分类号
P332 [天文地球—水文科学]
TP79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技术执行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简报
蒋佳妮
沈琦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基于最优性原理的普适性碳水通量耦合估算方法研究
谭深
王焓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基于CIE‑CEAM模型的中国工业“双碳”路径模拟
禹湘
娄峰
谭畅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
1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气候公约下技术开发与转让谈判进展评述
蒋佳妮
王灿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1982-2020年青藏高原0.05°逐日水体制图数据集
计璐艳
唐海蓉
于凯
赵钦裕
白玉琪
施建成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