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国家在场:迈向全球数智技术的新监管秩序——基于2024年互联网治理研究的主题聚类分析
被引量:
1
1
作者
史安斌
俞雅芸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55,共11页
从新监管领域的确立到赛博空间中主权国家的回归,短短几年间数智技术治理的一系列范式转型,标志着全球互联网治理的政策转折,宣告着国家监管时代的到来。文章回顾、总结了2024年度国际新闻传播学重点期刊中兼具创新性与启发性的数智治...
从新监管领域的确立到赛博空间中主权国家的回归,短短几年间数智技术治理的一系列范式转型,标志着全球互联网治理的政策转折,宣告着国家监管时代的到来。文章回顾、总结了2024年度国际新闻传播学重点期刊中兼具创新性与启发性的数智治理研究,旨在勾勒新闻传播学科视野下互联网治理的知识版图,描摹全球数智技术的新监管秩序。文章发现,面向数智技术的监管秩序已悄然变化:数字主权作为国际互联网治理的新范式彰显着全球制度权力的下放与国家权力的集中;三角共治体系的新监管分工体现了政府主导和统摄角色的确立;新兴技术条件下数字治理的不确定性反映出科技企业以技术性突破换得“监管真空”的商业策略,使得政策往往显得滞后或充满犹疑。互联网治理研究中对于新监管范式的共同企盼,使得全球南方被视为另一种可能,以此探寻、正视非中心国家的治理实践与制度逻辑。同时,无论是赛博空间中主权的维护、监管政策的主导、新兴技术的博弈与制约,还是互联网治理国际学术议程中全球南方的日益显现,主权国家始终作为基础前提与核心角色贯穿于新秩序的各个维度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治理
数字主权
国家监管时代
多利益攸关主义
全球南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全球传播的“南方转向”:理论重构与范式创新
被引量:
6
2
作者
史安斌
郑恩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8-166,共9页
“去西方化”在知识交流和实践层面仍存在挑战,过于强调地理的二元划分不足以体现复杂的思想传播网络。传播研究应转变认识论,以跨域主义视角来摆脱南方与北方的简单地理对立,深入全球传播的权力关系。基于全球南方地域广阔性和实践丰富...
“去西方化”在知识交流和实践层面仍存在挑战,过于强调地理的二元划分不足以体现复杂的思想传播网络。传播研究应转变认识论,以跨域主义视角来摆脱南方与北方的简单地理对立,深入全球传播的权力关系。基于全球南方地域广阔性和实践丰富性,可以为世界主义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普遍性范式和南方智慧。本文重点探讨、撷取中国域外全球南方的传播实践如拉美的行动主义方案、南亚的底层群体运动与“亚洲精神主义”、东亚和东南亚的“亚洲作为方法”的统合传播范式、非洲的“乌班图主义”哲学、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教义与东方主义的话语交融。它们提供了一个有别于全球北方的传播模式,也为传播研究从狭隘空间转向“新世界主义”的研究提供了域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
跨文化传播
新世界主义
全球南方
网络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数字华流的模式之争与系统之辩:平台世界主义视域下中国国际传播转型升级的路径与趋势
被引量:
50
3
作者
史安斌
朱泓宇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22年第5期5-14,共10页
随着全球传播的深度平台化,数字媒体平台已成为全球信息流动与情感交往不可替代的新型基础设施。由大型互联网公司和处于数字化转型中的传统媒体机构所打造的“数字传播生态系统”,深刻影响着全球信息流动和网络社群联结,同时也在潜移...
随着全球传播的深度平台化,数字媒体平台已成为全球信息流动与情感交往不可替代的新型基础设施。由大型互联网公司和处于数字化转型中的传统媒体机构所打造的“数字传播生态系统”,深刻影响着全球信息流动和网络社群联结,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未来走向。由早期互联网逐步演化而来的数字媒体平台,不仅正在成为基于平台世界主义和互联互通意义上的“全球媒介”,其意识形态属性和随之出现的价值观与地缘政治矛盾冲突亦相当明显。在全球性平台化社会中,“网缘政治”的格局可分为中国与美国“两个半球”,每个半球都由自己的生态系统所支配,并由截然不同的平台经济模式所支撑,共同引导着全球数字经济流量增殖和演进方向。作为中国国际传播的“生力军”,以Tik Tok、起点国际、米哈游、SHEIN等“四小花旦”为代表的中国数字媒体平台出海,打破了“媒介是美国的”国际传播基本定势。2021年,中国数字媒体平台实现了用户和市场的指数级增长,告别了简单复制美式全球化的C2C模式,形成了基于平台世界主义理念转型,兼具技术性和文化性“格式许可”框架设定的CFC模式。2009年以来,以“外宣国家队”为主体及其复合梯队形成的“1+6+N”的出海模式在“乌卡”时代遭遇了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以“四小花旦”为代表的民间企业在网络空间掀起了一股“数字华流”,为推动中国国际传播的转型升级开辟了新的有效路径。从整体、宏观和历史的视角来把握从“数字媒体平台”上升至“数字生态系统”的深刻变化,中国数字媒体平台走出去不应是“单兵作战”,而应是一个数字地缘政治意义上的模式之争与系统之辩。“数字华流”发展的历史进程超越了国际传播时代的内容和产品“单向传输”模式。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需以“数字丝绸之路”倡议为引领,推动和深化“模式出海”,最终打破当代美西方“数字资本主义”和数据平台垄断所造成的不平等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形成数字华流的系统效应,为构建公平、公正、普惠的全球传播新秩序贡献“中国方案”,建立更加开放共享、包容的全球数字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
数字华流
数字媒体平台
世界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西方数字平台的内容治理:理解互联网国际传播中的平台权力
被引量:
15
4
作者
王沛楠
彭修彬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2-76,共5页
以脸书、推特和优兔为代表的跨国数字平台正在成为数字时代国际传播的信息枢纽,对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走向产生直接的影响。数字平台吸纳了国际社会的不同要素进入平台生态中,借助用户条款的强制同意形成了对平台内容排他性和垄断性的私...
以脸书、推特和优兔为代表的跨国数字平台正在成为数字时代国际传播的信息枢纽,对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走向产生直接的影响。数字平台吸纳了国际社会的不同要素进入平台生态中,借助用户条款的强制同意形成了对平台内容排他性和垄断性的私治理,由此获得了超越法理意义认可的平台权力。通过对跨国数字平台的用户条款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用户条款的编辑准则呈现出隐蔽的意识形态偏见,用户条款的落地执行则呈现出平台私治理的弹性裁量与双重标准逻辑。西方数字平台利用全球互联网治理的空白,实现了内容治理层面跨境的“监管套利”,私治理的现实与互联网全球治理的愿景形成了直接的冲突。推动多元化平台生态和共识性平台治理的形成,才能为重塑数字时代国际传播的新秩序提供渠道和制度上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平台
平台权力
私治理
国际传播
全球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国家在场:迈向全球数智技术的新监管秩序——基于2024年互联网治理研究的主题聚类分析
被引量:
1
1
作者
史安斌
俞雅芸
机构
清华大学
新闻与
传播
学院
清华大学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
出处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55,共11页
基金
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双高”计划创新方向建设专项“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体系”(2024TSG08103)。
文摘
从新监管领域的确立到赛博空间中主权国家的回归,短短几年间数智技术治理的一系列范式转型,标志着全球互联网治理的政策转折,宣告着国家监管时代的到来。文章回顾、总结了2024年度国际新闻传播学重点期刊中兼具创新性与启发性的数智治理研究,旨在勾勒新闻传播学科视野下互联网治理的知识版图,描摹全球数智技术的新监管秩序。文章发现,面向数智技术的监管秩序已悄然变化:数字主权作为国际互联网治理的新范式彰显着全球制度权力的下放与国家权力的集中;三角共治体系的新监管分工体现了政府主导和统摄角色的确立;新兴技术条件下数字治理的不确定性反映出科技企业以技术性突破换得“监管真空”的商业策略,使得政策往往显得滞后或充满犹疑。互联网治理研究中对于新监管范式的共同企盼,使得全球南方被视为另一种可能,以此探寻、正视非中心国家的治理实践与制度逻辑。同时,无论是赛博空间中主权的维护、监管政策的主导、新兴技术的博弈与制约,还是互联网治理国际学术议程中全球南方的日益显现,主权国家始终作为基础前提与核心角色贯穿于新秩序的各个维度之中。
关键词
互联网治理
数字主权
国家监管时代
多利益攸关主义
全球南方
Keywords
Internet governance
digital sovereignty
the era of state supervision
multi-stakeholder doctrine
Global South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全球传播的“南方转向”:理论重构与范式创新
被引量:
6
2
作者
史安斌
郑恩
机构
清华大学
新闻与
传播
学院
清华大学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
美国威斯康星
大学
麦迪逊分校新闻与
传播
学院
出处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8-166,共9页
文摘
“去西方化”在知识交流和实践层面仍存在挑战,过于强调地理的二元划分不足以体现复杂的思想传播网络。传播研究应转变认识论,以跨域主义视角来摆脱南方与北方的简单地理对立,深入全球传播的权力关系。基于全球南方地域广阔性和实践丰富性,可以为世界主义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普遍性范式和南方智慧。本文重点探讨、撷取中国域外全球南方的传播实践如拉美的行动主义方案、南亚的底层群体运动与“亚洲精神主义”、东亚和东南亚的“亚洲作为方法”的统合传播范式、非洲的“乌班图主义”哲学、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教义与东方主义的话语交融。它们提供了一个有别于全球北方的传播模式,也为传播研究从狭隘空间转向“新世界主义”的研究提供了域外启示。
关键词
国际传播
跨文化传播
新世界主义
全球南方
网络命运共同体
分类号
G0 [文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数字华流的模式之争与系统之辩:平台世界主义视域下中国国际传播转型升级的路径与趋势
被引量:
50
3
作者
史安斌
朱泓宇
机构
清华大学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
新闻与
传播
学院
出处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22年第5期5-14,共10页
基金
教育部哲学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18JZD012)。
文摘
随着全球传播的深度平台化,数字媒体平台已成为全球信息流动与情感交往不可替代的新型基础设施。由大型互联网公司和处于数字化转型中的传统媒体机构所打造的“数字传播生态系统”,深刻影响着全球信息流动和网络社群联结,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未来走向。由早期互联网逐步演化而来的数字媒体平台,不仅正在成为基于平台世界主义和互联互通意义上的“全球媒介”,其意识形态属性和随之出现的价值观与地缘政治矛盾冲突亦相当明显。在全球性平台化社会中,“网缘政治”的格局可分为中国与美国“两个半球”,每个半球都由自己的生态系统所支配,并由截然不同的平台经济模式所支撑,共同引导着全球数字经济流量增殖和演进方向。作为中国国际传播的“生力军”,以Tik Tok、起点国际、米哈游、SHEIN等“四小花旦”为代表的中国数字媒体平台出海,打破了“媒介是美国的”国际传播基本定势。2021年,中国数字媒体平台实现了用户和市场的指数级增长,告别了简单复制美式全球化的C2C模式,形成了基于平台世界主义理念转型,兼具技术性和文化性“格式许可”框架设定的CFC模式。2009年以来,以“外宣国家队”为主体及其复合梯队形成的“1+6+N”的出海模式在“乌卡”时代遭遇了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以“四小花旦”为代表的民间企业在网络空间掀起了一股“数字华流”,为推动中国国际传播的转型升级开辟了新的有效路径。从整体、宏观和历史的视角来把握从“数字媒体平台”上升至“数字生态系统”的深刻变化,中国数字媒体平台走出去不应是“单兵作战”,而应是一个数字地缘政治意义上的模式之争与系统之辩。“数字华流”发展的历史进程超越了国际传播时代的内容和产品“单向传输”模式。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需以“数字丝绸之路”倡议为引领,推动和深化“模式出海”,最终打破当代美西方“数字资本主义”和数据平台垄断所造成的不平等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形成数字华流的系统效应,为构建公平、公正、普惠的全球传播新秩序贡献“中国方案”,建立更加开放共享、包容的全球数字生态。
关键词
国际传播
数字华流
数字媒体平台
世界主义
Keyword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hinese digital flow
digital media platforms
cosmopolitanism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西方数字平台的内容治理:理解互联网国际传播中的平台权力
被引量:
15
4
作者
王沛楠
彭修彬
机构
清华大学
人文学院
清华大学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
新闻与
传播
学院
出处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2-76,共5页
基金
共青团中央青少年发展研究课题项目“西方Z世代青年的政治倾向与社交媒体使用研究”(项目编号:22JH048)的研究成果。
文摘
以脸书、推特和优兔为代表的跨国数字平台正在成为数字时代国际传播的信息枢纽,对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走向产生直接的影响。数字平台吸纳了国际社会的不同要素进入平台生态中,借助用户条款的强制同意形成了对平台内容排他性和垄断性的私治理,由此获得了超越法理意义认可的平台权力。通过对跨国数字平台的用户条款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用户条款的编辑准则呈现出隐蔽的意识形态偏见,用户条款的落地执行则呈现出平台私治理的弹性裁量与双重标准逻辑。西方数字平台利用全球互联网治理的空白,实现了内容治理层面跨境的“监管套利”,私治理的现实与互联网全球治理的愿景形成了直接的冲突。推动多元化平台生态和共识性平台治理的形成,才能为重塑数字时代国际传播的新秩序提供渠道和制度上的支撑。
关键词
数字平台
平台权力
私治理
国际传播
全球治理
分类号
D81 [政治法律—国际关系]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国家在场:迈向全球数智技术的新监管秩序——基于2024年互联网治理研究的主题聚类分析
史安斌
俞雅芸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全球传播的“南方转向”:理论重构与范式创新
史安斌
郑恩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数字华流的模式之争与系统之辩:平台世界主义视域下中国国际传播转型升级的路径与趋势
史安斌
朱泓宇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22
5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西方数字平台的内容治理:理解互联网国际传播中的平台权力
王沛楠
彭修彬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
1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