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之道的哲学探讨 被引量:4
1
作者 胡显章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3-58,共6页
哲学是文化的灵魂,哲学自觉是文化自觉的最高境界。大学是社会的文化高地,是文化精英的聚合所,大学人努力提高哲学自觉,将有助于大学确立科学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促进大学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从认识论哲学、政治论哲学、生命... 哲学是文化的灵魂,哲学自觉是文化自觉的最高境界。大学是社会的文化高地,是文化精英的聚合所,大学人努力提高哲学自觉,将有助于大学确立科学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促进大学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从认识论哲学、政治论哲学、生命论哲学和文化论哲学探讨高等教育及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可以推断,当代大学之道应当倡导一种“兼和”的哲学观,努力做好文化的选择兼容和会通创新,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探寻出当代中国大学之道的真正内涵。基于此,试将当代中国大学之道表述为:大学之道,在明德新民,在以人为本,在和谐会通,在止于至善至真至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之道 哲学自觉 高等教育哲学基础 大学文化 大学精神 兼和会通 综合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工研院科技成果转化经验对发展新兴产业的启示 被引量:22
2
作者 吴金希 李宪振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9-94,共6页
本文通过对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ITRI)科技成果转化中技术选择、技术开发、技术应用三个部分的剖析,总结了ITRI科技成果转化率高的主要原因,认为政府的积极扶持、清晰的目标定位、开放式创新的思维、坚持公益性导向是其主要经验特色。相... 本文通过对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ITRI)科技成果转化中技术选择、技术开发、技术应用三个部分的剖析,总结了ITRI科技成果转化率高的主要原因,认为政府的积极扶持、清晰的目标定位、开放式创新的思维、坚持公益性导向是其主要经验特色。相比较而言,大陆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存在一些问题,ITRI运作模式和经验值得借鉴,推动工研院建设的机制设计对新兴产业发展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 战略性新兴产业 科技成果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符号消费行为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孙凤 张逸潇 肖经建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6-23,共8页
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人们的身份认同越来越受到消费的影响,消费正在成为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维度。根据消费的符号理论、社会分层理论和广告的意义建构理论,运用2009年天津市和西安市的城市居民消费行为调查数据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探讨符... 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人们的身份认同越来越受到消费的影响,消费正在成为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维度。根据消费的符号理论、社会分层理论和广告的意义建构理论,运用2009年天津市和西安市的城市居民消费行为调查数据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探讨符号价值和阶层区隔的塑造机制,并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消费 社会分层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解创新文化的一个综合性框架及其政策涵义 被引量:25
4
作者 吴金希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5-73,共9页
创新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人们从不同角度有着不同的理解。本文从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的角度出发,沿着新知识的生产,知识商业化创新、知识的社会消费等知识产生及社会化发展的纵向维度,提出了一个分析创新文化的综合性框架,并将创新... 创新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人们从不同角度有着不同的理解。本文从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的角度出发,沿着新知识的生产,知识商业化创新、知识的社会消费等知识产生及社会化发展的纵向维度,提出了一个分析创新文化的综合性框架,并将创新文化分为新知识发现的"知"文化、知识商业化过程中的"做"文化和知识的社会化扩散和消费过程的"用"文化三种亚文化类型,并在此基础上简述了不同亚文化的特征。本文还对此框架模型的应用前景和政策涵义进行了讨论,尤其探讨了中国在"用"文化方面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文化 “知”文化 “做”文化 “用”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客:收复公共失地——兼论公共领域的实现 被引量:29
5
作者 李蕉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51-257,共7页
19世纪的传媒时代,为欧洲构建公共领域提供了沃土;但21世纪的传媒时代,传统媒体却正在将公共领域逐步侵蚀。当近年来资本主义的国家权利日益膨胀,自由程度日益下降的时候,人们更加急切地呼唤着公共领域的振兴和收复。新媒体博客(Blog)... 19世纪的传媒时代,为欧洲构建公共领域提供了沃土;但21世纪的传媒时代,传统媒体却正在将公共领域逐步侵蚀。当近年来资本主义的国家权利日益膨胀,自由程度日益下降的时候,人们更加急切地呼唤着公共领域的振兴和收复。新媒体博客(Blog)是否有可能担当重任?则是本文要回答的问题。笔者借助哈贝马斯所提出的“形成公共领域的三大条件”为衡量尺度,对传统的大众媒体和新媒体博客,分别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通过在两者间的对比,旨在逐步发掘博客对构建公共领域的正面价值,进而肯定博客“收复公共失地”的内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领域 博客 传统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因素理论的病人满意分析及营造 被引量:7
6
作者 王冬 张晓丽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740-742,共3页
双因素理论从独特的方法论视角分析病人激励问题,为克服传统病人满意理论的缺陷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文章应用双因素理论分析病人满意,阐述当前医院对病人满意的理解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运用双因素理论塑造病人满意的医院运营策略。
关键词 双因素理论 病人满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汉书》李贤注与《文选》李善注:论李善注影响的扩张 被引量:4
7
作者 戚学民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63-170,共8页
唐初的政治文化条件是《文选》李善注获得重大影响的原因,此方面尚有待发之覆。《文选》李善注对《后汉书》李贤注有直接影响,前者某些具体条目不仅直接为后者借用,而且对后者的注疏凡例有所启发。李贤注利用《文选》李善注来邀宠固位,... 唐初的政治文化条件是《文选》李善注获得重大影响的原因,此方面尚有待发之覆。《文选》李善注对《后汉书》李贤注有直接影响,前者某些具体条目不仅直接为后者借用,而且对后者的注疏凡例有所启发。李贤注利用《文选》李善注来邀宠固位,由此使得李善注的影响越出了文学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善 《文选》注 李贤 《后汉书》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制度变革中的资本问题——以中共农村调查为中心 被引量:1
8
作者 彭波 龙登高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3-83,共11页
土地租佃制度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广泛存在的制度安排,反映了土地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不同结合形式,其间土地与资本的结合至关重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包括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运动在内的土地制度变革,正是充分遵循... 土地租佃制度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广泛存在的制度安排,反映了土地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不同结合形式,其间土地与资本的结合至关重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包括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运动在内的土地制度变革,正是充分遵循了这一经济规律而取得了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土地 资本 租佃制度 农村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 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被引量:6
9
作者 董立人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2年第4期18-20,共3页
随着正式加入WTO及其各项规则制度的实施,我国将直接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将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为此,面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在意识形态领域里... 随着正式加入WTO及其各项规则制度的实施,我国将直接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将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为此,面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如何积极应对加入WTO和全球化对我们的严峻挑战,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创新已经成为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 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进程所带动的不仅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样也会在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产生许多深刻的格局性变化。西方跨国公司在带来先进生产工具设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中国 教育方法 队伍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时代的“舆论循环”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蕉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9-81,共3页
本文首先以图形直观描述出“舆论循环”的概念和特点,进而研究“媒体”在“舆论循环”中所扮]的角色,以提炼它的正效应和负效应。在此基础上得出:提高“舆论循环”的“循环质量”,不能仅寄希望于媒体的“新闻道德”,实现公众、媒体、政... 本文首先以图形直观描述出“舆论循环”的概念和特点,进而研究“媒体”在“舆论循环”中所扮]的角色,以提炼它的正效应和负效应。在此基础上得出:提高“舆论循环”的“循环质量”,不能仅寄希望于媒体的“新闻道德”,实现公众、媒体、政府三者之间的多元平衡才是真正使其改善的根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时代 舆论循环 循环质量 多元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城市化过程中的劳动力技术障碍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传利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7-39,共3页
农村城市化过程中的劳动力技术障碍分析王传利作为农村经济、政治、文化诸社会要素的组织体制跃迁的农村城市化,其运行效果的优劣是以农民技术创新与应用水平的高低为基础的。我国农村科技文化水平很低,已对城市化所需要的许多条件发... 农村城市化过程中的劳动力技术障碍分析王传利作为农村经济、政治、文化诸社会要素的组织体制跃迁的农村城市化,其运行效果的优劣是以农民技术创新与应用水平的高低为基础的。我国农村科技文化水平很低,已对城市化所需要的许多条件发生劣化作用,对农村城市化进程形成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城市化 劳动力 技术障碍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本流动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邝梅 张瑞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5-33,共9页
本文从经济与政治相结合的角度,对影响西方国家资本流动政策的利益集团和政党的政策偏好进行了分析。基于资本和劳动不同的要素禀赋,利益集团具有不同的政策偏好。政党的不同政策偏好主要取决于其反通货膨胀的偏好。关注通货膨胀的右翼... 本文从经济与政治相结合的角度,对影响西方国家资本流动政策的利益集团和政党的政策偏好进行了分析。基于资本和劳动不同的要素禀赋,利益集团具有不同的政策偏好。政党的不同政策偏好主要取决于其反通货膨胀的偏好。关注通货膨胀的右翼政党倾向于资本自由流动政策,关注失业和社会保障的左翼政党则倾向于实施资本管制。而在选举前后,左翼和右翼政党都可能具有加强资本管制的偏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流动政策 利益集团 左右翼政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败过程的系统分析及反腐方略──兼评一种反腐败思路
13
作者 王传利 《学术界》 CSSCI 1998年第5期60-63,共4页
关键词 反腐败 反腐方略 系统分析 腐败过程 思想教育 腐败行为 加强制度建设 遏制腐败 公权 权力腐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巴马政府能源新政下的中美能源合作
14
作者 王以鹏 石秋峰 唐彦林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CSSCI 2011年第3期77-83,共7页
奥巴马政府的能源新政立足于长远发展,将能源政策、经济复苏、气候变化和美国国家安全结合起来加以考虑,为中美能源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但中美能源合作仍受到意识形态、冷战思维等政治因素的制约。根据奥巴马政府能源政策基本动因和特... 奥巴马政府的能源新政立足于长远发展,将能源政策、经济复苏、气候变化和美国国家安全结合起来加以考虑,为中美能源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但中美能源合作仍受到意识形态、冷战思维等政治因素的制约。根据奥巴马政府能源政策基本动因和特点,可以考虑深化中美能源合作,在清晰认知和评价中美在能源领域中的竞争与合作的客观基础上加强交流与合作,从互补的角度提升中美能源合作的推动力,通过机制建设和增加合作层次,保证能源合作的持续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巴马政府 能源政策 中美能源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轮功”的迷惑性剖析
15
作者 王智慧 《中州学刊》 CSSCI 2002年第3期165-167,共3页
本文通过对原“法轮功”练习者的调查和对李洪志书籍及音像制品的研究,对“法轮功”的迷惑性进行了剖析,提出其迷惑性主要表现在八个方面:表面上的健身祛病效果;打出“真、善、忍”的旗子;以超常科学的面目出现;利用并贬低宗教;强化对... 本文通过对原“法轮功”练习者的调查和对李洪志书籍及音像制品的研究,对“法轮功”的迷惑性进行了剖析,提出其迷惑性主要表现在八个方面:表面上的健身祛病效果;打出“真、善、忍”的旗子;以超常科学的面目出现;利用并贬低宗教;强化对练习者的精神控制;注重传播技巧;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利欲熏心者的推波助澜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轮功 迷惑性 剖析 邪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宇宙论证明和充足理由律
16
作者 丁璐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17,共6页
休谟和康德都对宇宙论证明提出过激烈的批评。罗伊利用充足理由律重构了宇宙论证明,然而经过对原因这一概念的细致分析却可以发现,必须借助一些预设才能由充足理由律构造出宇宙论证明。因此宇宙论证明更多具有的是认识论上而非本体论上... 休谟和康德都对宇宙论证明提出过激烈的批评。罗伊利用充足理由律重构了宇宙论证明,然而经过对原因这一概念的细致分析却可以发现,必须借助一些预设才能由充足理由律构造出宇宙论证明。因此宇宙论证明更多具有的是认识论上而非本体论上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足理由律 原因 认识论 本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存在概念与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
17
作者 丁璐 《哲学分析》 2015年第1期74-84,共11页
在一种新的语义构造之下,安瑟伦两个不同的本体论证明可以一并得到分析。通过对"存在"概念的分析安瑟伦所面临的两难处境被揭示出来:他不能在保有上帝区别于其他存在物的特殊性的同时不造成本体论层次上的混乱。尽管如此,本... 在一种新的语义构造之下,安瑟伦两个不同的本体论证明可以一并得到分析。通过对"存在"概念的分析安瑟伦所面临的两难处境被揭示出来:他不能在保有上帝区别于其他存在物的特殊性的同时不造成本体论层次上的混乱。尽管如此,本体论证明并非只具有认识论上的意义。安瑟伦所提供的是真正的本体论证明,即证明上帝在本体的意义上现实地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瑟伦 存在 本体论证明 认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