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理论转换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史料系统” 被引量:1
1
作者 殷鹏飞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3-51,共9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论述体系与近代史学转型中对“历史系统”的强调息息相关,而作为学科基础的史料整理也存在着系统性。同时,随着学科理论意识的不断转换,作为学科基础的“史料系统”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史料系统...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论述体系与近代史学转型中对“历史系统”的强调息息相关,而作为学科基础的史料整理也存在着系统性。同时,随着学科理论意识的不断转换,作为学科基础的“史料系统”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史料系统”并非“客观实在”,而是与学科发展趋势相伴随。由于学科的“当代性”,“史料系统”之间就会产生视差,因此,“什么是历史证据”本身便充满了理论性。同时,学科的“当代性”呼唤着批判性史料的出现,由此才能超越“纪念碑”式的历史,从而不断更新学科的整体问题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转换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史料系统 当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没有固定反对的对象”--格非长篇小说《望春风》访谈 被引量:34
2
作者 格非 林培源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5-104,共10页
一、文学的乌托邦:“我不满足于空中楼阁的乌托邦建构” 林培源:格非老师您好!感谢您拨冗接受访谈。《望春风》是您继“江南三部曲”和《隐身衣》之后创作的长篇新作。小说自今年六月出版以来,围绕它而兴起的阅读和批评铺天盖地。
关键词 长篇小说 格非 文学 乌托邦 三部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苏二国建国初期文学组织制度的比较分析
3
作者 吴遐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7-150,共4页
本文主要探讨中国和苏联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夺取政权初期的文学组织制度的建设,通过它们异同互见 的认识和实践的比较分析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主要是苏联对中国的影响),具体论述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独特的运 作思路及其曾经有过的丰富深刻... 本文主要探讨中国和苏联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夺取政权初期的文学组织制度的建设,通过它们异同互见 的认识和实践的比较分析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主要是苏联对中国的影响),具体论述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独特的运 作思路及其曾经有过的丰富深刻的历史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领导 中介系统 组织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通字顺的西周康王之诰命——大盂鼎铭文新释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守奎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60,共10页
大盂鼎铭是西周早期唯一接近三百字的完整长篇铭文,内容丰富,堪比《尚书》中的一篇周诰。周诰佶屈聱牙,向来难读。大盂鼎的文字释读问题基本上解决,铭文虽然大致可通,但其中有多处依旧不顺,学者多有争议。本文着眼全篇,从用字、构词、... 大盂鼎铭是西周早期唯一接近三百字的完整长篇铭文,内容丰富,堪比《尚书》中的一篇周诰。周诰佶屈聱牙,向来难读。大盂鼎的文字释读问题基本上解决,铭文虽然大致可通,但其中有多处依旧不顺,学者多有争议。本文着眼全篇,从用字、构词、句法、仪节等不同角度对一些关键问题的已有观点进行审视取舍,提出己见,疏通全篇。文中区分了铭文中“在”与“才”古今用字的不同,补证“在”读为“载”与“士”;与小盂鼎仪节互证,确定了“妹辰有大服”的含义;从全篇着眼,读“二三正”为“二三政”,等等。重新释读的大盂鼎铭文文通字顺,略无佶屈聱牙之弊。传世周诰比西周金文难读的主要原因是传抄讹误,随着出土文献材料的增多,彼此相证,有望让西周文献逐渐回归文通字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盂鼎 西周 诰命仪节 虚词用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塑“讲故事”的传统--论格非长篇小说《望春风》的叙事 被引量:9
5
作者 林培源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3-130,共8页
如果说《隐身衣》(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是“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如梦》《春尽江南》)之后的一曲余音,那么,小说家格非的新作《望春风》(译林出版社,2016年)则更像是气势磅礴的交响乐。二者所叙之事虽迥异,但... 如果说《隐身衣》(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是“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如梦》《春尽江南》)之后的一曲余音,那么,小说家格非的新作《望春风》(译林出版社,2016年)则更像是气势磅礴的交响乐。二者所叙之事虽迥异,但无论是小说的叙事技巧还是对社会现实的观照,皆有或隐或显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篇小说 叙事技巧 格非 讲故事 人民文学出版社 传统 《人面桃花》 译林出版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的作年 被引量:8
6
作者 孙明君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0-102,共3页
关于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的写作年代主要有三种看法:一是景元四年十月,二是甘露三年,三是景元二年。其中第一种说法影响最大,几为定论。经考证,阮籍此笺作于甘露五年四月。
关键词 阮籍 《为郑冲劝晋王笺》 景元四年 甘露五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罗巴译师考述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启龙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62-68,共7页
关键词 《佛祖历代通载》 八思巴 《彰所知论》 帝师 秦州 天水市 汉译本 河西走廊 佛教史 汉藏史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夏文译本《炽盛光如来陀罗尼经》考释 被引量:9
8
作者 安娅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14年第1期108-114,共7页
本文时俄藏西夏文《炽盛光如来陀罗尼经》刻本与抄本进行首次解读、对勘,并参照该经的俄藏汉文本对刻本的前后顺序进行修正。在此基础上尝试从西夏文刻本与抄本所用译音字的不同判断二者翻译时间的先后。
关键词 炽盛光陀罗尼经 译音字 初译本 校译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港故事与女性经验的双重奏——周洁茹短篇小说新论 被引量:5
9
作者 林培源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6年第2期64-67,共4页
用"回归"来概括周洁茹和她的小说再恰切不过。1991年,中国的"新生代"女作家集体崭露头角的年代,1976年出生的周洁茹在《钟山》《山花》《人民文学》《收获》等重要文学期刊发表作品。1996至1998年,周洁茹的创作呈"井喷"状态,她发... 用"回归"来概括周洁茹和她的小说再恰切不过。1991年,中国的"新生代"女作家集体崭露头角的年代,1976年出生的周洁茹在《钟山》《山花》《人民文学》《收获》等重要文学期刊发表作品。1996至1998年,周洁茹的创作呈"井喷"状态,她发表的作品总计百余万字。对一个年轻写作者而言,如此成绩意味着,只要继续创作和发表,就能逐步奠定在文坛的"江湖地位"。然而周洁茹并没有循着这道轨迹走下去。1999年,成为专业作家的周洁茹开始写她的第一部长篇《小妖的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洁 小说新论 女性经验 小妖的网 “新生代” 《钟山》 专业作家 文学期刊 《人民文学》 《收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返小说的神秘性——论格非长篇小说《月落荒寺》的叙事 被引量:3
10
作者 林培源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6-121,共6页
新世纪以降,格非以"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1)和《望春风》等长篇小说构成"对整个中国社会的一种持续的思考",(2)《隐身衣》和《月落荒寺》(3)虽也嵌在这一"持续的思考"内部... 新世纪以降,格非以"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1)和《望春风》等长篇小说构成"对整个中国社会的一种持续的思考",(2)《隐身衣》和《月落荒寺》(3)虽也嵌在这一"持续的思考"内部,但就批判性、叙事风格或美学意蕴而言,它们均呈现出有别于前作的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风文艺出版社 江南三部曲 上海文艺出版社 《隐身衣》 知识分子精神 格非 《收获》 小说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现代汉语中的三个“还有”--兼论共时材料中的语法化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文山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5-61,共7页
现代汉语口语中有三个"还有",分别是短语结构"还有1"、连词"还有2"和副词"还有3"。三个词的基本形式相同,但句法位置和话语功能各异,而且彼此之间存在着语法化和词汇化的历时关系。对三个"... 现代汉语口语中有三个"还有",分别是短语结构"还有1"、连词"还有2"和副词"还有3"。三个词的基本形式相同,但句法位置和话语功能各异,而且彼此之间存在着语法化和词汇化的历时关系。对三个"还有"的描写有助于确定"还有2"和"还有3"的词汇地位和具体用法,而且从语法化的角度阐释三者的关系则有助于打破语法化研究一定要借助古代汉语材料的束缚,更好地揭示共时和历时现象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有 词汇化 语法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死亡突破悖论——戈麦生命诗学的贡献及其限度 被引量:3
12
作者 西渡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4-120,共7页
戈麦的诗歌创作是当代生命诗学发展中的重要一环。这一生命诗学最早在骆一禾、海子、陈超等的诗论中得到较为集中的论述。骆一禾、海子的生命诗学都表现出情感本体论的倾向,对人类理性都有某种怀疑和不信任。与骆一禾、海子以情感对抗... 戈麦的诗歌创作是当代生命诗学发展中的重要一环。这一生命诗学最早在骆一禾、海子、陈超等的诗论中得到较为集中的论述。骆一禾、海子的生命诗学都表现出情感本体论的倾向,对人类理性都有某种怀疑和不信任。与骆一禾、海子以情感对抗理智不同,戈麦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以理性的方式进行,其诗歌方法论也体现了把理性和感性、理想和想象加以熔铸的特点,并从中发展出智性想象、工程幻象学等独特的创作方法。但随着写作的深入,其理性信念很快遭遇了生命的悖论处境,而这一信念又促使他以理性为这一悖论处境寻找出路,乃至以肉身撞击悖论的坚厚高墙,探寻超越悖论、澄明生命意义的可能。这是其诗歌中弥漫死亡主题和死亡意象,乃至最终自戕的根源。戈麦的生与死都与他的这一形而上焦虑和探寻紧密相连。最终,戈麦以他的死证实了人类理性的限度,也证实了骆一禾、海子的预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戈麦 生命诗学 理性 悖论 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卞之琳的新诗格律理论 被引量:5
13
作者 西渡 《现代中文学刊》 2011年第4期62-66,共5页
卞之琳是在格律新诗的创作和理论方面都有重大贡献的诗人。本文试图从卞之琳历年关于新诗格律的论述中总结出其新诗格律理论的主要观点,并把它放在新诗格律理论探索的历史上给予评价。卞之琳的新诗格律理论既继承了闻一多、孙大雨新诗... 卞之琳是在格律新诗的创作和理论方面都有重大贡献的诗人。本文试图从卞之琳历年关于新诗格律的论述中总结出其新诗格律理论的主要观点,并把它放在新诗格律理论探索的历史上给予评价。卞之琳的新诗格律理论既继承了闻一多、孙大雨新诗格律方案中以音尺(闻一多称“音尺”,卞之琳称“顿”,孙大雨称“音组”)为新诗节奏单元的核心意见,同时又扬弃了闻一多格律方案中的机械论因素和孙大雨的本质主义倾向,使这一方案更加符合现代汉语声韵和节奏的内在规律。卞之琳先生对新诗格律理论的突出贡献还在于区分了汉语诗歌的哼唱型节奏和说话型节奏,并首次阐明了这一区分的语言学依据。卞之琳认为,我国古典诗歌的节奏主要是哼唱型的,新诗则主要是说话型的。这一看法实际上从理论上分别了新诗和古典诗歌两种不同的节奏模式,同时肯定了说话型节奏作为自由诗和格律新诗共同的音乐(节奏)性质,为形成统一的新诗音乐性理论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卞之琳 新诗格律 新诗音乐性 哼唱型节奏 说话型节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朝帝师八思巴家世考述
14
作者 王启龙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0-59,共10页
关键词 八思巴 汉藏史集 汉译本 扎巴坚赞 萨迪 西藏 佛教 世系 帝师 萨迦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萩原朔太郎的《猫町》和川上澄生的版画
15
作者 任勇胜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3-96,共4页
《鲁迅手迹和藏书目录》“日文藏书之日本文学”部分“小说”项下关于蔌原朔太郎《猫町》的著录为:猫町荻原朔太郎著昭和十年(1935)东京版画/孔社精装 这里著者和出版社的信息略有讹误,著者名应是“蔌原朔太郎”,出版机构应为“... 《鲁迅手迹和藏书目录》“日文藏书之日本文学”部分“小说”项下关于蔌原朔太郎《猫町》的著录为:猫町荻原朔太郎著昭和十年(1935)东京版画/孔社精装 这里著者和出版社的信息略有讹误,著者名应是“蔌原朔太郎”,出版机构应为“东京版画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手迹和藏书目录》 版画 日本文学 出版机构 出版社 东京 著者 著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无可V”结构的句法、语义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邓倩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6-80,共5页
本文探讨了“V无可V”结构在句法和语义上的特点,以及语义特点形成的原因,即动词V的意义随上下文不同而不同或者动词“V”与“可V”所表示的名词性对象在语义上的关系不同。文章同时指出“V无可V”的泛化是一种“仿词”现象,值得研究。
关键词 “V无可V” 格语法 仿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至尔·妙伦的童话作品 被引量:2
17
作者 宋溟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5-80,共6页
在鲁迅西文藏书的德奥文学部分,女作家海尔密尼亚·至尔·妙伦著作数量最多。《鲁迅手迹与藏书目录》中,共刊出六条她的童话书目,分别为:Es war einmal...u.es wird sein(《从前……将会如此》-笔者译,下同);Der Muezzin(... 在鲁迅西文藏书的德奥文学部分,女作家海尔密尼亚·至尔·妙伦著作数量最多。《鲁迅手迹与藏书目录》中,共刊出六条她的童话书目,分别为:Es war einmal...u.es wird sein(《从前……将会如此》-笔者译,下同);Der Muezzin(《宣礼人》);Was PeteSchens Freunde Erzahlen(《彼得朋友们的诉说》,许广平译为《小彼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妙伦 童话创作 小彼得 藏书目录 宣礼 许广平 尼亚 萨义德 蔷薇花 外来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期后置“在+处所指代词”虚化用法研究
18
作者 张赪 刘燕林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27,共15页
明清时期后置的“在+处所指代词”除表示处所的用法之外,在一定条件下还有处所义弱化和表状态持续和肯定语气的虚化用法,“在+处所指代词”前的谓词性成分具有可静态持续的特点是虚化用法的必要条件。当事件各参项位置不一致、句首有处... 明清时期后置的“在+处所指代词”除表示处所的用法之外,在一定条件下还有处所义弱化和表状态持续和肯定语气的虚化用法,“在+处所指代词”前的谓词性成分具有可静态持续的特点是虚化用法的必要条件。当事件各参项位置不一致、句首有处所词语/领属成分时,“在+处所指代词”处所义弱化;当谓词性成分中动词宾语为抽象事物、谓词性成分为静态谓词“活、开、关、掩、锁、淘气”等、谓词性成分为组合式结果补语或“得”字程度补语、谓词性成分为熟语时,“在+处所指代词”完全不表处所,表持续并兼表肯定语气。明代虚化用法的“在+处所指代词”没有地域上的分布倾向,属通语用法,到清代,虚化用法在北方方言开始衰落,南方方言仍沿用至现代汉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处所指代词” 后置 持续态 肯定语气 明清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柏拉图的身体之爱和真理之爱 被引量:1
19
作者 汪民安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2-50,共9页
本文是对《会饮》的一次重读。对柏拉图来说,爱的最根本的目标就是抵制死亡。而抵制死亡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男女身体之爱导致的生育来抵制死亡,生育孩子是对自己生命的延续;另一种是通过男人和男人之间的真理之爱来抵制死亡;真理和... 本文是对《会饮》的一次重读。对柏拉图来说,爱的最根本的目标就是抵制死亡。而抵制死亡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男女身体之爱导致的生育来抵制死亡,生育孩子是对自己生命的延续;另一种是通过男人和男人之间的真理之爱来抵制死亡;真理和智慧会通过男人的爱来传递。一旦将自己的智慧和真理传递下去,那么这个人也不会死亡。也就是说,培育一个孩子和传递真理都是以爱为中介抵制死亡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身体之爱 灵魂 爱智慧 爱的阶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唐人诗论之传承演变──“风文声”
20
作者 谭显宗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9-84,共6页
现在我们所说"唐诗学"的蔚为奇观,乃唐以后历代诗论家阐发理论之累积结果,在唐时较多的是零散诗论,较为有系统的多由宋人启导。较早前陈伯海主编的《历代唐诗论评选》堪称代表,然而有感"唐代唐诗论"这部分不足之处... 现在我们所说"唐诗学"的蔚为奇观,乃唐以后历代诗论家阐发理论之累积结果,在唐时较多的是零散诗论,较为有系统的多由宋人启导。较早前陈伯海主编的《历代唐诗论评选》堪称代表,然而有感"唐代唐诗论"这部分不足之处。毕竟唐人诗论家的理论学说,有开启、孕育发展之功,不得不深究详论。因此,本文以"唐人论唐诗"为研究对象,从中寻究唐人诗论家日积月累所阐发的理论学说,并梳理其脉络源流,传承演变──"风文声",此乃"唐代唐诗学"核心思想的构成部分,正是本文"唐人论唐诗"论述的旨趣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人论唐诗诗论家唐诗风格唐诗学 诗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